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其意义(1)本文研究背景当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因特网的出现,为中国远程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网络远程教学将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凭借其数字化、多媒体、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为学员提供更加灵活方便的学习环境。实施网络远程教学,是我国在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大教育的战略举措,是构筑21世纪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有效途径,是教育适应未来信息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2001年7月,江苏教育厅发布了《关于我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经过6年的努力,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已经大幅度提高。但是,传统的培训的方式不但费时而且费力,给广大的教师带来了不便。到目前为止,全省中小学教育城域网基本己经建成,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中小学培训的条件基本具备。为落实省教育厅创新教师继续教育体制,在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中采用Internet为基础的远程培训平台己经箭在弦上。
(2)研究的意义远程培训平台的研究和实践在我国虽然还处在初级阶段,但由于基于网络的远程培训教育具有不受时空限制,传播范围广的重要特点,所以极大地缓解了参加培训的学员的工学冲突和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为了使网络教学发挥应有的效用,采用怎样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效果得到保证是目前面临的一大问题。把传统课堂教学移植到网络课堂不能保障教学的质量,新的教学环境需要探索新的方法。在“个性化”的时代网络教育所面向的学员地理上分布广,个体间的差异大,在网络教学规模已经普及的今天教学质量如何保证?这从技术层面上对远程培训系统提出了要求,当前的多数网络教学系统使用的是WEB技术,虽然系统也是严格按照根据教学大纲等远程教学设计,但学员认可度低。学员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学习过程中缺乏针对性的引导;系统对个性化的学员不能因材施教;在整个在线学习的过程中,系统缺少跟踪模块和预警机制,不能对学员学习动态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控。我国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培训经过“九·五”与“十·五”期间的工作,应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当今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培训工作面临的新形式与新情况,就本课题的研究来说,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主要在于:①传统培训模式向远程网络培训模式的转型已是刻不容缓。现在,各省与全国都意识到了必须开展网上.远程培训才能适应校长和教师培训的需要。正如世界著名远程教育专家、北爱尔兰的德斯蒙德,基更所说,远程教育是“国际终身教育的第一选择”。
②即将开展的远程网络培训急需得到理论研究的支持。目前市场上比较成熟的实际使用的远程培训软件基本都是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CAI软件,这种软件采用小步骤的分支式程序设计,结构比较单一。由于缺乏先进的理论指导,其设计仍然遵循“呈现学习材料一学员反应一信息反馈”的模式,甚至只有呈现学习材料一个步骤,学习效果很差。开展网络远程培训不仅是技术问题,更主要是培训的理念、模式与方法问题。因此,它不是旧有培训方式在网上的“克隆”。因此,需要在建构主义等理论新理念的支持下,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所能开辟的广阔前景,才能提升校长和教师网络远程培训的质量与水平。③本课题将对智能代理技术和WEB挖掘技术等远程教学支持技术在网络培训平台中的作用进行探索,构造相关网络教学系统模型,从而改善传统的远程培训系统的不足。系统平台的设计思想是集合了思维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科学等理论的精华,引进先进教学理念,综合数据仓库技术管理学习状态、知识单元等一系列教学因素,建立系统模型,实现各种教学信息的有效表示。本课题论文的研究对加强远程网络培训平台的智能性、智能化教学的易用性、提高远程教育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2国内外研究现状’为解决尖锐的工学矛盾,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世界各发达国家正如火如茶地致力于基于Internet(B/S结构)的远程培训的应用与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美国在最近的继续教育创新计划中明确提出:使每一位成年人都能进行终身学习。计划里指出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蒋京苏,关家麟.国外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启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 (6):139-141.
[2]王海荣,张秀梅.我国远程教育实践研究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远程教育杂志,2007, (2):12-14.
[3]陈越.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http:刀~.being. org. cn八henry/constructivism.htm
[4] David Griffiths,Environmental Challenges:Making a Difference in theClassroom, Proceedings of CAL 97, 1997:95-99
[5]张云勇.移动Agent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 Gek Woo Tan, Caroline C Hayes,Michael Shaw. An Intelligent-Agent Framework for Con current Product Design and Planning. IEEE Transaction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1996,43(3):297-306.
[7] Riyaz Sikora,Michael J Shaw.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for Multi-AgentManufacturing System:Application to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Scheduling. IEEE Transaction on Enginee1997, 44 (2):175-187.
[8〕张洁,高亮,李培根.多Agent技术在先进制造中的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9] Kosala R,Blockeel H. Web Mining research A survey[J].ACM SIGKD Explorations, 2000, 2(1):1一15.
[10] HAHs,BAESM, PARK SC. Web Mining for DistanceEducation[J].IEEE,2002,(2):715-759.
[11]张云涛,龚珍.数据挖掘原理与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20-142.
[12]王小根.利用移动Agent构建网络培训环境模型[J}.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4) :365-367.
[13]曲朝阳,崔苗.基于移动Agent的远程学习系统的设计「J}.东北电力学院学
摘要 6-7
Abstract 7-8
第1章 绪论 11-17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1-1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4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7
第2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 17-28
2.1 建构主义理论 17-19
2.1.1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17
2.1.2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17-19
2.2 Agent技术 19-25
2.2.1 Agent概述 19-21
2.2.2 多Agent技术 21-23
2.2.3 移动Agent技术 23-25
2.3 Web挖掘技术 25-28
2.3.1 Web挖掘概述 25-26
2.3.2 Web挖掘的特点 26-28
第3章 AGENT技术在远程培训平台中的应用研究 28-43
3.1 系统体系结构 28-29
3.2 系统总体设计 29-33
3.2.1 系统工作流程 29-30
3.2.2 培训服务中心设计 30
3.2.3 教学服务器设计 30-31
3.2.4 学员学习模型设计 31-33
3.3 主要 Agent的设计 33-36
3.3.1 学员Agent 33-34
3.3.2 教师Agent 34
3.3.3 教学Agent 34
3.3.4 移动Agent 34-36
3.4 适应性教学策略的设计 36-43
3.4.1 传统教学策略的缺陷及其改进 36-37
3.4.2 适应性教学策略的生成 37-42
3.4.3 适应性教学策略的动态调整 42-43
第4章 WEB挖掘技术在教学质量跟踪中的应用研究 43-52
4.1 教学质量跟踪模块设计理念 43-44
4.2 教学质量跟踪模块详细设计 44-50
4.2.1 跟踪的数据源 44
4.2.2 数据挖掘处理 44-49
4.2.3 系统预警反馈 49-50
4.2.4 模块体系结构 50
4.3 构建知识库 50-52
第5章 培训平台的其它模块及其安全管理的探讨 52-63
5.1 智能答疑子系统 52-56
5.1.1 模糊贴近度理论 52-53
5.1.2 模糊贴近度在智能答疑子系统中的应用 53-56
5.2 远程考试子系统 56-58
5.2.1 考试子系统功能 56-57
5.2.2 考试子系统中的自动组卷 57-58
5.3 系统平台的安全管理 58-63
5.3.1 安全威胁来源 58-59
5.3.2 安全防范管理 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