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出口贸易与环境问题的互动关系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4454 论文编号:sb2020071312064532137 日期:2020-07-19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通过对中国出口贸易与环境污染进行效应分析与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出口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在前期,出口贸易的扩张使得污染物排放增加,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出口的发展会改善环境状况。第二,环境污染对出口贸易的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而较为严格的环境规制能够使出口结构向着更加清洁的方向发展,“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老路已走不通.第三,出口贸易的规模效应使环境恶化,但这种负面效应在减弱。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对环境的改善都有积极作用,但技术效应对环境的改善作用更加明显。第四,出口对污染排放的预测方差贡献度较大,表明出口贸易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环境污染对出口的预测方差贡献度较小,这说明影响出口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环境污染。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类的物质文明得到了飞速发展,然而这也加大了资源环境健康发展的压力。工业革命浪潮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问题。人类在追求物质生活文明的同时,必须关注传统的工业模式是一种过度消耗、掠夺式的发展,使资源环境质量不断恶化。人类开始反思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是不是伴随着环境质量日趋恶化的问题。20 世纪中期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意识到不考虑资源环境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是不科学的,因此如何促进经济增长与节能环保协调发展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间,中国进出口贸易取得了蓬勃发展,1978 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仅为 206.4 亿美元,到 2017 年为 41071.6 亿美元,是 1978 年的 199 倍,其中,出口贸易额由 1978 年的 97.5 亿美元上升至 2017 年的 22633.7 亿美元,是 1978 年的 232倍。在经历了将近四十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换挡减速背景下结构调整经历阵痛期。扩大投资、降准降息等需求侧管理不再适用,供给侧改革是必然要求。经济增长丰富了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其环保意识随之加强。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的背后是环境质量下降的隐患,贸易的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破坏了贸易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平衡。在过去三十多年中国依靠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飞速发展,资源被过度消耗,“工业三废”对环境状况造成了负面影响。目前中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雾霾天气、工业 SO2 等的过度排放造成大气污染,水资源利用率低下,固体废弃物的排放严重危害土壤健康。中国用几十年完成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进程,环境问题也爆发式出现。《2017 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显示,2015 年中国“工业三废”的排放量居高不下,工业废水、工业 SO2 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分别达 1994983 万吨、1556.7万吨和 331055 万吨。目前中国是第一贸易出口大国,在出口贸易取得显著成绩的背后,其在国际社会上遇到的贸易壁垒层出不穷,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设置环境壁垒,中国出口贸易将迎接新挑战。如何减轻贸易发展给环境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促进两者协调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重中之重。鉴于中国目前出口贸易大国的地位,处理好贸易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也是全球关注的关键问题。目前,中国经济迈入了新时代,面临着“调结构,促增长,打赢环境保卫战”的艰巨任务,协调好中国出口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至为重要。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目前已经行不通,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发展绿色经济,贯彻实行“绿色发展”理念。
.........................

1.2 贸易与环境问题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有关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之间的研究,学者们有三种观点。观点一:国际贸易的发展可以提高环境质量;观点二:国际贸易的发展会使环境状况恶化;观点三: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不确定性。
观点一认为对外贸易的发展可以提高环境质量:发展对外贸易能够提高收入水平,加大对科研创新的投入,加强环境规制建设,从而改善环境问题。Grossman 和 Krueger(1991)运用 CGE 模型对出口贸易的环境效应进行探究,发现正向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可以提高环境质量。Hudosn(1992)发现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情况下,自由贸易能够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改善环境质量。Anderson 和 Hurst(1992)认为适当的环境规制政策和自由贸易政策两者缺一不可,只有两者同时实行才能提高居民福利水平。Daly、Goodlan 和 Ayres(1994)认为出口贸易的扩张可以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出口贸易扩张必然带来环境污染,若施以一定的环境规制则可以降低污染程度。Dean(2000)通过选取 1987-1995 年各省份数据,研究自由贸易对水环境的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结构效应为负,但收入效应和技术效应为正,且两者之和大于结构效应。Antweiler、Copelan 和 Taylor(2001)通过分析 44 个国家出口贸易的环境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各个国家三个效应之和总是正向的,出口对环境质量提高具有一定的积极效果。
观点二认为对外贸易的扩张会降低环境质量: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为了发展对外贸易经常会降低本国或地区环境准入标准,采用宽松的环境管制政策,最终成为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污染避难所”。Chilchilnisky(1994)提出若产权明晰问题不解决,自由贸易会使得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被过度开采,并引发世界环境恶化问题。Daly(1993)提出当环境成本内部化以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治理成本往往高于对企业排污收取的费用,阻碍经济发展。Grossman 和 Krueger(1995)将环境视为一种生产要素,将其运用到 H-O 模型,提出若一国或地区资源较富裕,则该国或地区对生产污染密集型产品有比较优势,增加该类产品出口比重,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Dua 和 Estay(1997)认为自由贸易会加剧国家之间的竞争,一些国家通常会放松环境管制,使自己沦为其他国家的“污染避难所”。Atici(2012)通过对东南亚国家的研究,认为随着出口贸易的扩大,SO2 排放量也随之增加。O’Bannonetal(2013)通过研究虚拟水交易来说明农产品贸易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随着虚拟水交易的增加,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
图 1.1 本文逻辑结构图
............................

