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贸易的就业效应研究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8895 论文编号:sb2020090811060333112 日期:2020-09-25 来源:硕博论文网
二者之间具有紧密的相关关系,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能够对就业结构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结合我国产业和就业现状分析本文认为该产业对就业数量可能抑制性更强,因此上述就业效应也成为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意义所在。需要进一步结合机制探讨和研究假设的提出,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研究中发现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对就业数量确实产生抑制,而对就业结构也呈现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进而结合现状对上述计量结果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本章综合上文的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从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和我国就业两方面总结优势和不足,进而为接下来的政策与建议的提出提供思路和方向。

第 1 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就业矛盾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挑战,严重制约了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加速调整而就业结构调整缓慢,中国出现了经济快速增长而就业状况不断恶化的情况,解决就业问题成为我国的重要课题。在经济全球化和服务全球化的背景下,服务贸易对一国就业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服务外包作为现代服务业,能够有效带动就业增长尤其是加速第三产业的人才涌入以及高素质人才就业,凭借其良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已成为各国实现就业目标的重要关注点。
我国服务外包起步晚,但是整体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其中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表现最为突出。截至 2017 年承接规模已扩大到 795.3 亿美元,相比于 2006 年的起步时期已经扩大了约 55.2 倍,同时业务承接内容逐渐向高附加值发展,知识流程外包(KPO)增长到 407.2 亿美元,增速超过同期 BPO 和 ITO 业务。2018 年 1-7 月,我国国际服务外包执行额 384 亿美元,在新兴服务出口中占比大于 70%,有力带动了新兴服务的出口。国际服务外包日益成为我国服务外包乃至服务贸易加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我国新兴经济发展的新龙头,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服务业更深层次融合的新方式,高技术高知识优秀人才集聚的新领域。从 2006 年“千百十工程”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建立的提出,到2009 年相继成立了 21 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再到 2013 年“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都在积极拓展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国内国际市场,2017 年开展的“十三五”规划更是带领国际服务外包迈入黄金发展期。但是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过程中仍然存在企业实力不强、中高端人才不足、产业附加值不高等突出问题。面对我国就业市场中一直伴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数大、城镇就业消化能力不足、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等带来的就业总量压力,以及就业人员结构调整落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技能水平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就业结构矛盾三大尖锐问题,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能否发挥其对于就业数量的促进作用以及对于就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作用已经成为我国的重点关注问题。
...........................

1.2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2.1 研究思路
本文以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就业效应为命题出发,首先通过介绍该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阐述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就业效应研究的必要性。然后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明确二者之间具有紧密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我国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和就业现状并初步对二者影响关系进行判断。然后进一步探讨了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对就业的影响机制继而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最后通过构建国际服务外包的就业数量和就业结构模型,验证所提研究假设,并分别从产业、就业两个视角出发对本文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对如何发挥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就业数量和就业结构的积极效应提出政策建议。
研究思路图如下所示:
研究思路图
............................

第 2 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外包:最早由 C.K. Prahalad 和 Gary Hamel 于 1990 年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正式提出,认为外包指企业将一些次要的、非核心的业务环节转移给外部更具有专长和优势的企业,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和专注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来提高竞争力[16]。根据业务属性,外包被分为制造外包和服务外包,服务外包是继制造业外包于 20 世纪初兴起以后,始于 20 世纪 80 年发展起来的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本文主要选取服务外包作为研究对象。
服务外包:全球著名咨询企业毕博管理咨询公司定义服务外包为,企业为了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发展核心竞争力,将部分服务环节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交给第三方服务供应商来完成,以减少投入资金,提升企业对市场环境迅速应变能力[4]。在我国该概念最早于 2006 年被中国商务部提出,认为企业将应用管理业务和有待优化的流程业务交给外部专业的服务提供商,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46]。2007 年《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中提出,服务外包指将价值链中原本由企业自己完成的非核心的 IT 业务和基于 IT 的业务流程分离出来,交由其他厂商完成[45]。综合上述观点,本文将服务外包定义为:企业出于降低成本和集中资源发展核心业务的目的,将生产活动中的自身不具备比较优势、非核心的服务相关环节,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交给外部专业的服务团队,从而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产业。服务外包按照地域分布,可分为离岸(国际)服务外包和在岸服务外包,本文重点研究国际服务外包产业。
国际服务外包:基于 Olsen①的研究,本文认为国际服务外包可以简化为生产或服务环节的跨国别转移,即承包方和发包方分属不同国家。国际服务外包是指跨国公司将应由自身完成的部分生产活动,通过建立国际中心、国外分公司等方式,或者基于云平台一对多的交付模式,移交给其他国家的厂商完成。我国的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发展迅猛,经济效应明显,因此本文重点以国际服务外包为视角研究其就业效应。
表 2.1 服务外包分类
............................

