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论文怎么写?本文根据热门论文范例数据,为大家列举了3篇新媒体论文范文,可以多参考学习,希望对你的论文写作有帮助。

新媒体论文怎么写
新媒体论文范文参考一:《体坛周报》融合报道的方式和效果研究(2016-2020)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受众媒介接受习惯的改变,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目前,在多种媒介技术的推动下,“融合报道”应运而生,它作为一种全新的新闻报道方式,区别于传统新闻报道,以新媒体技术为支撑的“融合报道”可以让文字、图片、视频、音频、超链接等元素融合于同一页面,并打破了传统的新闻呈现方式和传播效果。本文以《体坛周报》“两微一端”2016-2020融合报道为研究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结合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研究《体坛周报》融合报道在结构方式、表达形式、报道风格和传播效果的特征,以期探究在技术驱动背景下传统体育媒体的报道变迁,并给出相应的改进策略。研究发现,随着当下媒介融合的潮流和新媒介技术的应用,《体坛周报》在运用新技术进行融合报道过程中,呈现了其融合报道的技术形式多样化、动静虚实的报道成熟化、报道栏目细分化和客户端传播效果佳的优势。同时,研究发现《体坛周报》融合报道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头重脚轻”,忽视了与受众的互动效果;二是“两微一端”内容与技术融合的“失衡”。因此,本研究给出以下建议进行改进,一是优化用户体验,增强用户粘性。“两微一端”应保持同等力度的互动。二是要规范融合报道标准,《体坛周报》虽然在逐渐改变传统的新闻采编业务,但在重视融合报道的多样化同时保证其规范性。

新媒体论文范文参考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媒介融合的研究现状
1.3.2 融合报道的研究现状
1.3.3 融合报道的概念界定
1.4 研究问题、对象及方法
1.4.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4.2 研究对象
1.4.3 研究方法
(一)内容分析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数理统计法
2 《体坛周报》融媒体发展的历程
2.1 报网联动阶段
2.2 融合探索阶段
2.3 形成融合传播矩阵
3 《体坛周报》“两微一端”融合报道的内容分析
3.1 样本总体概况
3.2 类目分析
3.2.1 《体坛周报》融合报道新闻样本数量分析
3.2.2 《体坛周报》融合报道来源分析
3.2.3 《体坛周报》融合报道的类型分析
3.2.4 《体坛周报》融合报道媒介表达形态分析
3.2.5 《体坛周报》融合报道互动反馈情况
3.3 《体坛周报》“两微一端”融合报道的主题分析
3.3.1 融合报道主题类目建构
3.3.2 融合报道主题数据统计分析
3.3.3 “两微一端”融合报道主题特点分析
(1)报道形式多样且主题鲜明
(2)赛事动态主题模式化
(3)球员/球队/教练员分析主题凸显媒体立场
3.4 《体坛周报》“两微一端”融合报道的形态分析
3.4.1 “两微一端”融合报道的媒介形态分析
(1)以图像为视觉主题
(2)以视频呈现立体化融合报道
(3)以图表的报道呈现出数据可视化
3.4.2 “两微一端”融合报道形式交互分析
(1)栏目与主题的形式交互
(2)内容碎片化与报道形式多样化的交互
(3)图片与标题内容的交互
3.5 本章小结
4 “体坛+”融合报道传播效果分析
4.1 受访者的人口学统计特征
4.1.1 性别特征
4.1.2 年龄特征
4.1.3 学历特征
4.1.4 职业特征
4.2 受访者的阅读行为
4.2.1 媒介接触行为
4.2.2 “体坛+”APP融合报道的阅读情况
4.3 融合报道的传播效果
4.3.1 认知层面
4.3.2 态度层面的传播效果
4.3.3 行为层面的传播效果
4.4 本章小结
5 《体坛周报》融合报道现状中的优势与不足
5.1 《体坛周报》融合报道的优势
5.1.1 技术与形式的结合打造专业化报道
5.1.2 动静虚实的报道呈现成熟化
5.1.3 报道栏目细分化
5.1.4 “体坛+”融合报道传播效果佳
5.2 《体坛周报》融合报道的不足
5.2.1 “头重脚轻”,忽视了互动效果
5.2.2 “两微一端”内容与技术融合的“失衡”
6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1]5G时代两会报道的技术融合与创新思路——以新华社2020年两会报道为例[J]. 郭灼. 传媒. 2021(03)
[2]发挥融合优势 凝聚抗“疫”力量——以津云新媒体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J]. 喻满意,齐怀文. 传媒. 2021(03)
[3]探析融合新闻报道的表达创新及不足——以新华社H5作品《改革开放40年穿阅之旅》为例[J]. 马莉. 传媒论坛. 2021(01)
[4]新闻客户端在抗击疫情中的融合报道模式——以三大央媒客户端为例[J]. 姜壮. 传媒. 2020(22)
