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因素实证范文研究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2366 论文编号:sb2020121213020533855 日期:2020-12-18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笔者认为政府财政支持、国内市场营商环境优化促进我国文化产品与服务竞争力提升,居民收入提高与竞争力提升负相关,主要是由于文化折扣的存在,使得国外居民收入提高未能有效转变为对我国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实际购买力需求,相关产业支持和企业战略对竞争力的提升效应需要进一步加强,旅游业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有限,对外直接投资波动性较强。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时代到来,文化贸易作为国际贸易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趋凸显,成为新经济增长点。2001 年以来,世界文化贸易增速高于 5%,超过全球经济发展增速,展现出文化贸易良好的发展势头与潜力。
文化产业由于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特点被视为朝阳产业,各国积极实施“文化立国”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占 GDP 比重为 20%,传媒与娱乐业在全球市场上占据领先优势,2017 年海外市场版权收入达到 1770 亿美元。英国政府提出以创意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理念,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2018 年政府投入 8000 万英镑在多个城市建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本国第二大产业,仅次于金融服务业,占 GDP 比重 7%以上。
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贸易不仅创造经济价值,提高居民收入,带动经济增长,还在贸易往来中发挥文化与社会价值,对消费者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选择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文化输出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体现。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优化产业结构,文化产业为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带来新契机。我国“十三五”规划确立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将其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7 年《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指出要进一步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将现有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有机融合,提升产业竞争力,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树立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强国建设。
我国作为文化贸易大国,文化资源丰富,市场潜力较大,近年来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我国文化贸易额总体增加但仍存在出口产品附加值低、结构单一、出口地集中等问题,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展,我国文化贸易出口市场向多元化迈进,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潜在出口市场,2017 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品贸易额占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的 18.1%,未来我国文化贸易竞争力提升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及述评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文化贸易基础研究
国家间文化贸易由来已久,但对于文化贸易的定义至今仍未统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5)将文化贸易定义为居民与非居民间的个人文化和文娱服务交往活动,国际社会广为接受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对文化及文化贸易所做定义,它认为文化指某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物质、智力和情感特征,具体表现为艺术和文学修养、生活方式、聚居方式、价值体系、传统和信仰等,文化贸易作为传递文化内容的进出口活动,包括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两部分,文化产品指传播思想、符号和生活方式的消费品,如报刊、书籍、音像制品等,文化服务为影响文化产品生产与服务,并能满足人类文化需求的一种非物质产品,例如广告设计、艺术表演、计算机信息服务等。
各国际组织对文化贸易分类有所不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5)将文化贸易分为两大类:一是声像及相关服务,主要指电影、电视制品,二是其他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例如体育娱乐活动等。服务贸易总协定(1995)将文化贸易分为商业服务、视听服务、娱乐文化体育服务、文化会展服务、文化中介服务和文化咨询服务等多类。为便于统计文化贸易数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综合多种分类方法建立一个统一的框架,将文化产品贸易按用途分为六类:文化和自然遗产、表演和庆祝活动、视觉艺术和手工艺、书籍和报刊、音像和交互媒体、设计和创意产品,文化服务分为广告市场服务、新闻机构服务、建筑服务等十类。
Schulze(1999)[2]深入探讨传统贸易理论对文化艺术品贸易的适用性问题,他认为可复制生产的文化艺术品同其他产品一样受一般经济法则支配,但特殊艺术品与可复制艺术品贸易不同,它主要发生在居民消费者之间,应该有专门解释和适用的贸易理论。随着文化贸易的发展,Alleyne(1995)[3]指出全球文化贸易流动出现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出口文化产品附加值上。

图1.1  本文逻辑框架图
...........................

 

第二章   国际竞争力理论基础与评价方法

2.1 国际竞争力理论基础
2.1.1 竞争力来源
当今国际竞争力理论日臻完善,究其理论雏形始于古典经济学的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它们从贸易角度论述一国竞争力来源。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一国应专业化生产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出口,从他国进口本国生产上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此时,贸易双方竞争力源于各国特定生产技术条件下所具有的绝对优势。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完善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他指出当两国生产技术存在相对差别时,会由此导致产品生产成本上的相对差别,此时两国应权衡相对利弊,选择生产出口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尽可能地减少相对劣势带来的损失,则贸易双方均从中获得利益,这种产业间的比较优势是进行国际分工的基础。
新古典贸易理论从要素禀赋角度解释各国间比较优势的来源。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完全竞争市场和各国生产技术相同假设下,一国应生产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各国的资源禀赋差异成为贸易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1964 年,Belassa 最早提出国际竞争力概念,上世纪 80 年代国际竞争力理论得到逐步完善。国际竞争力理论最先始于国家层面竞争力研究,1985 年,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自由市场条件下,一国既能为国际市场提供良好产品与服务,又能提高本国居民收入与生活水平的能力,瑞士管理发展学院指出这种创造并增加国民财富的能力即国际竞争力,一国应处理好对外开放过程中输出与引进的关系、本土化生产与全球化经济的关系、原有资产与增值过程的关系、个人冒险主义精神与社会凝聚力的关系,这四种关系是一国构建良好竞争环境,形成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
...........................

