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FTA的出口国际贸易效应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2666 论文编号:sb2020060910481631456 日期:2020-06-10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文细分研究了中国和 FTA 缔约伙伴国/地区的双边产品类型,结果表明,中国签署的 FTA 对中国的出口效应在总出口和各分类别出口产品上的出口效应有所不同。也就是说中国 FTA 的签订在国家层面和产品层面均有着或多或少的作用差异。从总出口效应来看,除澳门之外,中国与其他各国(地区)签订 FTA 都对中国总出口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但促进效果不一:中国同澳大利亚、文莱、哥斯达黎加、老挝、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秘鲁及泰国签订的 FTA 对中国的总出口效应较大;中国与中国香港、韩国、菲律宾、新加坡、柬埔寨签署的 FTA 对中国的总出口效应相对较小。从产品分类别层面看:将总出口产品(TE)分为初级产品(PP)和工业制成品(IMG)来看,签订自贸协定对中国初级产品(PP)出口的正向影响普遍强于对中国工业制成品(IMG)出口的促进效应。再将工业制成品(IMG)进一步分成资源密集型制成品(RIM)、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LLP)、中等技术产品(MTP)与高技术产品(HTP),对比这四类来看,中国同各贸易伙伴国/地区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的资源密集型制成品(RIM)的出口效应的促进作用强于对其他三类的影响。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由于世界范围内的多边贸易谈判都进展很慢、常常会遇到很多问题,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当前已成为大势所趋。许多国家和地区选择组建自由贸易区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自由贸易区的组建成本相对较小,这些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倾向于选择组建或加入自由贸易区来促进本国的贸易、投资和经济增长。世界贸易组织(WTO)多边体制的困境也刺激了自由贸易区的较快发展。所以,在欧美大国的带头作用下,发展中国家都纷纷积极参与,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FTA)①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和重要表现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快速发展。从 21 世纪开始,由于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以及快捷的交通运输,使得区域经济一体化在现在已经成为了国际贸易中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以往贸易自由化的形式仅仅是世界范围内的多边贸易体制,但现如今的贸易自由化形式已不局限于此,大量的区域贸易协定(Regional Trade Agreement,RTA)、优惠贸易安排(Preferential Trade Arrangement, PTA)以及各类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出现在了很多贸易往来频繁的国家之间。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现在正在成为全球国家中最优最热门的选择,因为参与谈判该协定的双方只需要顾及互相的利益,规避了大范围的多边贸易协定下很多国家主体间存在的多种利益纠纷问题。有着贸易往来的伙伴国/地区之间为了相互降低或者取消货物贸易中有些商品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进一步开放互相服务贸易方面的市场准入,加强对贸易伙伴的企业投资,会选择通过签署 FTA 来实现。FTA 的签订既能够有效的选择性的保护本国竞争力处于弱势地位的产业不受他国的打击,又能够增强本国的贸易自由化强度,有利于使缔约双方国家(地区)的优势产业形成互补的局面,高效促进双边协同发展。
............................