[5]重大主题报道的融合模式与思维创新——以人民网“澳门回归20周年”专题为例[J]. 黄晓溪,李东. 传媒. 2020(20)
[6]主流媒体融合报道模式的创新与突破——以第28届、第29届中国新闻奖融媒类获奖作品为例[J]. 张亚萌. 青年记者. 2020(23)
[7]融合背景下重大体育赛事报道创新传播策略[J]. 李智. 传媒. 2020(08)
[8]“融合报道”的概念、内涵、特征及发展趋势——基于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融合报道”作品的比较分析[J]. 雷跃捷,何晓菡,古丽尼歌尔·伊力哈木. 新闻战线. 2019(13)
[9]人民网体育赛事内容融合报道特点解析——以2018-2019赛季CBA常规赛报道为例[J]. 郑锶琪,邹英. 记者摇篮. 2019(06)
[10]传统媒体在大赛中的融合再出发——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世界杯报道为例[J]. 曹竞,梁璇. 青年记者. 2018(24)
新媒体论文模板范例二:幻影花园 ——新媒体技术下当代壁画的“变构”
自1979年机场壁画运动之后,中国当代壁画艺术经历了空间转换、理念革新、科技进步等时代发展所呈现出的新生机。材料升级、复合模块、光影艺术以及计算机媒体等新观念与科技的融人对当代壁画的创新和应用,不仅拓展了创作的媒介,也突破了以往壁画的叙事方法,诞生出多纬、立体、动态等更加多元的壁画形态。“媒介是承载壁画相关研究以及实践所呈现的基本问题之一。从壁画的发展历程来看,壁画迭代形态的发展历史也是媒介的发展历史。”因此新媒体和科技的进步不仅改变了公共艺术的载体和介质,更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公共艺术交互理念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当代壁画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的拓展与介入对新媒体艺术的应用将颠覆传统,成为未来趋势,把艺术从实体带入虚拟,达成全方位以及多通道的自身感知。调动创作客体的综合感官,达到身临其境的沉浸式全息体验,这不仅颠覆了传统新媒体壁画的结构、模式以及体现,也推动实施艺术构建的“主体”(艺术家)、“本体”(作品)以及“客体”(观众)三方之间的联系产生了变化。南条史生指出:不管是在建筑以及都市或者由艺术的层面观察,眼下公众逐步把注意力放到了公共艺术上面。而在公共艺术里面,壁画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以新媒体技术介入当代壁画的情境分析其影响,通过梳理新媒体技术的嬗变历程。研究如何将虚拟现实技术作为媒介运用在当代壁画中与艺术融合,改变壁画传统的叙事模式,拓展展示空间,多样化创作模式,对于壁画的走向作出了相对超前的探讨以及判断。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2 新媒体媒介为壁画创作注入新鲜活力
2.1 新媒体中虚拟影像技术的分类及原理
2.2 新媒体艺术的概念与发展
3 新媒体技术在“活化”传统壁画中的应用
3.1 新媒体技术在“活化”传统壁画中的流程及意义
3.2 新媒体技术在“活化”传统壁画中的衍生
3.3 新媒体技术在“活化”传统壁画中的启示
4 新媒体技术对当代壁画的“变构”
4.1 国内当代壁画“变构”的新形态
4.2 国外当代壁画“变构”的交互形态
4.3 当代壁画“变构”后工作方式的转变
结论
参考文献
[1]基于VR技术下的白沙壁画数字“活化”思考[J]. 陈涛. 艺术研究. 2020(02)
[2]艺苑新秀 新媒体艺术[J]. 寒一一. 时尚北京. 2018(07)
[3]国内外历史建筑保护专业调查与评价[J]. 张迎春,孙文波. 居舍. 2017(23)
[4]在环境与艺术之间——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主任唐晖访谈[J]. 唐晖,朱莉. 美术研究. 2016(06)
[5]北京壁画60年——兴亡继绝,走向复兴的历程[J]. 孙景波. 美术. 2012(02)
[6]壁画:三十年的创作与特征[J]. 于美成.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0(04)
[7]敦煌壁画艺术的生存:一种媒介发展观的视角[J]. 高巍华.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9(01)
[8]壁画:民族命运的形象记录[J]. 孙景波. 中国美术馆. 2009(01)
[9]三十五年装饰风——袁运甫先生与本刊记者访谈录[J]. 袁运甫,邹文. 装饰. 2008(S1)
[10]中国当代壁画的幻想、中兴与裂变[J]. 杜大恺. 装饰. 2008(S1)
