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区域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金融生态问题分析
	摘要
	8-10
	ABSTRACT
	10-11
	第一章 导言
	12-16
	一、问题的提出
	12-13
	二、理论依托
	13
	三、研究设计
	13-15
	四、创新与不足
	15-16
	第二章 文献回顾
	16-23
	一、传统的金融发展理论
	16-17
	二、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
	17-19
	三、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
	19-20
	四、金融生态视角的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
	20-23
	第三章 区域金融生态及其可持续发展路径
	23-31
	一、区域金融生态的内涵
	23-26
	二、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26-28
	三、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28-31
	第四章 区域金融生态及其调节机制分析
	31-42
	一、区域金融生态主体分析
	31-36
	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分析
	36-40
	三、区域金融生态调节机制分析
	40-42
	第五章 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的政策建议
	42-50
	一、区域金融生态主体优化的政策建议
	42-44
	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的政策建议
	44-48
	三、区域金融生态调节机制的政策建议
	48-50
	参考文献
	50-54
	致谢
	54-55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5-56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金融发展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关系研究:重庆个案
	中文摘要
	5-7
	ABSTRACT
	7-9
	文献综述
	10-14
	第1章 总论
	14-18
	1.1 研究的问题与背景
	14-15
	1.2 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15
	1.3 研究的结构和方法
	15-17
	1.4 研究的数据及资料
	17-18
	第2章 理论借鉴
	18-26
	2.1 金融发展理论
	18-22
	2.1.1 戈德斯密斯的金融发展理论
	18
	2.1.2 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
	18-19
	2.1.3 第二代金融发展理论
	19-20
	2.1.4 金融约束理论
	20-22
	2.2 二元经济理论
	22-24
	2.2.1 古典二元经济理论
	22
	2.2.2 新古典二元经济理论
	22-23
	2.2.3 凯恩斯二元经济理论
	23-24
	2.3 其他相关理论思考
	24-26
	2.3.1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24-25
	2.3.2 收入决定与分配理论
	25-26
	第3章 金融发展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理论分析
	26-42
	3.1 内生金融发展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再考察
	26-32
	3.1.1 模型的基本假设
	26-28
	3.1.2 模型的几个重要推论
	28-31
	3.1.3 二元经济均衡发展的条件
	31-32
	3.2 金融发展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考察
	32-36
	3.2.1 我国金融制度非均衡变迁的特征性描述
	32-34
	3.2.2 金融制度与二元经济结构:基于“诺斯悖论”的逻辑解释
	34-36
	3.3 金融发展影响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机理分析
	36-42
	3.3.1 金融发展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推动力
	36-39
	3.3.2 产业结构优化是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关键
	39-42
	第4章 金融发展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实证研究:重庆个案
	42-57
	4.1 重庆金融发展现状
	42-45
	4.1.1 重庆金融总量及结构
	42-44
	4.1.2 重庆金融发展评析
	44-45
	4.2 重庆二元经济结构分析
	45-51
	4.2.1 重庆二元经济的现状考察
	45-49
	4.2.2 重庆二元经济的原因分析
	49-51
