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新媒体硕士论文怎么写[精选推荐]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论文写作指导 Instruction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366 论文编号:sb2022010914353342529 日期:2025-08-18 来源:硕博论文网
网络与新媒体论文怎么写?本文根据热门论文范例数据,为大家列举了3篇网络与新媒体论文范文,可以多参考学习,希望对你的论文写作有帮助。
网络与新媒体论文怎么写
网络与新媒体论文怎么写
网络与新媒体论文范文参考一:社交网络时代明星形象传播走向平民化的原因分析
文章将探究我国明星形象传播在社交网络时代转变的原因。这种转变,是从强调明星区别于普通人的高超艺能和艺德,转变为突显明星作为普通人的平凡一面,也就是从精英叙事到平民叙事的转变。本文认为,不论是精英叙事还是平民叙事,都是明星及其经纪公司在一定社会传播情境中,根据对公众消费心理的判断做出的定位策略。社会转型与传播媒介形式之间存在互相影响的关系,社会的物质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一定时期的传播媒介形态,而占优势地位的传播媒介也是这一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需要的反映,二者构成了明星形象建构的传播情境。明星形象的建构机制十分复杂,除了上述的传播环境,还要受到明星经纪公司、明星个体干预、公众选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前的中外研究论著,对上述几个影响因素都有所论及,但是常常缺乏对各要素整合性的论述,以及对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整合性解释。本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总结出三个对明星形象传播策略有较大影响的因素,分别是媒介形态、明星经纪关系以及公众的选择偏好。据此,文章通过分析这三个因素在社交网络时代的变化,并辅以问卷调查的量化研究方法,尝试对明星形象策略转向平民叙事的这一现象做出解释:首先,媒介形态的更迭极大促进了明星形象传播策略转变的进程。明星的形象传播要通过媒体展开,因而很大程度上受到媒介形态的影响。在以电视、报刊为主的传统媒体时代,传播权的集中、媒体“把关人”的介入、“单向传播”的模式都促成了“精英化”明星的产生。而当社交媒体成为明星形象展示的新平台后,伴随着其无限互联、实时共享、海量信息与双向互动的传播特点,明星在与公众的互动中,越来越普遍地选择了以平民化形象示人。同时,明星与经纪公司关系的转变也加速了明星实施平民叙事的进程。越来越多的艺人采取成立经纪公司或者个人工作室的方式,从原本占据强势地位的经纪公司那里拿回了形象建构的话语权。自由化的经纪关系使明星可以灵活决定以及变更自己的形象策略,抛弃了经纪公司固守的、有限的几种叙事模式,使平民化的叙事路线有机会走到台前。此外,通过对208位受访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问卷结果,本文认为如今人们对明星形象的偏好已明显倾向于“平民化”。公众参与明星形象建构的能力在互联网时代增强了,人们的声音通过互联网形成鲜明的舆论力量,极大地影响着明星形象建构的取向。这种偏好“平民化”的诉求比以往更容易被感知和重视,从而也成为明星和经纪公司选择平民化传播策略的一个原因。最后,文章从批判视角对明星的平民化形象传播做出分析。一方面,如学者理查德·戴尔所说,明星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被加工过的形象,是在现代社会中通过带有重要影响力的大众媒介相互作用而制造出来的一种构成品。另一方面,平民叙事容易模糊明星在收入、话语等方面享受的特权待遇,也不利于演艺明星专业技能的提高。
  新网络与新媒体论文范文参考
  新网络与新媒体论文范文参考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4.1 问卷调查和内容分析
1.4.2 案例研究
1.4.3 比较研究
1.4.4 历史研究
1.5 章节划分
第二章 社交网络时代中国明星形象传播走向平民化的表现
2.1 明星与明星形象的定义阐述
2.2 我国明星形象传播转向平民叙事的表现
2.2.1 展现“幽默搞笑与平易近人”
2.2.2 参加真人秀:用“真实”性格而非舞台角色与观众对话
第三章 明星形象转变的社会动因
3.1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末中国明星形象转变的历程
3.2 社交网络环境为平民化叙事提供认知基础
第四章 平民化叙事的传播动因:媒介形态、明星经纪关系与公众偏好的转变
4.1 平民化叙事以适应社交媒体传播情境
4.1.1 媒介技术更迭对明星形象传播的影响
4.1.2 社交媒介对平民化明星形象传播的推动
4.2 自由化明星经纪关系为平民叙事打开方便之门
4.2.1 明星经纪关系对明星形象传播的约束
4.2.2 自由化经纪关系赋予明星对个人形象的话语权
4.3 年轻受众日益倾向平民化明星形象
4.3.1 公众对明星形象的选择
4.3.2 年轻一代对平民形象的选择与偏好
第五章 平民化形象背后:表演“平民”与表演“真实”
5.1 网络社区中放大的明星“特权”
5.1.1 经济特权
5.1.2 话语特权
5.2 “真实”将有损文化产品质量
结语
参考文献
