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①,“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国民收入水平中等的国家或地区,由于低收入发展到中等收入的发展战略难以适用于进一步的高收入增长,因此很难继续跃入高收入水平。“二战”后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亚洲国家和地区为“亚洲四小龙”②和日本,其中韩国用了 20 年(1977-1996),日本用了 20 年(1967-1986)③。2002 年,中国人均收入为 1,137 美元,进入中低收入阶段,2010 年底以 4,541 美元的人均国民收入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世界银行 2014 年划分的高收入国家标准为 12,735美元,中国跨出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还有一段距离。中国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后,经济发展将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情况,如何调整经济结构、改善中等收入时期的发展模式从而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经济研究者的一个重大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核心问题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而经济增长,特别是经济发展,离不开产业结构升级。自 2002 年中国进入中等收入水平,近十年的高速增长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贫富分化、腐败频繁、社会公共服务不足、就业困难、高污染、高耗能等。2012 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国家统计局公布了 2017 年全国经济总况,近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首次出现反弹,GDP 增速达到 6.9%,是 2010 年来首次回升。2018 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 GDP 初步核算为 90 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18 年同比增长 6.6%,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已基本完成,国民经济继续在合理范围内运行,实现稳中有进。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及框架
文章主要针对核心问题——中国如何借鉴日韩两国经验,根据产品的空间结构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最优产业升级路径,并提高经济复杂度以保持经济的持续性增长从而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行研究。本研究一共五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对产品空间理论体系进行重点介绍,包括产品空间理论的概念、内容和测度方法。第三章通过分析中日韩三个国家历年来产品空间的演变图,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角度分析中日韩三个国家产业升级的路径,日韩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产业路径选择经验。第四章,介绍反映产业结构升级指标经济复杂度(economic complexity index,ECI)的测算法,并用UNCOMTRADE 数据库中的贸易数据计算三个国家的经济复杂度,作为实证部分核心变量,再从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UNCTAD 数据库中搜集中国(1984-2015)、日本(1967-2015)、韩国(1977-2015)控制变量数据。实证部分基于 C-D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角度出发运用 probit、logit 实证方法,以产品空间理论中经济复杂度 ECI(economic complexity index)为核心变量,构建是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二元被解释变量(0-1)的模型,并预测中国能否以及何时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第五章总结了第三章和第四章的研究结论,并结合日本和韩国的产业升级路径,对中国的产业升级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出建议,文末总结了该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可能的研究前景。
........................
第二章 产品空间理论体系
第一节 产品空间理论概念、内容、测度体系
一、概念
Hausmann and Klinger(2006)首次提出产品空间理论,该理论是基于国家层面,提出产品空间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而决定国家的经济增长绩效的理论。刘林青,谭畅(2014)认为产品空间理论不仅可视化了一国的产品空间图,而且因其肯定要素禀赋决定一国初始产品空间并间接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因此产品空间理论又被称为“产品空间比较优势理论”。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中提到的要素禀赋优势是土地、资本、劳动,而产品空间理论中的比较优势是指产品的比较优势或基于生产产品所需能力组合的比较优势。产品空间理论基于比较优势理论,从动态和产出角度出发,与比较优势理论一脉相承。
Hausmann and Hidalgo(2010)将产品生产的所有非贸易品投入定义为“能力”,一个国家只有在拥有生产该产品的所有能力后才能将该产品生产出来,并且不同能力组合生产出不同的产品。Hausmann(2016)又进一步总结了“能力理论”,将一个国家生产产品过程中所有的要素投入总结概括为“能力”,那些拥有更多生产能力的国家在生产多样化产品上面比那些拥有较少生产能力的国家拥有更多的比较优势,在生产复杂产品方面也比它们有更多的比较优势,因此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不同,是由其拥有的那些不可贸易、不可传播的能力决定的。
二、内容
产品空间理论认为,每种产品都代表了一个生产能力的组合,产品是这个生产能力组合的载体,这个生产能力组合是指包括产品生产所需要的所有的要素和由政府提供的组织机制与法律制度在内的所有生产条件的组合。不同产品背后所内含的生产能力组合的相似程度,决定了产品转换和升级的可能性。产品空间理论认为产品间的能力组合具有不完全替代性,产业升级并不是能力的简单重新组合,而是能力的增加和积累然后再重组。产业升级也是一个关于生产能力的函数,研发生产新产品,转型至新产业都是由现有的生产能力决定的。如波特所言,一个国家不可能在所有产业都具有优势,而增加新能力需要的成本又很大,因此,一国更倾向于使用它既有的能力。既有的能力组合不仅影响一个国家当前生产何种产品,也影响将来生产何种产品。产品空间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产品空间初始状态是由其原始的生产能力决定的,国家通过对初始生产能力进行重新配置,进行既有产品的升级和开发其他潜在产品。潜在产品与既有产品之间的距离反映了根据既有生产能力开发新产品的繁简程度。由于初始生产能力的差异以及不同国家资本、技术、教育和其他要素的不同投入,每个国家的产品空间完全不同,各国之间优势产业的分布和产业升级路径选择也完全不同。换句话说,一个国家的产品空间结构决定了比较优势的演化路径,决定了既有产品自我升级的能力,并决定了既有产品转化为潜在优势产品的能力。国家是一系列能力的集合体,国际分工是各国能力差异的体现。
.........................
