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进入 21 世纪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交流不断密切,世界贸易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进出口贸易等对中国政治、经济等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在全球进出口贸易分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 WTO 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异常迅猛。据统计显示,2016 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 24.33 万亿元,从 2013 年起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同时,中国吸引的外商投资额也在不断增长。据统计显示,2016 年中国使用的外资资金达到 1390 亿美元,较 2015 年增加 2.3%。外商直接投资(FDI)会增加区域、行业的资金、技术、设备等投入,进而增加对熟练技术工人的需求,会扩大区域或行业的工资差距水平。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进入 21 世纪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交流不断密切,世界贸易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进出口贸易等对中国政治、经济等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在全球进出口贸易分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 WTO 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异常迅猛。据统计显示,2016 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 24.33 万亿元,从 2013 年起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同时,中国吸引的外商投资额也在不断增长。据统计显示,2016 年中国使用的外资资金达到 1390 亿美元,较 2015 年增加 2.3%。外商直接投资(FDI)会增加区域、行业的资金、技术、设备等投入,进而增加对熟练技术工人的需求,会扩大区域或行业的工资差距水平。
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开放度不断提高,我国的工资差距也呈现出逐渐加剧的态势。从行业划分来看,2015 年,中国最高的平均工资行业是最低的平均工资行业的 3.83 倍,比 2000 年扩大了 1.45 倍,行业工资差距呈现出不断拉大的态势。另外,据统计显示,2015 年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2(2000 年为 0.417),仍高于国际警戒线 0.40,中国收入差距水平等已经超过世界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同等发展水平国家水平。
从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来看,进出口贸易对其工资差距水平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第一,由于世界各国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FDI)、产业结构等各不相同,进出口贸易对其工资差距水平的作用也各不完全相同;第二,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行业的工资差距水平到底有什么样的作用,答案不得而知,亟待开展系统研究。
............................
1.2 文献综述
当前,关于全球贸易与工资差距之间的关系,还没有明确的定论。国内外研究者习惯于从不同角度,来研究全球进出口贸易对工资差距的影响。一些国内外研究者从进出口贸易角度,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全球贸易降低了收入不平等程度;一些研究者从外商直接投资的视角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增加了收入不平等程度,但从一个较长时间段内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对工资差距的作用则不明显;另有研究者从技术进步的视角进行研究,通过全球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一个区域或行业技术水平提升,来分析全球贸易对工资差距的影响。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下面将分别从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两个方面,描述其对工资差距的影响情况。
从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来看,进出口贸易对其工资差距水平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第一,由于世界各国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FDI)、产业结构等各不相同,进出口贸易对其工资差距水平的作用也各不完全相同;第二,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行业的工资差距水平到底有什么样的作用,答案不得而知,亟待开展系统研究。
............................
1.2 文献综述
当前,关于全球贸易与工资差距之间的关系,还没有明确的定论。国内外研究者习惯于从不同角度,来研究全球进出口贸易对工资差距的影响。一些国内外研究者从进出口贸易角度,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全球贸易降低了收入不平等程度;一些研究者从外商直接投资的视角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增加了收入不平等程度,但从一个较长时间段内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对工资差距的作用则不明显;另有研究者从技术进步的视角进行研究,通过全球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一个区域或行业技术水平提升,来分析全球贸易对工资差距的影响。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下面将分别从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两个方面,描述其对工资差距的影响情况。
1.2.1 国际贸易与工资差距的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
Heckscher and Ohlin 开始研究国际贸易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并提出了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0 定理):国际贸易的核心基础在于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该理论指出,一般一个国家相对偏向进口自己国家生产要素相对偏少的商品或者服务,并且出口自己国家生产要素相对丰富的商品或者服务,因此造成了不同生产要素拥有者之间的收入不平等。后来萨谬尔森等人丰富了 H-O 定理,并形成了斯托尔帕-萨谬尔森理论(SS 定理),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进而造成发达国家工资差距水平的扩大,以及发展中国家工资差距水平的缩小。
(1)国外研究
Heckscher and Ohlin 开始研究国际贸易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并提出了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0 定理):国际贸易的核心基础在于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该理论指出,一般一个国家相对偏向进口自己国家生产要素相对偏少的商品或者服务,并且出口自己国家生产要素相对丰富的商品或者服务,因此造成了不同生产要素拥有者之间的收入不平等。后来萨谬尔森等人丰富了 H-O 定理,并形成了斯托尔帕-萨谬尔森理论(SS 定理),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进而造成发达国家工资差距水平的扩大,以及发展中国家工资差距水平的缩小。
Lawrence and Slaughter(1993)认为贸易并不能解释相对工资变化,原因在于他们得出的结论与 SS 定理所揭示的正好相反,国际贸易缩小发达国家工资差距,扩大发展中国家工资差距水平。Susan chun zhu,Daniel Trefler(2005)认为目前,全球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工资差距水平呈现扩大趋势。Reshef(2005)提出了要素密度逆转假设,认为国际贸易会导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工资差距的扩大。
............................
