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草原生态和牧户非农收入的影响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3263 论文编号:sb2022041216364346191 日期:2022-04-20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管理论文,本研究发现草地经营面积的增加有助于改善草地生态,当放牧范围扩大,牧民减少局部草地过牧超载的情况,更加合理地利用草地和放牧,从而达到恢复草地生态的目的。政府应该积极倡导牧民进行草地流转,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草地经营方式,提高牧区生产经营效率,促进牧民增收,实现生计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分布最为广泛的陆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全球生态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草原兼具生态和生产双重功能,是牧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草地生态系统安全关系着牧民的生产生活和畜牧业的发展。随着气候变化等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和过牧、开垦等人类活动因素的干扰,草地生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草地退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李博,1997),加剧了草地生产力的不断下降,严重威胁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草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 40%,在草地资源数量上和草地生产利用发展史上,我国都居于世界前列;但与此同时,我国的草地退化严重程度也居于世界前列(杨汝荣,2002)。自 20 世纪 60 年代我国草地退化问题开始显现,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退化草原面积不断扩大,占草原总面积比重逐渐增加,从 15%增加到 20 世纪初的 90%(王庆锁等,2004)。除此之外,草地退化加剧土地退化、荒漠化,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以及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姚小伟和祖丽菲亚,2014)。
现代物质文化生活逐渐丰富,人民群众对于生态文明的需求愈发强烈,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步伐不断加快。保障草地生态安全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旭日干等,2016),草地生态系统安全关乎人民群众利益和生活质量水平,草原生态保护的实现和牧民生计的保障是草原牧区的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我党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行动纲领,2021 年中央 1 号文件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农村部,2021)。国务院办公厅 2021 年 3 月 12 日印发的《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其中明确指出要“健全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国务院办公厅,2021)。这对新发展阶段我国草原生态保护提出了系统的要求和目标。
................................

1.2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以保护草原生态为目的的生态补偿政策和工程相继实施。部分学者对退牧还草工程等生态补偿工程进行研究和探讨,认为该工程的实施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效果:第一,有效地改善了草地生态(李文卿等,2007;曹叶军等,2010;郭铌等,2010);第二,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有利于牧民收益的提高(黄德林和王济民,2004;易福金和陈志颖,2006);第三,促成了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牧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李新,2006;李文卿等,2007;王岩春等,2008;张鹤和宝音陶格涛,2010;昔红艳等,2020)。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对政府而言,在机制上草场流转制度不完善、实施区域不平衡,在配套上基建和后续配套措施缺乏滞后、科技支撑不足,在资金上落实难、兑现不及时,在生态上草原局部退化趋势仍存在;对牧民而言,养殖成本增加、收入下降,缺乏养殖经验和技术,生活习惯难以改变、牧民积极性降低等问题(王向阳等,2003;李文卿等,2007;李笑春等,2011;王小红,2018;曲广鹏,2020)。要解决中国草地生态经济的突出问题,应建立“立足资源、面向市场、草畜两旺、全面发展”的草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孟慧君和滕有正,2000),应根据不同类型草场的产量与承载力,遵循“以失定补”的原则,不能对不同生产力的草场“一刀切”,制定不同类型草场的补偿标准(王欧,2006)。
“草原生态补偿”的概念在 2006 年第一次明确提出,陈佐忠等(2006)基于草原的公益性产品特性、具有不能变现的经济价值、草原退化现状、草原地区贫困和草原的重要性等五个方面的原因界定了草原生态补偿的概念,并建议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之后的研究从建立草原生态补偿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补偿范围、补偿原则、补偿主体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张志民等,2007a,2007b;程秀丽,2008;胡勇,2009;田艳丽,2010;文明,2012),并有学者(吴国成等,2007;文秋良等,2009;杨振海等,2009)从不同地域的角度出发提出建立草原生态补偿制度。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调研设计