1.2 研究方法和框架
1.2.1 研究方法
为达成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1)文献分析法。文献研究是论文的研究基础,本文将借鉴国内外关于 FTA 形成、发展等的理论分析的文章以及对用实证研究 FTA 贸易效应的相关文献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研讨,充分了解自贸协定在谈判签署后出现的贸易效应,为后文的研究分析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2)计量分析法。本文利用一个拓展后的引力模型对中国签订的各 FTA 的出口贸易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考虑到引力模型方程中随机误差项的同期相关性,本文拟采用面板数据变系数模型进行估计。
(3)数据分析法。通过对自由贸易协定涉及的国家和地区的双边贸易数据及相关贸易指标来分析阐述中国 FTA 发展的现状、特点等。
1.2.2 研究框架
本文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先将出口货物(TE)分为初级产品(PP)和工业制成品(IMG)两大类,再根据 LALL2000 产品分类按商品技术含量将工业制成品类分为资源密集型制成品(RIM)、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LLP)、中等技术产品(MTP)和高技术产品(HTP)四类,围绕中国 FTA 战略对各类出口产品所产生的出口贸易效应这一核心议题,主要研究内容安排是:
第一章:绪论。具体包括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框架,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具体包括对 FTA 形成的理论基础的总结、对 FTA签署所带来的贸易效应的相关理论回顾以及对国内外研究关于 FTA 贸易效应的相关文献的概述。
第三章:中国及 FTA 伙伴国(地区)的现状分析。具体包括对中国 FTA 战略的发展历程的回顾、中国与 FTA 伙伴国(地区)的贸易情况以及对中国和伙伴国(地区)双边贸易指数的分析。
第四章:基于引力模型对中国 FTA 出口贸易效应的实证研究。包括出口商品的分类、引力模型的构建、数据来源和变量说明、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实证结果以及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章:总结中国 FTA 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及教训,提出一定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正在谈判与研究的 FTA 以及之后缔结 FTA 提供参考性意见。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FTA 形成的理论基础
所谓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指两国或者多国间拥有法律约束力的协约,它的目的是促进经济一体化,消除贸易壁垒、使得产品和服务可以在国家之间自由流通是它的目标之一。这里提到的贸易壁垒可能是关税,也可能是繁杂的规则等等。
克鲁克曼(Krugman,1980)发表的关于规模经济、外部性及技术外溢等效应的新贸易理论,引 发了后 来学者对 于 FTA 贸 易效应分析的潮 流 [1]。菲利普 ·马丁等(PhilippeMartin,2010)通过研究过往五十年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签署 FTA 包含一定程度的政治因素。战争频发的国家签署 FTA 的意愿更强,FTA 的签订可以有效巩固双边关系,提高违约产生政治冲突导致的经济成本,有利于国家借助地缘关系强化周边外交[2]。Krugman (1993)同时注意到,碍于运输的成本,各个国家更愿意和自己的邻国展开贸易。所以,若是地理位置相邻的国家签订 FTA,能带来更大的贸易创造效应和更小的贸易转移效应。经济学家把地理位置相邻并且彼此之间贸易量较大的国家称为“自然贸易伙伴”,之后又根据这个概念提出“自然贸易伙伴假说”,也就是指若 FTA 潜在成员之间的贸易密集度相比世界其他国家更高,同时双方地理位置相邻,则该 FTA 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会超越贸易转移效应,从而会提高 FTA 各成员的经济福利[3]。
邓慧慧和桑百川(2012)从福利效应的角度出发,探究建立 FTA 或者关税同盟带来的潜在贸易创造效应、贸易转移效应和福利分配效应。实际情况下,政府在制定经济决策时考量的不止国民的福利,还会被其它因素所制约[4]。
Yi(1996)与 Aghionetal(2007)使用博弈论的方式来探究 FTA 的形成,因此法与实际情况更为相似。Yi 的观点是,区域 FTA 是由各个国家团体间结盟所形成;Aghionetal的观点则是区域 FTA 的形成是由于各个国家之间的争辩与讨价还价[5]。
表 3.2 中国对外贸易情况表(单位:百万美元)
...............................

2.2 国内外研究关于 FTA 贸易效应的相关文献综述
2.2.1 FTA 贸易效应的相关研究方法综述
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效应分析是从静态往动态拓展的,它的实证研究分析方法展示了从事前分析往事后分析、静态分析往动态分析、局部均衡分析往一般均衡分析的转换[21]。通过贸易份额及贸易规模等的变动情况可获知自贸区对一国贸易直接产生的影响。
可以将目前存在的衡量自贸区贸易效应的方式区别成事前研究(ex-ante)及事后研究(ex-post)两类。事前研究即当自贸区尚未建立时,借助事前数据估算出的弹性或者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来模拟贸易自由化举措对贸易产生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预估自贸区的贸易效应。主要采取经验模型法及 CGE 模型的分析方式。贸易效应的事后估计方式不止一种,以区域内贸易份额法、巴拉萨模型及引力模型等为主。在这些方法中,效率最高的分析工具之一是引力模型,学者们通常会添加虚拟变量或虚拟变量组合至传统引力模型中,以此测算自贸区的贸易效应,考察 FTA 对贸易流量产生的影响[21][22]。本文研究的 FTA 的出口贸易效应则是通过引力模型得出中国与一国(地区)签订的 FTA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出口贸易。
有必要强调的是,因为缺少系统化的考量,在贸易效应的事后估计中采用引力模型会有两个缺点:第一,引力模型对所含变量极其敏锐,忽视横纵截面任何维度的变量均代表对模型自身的潜在限制[23],将引发估测结果产生很大程度的偏离。模型通常并不表现数据所代表的真实信息,只是研究人员在此之前没有确定的假设,存在非常大的主观因素[24][25];第二,也许虚拟变量 FTA 严格来说并不能算是一个外生的虚拟变量[26],本身已经拥有明显贸易关系的国家成立自贸区的意愿更强,也更有可能引发贸易创造效应,故而虚拟变量 FTA 的系数存在高估结果的可能[27][28]。
...................................
 