第2章 工资差距基本理论
2.1 工资差距的概念、内涵与度量
2.1.1 工资差距的概念
(1)工资与薪酬
目前,对于工资这一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比如在我国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工资的定义是:工资主要是的是一种报酬,主要是通过货币的形式进行体现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时限性。《工资支付暂行规定》中对于工资的定义为:用人单位根据相关法律的要求,向单位员工所支付的劳动报酬。
第2章 工资差距基本理论
2.1 工资差距的概念、内涵与度量
2.1.1 工资差距的概念
(1)工资与薪酬
目前,对于工资这一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比如在我国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工资的定义是:工资主要是的是一种报酬,主要是通过货币的形式进行体现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时限性。《工资支付暂行规定》中对于工资的定义为:用人单位根据相关法律的要求,向单位员工所支付的劳动报酬。
工资是劳动者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雇主而言,产品从设计、加工、成型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工人的工资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工人的工资支出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间接地影响了产品的价格;对劳动者而言,工资是劳动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资水平也将直接影响其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学者对工资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工资是指劳动者受雇于个人或者企业,定期从雇主处获得的货币形态的报酬。广义的工资是指,劳动者所获得的各种形式的收入。按照收入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种。工资性收入即是我们上述讨论的狭义工资;经营性收入是指劳动者为生产单位进行经营和管理而获得的收入;财产性收入是指劳动者将拥有的资金、房产等其他非生产性资产转借他人使用,并从中获取的回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是指个人在没有付出任何对应物的情况下而获得的资金、服务、资产所有权等。从收入的角度而言工资只是收入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由于劳动者收入来源众多,且很难准确获取,考虑到研究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本文只研究工资性收入,而不考虑其他收入。
(2)工资差距
劳动者由于其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不同,决定了其从事工作种类以及所获得酬劳的差别,工资差距即是用来衡量劳动者工资性收入差别程度。通常,我们常用的测算方式有两种,分别为绝对工资差距和相对工资差距。绝对工资差距是指个人或群体之间工资之差的绝对值,例如劳动者 A 的工资收入为 2000元,劳动者 B 的工资收入为 3000 元,则 A 与 B 的工资差距为 1000 元;与绝对工资差距不同,相对工资差距则是以参照物之间的对比来衡工资差距程度。
........................
劳动者由于其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不同,决定了其从事工作种类以及所获得酬劳的差别,工资差距即是用来衡量劳动者工资性收入差别程度。通常,我们常用的测算方式有两种,分别为绝对工资差距和相对工资差距。绝对工资差距是指个人或群体之间工资之差的绝对值,例如劳动者 A 的工资收入为 2000元,劳动者 B 的工资收入为 3000 元,则 A 与 B 的工资差距为 1000 元;与绝对工资差距不同,相对工资差距则是以参照物之间的对比来衡工资差距程度。
........................
