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量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在国内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FDI)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但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也加深了中国产业结构间的不平衡性。经过多年不断深入发展,整体上中国各地区外商直接投资( FDI)总量呈现上升趋势。同时伴随着全国各地区深入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引进和使用外资总额最多的国家之一, 外资成为了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力。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开展,根据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引进的外资( FDI)也呈现出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如何创造性地贯彻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提出相关的政策意见,以及改善中国总体产业结构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就中国而言,由于国家政策与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异较大,各地区吸引外资的能力不同,产业结构也不相同。 因而,不同地区的外资(FDI)在该地区的产业偏好方面也会存在很大差异。
随着对外开放的加剧,外商直接投资(FDI)给西南地区1带来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中国西南地区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经济发展欠发达的东南亚国家接壤,经济发展比较落后。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深入实施,中国西南地区开放程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外商直接投资对西南地区的资本缺口有一定的弥补作用。与此同时,因为 FDI 的技术溢出效应,外商直接投资也对中国西南地区技术的进步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促使西南地区提高区域内的生产效率。外资进入西南地区可以增加更多的工作岗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西南地区劳动人员就业问题。与此同时,也可以相应缓解西南地区的贫困问题。除此之外,西南地区的高能耗和低效率的产业结构问题仍然存在,西南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对该地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具有一定的作用。本文主要基于空间视角来研究西南地区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产业结构升级(高级化值、合理化值)的影响,旨在提出有利于西南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建议。充分发挥 FDI 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促进西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带动西南地区经济健康、均衡增长。
........................
........................
1.2 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 FDI 与产业结构间关系研究的成果有很多。除了现有的一些理论研究以外,也有了相当多关于 FDI 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系的实证研究。因为学者们从不同的切入点进行研究,所以实证研究的结果有较大出入。有的研究者认为,FDI 对东道国或是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消极影响。有的研究者认为,FDI 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积极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部分研究者则是比较客观的评价 FDI 对东道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认为对该地区的某些产业可能有积极影响,而对该地区的另外一些产业可能存在消极影响。接着,本文将根据国内外学者们理论研究结果和实证研究结果的不同来对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
目前,关于 FDI 与产业结构间关系研究的成果有很多。除了现有的一些理论研究以外,也有了相当多关于 FDI 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系的实证研究。因为学者们从不同的切入点进行研究,所以实证研究的结果有较大出入。有的研究者认为,FDI 对东道国或是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消极影响。有的研究者认为,FDI 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积极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部分研究者则是比较客观的评价 FDI 对东道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认为对该地区的某些产业可能有积极影响,而对该地区的另外一些产业可能存在消极影响。接着,本文将根据国内外学者们理论研究结果和实证研究结果的不同来对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
1.2.1 理论分析现状
国内学者较少参与理论研究,主要借鉴国外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
钱纳里[2]等学者在 1966 年时提出了“两缺口”理论,该理论为外资进入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依据。发展中国家存在储蓄和外汇缺口,而外商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的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有一定的弥补作用。外资对储蓄缺口的弥补可以为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而对外汇缺口的弥补则可以提高发展中国家的进口能力。因而,在两缺口理论中外商直接投资可缓解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压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国内学者较少参与理论研究,主要借鉴国外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
钱纳里[2]等学者在 1966 年时提出了“两缺口”理论,该理论为外资进入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依据。发展中国家存在储蓄和外汇缺口,而外商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的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有一定的弥补作用。外资对储蓄缺口的弥补可以为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而对外汇缺口的弥补则可以提高发展中国家的进口能力。因而,在两缺口理论中外商直接投资可缓解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压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赫尔希曼在钱纳里(1966)的两缺口理论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个技术缺口,提出了“三缺口”理论。他认为先进技术的的匮乏即“技术缺口”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止步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外资进入可以为发展中国家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可降低发展中国家的研发成本。因而,外商直接投资刚好有利于弥补技术缺口。