[1]2016年中国电视收视市场观察[J]. 封翔.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7(04)
[2]“消费社会理论”下的媒介生态环境——基于近年来我国真人秀节目现状的分析[J]. 郑向阳. 视听. 2017(03)
[3]参与式文化的狂欢:网络直播热潮透析[J]. 王春枝. 电视研究. 2017(01)
[4]孤独与狂欢:基于网络直播用户的心理和行为分析[J]. 穆毅. 新闻研究导刊. 2016(22)
[5]新浪微博娱乐明星的社会网络分析[J]. 陈媛. 时代金融. 2016(29)
[6]回归与超越:视觉文化心理下的网络直播[J]. 袁爱清,孙强. 新闻界. 2016(16)
[7]想象与共生——新媒体语境下电影明星形象的建构与粉丝文化[J]. 朱怡璇. 当代电影. 2015(07)
[8]新浪V类型微博中娱乐明星的社交网络分析[J]. 刘婵,张玉林.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2015(01)
[9]移动社交网络的广告营销路径与改善[J]. 刘艳蓉. 青年记者. 2014(30)
[10]媒介文化视域下当代电影明星形象、影迷/粉丝身份的演变[J]. 赵丽瑾.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网络与新媒体论文模板范例二:“共青团中央”新媒体矩阵人设塑造研究
共青团中央在新媒体上不仅打造了微信、微博两个社交媒体宣传平台,还入驻了视频弹幕网Bilibili和网络问答社区知乎,形成一个多点联动的新媒体传播矩阵。作为承担宣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组织之一,共青团中央的新媒体矩阵试图通过塑造人设,打造拟人化形象“团团”拉近与青年群体的距离。“人设”即人物设定,可理解为传播主体出于吸引受众的目的,主动或被动地通过大众传播渠道向公众展示出的具有鲜明内外在特征的特定形象。打造人设成为近年来网络上的意见领袖和红人屡试不爽的吸引粉丝的传播技巧。在政治传播领域,不少中央机构、政府官员也在展示特定传播形象上做出尝试。“共青团中央”是我国政务新媒体中,在塑造特定传播形象上进行了较完善探索的主体,本文将结合当前网络政治传播的环境背景,以共青团中央的新媒体矩阵为个案,对政务新媒体的人设塑造实践进行探讨研究。论文分为五部分,即绪论和四章研究内容。绪论阐明了本研究的选题背景、意义及目的,将国内外的研究文献整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本研究的思路与框架,确定研究方法,认清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第二章的内容包括对“新媒体矩阵”、“人设”等概念进行界定,并分析共青团中央当前所处的网络政治传播环境的特点,阐述它的新媒体矩阵布局概况。第三章首先在对个案进行充分解剖的基础上,探讨其进行塑造新媒体人设实践的内在逻辑,明确共青团中央以及其他政务新媒体塑造人设的尝试是否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再运用内容分析法,从传播内容、传播策略等角度解析共青团中央塑造人设的实践,并基于此总结共青团中央新媒体人设的特点。第四章提出了共青团中央在塑造新媒体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解决对策,并从个案上升到政务新媒体类别的层面展开讨论。最后,在结语中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展望。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意义及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及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2 共青团中央新媒体矩阵、人设及其网络传播环境的相关概念
2.1 共青团中央新媒体矩阵概况
2.2 共青团中央的新媒体人设概念
2.3 共青团中央的网络传播环境
3 共青团中央塑造新媒体人设的实践
3.1 共青团中央塑造新媒体人设的内在逻辑
3.2 共青团中央新媒体矩阵的传播内容
3.3 共青团中央新媒体矩阵的传播策略
3.4 共青团中央新媒体矩阵的人设特点
4 共青团中央新媒体人设塑造的问题与对策
4.1 共青团中央新媒体人设塑造存在的问题
4.2 共青团中央新媒体人设塑造的对策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微博中明星的“人设”话语生产与主体构建——福柯“规训思想”阐释下的自由假象[J]. 杨爽. 新闻知识. 2018(02)
[3]传播学视阈下明星“人设”的分析[J]. 何雅昕. 传播与版权. 2018(01)
[4]微博的准社会交往探析——以娱乐明星“人设崩塌”为例[J]. 肖春丽. 今传媒. 2017(12)
[5]新媒体时代人设的营销传播思维[J]. 官笑涵. 新媒体研究. 2017(19)
[6]微信公众号运营:人设、情感与设计[J]. 李安,潘天波. 电子商务. 2017(07)
[7]国内外政务微博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白建磊,张梦霞. 图书情报知识. 2017(03)
[8]“团团”进驻“二次元”B站[J]. 杨柳. 小康. 2017(13)
[9]中国网络政治传播研究综述(2007-2016年)[J]. 王治国. 新闻世界. 2017(02)
[10]新媒体矩阵:纸媒转型告别“盲从期”转型“深水期”——以上海传统平面媒体为例[J]. 陈宏. 传媒评论. 2017(02) 
