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论文怎么写?本文根据热门论文范例数据,为大家列举了3篇新闻评论论文范文,可以多参考学习,希望对你的论文写作有帮助。

新闻评论论文怎么写
新闻评论论文范文参考一:新媒体背景下时政评论的议题选择和语态变革 ——以“侠客岛”为例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舆论生态、传播格局和传播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新闻传播日益呈现人人传播、多向传播的特征。随着受众的参与意识越来越强,思想观念越来越多元,受众的意见表达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作为意见表达的重要形式,时政评论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在传播内容上专注时事热点、在传播方式上注重对话互动、在传播形态上强调个性特色、在传播语态上贴近用户习惯,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在时政评论的诸多传播平台中,微信公众号以其把握议题的能力、点对点的传播方式和贴近用户参与的特点,成为主流媒体意见表达和引导舆论的主阵地,体现出媒体融合的巨大优势和意见传播的广泛影响力。其中《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微信公众号“侠客岛”在同类型的传播平台中,以其创新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显示度和认同度。本文以微信公众号“侠客岛”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对“侠客岛”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侠客岛”的传播定位着重分析其在议题设置与语态创新方面的做法,进而对于新媒体背景下时政评论如何构建舆论引导的创新机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新闻评论论文范文参考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2 新媒体背景下时政评论的传播生态变革
2.1 新媒体背景下的传播生态变革
2.2 新媒体背景下时政评论的传播生态变革
3 “侠客岛”的传播定位与用户特征
3.1 “侠客岛”创建的背景及影响
3.2 “侠客岛”的传播定位
3.3 “侠客岛”的用户特征
4 “侠客岛”的议程设置与舆论引导
4.1 “侠客岛”传播内容分析
4.2 “侠客岛”时政评论的议程设置
5 “侠客岛”的传播表达与语态变革
5.1 “侠客岛”时政评论的表达方式
5.2 “侠客岛”时政评论的叙事态度
6 “侠客岛”对舆论引导机制创新的启示
6.1 坚持内容为王这一永恒主题
6.2 适应互联网思维,以用户为要
6.3 挖掘利用高层级信源和独特材料
7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1]“辱母杀人案”的网络舆论倾向与伦理情境分析[J]. 吴晓蓉.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8(03)
[2]高校新闻传播类教师媒体实践的困境与解决路径[J]. 刘枫.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1)
[3]新闻评论类微信公众号如何贴近受众[J]. 刘临春. 新闻与写作. 2017(08)
[4]我国媒介融合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发展趋势[J]. 蔡木子. 学习与实践. 2017(04)
[5]突发事件情境下影响媒体官方微博传播的因素研究——基于多分logistic回归[J]. 何音,夏志杰,翟玥,罗梦莹. 情报科学. 2017(04)
[6]社交时代传播语态的再变革[J]. 陈昌凤. 新闻与写作. 2017(03)
[7]微信舆论生态治理研究的价值、现状与路径[J]. 陆高峰.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8]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探究——以微信公众号“侠客岛”为例[J]. 张蔚哲. 视听. 2017(01)
[9]中国媒体融合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J]. 黄楚新. 新闻战线. 2017(01)
[10]互联网环境下媒体融合的瓶颈及策略选择[J]. 嵇美云,支庭荣.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11)
新闻评论论文模板范例二:网络新闻影响力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媒体运作,网络新闻给社会和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和传统新闻相比,网络新闻的时效性较强,记者可以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传输设备,突破地域的限制,具有更强的传播力度。当前网络新闻对于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影响越来越深,关注的人也越来越多,如何科学评价网络新闻的影响力对于政府加强网络新闻监管,提高网络新闻在价值观引导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研究构建网络新闻影响力评价体系。在对相关研究文献和有关概念梳理并分析网络新闻影响力产生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从感知度、参与度和社会关注度三个维度构建网络新闻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运用信度、效度检验方法及结构方程模型对评价指标的实用性、科学性进行论证,优化指标体系并确定指标权重。最终选取凤凰网一段时期的新闻,运用前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类型的网络新闻影响力进行实证分析。主要形成的结论如下:第一,基于感知度、参与度和社会关注度三个维度,选取新闻点击量、平均阅读时长、社交媒体传播量、媒体转载量、后续报道量以及新闻推荐量来评价网络新闻影响力是科学合理的、可行的。第二,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各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感知度、参与度和社会关注度三者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感知度与参与度正向相关性较为显著,其次是参与度与社会关注度的相关性,感知度与社会关注度之间的相关性最弱。第三,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时政类新闻因参与度、社会关注度高、易被媒体转载、大众的讨论量多以及后续新闻跟进力度大而拥有较强的影响力。娱乐类新闻因吸引大众点击浏览而拥有较强的感知度,但社会关注度与其他类型新闻相比较弱。社会类新闻的参与度、社会关注度较强,感知度不及时政和娱乐类新闻。体育类新闻由于受众群体较小,与其他类型新闻相比,它的感知度、参与度和社会关注度较低,影响力较小。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概念界定及方法介绍
2.1 概念界定
2.1.1 网络新闻
2.1.2 影响力
2.1.3 网络新闻影响力
2.2 结构方程模型
2.2.1 结构方程模型客观赋权方法原理
2.2.2 结构方程模型的优点
第3章 中国网络新闻发展现状
3.1 中国网络新闻发展历程
3.1.1 中国网络新闻起步阶段
3.1.2 中国网络新闻发展的成长期
3.1.3 中国网络新闻发展的凸现期
3.2 中国网络新闻发展的现状
3.3 中国网络新闻发展的特点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网络新闻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网络新闻影响力产生机制分析