	4.3 重庆市金融发展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实证研究
	51-57
	4.3.1 数据及模型设定
	51-53
	4.3.2 参数估计和检验
	53-55
	4.3.3 实证结果分析
	55-57
	第5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7-62
	5.1 研究结论
	57-58
	5.2 政策建议
	58-61
	5.2.1 加快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59
	5.2.2 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59-60
	5.2.3 合理引导和发展非正规金融
	60-61
	5.2.4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体制改革有机结合
	61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1-62
	参考文献
	62-64
	致谢
	64-66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66
	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监管改革法律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
	4-7
	ABSTRACT
	7-9
	绪论
	13-18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3-14
	二、主要文献综述
	14-15
	三、研究方法
	15-16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16-18
	第一部分 金融监管改革原因分析
	18-29
	一、金融业经营模式的趋势变化——综合经营
	18-19
	二、金融业经营主体的趋势变化——金融控股公司
	19-21
	三、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特殊监管的法律分析
	21-24
	(一) 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的理由
	21-22
	(二) 对金融控股公司扩大监管目标
	22-24
	四、金融控股公司的一般性风险分析
	24-26
	(一) 系统风险
	25
	(二) 关联交易风险
	25
	(三) 利益冲突风险
	25-26
	(四) 财务杠杆比率过高
	26
	五、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特有的潜在风险分析
	26-29
	(一) 金融机构制度不完善、行为不规范
	27
	(二) 金融监管立法不完善,监管能力不足
	27
	(三) 金融机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有待提高
	27-29
	第二部分 金融监管改革的美国实例研究
	29-39
	一、金融危机前美国的金融监管及其风险防范法律制度
	30-32
	(一) 联邦金融监管机构
	30
	(二) 金融监管模式
	30-31
	(三) 相关"防火墙"设计
	31-32
	二、美国金融监管体制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32-33
	三、美国金融改革相关法律文件分析
	33-35
	(一) 健全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33-34
	(二) 建立对金融市场的全面监管
	34
	(三) 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合法权益
	34-35
	(四) 给政府应对金融危机提供更多工具和手段
	35
	(五) 制定国际监管规则,加强国际合作
	35
	四、对中国的启示
	35-39
	(一) 加快推进金融集团内部整合和规范化运作
	36-37
	(二) 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体系整体监管
	37
	(三) 监管理念的适度转变
	37-38
	(四) 其他具体措施
	38-39
	第三部分 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路径设计
	39-50
	一、法理上有效监管的前提条件
	39-41
	(一) 明确而清晰的目标
	39
	(二) 监管当局需具有独立性和责任性
	39-40
	(三) 足够的监管资源
	40
	(四) 有效的执行力
	40
	(五) 监管的综合性
	40
	(六) 成本—效率监管
	40-41
	(七) 监管标准和行业结构的有效性
	41
	二、我国金融监管的法律现状
	41-43
	(一) 存在监管空白与监管重复,监管的综合性和责任性不足
	41-42
	(二) 重复的机构和人员设置,监管成本高
	42
	(三) 监管机构缺乏独立性
	42
	(四) 缺乏有效的外部协调机制
	42-43
	三、我国的金融监管路径设计——新统一监管模式
	43-49
	(一) 金融监管的目标
	43-44
	(二) 监管机构的独立性
	44-45
	(三) 监管机构及其各业务监管部门的职责和法律关系
	45-48
	(五) 新统一监管模式的优势和应注意的问题