3 中国及 FTA 伙伴的现状分析...................................... 14
3.1 中国 FTA 发展过程回顾......................................... 14
3.2 中国与 FTA 伙伴的贸易情况................................. 16
3.3 中国与 FTA 伙伴国(地区)双边贸易指数分析........................... 23
4 基于引力模型对中国 FTA 出口贸易效应的实证研究.........................30
4.1 出口商品的分类.......................................30
4.2 引力模型的构建..........................................30
4.3 数据来源和变量说明...............................................31
5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41
5.1 主要结论.......................................41
5.2 政策建议..................................41

4 基于引力模型对中国 FTA 出口贸易效应的实证研究

4.1 出口商品的分类
通常意义上来讲,有关对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关税在 FTA 内容中设定的削减程度是不一样的。阅读已有文献发现,关于研究中国 FTA 的签订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文献大多数都是研究的对总出口效应的影响,而没有细分研究我国 FTA 对各行业或产品层面的出口影响。因此,基于这一研究现状,本文将深入研究分析中国 FTA 对各层次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产生的结构性影响。为此,本文选取联合国国际贸易数据库(COMTRADE)的出口贸易数据,采用 Lall 出口技术分类方法,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标准下将 230 种出口产品按技术构成分为五大类,分别研究中国同各国签订 FTA 对总出口效应的影响及各不同类技术含量出口产品的出口影响。本文先将出口商品(TE)分为初级产品(PP)和工业制成品(IMG)两大类。再依据 LALL2000 产品分类,将我国工业产品的出口量细分成资源密集型产品(RIM)出口、低技术劳动密集型制成品(LLP)出口、中等技术(MTP)制成品出口和高技术(HTP)制成品出口这四类具体细分类别的出口数据,以分别研究 FTA 对我国不同层次技术含量的制成品的出口影响。
图 3.1 中国 FTA 战略分布图
............................

5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5.1 主要结论
本文细分研究了中国和 FTA 缔约伙伴国/地区的双边产品类型,结果表明,中国签署的 FTA 对中国的出口效应在总出口和各分类别出口产品上的出口效应有所不同。也就是说中国 FTA 的签订在国家层面和产品层面均有着或多或少的作用差异。
从总出口效应来看,除澳门之外,中国与其他各国(地区)签订 FTA 都对中国总出口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但促进效果不一:中国同澳大利亚、文莱、哥斯达黎加、老挝、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秘鲁及泰国签订的 FTA 对中国的总出口效应较大;中国与中国香港、韩国、菲律宾、新加坡、柬埔寨签署的 FTA 对中国的总出口效应相对较小。从产品分类别层面看:将总出口产品(TE)分为初级产品(PP)和工业制成品(IMG)来看,签订自贸协定对中国初级产品(PP)出口的正向影响普遍强于对中国工业制成品(IMG)出口的促进效应。再将工业制成品(IMG)进一步分成资源密集型制成品(RIM)、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LLP)、中等技术产品(MTP)与高技术产品(HTP),对比这四类来看,中国同各贸易伙伴国/地区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的资源密集型制成品(RIM)的出口效应的促进作用强于对其他三类的影响。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