2.2 文献综述
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所产生的就业效应始终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学者最为关注也是争议最大的问题,因此其对一国就业的影响成为各国学者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2.2.1 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对就业数量的影响
2.2.1.1 替代效应
Amiti & Wei(2009)以美国为研究对象,认为服务外包对就业的影响受到制造业产业分类的影响,若笼统的进行分类,那么服务外包不会对美国就业产生显著影响,但是把制造业细分为较多类别时,美国的就业率会随着外包的增加而下降[2]。Jooyoun Park(2012)构建了异质性企业的一般均衡模型,以主要发包国美国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外包对就业产生强烈的消极影响,美国大部分的失业者都是外包公司的裁员所导致的,并对文献综述中的学者观点提出质疑,认为他们低估了国际服务外包对一国就业的负面影响[12]。
孟雪(2012)以中国作为发包国的视角搜集 2004-2009 年行业数据研究了反向服务外包对就业结构的影响,较为创新的切入反向服务外包,结果认为反向服务外包通过影响劳动需求降低就业人数,随着产业发展不会带来一国的就业总量增加,但会对一国的熟练劳动力比重产生较大影响[30]。魏浩、黄皓骥(2012)利用世界 15 个发包国的 25 个行业服务外包率,实证结果显示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增加 1 个百分点,国内就业就会下降0.05 个百分点,是一国就业增长的弱因素[39]。洪鑫、尹晓波(2014)测算了 14 个行业国际服务外包率分析国际服务外包对我国全行业的就业效应,构建关于三次产业的面板模型来讨论就业的产业结构效应,结果显示国际服务外包的开展对我国的就业市场产生了显著的负效应[26]。卫瑞、庄宗明(2015)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测算了中国总就业和分技能就业情况,利用结构分析法的结果表明,出口才是就业扩张的主要动力,而外包的净效应即从总体上看不利于我国的就业量增加,其中对于低技能劳动力的冲击作用最大,而高技能的劳动力受到的影响相对有限[38]。陈启斐、唐保庆、张为付(2016)利用联合国贸发数据库和我国投入产出表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认为服务外包对我国的就业产生两方面影响,其中一重影响为随着服务外包的增加,行业总就业量在下降,但对人才就业需求增加,具体为制造业服务外包提高 1%,就业量就下降 0.0115%[22]。张志明(2016)由 WIOD 数据整理相关数据对我国制造业就业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从整体就业的角度:认为总离岸服务外包对中国制造业整体就业产生抑制作用,产业规模每提高 1个百分点,制造业就业时间就减少 0.058 个百分点,原因在于我国制造业的劳动密集性,加大了产业挤出效应[44]。于诚、蒋中煜、黄益新(2016)通过研究制造业国际服务外包对制造业就业市场的影响,发现国际服务外包通过专业化分工降低了制造业总体劳动需求[12]。杨慧梅、李平、刘利利(2018)基于区域差异视角,运用面板数据对国际外包的就业效应进行实证分析,表明国际外包对就业数量产生强烈的抑制作用,国际外包带来的专业化分工减少了劳动力总量,并且服务外包的抑制作用远远大于制造外包[41]。
.............................