	48-49
	四、路径选择
	49-50
	(一) 先制定统一监管法,后成立统一监管机构
	49
	(二) 原有的监管机构先合作,后合并
	49-50
	结论
	50-51
	关于我国民间金融产生和发展问题的探讨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6
	第一章 导论
	8-20
	1.1 问题的提出
	8-9
	1.2 民间金融的界定
	9-11
	1.3 民间金融的类型及运作特点
	11-16
	1.4 文献综述
	16-20
	第二章 民间金融的生成机制
	20-41
	2.1 民间金融产生的经济、政策以及文化环境
	20-26
	2.2 资金供求失衡是民间金融产生的内生因素
	26-38
	2.3 民间金融生逢其时
	38-41
	第三章 民间金融的经济效率
	41-54
	3.1 民间融资的利率及其效应
	41-45
	3.2 民间金融与金融体系效率
	45-50
	3.3 民间金融与经济增长
	50-54
	第四章 民间金融规范发展的对策建议
	54-62
	4.1 民间金融的国际与地区比较及其借鉴
	54-56
	4.2 民间金融的正名与定位
	56-58
	4.3 民间金融未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58-62
	第五章 结论
	62-63
	参考文献
	63-6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及获奖情况
	65-66
	后记
	上海外事系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前言
	10-13
	1、上海外事系统及人力资源概况
	13-24
	1.1 上海市外事系统组织体制
	13-16
	1.2 人力资源结构分析
	16-20
	1.3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现状
	20-24
	2、上海外事系统人力资源的问题分析
	24-31
	2.1 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问题
	24-25
	2.2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
	25-28
	2.3 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28-31
	3、上海外事系统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31-49
	3.1 外事工作面临的新环境
	31-36
	3.2 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思路
	36-40
	3.3 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实施
	40-49
	4、上海外事系统人力资源制度建设
	49-67
	4.1 建立人力资源配置体系
	49-56
	4.2 实施人力资源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56-57
	4.3 开发人力资源的培训体系
	57-60
	4.4 引入人力资源绩效管理
	60-62
	4.5 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62-67
	结论
	67-69
	参考文献
	69-72
	后记
	72
	C
	南京长江三桥运营管理体制研究
	摘要
	3-4
	ABSTRACT
	4-5
	1 绪论
	8-13
	1.1 研究背景
	8-10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0-11
	1.3 研究思路
	11-12
	1.4 主要研究内容
	12-13
	2 高速路桥管理体制构建的理论基础
	13-23
	2.1 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
	13-16
	2.1.1 管理的涵义
	13
	2.1.2 管理的二重性
	13-14
	2.1.3 管理职能
	14
	2.1.4 管理原理
	14-16
	2.2 现代管理的组织原理
	16-18
	2.2.1 组织结构设计
	16-17
	2.2.2 人员配备的任务、程序和原则
	17
	2.2.3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17-18
	2.3 建立管理体制的客观依据
	18-20
	2.3.1 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
	18-19
	2.3.2 管理体制的功能
	19-20
	2.3.3 建立管理体制的客观依据
	20
	2.4 高速路桥的基本属性
	20-23
	3 国内外路桥管理体制的现状与发展
	23-33
	3.1 我国目前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主要类型
	23-26
	3.1.1 按照管理职能的关系划分
	23-24
	3.1.2 按照建设与管理的关系划分
	24
	3.1.3 按照管理机构的性质划分
	24-26
	3.2 国外部分大型路桥(高速公路)管理模式分析
	26-30
	3.2.1 国外高速公路管理模式演变过程
	26-28
	3.2.2 国外高速公路管理模式类型及发展趋势
	28-30
	3.2.3 国外高速公路管理模式的借鉴创新
