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间数字对讲机基带体系的描绘与完成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www.sblunwen.com 点击次数:73
论文字数:30000 论文编号:sb201208141849332012 日期:2012-08-15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公网和专网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的通信系统。公网面向社会提供普遍服务,是国家通信基础设施的主体,在每个国家的通信基础设施中都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专网则是为满足某些系统内部的生产指挥调度及管理等特殊通信需求而建设,为内部生产组织服务,是公用电信网的有机补充,对公用电信网起辅助作用。专用网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经济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专网通信多应用于一些特定的行业,如公安,消防,医疗,机场,林业,建筑,采矿,政府机关,旅游,保安。在行业和公司内部若主要使用公网通信作为主要通信手段,则在成本,效率,保密性,可靠性,等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不足之处。
        专网通信采用的灵活的组网形式,不依赖于基站的通信方式,成本的节约,都是其突出优点。随着各行业对专网通信的了解的深入,各科技公司对专网通信关键技术掌握,研发的加深,专网通信被被越来越多的认可与接受。当认识到他的广阔应用前景之后,对专网通信的网络、设备进行适当的投资,与开发,不仅会为各科技公司带来可观的收益,而且会使得受益于专网通信的各行业,各企业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成本,带来更多效益。1.2专网通信现状专网通信目前按照设备等级分类,可以分为三类。对讲机系统,集群系统,无中心系统。1.2.1对讲机系统对讲机系统没有调度台,组网简单,使用便捷,成本非常低廉,处于同一个信道上所有对讲机都可以进行通话,通话时按下PTT键,就可以以广播的方式向处于这个信道上的所有对讲机进行半双工通话。目前按照设备功能主要分为民用对讲机,专业对讲机两大类。民用对讲机只能工作于一个频点,不可调频,适用于电子爱好者,科技工作人员。专业对讲机可以通过调频板或其他方式调整对讲机通话时的频点,使对讲机工作于更多的信道上。对讲机的缺点是只能进行一对多的组呼方式的通话,无法拨号选择某位用户,无法进行一对一通话。
        1.2.2集群系统集群系统,以调度、控制为任务的基站作为核心,与若干对讲机终端共同组成通信网络,各对讲机通过基站的调度来进行通信。可实现单呼与组呼的功能。集群系统较为复杂,庞大,组网复杂度较高,成本较高昂,适合大集团用户,如大型企业,机场等。1.2.3无中心系统无中心系统中没有基站,整个系统由若干对讲机终端组成。此系统特点在于将集群系统中基站的调度功能分散到了各个对讲机终端中,通过调度软件实现集群系统基站的调度功能,大大的节省了整个系统的成本。无中心系统可方便的实现一对一的拨号单呼与一对多的组呼功能。需要进行通信的双方,可以经自身的调度软件调度之后在预先商定好的信道上进行通话。目前根据对讲机内部语音信号的性质,分为模拟无中心对讲机系统与数字无中心对讲机系统。无中心对讲机系统融合了对讲机与集群系统的优点,组网灵活,成本低,功能强大,适合于小型,中型的企业,团体。1.3无中心系统的需求无中心系统相比于单纯的对讲机系统,可以在内部通过调度软件实现调度功能,非常方便的实现呼叫特定用户与信道切换,使得其在功能上远远强于对讲机系统。与集群系统相比,无中心系统中省掉了造价高昂的基站而通过调度软件实现调度功能,这就在成本上大大优于集群系统。正是这突出的优势,许多行业,企业如公安,消防,医疗,林业,建筑,采矿,旅游,保安等对无中心系统提出了很大的需求。1.4无中心系统的历史,现状,前沿发展状况历史:无中心技术于20多年前首先在日本出现,1982年底该种体制电台投入实用,即无中心多信道共用个人无线电话系统。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1985年4月已达100万部。
       1984年5月[111,日本在CCIR移动通信研究组中期会议上,提出了Doc.8/39((使用无中心控制多信道选取技术的系统的技术和工作特性》课题。1985年11月CCIR的末期会议,意大利也提出类似的双工无绳电话体制,但个人无线电台尚未见其他国家提出。CCIR已将其纳入中期会议绿皮书,形成了第VIII卷的I份课题、2份报告等正式文件,即Q.71/8《使用无中心控制多信道选取技术的陆地移动系统(包括消费类系统)的技术和工作特性》;Rep.1024《个人无线系统》;Rep.1025《无绳电话系统
参考文献
[1]李进良.无中心选址对讲机的特点与前景[[J].中国无线电,2004, 6: 16-18GB/T 15160--2007,无中心多信道选址移动通信系统体制[S]. 2007
[2]李进良.GB I 5160-2007《无中心多信道选址移动通信系统体制》标准解读[[J].中国无线电,2007,9: 39-43
[3]李进良.进一步推广应用无中心多信道选址通信系统[[J].中国无线电,2005, 11: 53-56松本实.对讲机和无线电技术在救灾现场中的应用[[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8, 12: 119-121王宇寰.基于声码器的900MHz数
[4]门瑞军,高航.TMS320VC5509A在数字对讲机基带系统中的应用[[J].大众科技,2008, 5: 63-64
[5林则民.论900MH:无中心通信系统的应用[[J].电子技术,1995, 19: 35-37
[6]李新权,谷春厚,李宇.无中心多信道选址系统在防汛通信中的应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1999, 1:82-83CMX608/CMX618/CMX638 RALCWI Vocoders Datasheet[M]. CML Microcircuits Inc, 2008ETSI TS 102 