第 2 章 出口贸易与环境污染的理论分析

2.1 环境成本内部化理论
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的排放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由此而产生的成本即为环境成本。在对外贸易进程中,将环境成本作为产品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即环境成本内部化。该理论认为在计算产品的总成本时,应当将环境成本纳入其中,将其作为价格的外在表现形式,用来弥补由于污染物排放对市场产生的负外部性,从而推动经济社会更加高效运转。 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有关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理论在不断完善。那么将环境成本内部化有哪些途径呢?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认为可以通过税收途径来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他认为当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①不对等时,市场资源配置就会失灵,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或者补贴的方式去进行调整,以使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等于社会收益,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庇古在理论上提出了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方法,但是这需要一定的假设条件,比如政府需了解厂商的生产成本,但这在现实中无法实现。
科斯在此基础上,将财产权作为生产成本的一部分,认为只要最初的产权是明晰的,并且交易成本接近于零,最初不论产权属于任何一方,均是有效率的市场均衡。科斯将污染排放权作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表现为交易费用。随后,新的环境政策②的建立等补充了环境成本内部化理论。R.布朗在《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中提出“生态人”的概念,认为环境要素的成本必须要反映在市场价格中。
......................

2.2 污染避难所假说
污染避难所假说,亦称污染天堂假说,是 Walter 和 Ugelow 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一些高污染密度的行业倾向于转移至环境规制相对宽松或者环境准入标准较低的国家或地区。为了保护本国环境和降低环境成本,发达国家通常会将污染密集型产业建立或转移至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落后和环保意识差,通常会降低环境标准,从而使得大量高污染、高能耗、高投入的产业进入本国,导致其环境不断恶化。
一般来说,发达国家或地区居民由于人均收入的增加会对环境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他们会更加注重居民区的绿色覆盖率等指标,这些国家或地区会制定较为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不但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高污染密度行业无法进入,本国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企业也将扩张至环境管制较松的国家或地区,这样就会导致这些国家的资源不断被消耗,环境不断的恶化。不仅如此,由于一些发展中国家迫于经济发展的需求,他们会主动降低环境管制,吸引高污密度企业到本地投资建厂,用资源和环境换取经济的发展,这种粗放式的经济扩张方式是不明智也是不合理的。一般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由于制定较为宽松的环境准入标准,加之技术也比较落后以及环保意识较差,会吸引发达国家将本国的高污染密度行业转至这些国家,成为发达国家的“污染避难所”。
图 3.2 1981-2017 年中国出口总额及其所占世界出口总额比重
..........................
 
第 3 章 中国出口贸易与环境污染现状分析................................12
3.1 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现状..........................................12
3.1.1 规模方面..................................12
3.1.2 方式方面.....................................14
第 4 章 出口贸易与环境污染的效应分析....................................28
4.1 出口贸易的环境效应分析——以工业 SO2为例............................ 28
4.1.1 变量的选取及数据的来源.......................28
4.1.2 模型的建立........................................28
第 5 章 出口贸易与环境污染相互关系实证研究..............................45
5.1 变量的选取..............................45
5.2 数据来源及处理................................45
5.3 实证分析...............................45

第 5 章 出口贸易与环境污染相互关系实证研究

5.1 变量的选取
本章需要两方面的数据,一方面为出口贸易情况的数据,一方面为代表环境污染程度的数据。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文章选取 2000-2015 年货物出口额(Y)反映出口情况。由于各个部门的工业废水排放量、SO2 排放量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数据难以收集,并且固体废弃物在运输时存在一定比例的丢失而无法准确得到,因此本文采用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X1)、工业 SO2 排放量(X2)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X3)作为环境污染指标。
本章选取的 2000-2015 年中国货物出口额来自《2016 年中国统计年鉴》。为保证数据的科学性,将其用历年平均汇率折算为人民币表示,并用以 2000 年为基期的 CPI 指数对其进行通胀的消除。本章选取的 2000-2015 年中国“工业三废”排放量(产生量)来自《2016 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同时在运用软件处理前对数据取对数可以很好的消除异方差,而且不影响数据之间的原有关系,所以本文对所有的变量取对数化处理。
...........................

第 6 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通过对中国出口贸易与环境污染进行效应分析与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出口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在前期,出口贸易的扩张使得污染物排放增加,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出口的发展会改善环境状况。
第二,环境污染对出口贸易的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而较为严格的环境规制能够使出口结构向着更加清洁的方向发展,“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老路已走不通。
第三,出口贸易的规模效应使环境恶化,但这种负面效应在减弱。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对环境的改善都有积极作用,但技术效应对环境的改善作用更加明显。第四,出口对污染排放的预测方差贡献度较大,表明出口贸易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环境污染对出口的预测方差贡献度较小,这说明影响出口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环境污染。
根据以上研究可知,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出口贸易的扩张会使得环境污染状况恶化,但伴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强,政府对环境治理的投入加大以及国际市场上的各种层出不穷的绿色壁垒的间接影响,出口贸易的增长使得环境质量得以改善。随着经济的发展,出口贸易的规模效应对环境污染产生的不利影响正在慢慢减弱,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对环境污染的积极作用弥补了规模效应产生的不利影响,总效应由负转正。中国应该继续大力发展出口贸易,积极推进贸易自由化进程,从而提高居民收入,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当居民收入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居民收入的增加会改善环境质量,使中国尽快进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下行阶段。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