网络与新媒体论文范文模板三:《新媒体时代的直播—对三个节目主持人的访谈》创作阐述
新媒体环境下,直播的手段、方式、速度、内容、主体都在发生变化。本文将精力聚焦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直播的主体——主持人这个群体。《新媒体时代的直播——对三个主持人的访谈节目》是一部专题对象类访谈节目,节目是针对特定的观众群体和某一类社会内容而专门开设的谈话节目。观看受众主要定位在对网络直播感兴趣,或想成为网络主播的人群。主要内容以主持人对直播这一社会热门现象进行剖析并且讲述他们的亲身经历。节目主要选取了三位嘉宾作为采访对象,他们分别是:云南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音员主持人刘刚;在网络直播平台上半年收入过20万的云南艺术学院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张宇辉;还有昆明广播电视台美食节目《伙食团》主持人、制片人,杨楠。他们在采访中主要围绕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博弈和融合;平台之间主播的竞争;主持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几个主题进行了介绍说明和解构。最终三者都认同平台相结合的传播环境,主持人群体相互学习补充不足,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直播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结论。本文分为四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一章作为背景分析,将网络直播的传播性阐述清楚,并查阅了现阶段关于网络直播的文献,观看了大量访谈类节目,从中汲取采访嘉宾的技巧。第二章介绍了网络主播的主要类型,分享了笔者个人当网络主播的经历,更深入解析了网络主播。第三章阐述了笔者和嘉宾探讨关于主持人之间的竞争和平台之间博弈的话题内容。第四章是作品拍摄与后期,该部分说明了拍摄前期撰写的文案,和嘉宾沟通的过程,附上采访提纲,还有后期节目的剪辑和制作。最后是对本作品整体的总结和反思,这次创作过程中笔者能力的总结以及反思存在的不足。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创作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研究现状
1.3.2 创作现状
1.4 创作思路及方法
1.5 作品的创新点
1.6 工作流程
1.6.1 前期准备
1.6.2 中期拍摄
1.6.3 后期制作
第二章 前期调研与分析
2.1 网络直播的兴起和重要组成部分
2.2 广电媒体的转变
2.3 数据分析
2.4 研究方法
第三章 访谈对象与访谈内容
3.1 访谈对象
3.1.1 主播的出身
3.1.2 主播的业务
3.1.3 主播的颜值
3.1.4 主播的粉丝
3.1.5 访谈对象总结
3.2 访谈内容
3.2.1 传播的速度
3.2.2 传播的事实
3.2.3 传播的受众
3.3 访谈总结
3.3.1 融媒体是融洽不是叠加
3.3.2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人才优势分析
第四章 作品拍摄与后期剪辑
4.1 拍摄思路
4.2 文案撰写
4.2.1 主播部分
4.2.2 播音员部分
4.2.3 主持人部分
4.3 画面采集
4.4 后期剪辑
4.4.1 素材分类
4.4.2 后期加入
第五章 创作总结与反思
5.1 创作总结
5.2 创作反思
致谢
参考文献
[1]网络直播行业发展问题及其对策[J]. 刘朝祥. 新闻世界. 2016(12)
[2]电子游戏竞技网络直播中的IP保护[J]. 孙磊. 电子知识产权. 2016(11)
[3]网络直播平台受众的心理特征分析[J]. 续蔚一. 新闻研究导刊. 2016(18)
[4]浅析网络直播火爆的原因[J]. 钟绪君,王燕荣. 东南传播. 2016(09)
[5]当前网络直播存在的问题及监管建议[J]. 曲涛,臧海平. 青年记者. 2016(26)
[6]网络直播热潮下的冷思考[J]. 彭锦. 电视研究. 2016(09)
[7]我国网络直播平台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王松.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6(15)
[8]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新媒体转型之路[J]. 杜毓斌. 南方电视学刊. 2016(04)
[9]网络直播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J]. 李黎丹. 南方电视学刊. 2016(04)
[10]在中国,网络直播到底能走多远?[J]. 谭天. 南方电视学刊. 2016(04)  
以上是网络与新媒体论文范文样本,如果你了解更多关于论文写作的资料或者注意事项,可以在本网站查阅;如果需要论文写作的帮助,可以在线咨询。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硕士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78214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