2.2  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
国际竞争力评价多采用指数分析法,这种指数分析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考虑竞争力形成动因,选取多个竞争力影响因素构成分析性指标,一类是反映竞争力表现水平的显示性指标,此类指标学者大多选取国际市场占有率(MS)、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以及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等进行竞争力评价,这上游产业崛起进入下游产业 优质生产要素带动新需求 竞争吸引上游供应商和关联产业 需求影响生产要素投入的优先级 生产要素  需求条件 企业战略 企业结构 同业竞争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机遇 政府 些指标尽管各自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但整体而言仍是国际竞争力评价的主要依据。
图 2.1  波特“钻石模型”
...........................

第三章  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现状 ............................................. 18
3.1 中国文化贸易总体发展概况 ........................................... 18
3.2 中国文化产品贸易发展现状 ........................................... 19
第四章  中国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评价 ....................................... 27
4.1 评价指标构建 .............................. 27
4.2 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评价与比较 ........................ 28
第五章  中国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32
5.1 影响因素分析与变量选取 ............................................. 32
5.1.1 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32
5.1.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34

第五章   中国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5.1 影响因素分析与变量选取
5.1.1 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波特“钻石模型”,本文分别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政府、机遇六个方面选取多个变量,采用监督分组的主成分回归分析法,对影响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1)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投入量与资源配置效率直接影响产出数量与质量,对于文化产品与服务而言,生产要素包含文化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科技与知识资源。文化资源是进行文化内容创作的基础,我国幅员辽阔、悠久的历史文化与各民族间不同人文风俗是宝贵的文化财富,为文化产品与服务创作提供灵感来源与设计依托,例如当前各大博物馆与文化企业联名推出的文创产品,正是在汲取部分文物设计灵感及当地文化特色后进行加工制造而成。
随着国际市场竞争加剧,我国文化产业正面临由传统劳动密集型向人才技术密集型过渡的挑战,文化贸易发展初期,劳动力数量直接影响产出量,我国庞大的劳动力市场降低生产成本,使产品与服务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优势,随着消费需求不断提升,更加注重产品与服务的文化内涵,接受良好教育具有一定创造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作为高级生产要素,能够将文化素材进行加工设计转变为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
产业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资金一方面可以保障企业生产加工所需要的设备厂房等,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工资福利等形式调动劳动力积极性,促进生产效率,对文化产业而言,资金一部分来源于国内,另一部分来源于外商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不仅带来资金支持,还产生技术与经验外溢,促进竞争优势的形成。
科技水平与知识积累是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知识积累是创新的基础,尤其对于文化贸易而言,知识作为一种无形生产要素,凝结着智慧与创意,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产生外部效应。科技有利于生产要素实现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尤其对于文化服务而言,科技是必要支撑,例如电影和游戏需要通过精良的画面制作和稳定的技术传输,为消费者带来良好体验。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我国作为贸易出口大国,近年来文化贸易出口额增长较快,文化产品出口以视觉艺术类和工艺美术类产品为主,文化服务长期处于逆差,版权与许可服务进口较多,出口以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为主,本文运用常用的竞争力表示指数 MS、TC、RCA、CA,进行加权综合后测算我国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水平,并与文化贸易强国及金砖国家进行比较得出,我国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强,2018 年在横向比较的 10 个国家中位列第一,文化服务竞争力水平有待提高,美国、印度、日本文化服务竞争力较强,这与其发达的信息技术产业密不可分。
本文采用钻石模型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生产要素投入、政府财政支持、国内市场营商环境优化促进我国文化产品与服务竞争力提升,居民收入提高与竞争力提升负相关,主要是由于文化折扣的存在,使得国外居民收入提高未能有效转变为对我国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实际购买力需求,相关产业支持和企业战略对竞争力的提升效应需要进一步加强,旅游业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有限,对外直接投资波动性较强。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