第二节 产品空间理论的优势与局限
一、优势
第一,基于要素禀赋的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只给出了模糊的路径,即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转型路径。而可视化的产品空间将产业升级的路径清晰地展示出来,更方便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对产业升级的路径进行研究和选择。
第二,过去计算比较优势主要从投入角度,计算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的投入,后又有研究中加入了创新能力、制度等对投入测算法进行修正,这种比较优势分析法有着不可避免的缺陷。(1)这种计算法属于因素分析,其并不能穷尽所有的影响比较优势的因素;(2)因其无法穷尽所有因素,所以其无法给出静态比较优势范畴的整体评判;(3)不能对产业持续升级过程中积累的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给予客观有效的评价。而产品空间理论则克服了上述缺陷,其从产出角度出发测算比较优势,并能反映一国生产能力禀赋的动态变化过程。
第三,“比较优势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国际贸易起因以及贸易的方向,但不能解释世界经济增长分化、‘中等收入陷阱’等现实问题……产品空间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出口结构如何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有力补充,并且其认为各个国家的产品空间是异质的,对实际问题的解释力和指导性更强”(张美云,2016)。

........................
第三章 中日韩产品空间与产业升级路径...........................16
第一节 产品空间与产业升级路径的机理.............................16
第二节 中日韩产业升级路径......................19
第四章 中日韩产业升级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证分析........................... 27
第一节 理论机制、实证模型及变量与数据.........................27
一、理论机制........................27
二、实证模型、变量与数据......................28
第五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46
第一节 结论......................46
第二节 建议............................47
第三节 局限性与展望...........................48
第四章 中日韩产业升级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理论机制、实证模型及变量与数据
一、理论机制
经济复杂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通过 Hausmann 团队创立的“能力理论”联系起来的。Hausmann and Hidalgo(2010)将产品生产的所有非贸易品投入定义为“能力”,一个国家只有在拥有生产该产品的所有能力后才能将该产品生产出来,并且不同的产品生产所需要的能力组合是不同的;那些需要更广泛能力组合生产的产品(也就是产品复杂度高)只能被少数国家生产,那些拥有更广泛能力的国家(也就是经济复杂度高)可以生产更多种类的产品。Hausmann(2016)又进一步总结了“能力理论”,将一个国家生产产品过程中所有的要素投入总结概括为“能力”,那些拥有更多生产能力的国家在生产多样化产品上面比那些拥有较少生产能力的国家拥有更多的比较优势,在生产复杂产品方面也比它们有更多的比较优势,因此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不同,是由其拥有的那些不可贸易、不可传播的能力决定的。Hidalgo and Hausmann(2009)说明了一国国民收入和经济复杂度相关,该经济复杂度由能力多样性决定,并着重介绍了“反射法”测算经济复杂度;可以利用国民收入与经济复杂度的关系预测一国的未来经济增长,当复杂性超过一个国家收入水平的预期时,该国预计将在未来经历更快速的增长。
由 Hausmann 团队的“能力理论”可以总结出,一个国家生产的所有产品所内含的“能力”种类越多越复杂,表明该国的经济复杂度(ECI)越高;并且“能力”多样性越高复杂度越高,该国在产品生产的多样化和复杂化方面就能拥有更多的比较优势,因此经济增长会加快,对于中等收入国家而言就更容易获得经济增长从而提高人均国民收入,最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本研究主要针对核心问题——中国如何借鉴日韩两国经验,根据产品的空间结构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最优产业升级路径,并提高经济复杂度以保持经济的持续性增长从而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产品空间、产业结构升级、中等收入陷阱的文献进行梳理。然后对产品空间理论体系进行重点介绍。其次从产业结构合理化角度,分析中日韩三个国家产业升级的路径,以及日韩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再次,运用中国、日本、韩国数据,从产业结构高级化角度出发运用 probit、logit 实证方法以产品空间理论中经济复杂度 ECI(economy complexity index)为核心变量,构建是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二元被解释变量(0-1)模型。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1)中日韩产业升级的结构合理化过程均是依据生产能力的相似性
根据第三章,无论是已经走出中等收入迈向高等收入的日本和韩国,还是正在中等收入的中国,三者的产业升级的结构合理化过程,均是充分考虑产业背后所内含的生产能力的相似性,选择密度大的既有产业作为被升级的对象,选择距离近的潜在产业作为升级对象。
(2)中日韩三个国家均包含了产业升级的三种模式,HK 模式、扩展的 HK 模式、含能力积累的扩展 HK 模式
中日韩三个国家在产业升级模式类型上都包含了线性的 HK 模式、非线性的扩展HK 模式、含能力积累的扩展 HK 模式。三种模式各自的最优距离、最优收益依次变大,含能力积累的扩展 HK 模式保证了产品空间和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三个国家都在鼓励这种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3)中日韩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中的经济复杂度的提高增加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概率
根据实证结果,核心变量经济复杂度在远未达到倒 U 型拐点前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综合边际效应为正,经济复杂度越高,说明该国拥有的生产能力的种类越多样化,越能够生产出更多复杂度高的在世界市场上不可替代的产品,从而经济增长越快,越容易促进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