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学者将赤松要[3]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论”发展成“雁行形态”或“雁行模式”,为发展中国家通过参与国际分工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他们认为,发达国家拥有优势的产业在结构调整过程中会丧失比较优势,且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的形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再将利用外资生产的产品又卖回到发达国家,这一过程有利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
第二章 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理论基础和相关指标测度
2.1 相关理论与内涵
2.1.1 外商直接投资界定及其分类
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 FDI)是指除本国或本地区以外的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投资者,在其自身以外的国家或地区进行跨国投资,参与当地生产经营、并掌握一定经营控制权的投资行为。FDI 具有趋利性,且以掌控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FDI 的形式主要有垂直型投资、逆向型投资、水平型投资三种类型。
本文的外商直接投资额指标主要是采用中国西南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额的数据来进行分析,且文章中采用 FDI 来代表外商直接投资额指标。
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学者将赤松要[3]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论”发展成“雁行形态”或“雁行模式”,为发展中国家通过参与国际分工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他们认为,发达国家拥有优势的产业在结构调整过程中会丧失比较优势,且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的形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再将利用外资生产的产品又卖回到发达国家,这一过程有利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
第二章 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理论基础和相关指标测度
2.1 相关理论与内涵
2.1.1 外商直接投资界定及其分类
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 FDI)是指除本国或本地区以外的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投资者,在其自身以外的国家或地区进行跨国投资,参与当地生产经营、并掌握一定经营控制权的投资行为。FDI 具有趋利性,且以掌控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FDI 的形式主要有垂直型投资、逆向型投资、水平型投资三种类型。
本文的外商直接投资额指标主要是采用中国西南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额的数据来进行分析,且文章中采用 FDI 来代表外商直接投资额指标。
2.1.2 产业结构优化界定及其分类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对一国或地区的一、二、三产业进行调整,使得该国或地区的一、二、三产业间向着协调、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表现为生产效率的提升、技术的进步,以及区域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
本文主要采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来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衡量指标。
合理化是指在经济发展的某个阶段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效益的提升,需要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技术、消费需求结构、人力资本等)来调整初期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协调各行业的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对一国或地区的一、二、三产业进行调整,使得该国或地区的一、二、三产业间向着协调、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表现为生产效率的提升、技术的进步,以及区域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
本文主要采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来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衡量指标。
合理化是指在经济发展的某个阶段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效益的提升,需要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技术、消费需求结构、人力资本等)来调整初期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协调各行业的发展。
高级化是指一国或地区产业结构的重心由第一产业逐步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过渡。在既定的产业生产力条件下,地区通过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尽可能合理组织现有生产要素,从而更高程度地提高经济效益的过程。
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既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又有所区别。合理化主要是关注经济发展的当前利益状况,而高度化则是关注经济发展的一个长远利益状况。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以高度化带动合理化,以合理化促进高度化。
........................
2.2 外商直接投资相关理论
通过对有关外商直接投资理论的总结,发现关于外商直接投资的理论主要有:
1、垄断优势理论[55]。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是由研究者斯蒂芬.海默 1960 年在其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出,后由其导师对该理论进行延伸,该理论阐明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具有垄断优势。采用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证明外商进行投资的动机,并解释了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该理论认为,外商直接投资的两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1)市场具有不完全性;(2)跨国公司拥有垄断优势。市场的不完全性是外商进行投资的根本原因,而垄断优势的存在则是跨国公司对外投资获利的基本条件。
2、内部化理论[56]。1976 年由英国学者巴克莱和卡森提出的內部化理论,以不包括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站在不完全市场角度来分析外资流动的原因,这成为跨国公司理论研究的一个转折点。其主要观点是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通过外部市场来对技术、经验等中间产品进行交易,没法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如果内部市场得以建立,则可采用主观干预的方法协调内部资源配置,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配置,实现利润最大化。由于中间产品存在不完全市场,信息传播不充分,中间产品交易成本必然会增加。与此同时,还将面临产品供给量不稳定,产品核心技术、本地区先进管理经验外溢等问题。如果将中间产品的市场内部化,可以大大减少这些问题的不良影响。实现内部统一管理,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既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又有所区别。合理化主要是关注经济发展的当前利益状况,而高度化则是关注经济发展的一个长远利益状况。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以高度化带动合理化,以合理化促进高度化。
........................