2.2 工资差距理论基础
近期关于国际贸易对工资差距影响的研究成为国际贸易领域的一个热点,针对该问题学者也从不同层面进行了探讨,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中都对国际贸易与工资差距的理论模型进行了探讨,且目前研究也比较成熟,而 FDI对工资差距影响的理论模型还相对较少。
2.2.1 新古典贸易理论与工资差距
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同时相关的理论也层出不穷,新古典贸易理论是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之一。新古典贸易理论首次从生产要素禀赋的角度出发解释国际贸易与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虽然也是以传统贸易理论为基础,但不同之处在于其考虑了生产要素市场上的供求和价格因素,可谓打开了研究国际贸易在收入分配效应理论方面的先河。在该研究方面贡献最大的研究学者是瑞典的埃利·赫克歇尔和伯尔蒂尔·俄林,提出了著名的 H-O理论。
此后,研究者们对 H-O 理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不断补充完善,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为萨缪尔森,他在 H-O 理论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要素收入差距由国际贸易可能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著名的 SS 定理。
(1)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
近期关于国际贸易对工资差距影响的研究成为国际贸易领域的一个热点,针对该问题学者也从不同层面进行了探讨,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中都对国际贸易与工资差距的理论模型进行了探讨,且目前研究也比较成熟,而 FDI对工资差距影响的理论模型还相对较少。
2.2.1 新古典贸易理论与工资差距
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同时相关的理论也层出不穷,新古典贸易理论是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之一。新古典贸易理论首次从生产要素禀赋的角度出发解释国际贸易与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虽然也是以传统贸易理论为基础,但不同之处在于其考虑了生产要素市场上的供求和价格因素,可谓打开了研究国际贸易在收入分配效应理论方面的先河。在该研究方面贡献最大的研究学者是瑞典的埃利·赫克歇尔和伯尔蒂尔·俄林,提出了著名的 H-O理论。
此后,研究者们对 H-O 理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不断补充完善,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为萨缪尔森,他在 H-O 理论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要素收入差距由国际贸易可能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著名的 SS 定理。
(1)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又称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是于 20 世纪 20-30 年代由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和伯尔蒂尔·俄林提出,该理论的提出基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在假设仅有劳动这一种生产要素的前提下,其提出并论证了各国之间贸易的开展是由于比较成本的不同,而现实贸易中国际之间的分工也证实了该理论的科学性,虽然比较优势理论能够解释国际贸易开展的原因,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最为典型的缺陷是该理论仅假定劳动这一种生产要素。在后续的研究中学者对李嘉图模型进行了很多补充和扩展,其中最为成功的就是 H-O 定理,该理论将李嘉图模型仅有劳动一个生产要素的假设扩展为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的前提假设。

..........................
第 3 章 国际贸易对工资差距的传导机制 ...................... 31
3.1 国际贸易对经济活动的传导机制 ............................... 31
3.1.1 传导机制 ................................. 31
3.1.2 国际贸易传导途径 ......................... 32
第 4 章 我国国际贸易与工资差距现状分析 .................... 53
4.1 我国进出口贸易与工资差距现状与走势 ......................... 53
4.1.1 我国进出口贸易与工资差距相关分析 ............................... 53
4.1.2 分区域进出口贸易与工资差距分析 ................................. 55
第 5 章 国际贸易及贸易自由化对区域工资差距的实证分析 ...... 81
5.1 国际贸易对区域工资差距的实证分析 ........................... 81
5.1.1 数据来源及样本分析 ............................................. 81
5.1.2 分析架构的建立 ................................................. 81
第7章 国际贸易对行业内工资差距实证分析——基于我国制造业内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分析
7.1 国际贸易对行业内工资差距实证分析
1978 年以来,尤其是 2001 年中国加入 WTO 以来,中国制造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一跃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进出口贸易额、外商直接投资额等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同时制造业内部的技术工人与非技术工人工资差距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其中,制造业出口在 2001 年到 2015 年间增加了 5.9 倍,制成品进口在这期间增加了 9 倍;同时,我国制造业的平均工资已经由 8800 余元上升到了 50000 多元,年均增长率超过了 14%。(见表 7.1)。为此,本章选择以中国制造业为例,对制造业工资差距水平进行实证分析。

...........................
第8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不足之处
8.1 全文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背景下,世界各国工资差距的现象不断加剧,主要表现为区域工资差距、行业工资差距及熟练技术类工人与一般工人之间的工资差距。国际贸易活动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在结构上是多层次的,在范围和方向是多边和立体的,其突出表现为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等要素。在区域层面,主要包括生产要素禀赋传导、市场潜力传导及政府作用的传导;在行业层面,主要包括产业集聚传导、技术偏向的技术进步传导、行业劳动生产率的传导;在行业内层面,主要包括发达国家“外包”传导、劳动力市场分割传导、名义关税下降的传导。
2001 年中国加入 WTO 以来,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日益成长为国际分工和贸易的重要角色。与此同时,与很多传统的贸易强国和正在经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国内的工资差距也开始逐渐扩大,收入分配不均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2001-2015 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呈波浪型增长趋势,与工资差距基本保持一致的趋势,表明进出口贸易对工资差距的显著相关性;技术贸易对东部地区及部分科技实力雄厚的省份有较强的相关性;外商直接投资在东部地区与工资差距保持一致性。
用泰尔指数衡量区域间工资差距,描述工资差距随着时间变化的趋势,并使用时间序列数据模型来检验国际贸易对区域间工资差距的影响,发现进出口贸易与 FDI 增长是区域工资差距增大的重要原因。然后使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各区域的贸易自由化对各区域的工资水平的影响,发现贸易自由化对区域工资水平有显著地正向影响,因此各区域的贸易自由化差异是区域间工资差距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