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贫困型农业人口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收入效应探讨--基于性别异质性视角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3563 论文编号:sb2022062016344648568 日期:2022-06-26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管理论文,本文分别采用解释变量替换法、加入控制变量法以及效应模型替换法三种稳健性检验方法,认知能力解释变量替换法即处理认知能力教育影响的方法将进一步改进教育筛选理论的不足之处,使认知能力完全独立于受教育程度而自发解释其带来的收入效应;
1. 理论研究与文献综述
1.1 新人力资本相关理论
(一)有限理性理论
西蒙①(Simon.H.A,1982)最初在 1947 年出版的《管理行为》一书中提出有限理性的思想。西蒙的这一思想采用有限理性的“管理人”代替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以解决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经济人”假设出现的问题。有限理性认为:(一)虽然行为人决策前有诸多备选方案,但行为人对各个方案的结果预期以及主体评价受到个人能力的限制,能力具有主体性;(二)实际决策中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明确稳定的偏好体系不存在;(三)行为人会受到经验和思维惯例等因素的影响。演化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行为与实验经济学等都强调了经济行为人在认知方面的局限性和差异性,接受认知经济学中有限理性的假设②(谢治菊,李小勇,2017)。哈耶克③(Hayek,F.A, 1952)的制度演化思想认为, 个人的信息获取能力和知识具有主观性和差异性,依惯例而形成行为决策规则。
在前人有限理性理论研究基础上,中国学者对此做了进一步完善。张茉楠(2004)提出从认知心理学视角去考察人类理性与非理性行为。方芳④(2005)认为有限理性不同于完全理性,“经济人”的界定是在预期行为主体具有完全理性,获得完全信息的条件下;而“管理人”的界定考虑到了行为人本身的不完全理性及肯定主观能力影响。“经济人”寻找最优决策,而“管理人”只寻找满意决策。
有限理性理论恰当解释了经济社会中存在的不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行为现象,将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研究引入到主观因素层面,肯定了个人认知与非认知能力因素对行为决策的影响,这为我国 2020 年后扶贫增收战略提供了全新理论视角,要进一步激发贫困主体内生动力,改变等靠要思想,促进人民增收,实现社会公平。
......................
1.2 贫困相关理论
(一)贫困界定标准、类型
关于贫困问题的研究,首先是做好贫困标准的界定。当前贫困的衡量主要有三种标准,分别是以收入为标准,以人类发展指数( HDI)为标准 ,以多维贫困指数( MPI)为标准①(马秋华,牛胜强,张倩,2018)。以收入为标准的贫困测度也包含两种衡量方式,一种是以绝对贫困线为准,各国、各地区按照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制定标准线,我国 2020 年之前扶贫对象的确定就是按照绝对收入贫困线确定。另一种是以相对收入作为贫困线标准,这一标准的制定主要通过衡量国内人均收入中值,围绕中值水平制定相对贫困线标准,相比于绝对贫困线的稳定性,相对贫困线的数值会随着本国国民收入浮动,相对贫困线更能反映出收入不平等问题。当前发展中国家基本采取绝对贫困线划分贫困人口,而部分发达国家选择相对贫困界定法。收入贫困线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标准不同。世界银行自 2015 年以来延续人均日收入 1.9 美元为绝对贫困线,低于该收入的人口视为极端贫困人口②(程蹊,陈全功,2019)。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我国在 2011-2020 年扶贫规划中,将农村贫困标准定为人均年纯收入 2300 元。当前我国已经实现 2300 元绝对贫困线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对于 2020 年后我国贫困线标准,目前尚未定论。国内学术界对我国 2020 年后贫困线标准制定主要提供三种方案,一是提高绝对收入贫困线标准,二是制定相对收入贫困标准,三是制定多维贫困标准。其中以对相对贫困线的探讨较为热点。
关于贫困类型的划分,不同角度的思考会产生不同划分标准。依据贫困引动机制的不同,经济学界将其划分为结构性贫困和文化引致贫困。结构性贫困理论(周怡,2002)认为贫困是人们资源缺乏的一种客观状态和暂时的经济现象,会随着制度的完善和市场的成熟而终结。文化论则认为,贫困和人们的动机、信仰、生活态度和行为特征等主观认知有关,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且会长久存在。首先探究贫困文化的是刘易斯,他认为贫困者的贫困与其所拥有的文化有莫大的关联,这种文化就是强烈的宿命感、无助感和自卑感,及视野狭窄,目光短浅。随着近年来对微观主体贫困研究的不断深入,文化引致贫困的理论更受关注③(吴理财,2001)。
........................
2. 现状分析
2.1 我国农村人口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建设情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人口大规模流向城镇,中国农村地区人口呈逐年减少趋势,乡村人口总数由 2016 年的 5.9 亿人减少至 2019 年的 5.5 亿人,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由 43%下降至 39%(图 2-1)。由于党中央近几年扶贫政策的帮扶,农村地区人口收入快速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总体上呈增长趋势,2016 年到 2019年农村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超过 8%,仅 2020 年由于新冠疫情冲击,导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下降为 3.8%,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2016 年的 12363 元增长至 2020 年的 17131 元,累计增幅为 39%,可见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到了农村地区(图 2-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情况能准确反映出农村地区低收入人群规模,中国农村地区最低生活保障覆盖人数自 2016 年到 2019 年逐年递减,仅 2020 年为如期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而扩大了最低生活保障受惠人群覆盖面,使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由 2019 年的 3455.4 万人 增加到 2020 年的 3621 万人(图2-3)。