2.2 外商直接投资相关理论
通过对有关外商直接投资理论的总结,发现关于外商直接投资的理论主要有:
1、垄断优势理论[55]。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是由研究者斯蒂芬.海默 1960 年在其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出,后由其导师对该理论进行延伸,该理论阐明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具有垄断优势。采用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证明外商进行投资的动机,并解释了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该理论认为,外商直接投资的两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1)市场具有不完全性;(2)跨国公司拥有垄断优势。市场的不完全性是外商进行投资的根本原因,而垄断优势的存在则是跨国公司对外投资获利的基本条件。
2、内部化理论[56]。1976 年由英国学者巴克莱和卡森提出的內部化理论,以不包括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站在不完全市场角度来分析外资流动的原因,这成为跨国公司理论研究的一个转折点。其主要观点是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通过外部市场来对技术、经验等中间产品进行交易,没法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如果内部市场得以建立,则可采用主观干预的方法协调内部资源配置,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配置,实现利润最大化。由于中间产品存在不完全市场,信息传播不充分,中间产品交易成本必然会增加。与此同时,还将面临产品供给量不稳定,产品核心技术、本地区先进管理经验外溢等问题。如果将中间产品的市场内部化,可以大大减少这些问题的不良影响。实现内部统一管理,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3、边际产业扩张理论[57]。边际扩张理论是从投资国边际产业开始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是日本学者小岛清于 1976 年采用日本的微观企业数据为研究对象提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投资国在进行对外投资时,应选择投资国内现阶段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部门(边际产业部门)来进行投资,而外资进入的则是东道国目前仍具比较优势的部门,因为只有东道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才能够吸引外资。采用此种投资方式不仅可以使得投资国国内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促进投资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东道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最终,实现互利共赢、共同进步的投资目标。
...............................
...............................
第三章 中国西南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现状描述.........................24
3.1 中国西南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现状分析..................................24
3.1.1 中国西南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发展历程................................24
3.1.2 中国西南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分布.......................25
第四章 中国西南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空间探索性分析........................40
4.1 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空间分布直观描述...........................................40
4.2 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全域空间自相关检验...........................41
第五章 中国西南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回归检验................50
5.1 模型的构建及变量的选取.................................50
5.1.1 模型权重设计..........................................50
5.1.2 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简介.....................50
第五章 中国西南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回归检验
5.1 变量间相关系数检验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通过 Stata 软件进行空间计量检验,在进行空间计量回归之前,需要对各变量进行相关性测试,以检验各变量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如表 5.3 所示。

上表显示,各变量间相关系数不高,意味着共线性出现可能性不大,可以直接进行空间误差模型与空间滞后模型检验。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西南地区 69 个地级市 2000-2016 年空间面板数据,对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计量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经过对西南地区 FDI 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值的区域差异测度发现,西南地区五省中各地级市之间的外商直接投资上的差异是逐步增大的。这是由于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重庆和四川地区,而其余三省份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于外资的吸引力不大。而西南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值的区域差异却都是在减小。西南地区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利用高品质的外资。
(2)中国西南地区外资流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均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与空间集聚性。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显示集聚特征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 FDI值就越高,且该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程度高,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确定 FDI 可以促进西南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各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分布不均,各行业吸引外资也存在较大差异。从FDI 的地区分布来看,FDI 主要集中于四川和重庆地区,加剧了西南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从 FDI 的产业分布来看,FDI 主要集中于第二、第三产业。从 FDI 的各大产业投资趋势来看,FDI 对第二产业的投资占比波动减少,且对第三产业的投资的占比是波动着增加,第二产业多年累积的产能对西南地区产业结构转型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逐步増加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有利于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
(4)FDI 在各地级市之间的分布具有一定空间正相关性,空间效应经历了从显著、到不显著再到显著的演变过程。FDI 有明显的局域空间自相关性,其中有三年时间是不存在空间相关性,这可能是中国才进入 WTO,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还不高,且 FDI 效应具有滞后性。FDI 能够促进西南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参考文献(略)
6.1 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西南地区 69 个地级市 2000-2016 年空间面板数据,对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计量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经过对西南地区 FDI 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值的区域差异测度发现,西南地区五省中各地级市之间的外商直接投资上的差异是逐步增大的。这是由于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重庆和四川地区,而其余三省份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于外资的吸引力不大。而西南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值的区域差异却都是在减小。西南地区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利用高品质的外资。
(2)中国西南地区外资流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均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与空间集聚性。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显示集聚特征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 FDI值就越高,且该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程度高,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确定 FDI 可以促进西南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各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分布不均,各行业吸引外资也存在较大差异。从FDI 的地区分布来看,FDI 主要集中于四川和重庆地区,加剧了西南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从 FDI 的产业分布来看,FDI 主要集中于第二、第三产业。从 FDI 的各大产业投资趋势来看,FDI 对第二产业的投资占比波动减少,且对第三产业的投资的占比是波动着增加,第二产业多年累积的产能对西南地区产业结构转型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逐步増加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有利于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
(4)FDI 在各地级市之间的分布具有一定空间正相关性,空间效应经历了从显著、到不显著再到显著的演变过程。FDI 有明显的局域空间自相关性,其中有三年时间是不存在空间相关性,这可能是中国才进入 WTO,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还不高,且 FDI 效应具有滞后性。FDI 能够促进西南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