新媒体论文范文模板三:傣族文化的影像呈现与传播策略研究 ——论电视剧《让我听懂你的语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理念的提出,具有传播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等多重意义的傣族题材电视剧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然而,由于受制作方法与传播手段等因素的影响,这一题材电视剧的发展滞后于我国电视剧发展的总体进程。在这样的背景下,《让我听懂你的语言》于2019年出现在观众视野。它在打破傣族题材电视剧情节模式化、人物刻板化的基础上,促进了傣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探索新的策略来推动傣族文化的影像传播。因此,面对文化建设理念的提出以及新型文化传播策略的广泛运用,本文聚焦于《让我听懂你的语言》,探寻本剧是如何通过影像来呈现傣族文化,并运用传播策略获得受众认可,之后站在未来发展的角度,为傣族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做出一些思考。在观看电视剧、收集资料以及采访有关人员之后,笔者将从电视剧的艺术特点、傣族文化的呈现方式与传播策略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这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在艺术特点中,笔者从画面、叙事、音乐等方面出发,认为本剧利用视听元素展现了傣家人和、乐、善、美的民族性格和生活状态,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观感;在傣族文化的呈现与传播中,利用影视学、民族学以及传播学的有关知识,分别从制作方法、文化内涵和传播策略等方面分析。笔者认为,《让我听懂你的语言》通过宗教习俗、民族艺术等方面的文化呈现,将朴素的生态观念融入保护环境、绿色持续的发展特点之中,结合时代特征传播本民族文化。同时,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在情感传播、口碑传播、注意力传播等多种策略的配合下刺激观众,扩大傣族文化的传播范围。最后,在对全文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让我听懂你的语言》在呈现与传播傣族文化方面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并对傣族题材电视剧的发展提出了探索多元主题、增强文化互动、注重资源整合、树立品牌形象等方面的思考。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四)研究的方法与创新点
一、《让我听懂你的语言》的艺术特点
(一)具有真实感的画面
(二)缓慢的叙事节奏
1.连续性剪辑的景物镜头
2.弱化戏剧冲突的情节设置
(三)暗含和谐共生理念的主题音乐
二、《让我听懂你的语言》中的傣族文化呈现
(一)主题立意传递生态文明
1.正反对立的人物设置彰显保护生态的主题
2.两代人物的情感联系体现敬畏自然的主题
(二)人物形象表现宗教理念
1.主要人物展现宽厚待人的思想
2.次要人物凸显生命平等的观念
(三)情节设置彰显民俗文化
1.婚丧嫁娶情节展现“栓线系魂”
2.施工受阻情节呈现“竜林文化”
(四)场景选择凸显民族艺术
1.外景展现包容发展的舞蹈艺术
2.内景呈现象征智慧的傣锦艺术
三、《让我听懂你的语言》的传播策略
(一)新媒体作用下的注意力传播
1.微博互动刺激受众
2.网站报道制造话题
(二)“期待视界”作用下的情感传播
1.缓解受众生活焦虑的故事情节
2.满足女性期待的人物形象
(三)影响力作用下的口碑传播
1.政府部门的支持
2.业内学者的研究
四、对傣族题材电视剧发展的思考
(一)创新内部影视要素
1.多元化的主题探索
2.互动性的文化认同
(二)整合外部营销手段
1.台网联动合作
2.移动端APP互动
3.品牌商借势营销
(三)树立自身品牌形象
1.挖掘文化内涵,打造品牌文化
2.开发衍生产品,获取品牌利润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一首多彩风情的生命礼赞——评大型生态电视剧《让我听懂你的语言》[J]. 薛诗怡,田博琳. 教育传媒研究. 2020(04)
[2]心灵书写与本真回归——电视剧《让我听懂你的语言》的生态审美构建[J]. 吴金娜. 电影评介. 2020(07)
[3]中国少数民族现实题材剧发展路径探析[J]. 邵将. 当代电视. 2019(10)
[4]向世界讲述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浅析电视剧《让我听懂你的语言》的思想艺术特色[J]. 张龙,曹晔阳. 中国电视. 2019(09)
[5]文化透视:让我听懂你的语言——兼论电视剧的文化人类学价值[J]. 杨珺. 中国电视. 2019(08)
[6]傣族民俗与生态文化的影像呈现——电视剧《让我听懂你的语言》评述[J]. 张宇丹,王福丽. 中国电视. 2019(07)
[7]新媒体背景下我国电视剧营销策略研究[J]. 周雪怡. 传播力研究. 2018(35)
[8]试论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前行方向[J]. 陈凯. 视听. 2018(11)
[9]《米花之味》:傣族乡村的诗意救赎[J]. 赵敏,袁智忠. 电影文学. 2018(21)
[10]少数民族影视剧原生态文化元素运用及启示——以电视剧《血誓》为例[J]. 吴柳林,陈密.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
以上是新媒体论文范文样本,如果你了解更多关于论文写作的资料或者注意事项,可以在本网站查阅;如果需要论文写作的帮助,可以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