2.1研究区概况
经济管理论文怎么写
经济管理论文怎么写
本文以青海省为研究区,选取泽库县、刚察县、甘德县、达日县、治多县和称多县共六个县作为样本县(图  2-1)进行调研。在选取原则上,为更客观、更充分地反应青海省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情况,首先根据 2015 年人均收入将青海省的牧区县分为高、中、低三组,然后每组随机抽取两个县,最终确定了治多县和达日县(高收入组)、刚察县和称多县(中收入组)、泽库县和甘德县(低收入组)六个样本县。六县以藏族为主体民族,多为青海省重点牧业县,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可利用草场面积较大,水资源较为丰富,日照时间长,为当地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部分县处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生态位置极为重要,在青藏高原、中国乃至世界生态环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2.2数据来源与调研设计
本文数据主要包括生态数据和牧户生计数据两部分,生态数据通过 NASA 数据系统和中国气象数据网获取,牧户生计数据通过实地调研获得。 2.2.1 生态数据
生态数据主要包括 NDVI 数据和气象数据两部分。
(1)数据来源
气象数据包括年均降水、年均气温等数据。首先从中国气象数据网(http://data.cma.cn/)下载 2004 年至 2017 年 149 个气象站的气象点数据,包含日温度、日降水量、经纬度和海拔等,将降水和温度日数据处理成年数据。然后根据每个气象站的经度和纬度,使用薄板样条插值(ANUSPLIN)法(Hancock & Hutchinson, 2006)获得空间分辨率为 1 km 的年度温度和降水的气象面数据。
(2)数据处理
在获取上述数据后,利用 ArcG IS10.2.2 软件的 Extraction by Mask 模块和Extraction by Sample 模块分别处理获取研究区县域层面和牧户层面生态数据。 县域生态数据利用 ArcGIS10.2.2 软件的 Extraction by Mask 模块提取。便于分析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前后样本县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草地生态变化趋势。 牧户的生态数据通过如下方式处理:根据在调研中实地测量获取的每个牧户所经营的面积最大草场的坐标,利用 ArcG IS10.2.2 软件的 Extraction by Sample模块功能获得该坐标对应的各年份 NDVI、年均降水和气温,获取牧户层面的生态数据,与牧户生计数据相匹配,形成系统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为后续计量模型的构建奠定基础。
..................................

第三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现状 ............................ 18
3.1样本县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现状 .................................... 18
3.2牧户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现状 .................................. 21 
第四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草原生态的影响评估 ............................ 25
4.1 草地生态现状 .................................... 25
4.1.1 2004—2017 年草地 NDVI 变化趋势 .......................... 25
4.1.2  政策实施前后草地 NDVI 变化趋势 ........................... 27 
第五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民非农收入的影响评估 .................... 33
5.1 非农就业现状 ............................. 33
5.1.1  劳动力就业结构 .......................... 33
5.1.2  非农就业收入 ........................ 34

第五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民非农收入的影响评估

5.1非农就业现状
5.1.1劳动力就业结构
经济管理论文参考
经济管理论文参考
2008 年—2017 年,非农就业劳动力比例逐年增加,牧业从业劳动力比例逐年下降,但牧业仍是主要的生计方式。通过对比各年度总体劳动力就业结构,2008年从事非农就业的劳动力比例为 13.46%,2017 年从事非农就业的劳动力比例为19.45%,增长了近 6 个百分点;从事牧业的劳动力比例由 2008 年的 67.41%降低为 2017 年的 53.25%。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结论
本文以青海省为研究区,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草原生态和牧户非农收入的影响,系统评价政策的实施效果,主要结论如下:
1.  禁牧补助政策从实施面积和金额上都起着重要作用。禁牧面积占政策实施总面积比例较高,研究区禁牧补助面积为 5965.12 万亩,占补奖总面积的62.42%。禁牧补助金额占政策补奖总金额的比例较重:根据县域统计数据,禁牧补助占草原生态补奖总金额的 80%以上,禁牧补助标准有区域差异;根据调研数据,户均禁牧补助占补奖总金额比例均在 60%以上。
2. 2004 年—2017 年青海省草地 NDVI 年际间变化保持相对稳定,政策实施前后 67.41%  草地生态状况稳定,同时伴有轻度的降低和增加。
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生态绩效显著,在控制气候变量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策的实施对青海省草地 NDVI 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年均降水、草地经营面积与草地 NDVI 有正相关,载畜率与 NDVI 呈现“倒 U 型”的关系。随着载畜率的增长,载畜率对草地生态恢复的促进作用转变为抑制作用,表明科学放牧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提高草地 NDVI,从整个样本来看,当载畜率在 0.13 羊单位/亩以下时都可以促进草地生态的恢复,但各研究区植被覆盖情况和其他自然条件并不一致,NDVI 对各类因子响应的研究也不断深化和拓展,载畜率最优值须持续深入研究讨论。
4. 2008 年—2017 年牧民非农就业劳动力比例逐年增加,非农收入呈现上升趋势,但牧业仍是主要的生计方式。非农就业劳动力比例由 2008 年的 13.46%  增长到 2017 年的 19.45%;牧业从业劳动力比例逐年下降,由 2008 年的 67.41%,降低为至 2017 年的 53.25%。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