	30
	3.3 江苏大型路桥运营管理现状分析
	30-31
	3.4 我国大型路桥管理体制发展趋势分析
	31-33
	4 三桥管理体制构建的影响因素与管理需求分析
	33-43
	4.1 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33-37
	4.1.1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影响分析
	33-34
	4.1.2 相关政策法规的影响
	34-35
	4.1.3 南京市过江交通发展的影响
	35-37
	4.2 南京三桥的特征及其对管理体制的要求
	37-39
	4.2.1 南京三桥的技术特征及其对管理体制的要求
	37-38
	4.2.2 南京三桥的经济特征及其对管理体制的要求
	38-39
	4.2.3 南京三桥管理的系统化特征及其对管理体制的要求
	39
	4.3 南京三桥的管理需求分析
	39-43
	4.3.1 行业管理需求
	39
	4.3.2 执法管理需求
	39-40
	4.3.3 功能管理需求
	40-41
	4.3.4 经济管理需求
	41-42
	4.3.5 技术管理需求
	42-43
	5 特许经营制度下三桥运营管理体制的构建
	43-58
	5.1 公路特许经营的基本概念、特点及要求
	43-46
	5.1.1 公路特许经营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模式
	43
	5.1.2 公路特许经营的特点
	43-45
	5.1.3 公路特许经营制度对南京三桥公司的要求
	45-46
	5.2 运营管理体制构建的目标与原则
	46-48
	5.2.1 南京三桥运营管理体制构建的目标
	46-47
	5.2.2 南京三桥运营管理体制构建的原则
	47-48
	5.3 南京三桥运营管理体制的构建方案与选择
	48-54
	5.3.1 南京三桥各职能管理主体的确定
	48-50
	5.3.2 南京三桥运营管理模式之一:组建运营队伍,自主经营管理
	50-51
	5.3.3 南京三桥运营管理模式之二:引入专业公司,实施委托管理
	51-53
	5.3.4 南京三桥运营管理模式之三:委托南京大桥管
	53-54
	理局(筹),实施事业性管理
	5.3.5 南京三桥公司运营管理模式的选择
	54
	5.4 南京三桥公司长期发展的战略考虑
	54-58
	5.4.1 公司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54-55
	5.4.2 公司已经和可能存在的优势与弱点
	55
	5.4.3 战略考虑之一:开拓政府投资项目的代建业务
	55-57
	5.4.4 战略考虑之二:培育和输出大型桥梁的专业化管理业务
	57-58
	6 南京三桥公司的组织与运营管理
	58-72
	6.1 组织与运营管理的基本要素分析
	58-61
	6.2 南京三桥公司的内部组织机构设置
	61-67
	6.2.1 组织机构设置的原则和要求
	61-62
	6.2.2 南京三桥公司的组织机构及职能
	62-67
	6.3 南京三桥公司运行管理机制的建立
	67-70
	6.3.1 各层次机构间的管理机制
	67-69
	6.3.2 各管理组织机构的相互关系
	69-70
	6.4 南京三桥公司运营管理人员的配备
	70-72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72-75
	致谢
	75-76
	参考文献
	电子商务时代现代物流运营管理的研究
	第1章 绪论
	11-20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4
	1.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11-13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13-14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4-18
	1.2.1 国外物流发展的状况
	14-16
	1.2.2 我国对于物流研究和实践的发展状况
	16-18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
	18-19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19-20
	第2章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20-28
	2.1 电子商务理论
	20-23
	2.1.1 电子商务概念的界定
	20-21
	2.1.2 电子商务环境特点分析
	21-23
	2.2 现代物流理论
	23-24
	2.2.1 物流概念及其特点
	23-24
	2.2.2 现代物流的五要素
	24
	2.3 第三方物流
	24-26
	2.3.1 第三方物流的定义
	24-25
	2.3.2 第三方物流的特点
	25-26
	2.4 第四方物流
	26-27
	2.4.1 第四方物流的定义
	26
	2.4.2 第四方物流的特点
	26-27
	2.4.3 第四方物流的应用模式
	27
	2.5 本章小结
	27-28
	第3章 现代物流企业的运营管理
	28-64
	3.1 电子商务时代现代物流业的基本特征
	28-29
	3.1.1 物流过程一体化
	28
	3.1.2 物流技术专业化
	28
	3.1.3 物流管理信息化
	28
	3.1.4 物流服务社会化
	28-29
	3.1.5 物流活动国际化
	29
	3.2 我国现代物流运营的政策环境