经济管理论文怎么写
经济管理论文怎么写

.......................
2.2 数据来源及变量统计描述
2.2.1 数据来源
CFPS 数据库即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是北京大学为方便研究者获取相关研究数据而对中国微观主体进行抽样调查进而获得的有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研究科学数据资料库。本文的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 CFPS 个人数据库和家户数据库,选择从业类型为农业的样本,选取相对贫困型农业从业群体的个体特征数据、地区特征数据等作为控制变量,选取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相关的调查数据作为解释变量的基础数据,在实证基础上,探讨了相对贫困型农业主体的认知与非认知能力收入效应。
2.2.2 变量描述与样本统计分析
为探究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对相对贫困型农业从业群体的收入效应,本文参考程蹊等①( 2019)学者的建议,结合当前发达国家对相对贫困线的划定,选择当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的 40%为相对贫困线。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口径统计资料,2014 年、2016 年、2018 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 20167.12 元,23820.98 元,28228.05 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分别为 17570 元、20883 元、24336,以当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的 40%为相对贫困线标准,则 2014 年相对贫困线为人均可支配收入 7030.4 元,2016 年相对贫困线为人均可支配收入 8353.2 元,2018 年相对贫困线为人均可支配收入 9734.4 元。以上述相对贫困线为划分依据,本文定义的相对贫困型农业人口为从事农业生产相关活动包括农业种植业、林业和农业养殖业三种类型,并于 2014 年,2016 年和 2018 年都处于各自年度相对贫困线以下的粘滞型相对贫困群体。
..........................
3.实证分析..........................31
3.1 收入效应机理分析............................. 31
3.2 相对贫困型农业人口全样本收入效应分析..................................... 34
4.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48
4.1 研究结论..................................... 48
4.2 政策建议............................ 49
3.实证分析
3.1 收入效应机理分析
(一)扩展明瑟方程
传统意义上关于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收入效应分析模型,主要采用扩展明瑟方程,通过 OLS 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
明瑟认为,随着对人力资本投入的增加,收入在人力资本各因素边际呈现指数型增长,因而人力资本对收入具有重要贡献。原始明瑟方程依据传统人力资本理论,将人力资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教育和经验变量,一部分为与教育和经验无关但可能影响收入的控制变量及残差项。
(二)固定效应模型
本文的研究样本为三年期大样本容量的短面板数据,为选择最优回归模型,需要对混合回归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及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对比检验。表 3-1 为固定效应回归的参数表,表中 F 检验 P 值为 0,强烈拒绝“所有个体效应 ui 为 0”的原假设,认为面板数据存在个体异质性,固定效应模型优于混合回归模型。

经济管理论文参考
经济管理论文参考

...............................
4.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研究结论
基于 2020 年我国顺利完成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背景,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体迈向新的历史台阶这一基本国情,本文对相对贫困型农业人口的收入影响因素做了研究,研究中涉及了新人力资本核心理论与贫困经济学理论中相对贫困问题,并依据“大五人格模型”选择和处理解释变量非认知能力,探讨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收入效应,尤其是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对不同性别带来的不同收入效应。
本文立足于论证内生动力对于脱贫的重要性,确定相对贫困线为国内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的 40%,选定 CFPS 数据库中 2014 年、2016 年和 2018 年均处于相对贫困状态的农业从业群体样本,对相对贫困状态下的农业从业群体的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收入效应进行研究。最终回归结果支持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对于相对贫困型农业人口的收入有重要影响,基于性别异质性的回归结果表明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收入效应确实在男性主体与女性主体之间存在差异。为使实证结果更具有说服力,本文分别采用解释变量替换法、加入控制变量法以及效应模型替换法三种稳健性检验方法,认知能力解释变量替换法即处理认知能力教育影响的方法将进一步改进教育筛选理论的不足之处,使认知能力完全独立于受教育程度而自发解释其带来的收入效应;加入农业从业类型控制变量的方法主要参考了各有关劳动力市场的职业选择偏好效应研究文献,解决可能遗漏变量的问题,提高模型检验说服力;而加入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混合回归效应模型的稳健性检验方法能进一步证明本文固定效应回归方法选择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