4.2 网络新闻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2.2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
4.2.3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
4.3.1 数据准备和预处理
4.3.2 评价指标的检验
4.3.3 评价指标关系的验证
4.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网络新闻影响力评价体系的实证分析
5.1 影响力评价方法
5.2 样本选择及数据说明
5.3 评价结果分析
5.3.1 总影响力比较
5.3.2 感知度比较
5.3.3 参与度比较
5.3.4 社会关注度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1]自媒体时代网络新闻发展困境与实践路径分析[J]. 李洋. 科技传播. 2018(03)
[2]基于社区的北京环境满意度研究[J]. 王广新,司淑娟,张帆,陈思思. 人类工效学. 2014(05)
[3]网络新闻传播效果评估的作用及方法[J]. 彭兰. 中国编辑. 2008(06)
[4]网络影响力——电视评价新指标[J]. 李岭涛,黄宝书.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8(07)
[5]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在验证性分析中的应用[J]. 黄国稳,周莹. 百色学院学报. 2007(06)
[6]结构方程模型在顾客满意度测评中的应用研究[J]. 李晓鸿.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7(04)
[7]网络传播对传统传播效果理论的影响[J]. 王静. 青年记者. 2007(06)
[8]领导影响力研究[J]. 中国科学院“科技领导力研究”课题组,苗建明,霍国庆,刘蓉晖. 领导科学. 2006(12)
[9]结构方程模型的特点及应用[J]. 程开明. 统计与决策. 2006(10)
[10]论新闻的传播追求[J]. 彭菊华,祁涛.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01)
新闻评论论文范文模板三:由里及外:传播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化IP的塑造研究
中国历史悠久,有着五千多年的中国文明史,最重要的是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文明并没有中断,而是一直在延续的发展下来。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作为记录文明的博物馆在人类历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有着传统的、历史的、现实的重要意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随着博物馆文化的发展,越来引起国家的注意,为了规范文博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近些年来,政府各部门相机出台一系列鼓励文博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有力的促进了我国博物馆事业的长足发展,也引起了作为中华文明见证者的博物馆在新时代下怎么更深层次的发挥其历史和现实功能的思考。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不仅有满足了当下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进一步提升了文化内涵。但是博物馆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虽然取得了一些列的成果,但是,中国历史类博物馆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困难,而北京故宫博物院借助“文化IP”的开发,与其他历史类博物馆区别开来,成为国内各大博物馆争相模仿的对象。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化IP”的开发缓解了原本传统、厚重的“故宫文化”传播与现代表达方式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北京故宫博物院紧跟时代潮流,与当下的的市场和人民的需求相适应,这对传统的历史类博物馆的发展来讲算是一种根本的突破,通过适应社会的新的传播策略达到博物馆文化有效传播的目的。尤其现在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的需求和爱好与先前相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对北京故宫博物馆的“文化IP“的传播特点的研究分析得出一个具有普适性的结论。这为其他历史博物馆在新时期的发展与传承提供新的动能与思路。基于此,本研究旨在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故宫博物院的“文化IP”是如何形成的?故宫博物院的“文化IP”传播话语有哪些?受众们对于目前故宫博物院的发展与传承有什么样的文化体验感受?是什么因素影响着受众对于故宫博物院的关注?尝试为其他博物馆,尤其是历史类博物馆的推广与传播找到开发“文化IP”的借鉴经验,为中国传统文化产业的传播传承与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全面助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传承。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缘起
2. 研究方法
3. 文献综述
3.1 作为文化符号的博物馆
3.2 传播仪式观视角下的博物馆空间与符号分析
1. 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化IP的形成
1.1 故宫博物院历史变迁
1.2 大众传媒对故宫博物院的形象建构
2.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传播话语分析
2.1 故宫的媒介传播
2.2 故宫管理者的传播话语
2.3 政治精英的话语推动
2.4 文化精英的口碑传播
3.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受众体验与文化分析
3.1 受众体验描述性统计
3.2 受众体验的影响因素
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1]刍议移动新媒体在博物馆宣传的应用[J]. 张一知. 赤子(上中旬). 2015(12)
[2]互联网思维与当代公共博物馆发展[J]. 宋向光. 中国博物馆. 2015(02)
[3]以观众为中心的博物馆展示与传播研究——兼谈湖北省博物馆的实践与探索[J]. 于淼. 中国博物馆. 2015(02)
[4]现代博物馆展陈的传播学分析[J]. 崔硕. 城市地理. 2014(20)
[5]100家国家一级博物馆新浪官方微博运营状况评估与分析[J]. 吴昌稳. 文物世界. 2014(04)
[6]关注就是力量 围观改变生活——新媒体时代的博物馆官方微博发展道路探索[J]. 邢致远,茅艳. 文物世界. 2013(03)
[7]文化认同:博物馆核心价值研究[J]. 兰维. 中国博物馆. 2013(01)
[8]博物馆文化资源与城市形象传播——以南京市调查为例[J]. 陈尚荣,张可.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
[9]博物馆如何加强文化传播功能[J]. 官委彦. 大众文艺. 2012(11)
[10]博物馆信息传播模式探讨[J]. 黄洋. 博物馆研究. 2012 (02)
以上是新闻评论论文范文样本,如果你了解更多关于论文写作的资料或者注意事项,可以在本网站查阅;如果需要论文写作的帮助,可以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