	29-36
	3.2.1 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制度障碍
	29-34
	3.2.2 我国物流业国际化发展中的法规建设
	34-36
	3.3 现代物流企业的基本运作流程
	36-39
	3.3.1 现代物流企业的基本运做流程框架
	36
	3.3.2 现代物流企业的基本运作流程具体内容
	36-38
	3.3.3 现代物流企业基本流程运行
	38-39
	3.3.4 现代物流企业基本运作流程运行的基础
	39
	3.4 现代物流企业运作管理系统方案编制
	39-58
	3.4.1 客户物流方案的编制
	40-43
	3.4.2 运作指南的编制
	43-45
	3.4.3 结费指南的编制
	45-49
	3.4.4 客户系统需求报告的编制
	49-50
	3.4.5 供应商采购和评估办法的编制
	50-53
	3.4.6 操作手册的编制
	53-55
	3.4.7 客户档案的编制及建立
	55-58
	3.5 运作成本和服务水平的控制
	58-63
	3.5.1 物流运作成本的控制
	59-61
	3.5.2 客户服务水平的控制
	61-63
	3.6 本章小结
	63-64
	第4章 现代物流企业资源的整合研究
	64-76
	4.1 运作资源的整合
	64-71
	4.1.1 运输(运力)资源的整合
	64-68
	4.1.2 仓储资源的整合
	68-70
	4.1.3 物流运作资源的共享
	70-71
	4.2 客户资源的整合
	71-75
	4.2.1 物流企业客户发展定位的谋划——整合的基础
	72-73
	4.2.2 客户资源整合的方式和渠道
	73-75
	4.3 本章小结
	75-76
	第5章 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76-82
	5.1 物流园区发展的对策
	76-77
	5.1.1 合理规划建设物流园区
	76
	5.1.2 加强物流园区的基础与运作模式
	76-77
	5.1.3 防范物流园区建设和运营风险
	77
	5.2 政府宏观作用的对策
	77-79
	5.3 企业现代物流发展的对策
	79-81
	5.3.1 积极使用高科技物流设备和改善物流管理技术
	79-80
	5.3.2 提高服务质量及树立良好信誉
	80
	5.3.3 企业要构筑一体化物流战略
	80
	5.3.4 缔结战略联盟并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
	80
	5.3.5 开拓全球性物流和寻求全球性市场空间
	80-81
	5.4 本章小结
	81-82
	第6章 现代物流运营管理的实证研究
	82-108
	6.1 深圳新产业物流的电子商务之路
	82-89
	6.1.1 深圳新产业物流配送中心的背景
	82-83
	6.1.2 新产业配送中心业务现状及特点
	83
	6.1.3 新产配送中心的特点
	83-84
	6.1.4 深圳新产业物流配送中心的运作
	84-87
	6.1.5 深圳新产业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系统
	87-89
	6.2 A公司解决B公司物流问题的实证分析
	89-107
	6.2.1 客户物流方案
	90-104
	6.2.2 A公司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104-107
	6.3 本章小结
	107-108
	结论
	108-109
	参考文献
	109-11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112-113
	致谢
	煤炭行业物资采购业务电子商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摘要
	5-6
	ABSTRACT
	6
	1 绪论
	9-14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9-11
	1.2 课题的研究方法
	11-12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2-14
	2 电子商务理论及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采购管理
	14-21
	2.1 电子商务理论及带来的变革
	14-16
	2.2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采购管理
	16-21
	3 电子化采购的可行性研究
	21-28
	3.1 电子商务环境可行性分析
	21-24
	3.2 电子化采购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24-28
	4 物资供应中心电子商务应用环境分析
	28-39
	4.1 物资供应中心管理职能及组织结构
	28-32
	4.2 物资供应中心电子商务系统应用特点分析
	32-34
	4.3 电子商务系统的应用规划
	34-37
	4.4 电子商务系统设计原则
	37-39
	5 物资采购电子商务系统设计方案
	39-52
	5.1 电子商务系统的总体结构
	39-42
	5.2 采购电子商务系统业务流程
	42-46
	5.3 系统性能保障方案
	46-47
	5.4 系统备份方案
	47-48
	5.5 应用整合方案
	48-49
	5.6 安全保障
	49-50
	5.7 网络设计
	50-52
	6 物资采购电子商务系统业务功能设计
	52-60
	6.1 电子商务系统业务模型