[7]黄清.公众数字对讲机标准介绍[[J].移动通信,2008, 20: 61-65
[8]杨惫,朱敏,杨家玮.DMR高层协议在数字对讲机上的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2008, 17: 1 S-17
[9]薛鸿媛.数字无中心系统数据链路层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 29(18):4654-4657
[10]刘雁飞.数字无中心通信系统的信令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08, 2:88-90
[11]黄庆.浅谈对900MHz无中心系统的管理[[J].中国无线电,2006, 7: 29-31
[12]罗雪松,陈向东,石念.基于DSP的数字对讲机语音处理方案的研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8, 25(6): 140-142权进国.基于ARM9的数字对讲机基带SoC设计[[J].电声技术,2007, 31(8): 34-37
[13]杨惫,杨家玮,程万灵.DMR通信协议与数字对讲机基带模块设计[f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08, 7: 23-24, 34
[14]陈我友.低功耗高可靠性对讲机的软硬件设计[[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2004
摘要 4-5 
ABSTRACT 5-6 
第一章 绪论 13-17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1.2 专网通信现状 13-14 
        1.2.1 对讲机系统 13-14 
        1.2.2 集群系统 14 
        1.2.3 无中心系统 14 
    1.3 无中心系统的需求 14 
    1.4 无中心系统的历史,现状,前沿发展状况 14-16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6-17 
第二章 系统分层模型与各层具体实现 17-33 
    2.1 无中心数字对讲机介绍 17 
    2.2 系统分层模型 17-19 
        2.2.1 OSI分层参考模型 17-19 
        2.2.2 无中心数字对讲机系统分层模型 19 
    2.3 物理层 19-22 
        2.3.1 调制方式 19-20 
        2.3.2 信道与频率分配状况 20-21 
        2.3.3 射频技术指标 21-22 
    2.4 数据链路层 22-28 
        2.4.1 头帧 22-24 
        2.4.2 超帧 24-26 
        2.4.3 尾帧 26-28 
        2.4.4 应答帧 28 
    2.5 呼叫控制层 28-33 
        2.5.1 单呼 29 
        2.5.2 组呼 29-30 
        2.5.3 短信息 30 
        2.5.4 群发短信息 30-33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33-47 
    3.1 系统硬件设计概述 33-34 
    3.2 处理器 34 
    3.3 语音模块 34-37 
        3.3.1 语音编解码芯片与外围电路 34-35 
        3.3.2 话音输入二选一电路 35-36 
        3.3.3 音频功放模块 36-37 
    3.4 调制解调模块 37-39 
    3.5 电源部分 39-43 
        3.5.1 电压转换电路 39-40 
        3.5.2 电源控制电路 40-41 
        3.5.3 充电电路 41-42 
        3.5.4 复位电路 42-43 
    3.6 EEPROM模块 43-44 
    3.7 键盘模块 44-47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7-67 
    4.1 系统软件设计概述 47 
    4.2 协议部分软件设计 47-49 
        4.2.1 通信帧序列 47 
        4.2.2 单呼 47-48 
        4.2.3 组呼 48-49 
        4.2.4 短信息 49 
        4.2.5 群发短信息 49 
    4.3 语音编解码模块软件设计 49-52 
    4.4 调制解调模块软件设计 52-55 
        4.4.1 芯片内部工作机理 53 
        4.4.2 调制解调模块工作方式 53-55 
    4.5 语音编解码模块与调制解调模块协同工作软件设计 55-57 
        4.5.1 发送路径协同工作 55-56 
        4.5.2 接收路径协同工作 56 
        4.5.3 CMX618中断机制 56-57 
        4.5.4 CMX7041中断机制 57 
    4.6 EEPROM模块软件设计 57-60 
        4.6.1 IIC总线 57-58 
        4.6.2 24LC256芯片 58 
        4.6.3 存储联系人 58-59 
        4.6.4 存储通话记录 59-60 
        4.6.5 存储短信息 60 
    4.7 键盘模块软件设计 60-63 
        4.7.1 获取键值 61 
        4.7.2 键值的缓冲区 61 
        4.7.3 按键扫描程序设计 61-62 
        4.7.4 关机程序设计 62-63 
    4.8 信道选择算法设计 63-67 
        4.8.1 信道状况 63 
        4.8.2 无三阶互调组法选择空闲信道 63-66 
        4.8.3 无三阶互调组法算法设计 66-67 

上一篇:科学技术不同的初探
下一篇: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认证计划及认证协议的研讨与描绘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