第 3 章 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现状及就业现状分析..................................13
3.1 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现状.....................................13
3.1.1 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总体规模..............................13
3.1.2 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业务结构.....................................15
第 4 章 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对就业的影响机制分析................................23
4.1 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对就业数量的影响机制.................................23
4.1.1 就业挤出效应......................................23
4.1.2 就业创造效应....................................23
第 5 章 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就业效应实证分析...................................26
5.1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26
5.1.1 模型构建...................................26
5.1.2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26

第 5 章 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就业效应实证分析

5.1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5.1.1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1.被解释变量
包括就业数量与就业结构(就业的产业结构、就业的技能结构)两大方面。就业数量,用我国整体新增就业人员表示。就业的产业结构,由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是一国就业结构是否优化的最直观表现,因此用第三产业在我国就业比重表示。就业的技能结构,用高技术(大学学历及以上)劳动力在我国的就业人数比重表示。其中高技能人员通常指具有较高学历和较高的专业素养等优秀人才,但是该数据在目前的相关统计年鉴中不能直接得到。因此本文借鉴孟雪(2012)对于该数据的统计方法,根据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高低来划分,其中受教育程度为大学学历及以上的人员划分为高技能劳动力[30],并通过相关年鉴进行整合计算得出。
2.解释变量
关于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测量目前主要有三种方法,即外包水平测算法、垂直专业化指数法、贸易额近似量化法。本文分别列举了国内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对于上述方法的运用,并综合分析得到本文指标数据的选取方法。
Feentra & Hanson(1996)基于投入-产出表计算进口中间投入品占总投入品的比例代替服务外包,但是指标的测算主要应用于制造外包领域[8]。Amit & Wei(2005a)的第一种指标构建也基于上述测算方法表示国际服务外包,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服务外包测量方法,但也是基于发包方的角度[3]。Hummels & Ishii(2001)提出垂直专业化指数法,但也集中在制造外包领域[11]。我国学者在垂直专业化测量指标的方法基础上,结合不同年份的投入产出表对服务外包进行测算替代,但是我国投入产出表的编制不连续只是一种估算,而且计算过程中做了一些必要的假定,使得测量结果的解释力度不强。
............................

第 6 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基本结论
本文主要从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和我国就业两方面进行总结概括。首先,总结了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优势和不足。
1. 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整体发展态势良好。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总体规模持续扩大,有力带动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产业业务模式不断向“智能化”转变,业务内容向高附加值方向上迈进,成为产业升级的有利支撑。同时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带动下,为我国国际服务外包的国际化发展提供重要机遇。基于上述发展优势,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对就业的产业结构和技能结构起到积极的优化作用。
2. 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中小企业的规模和国际化程度不高;ITO 业务仍占主导地位,整体产业处于中低端价值链水平,缺乏整体解决方案、系统服务和集成能力,难以迎合市场的多样化和高端化需求;同时目前业务市场仍集中于欧美发达国家,对于该地区市场的依赖度仍处于较高水平,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抑制,且发展易受到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和政治导向影响。基于上述产业发展问题,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对就业的创造能力被弱化,同时抑制了其对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提升效应。
然后,总结了我国就业市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 我国就业的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人才结构矛盾并存。农村大规模剩余劳动力有待转移、未就业毕业生不断积累,人口红利逐渐消失;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总量不足,与高科技岗位和新兴行业匹配度不高。上述因素都成为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瓶颈,也加剧了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就业挤出。基于此,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对于就业的挤出效应大于创造效应,净效应表现出对就业增长的抑制。
2. 我国就业的产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第一产业生产力水平低下,滞留大量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现阶段总体劳动力以非熟练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为主;第三产业升级缓慢、发育不足制约了其对就业结构的优化,就业结构调整速度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基于此,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就业促进作用被削弱,同时就业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没有得到完全发挥。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