	52-54
	6.2 电子商务系统业务功能介绍
	54-60
	7 系统应用案例
	60-62
	7.1 电子商务系统给企业带来的社会效益
	60-61
	7.2 电子商务给企业带来的预期经济效益
	61-62
	8 结论
	62-63
	致谢
	63-64
	参考文献
	64-66
	中文详细摘要
	关联规则挖掘在电子商务中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
	3-5
	ABSTRACT
	5-6
	第一章 引言
	10-13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0-11
	1.2 论文的选题意义
	11
	1.3 关联规则挖掘的研究现状
	11-12
	1.4 本文的贡献
	12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12-13
	第二章 数据挖掘与关联规则挖掘技术
	13-20
	2.1 基本概念和性质
	13-14
	2.2 关联规则的问题描述
	14-15
	2.3 关联规则的分类
	15-16
	2.4 兴趣度的扩展研究
	16-17
	2.5 关联规则的应用
	17-19
	2.5.1 商业零售行业
	17-18
	2.5.2 金融和保险服务行业
	18
	2.5.3 科学研究领域
	18
	2.5.4 电信网络管理
	18-19
	2.5.5 其它应用领域
	19
	2.6 本章小结
	19-20
	第三章 基于粗集的关联规则挖掘算法
	20-34
	3.1 APRIORI 算法
	20-25
	3.1.1 Apriori 算法基本思想及实现
	20-21
	3.1.2 一个数值例子
	21-24
	3.1.3 Apriori 算法的性能分析
	24
	3.1.4 基于Apriori 的几种改进算法
	24-25
	3.2 粗集理论
	25-29
	3.2.1 粗集理论的相关概念
	25-28
	3.2.2 将粗集理论应用于关联规则挖掘中的优势
	28-29
	3.3 基于粗集的关联规则挖掘算法
	29-34
	3.3.1 算法相关概念
	29
	3.3.2 算法流程与具体实现
	29-31
	3.3.3 数值的例子
	31-34
	第四章 ART 神经网络
	34-45
	4.1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34-35
	4.2 人工神经网络的理论基础
	35-39
	4.2.1 神经元模型
	35-38
	4.2.2 学习规则
	38-39
	4.3 自适应共振理论网络
	39-45
	4.3.1 ART 的模型结构
	39-42
	4.3.2 ART 模型的工作流程
	42-43
	4.3.3 ART 模型的基本算法
	43-45
	第五章 电子商务个性化推荐系统
	45-67
	5.1 相关概念
	45-49
	5.2 推荐系统中的常用技术
	49-56
	5.2.1 基于内容的推荐
	49-50
	5.2.2 基于协同过滤的推荐
	50-53
	5.2.3 基于关联规则的推荐
	53-56
	5.3 基于关联规则和ART 的推荐技术
	56-60
	5.3.1 概述
	56-58
	5.3.2 离线预处理阶段
	58-59
	5.3.3 在线推荐阶段
	59-60
	5.4 基于关联规则和ART 的电子商务推荐系统的实现
	60-66
	5.4.1 项目实施环境
	60
	5.4.2 数据准备
	60-61
	5.4.3 数据预处理
	61-62
	5.4.4 用ART 神经网络进行用户聚类
	62-63
	5.4.5 产生关联规则
	63-64
	5.4.6 存入知识库
	64-65
	5.4.7 在线推荐
	65-66
	5.5 本章小结
	66-67
	第六章 结束语
	67-68
	6.1 总结
	67
	6.2 今后工作的展望
	67-68
	参考文献
	68-70
	附录
	70-72
	附录1 APRIORI算法伪代码
	70-72
	致谢
	72-7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组织行为中的心理契约对员工激励的影响
	前言
	6-8
	第一部分 心理契约
	8-42
	1 心理契约的含义
	8-13
	1.1 心理契约的概念在国外的研究状况
	8-11
	1.2 心理契约的概念在国内的研究状况
	11-13
	1.3 心理契约的含义
	13
	2 心理契约的内容
	13-19
	2.1 从心理契约的类型来考察心理契约的具体内容
	14-16
	2.2 从组织的责任和员工的责任两个角度考察心理契约的内容
	16
	2.3 从责任期待的角度考察组织中心理契约的内容
	16-18
	2.4 心理契约内容的研究趋势
	18-19
	3 影响心理契约的因素及其形成过程
	19-22
	3.1 影响心理契约的四个因素及心理契约的形成过程
	20-21
	3.2 影响心理契约的外部和内部因素及心理契约的形成过程
	21-22
	4 心理契约的违背
	22-31
	4.1 影响心理契约违背发生的因素
	23-27
	4.2 心理契约违背的形成过程
	27-28
	4.3 心理契约违背的行为表现
	28-31
	5 与组织中的心理契约和员工激励相关的几个变量
	31-42
	5.1 心理期望
	31-34
	5.2 组织承诺
	34-38
	5.3 员工满意度
	38-42
	第二部分 心理契约对员工激励的影响
	42-59
	1 员工激励的含义
	42
	2 心理契约对员工激励的影响
	42-50
	2.1 从员工激励的内容来探讨心理契约对员工激励的影响
	43-45
	2.2 从员工激励的过程来探讨心理契约对员工激励的影响
	45-48
	2.3 从心理契约对组织的影响来考察员工激励
	48-50
	3 心理契约在组织与员工之间发挥的作用
	50-52
	4 把心理契约作为员工激励的动力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52-54
	5 建构健康的心理契约--心理契约的博弈优化
	54-59
	结论
	59-60
	注释
	60-64
	参考文献
	64-68
	中文摘要
	68-70
	英文摘要(ABSTRACT)
	70
	后记
	黄山风景名胜区战略规划研究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
	目录
	6-9
	第1章 引言
	9-14
	1.1 研究背景
	9-11
	1.2 研究目的
	11
	1.3 研究内容框架
	11-14
	第2章 战略规划领域与战略分析工具
	14-40
	2.1 战略与战略规划
	14-16
	2.1.1 战略的概念
	14-15
	2.1.2 战略规划的起源
	15
	2.1.3 战略规划的分类
	15-16
	2.2 美国国家公园战略规划
	16-21
	2.3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21-30
	2.3.1 国外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21-25
	2.3.2 我国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25-30
	2.4 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30-32
	2.4.1 西方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的产生与发展
	30-31
	2.4.2 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经典流程
	31-32
	2.5 战略分析的技术方法
	32-40
	2.5.1 SWOT分析
	33-34
	2.5.2 差距分析
	34-36
	2.5.3 PEST分析
	36-37
	2.5.4 利益相关者分析
	37-40
	第3章 黄山风景名胜区战略规划方法
	40-53
	3.1 战略规划与总体规划的关系
	40-45
	3.1.1 黄山风景名胜区概况
	40-41
	3.1.2 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流程
	41-42
	3.1.3 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内容结构
	42-44
	3.1.4 关于总体规划对战略规划要求的说明
	44-45
	3.2 相关战略规划方法的借鉴
	45-48
	3.2.1 美国国家公园战略规划的借鉴
	45-46
	3.2.2 英国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借鉴
	46-47
	3.2.3 我国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借鉴
	47-48
	3.2.4 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借鉴
	48
	3.3 黄山风景名胜区战略规划流程的制定
	48-53
	3.3.1 黄山风景名胜区战略定义
	48-49
	3.3.2 战略规划流程的制定
	49-53
	第4章 黄山风景名胜区战略分析
	53-82
	4.1 SWOT分析
	53-63
	4.1.1 现状分解
	53-56
	4.1.2 矩阵分析
	56-63
	4.2 差距分析
	63-78
	4.2.1 分析方法
	64-67
	4.2.2 分析实践
	67-78
	4.3 利益相关者分析
	78-82
	第5章 黄山风景名胜区战略选择
	82-96
	5.1 战略初步的归纳
	82-86
	5.2 协同性检验
	86-87
	5.3 战略内容
	87-96
	5.3.1 科学管理战略
	88-89
	5.3.2 资源整体保护战略
	89-90
	5.3.3 游客管理战略
	90-91
	5.3.4 社区受益战略
	91-92
	5.3.5 伙伴合作战略
	92-93
	5.3.6 区域统筹战略
	93-96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96-102
	6.1 结论
	96-100
	6.2 讨论
	100-102
	参考文献
	102-105
	致谢、声明
	105-106
	附录1 黄山风景名胜区部分图纸
	106-107
	附录2 SWOT分析案例
	107-110
	附录3 差距分析案例
	110-111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硕士论文写作: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要求
                                
                            下一篇:硕士论文写作: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要求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硕士论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