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任对稻农生产服务外包决策的影响及收入效应思考

论文价格:200元/篇 论文用途:博士毕业论文 Docoto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73565 论文编号:sb2024051011512252390 日期:2024-05-16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博士论文,本文主要基于社会信任视角,构建社会信任——生产服务外包决策行为——收入效应的分析框架,具体回答了社会信任在稻农生产服务外包决策中,如何影响稻农的生产服务外包决策深化、稻农生产服务外包决策程度和增收效应这一科学问题,旨在揭示社会信任对生产服务外包决策行为的内在机理。
第一章导论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乡村振兴战略明确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自己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同时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稻农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大力发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鼓励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提质增效、营销增效。由此,我国农业生产开始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发展目标和农业发展路径都发生巨大变化。农业发展目标由确保粮食安全转变为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并重的双重目标,农业发展路径由追求土地产出率转变为追求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并重。农民收入增加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要求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尤其在东北三省地区,近年来人口流失问题严重、信息获取相对滞后、地貌气候等诸多独特性因素影响下,如何实现东北单季种植的水稻种植规模化生产,提升整体生产效率保证农民收益,这已经成为政府和专家学者们重点关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发展存在两大趋势:一是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二是劳动力转移的增加。近20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迅速加快,2021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65岁及以上人口也达到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而近年来,虽然我国农民工总量和外出农民工总量的增速在回落,但总人数依旧持续增加,2021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8652万人,比上年增加481万人,增长1.7%,增速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在农民工总量中,外出农民工17185万人,比上年增加251万人,增长1.5%,增速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本地农民工11467万人,比上年增加230万人,增长2.0%,增速仍快于外出农民工增速。在外出农民工中,进城农民工13710万人,比上年增加125万人,增长0.9%。在外出农民工中,省内流动农民工9510万人,比上年增加242万人,增长2.6%,占外出农民工的55.3%,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自2014年以来占比逐年提高。新增外出农民工主要在省内流动,省内流动农民工增量占外出农民工增量的96.4%1。这两大趋势的存在和深化使得农村留守劳动力越来越不足以支撑农村种植业朝着规模经营的方向发展。

博士论文怎么写
博士论文怎么写

............................
1.2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研究目标
本研究在稻农社会信任水平测度的基础上,阐释社会信任与稻农生产服务外包决策的影响关系及作用机理;明确提升社会信任水平对稻农生产服务外包决策起到的关键作用,为政府合理引导合理利用生产服务外包,振兴农业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具体目标如下:
(1)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和社会信任理论,运用成本收益模型,分析社会信任对稻农生产服务外包决策的内在影响机理,构建分析框架和理论模型。
(2)对稻农社会信任水平进行测度,揭示社会信任对稻农生产服务外包决策深化的影响机理,实证检验社会信任对稻农生产服务外包决策深化的影响路径。探究组织化程度在社会信任对稻农生产服务外包决策深化的影响机制。
(3)分析社会信任对稻农生产服务外包决策程度影响的作用机制,实证检验社会信任对稻农生产服务外包决策程度的影响路径。分别探究了非农就业和市场化水平对稻农生产服务外包决策程度的影响机制。
(4)阐释稻农生产服务外包决策对其收入影响的作用机理,实证检验稻农生产服务外包决策对其收入的影响路径。
..........................
第二章概念界定与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概念界定
2.1.1社会信任
信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其内涵融合了众多学科的内容,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且属性特征处于动态变化中。Rousseau等(1998)、Schoorman等(2007)、寿志钢(2011)、谭云清(2011)、Cao等(2015)等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信任进行了不同维度的概念界定和维度划分。当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社会中的每个角色、功能、职业和生活方式的分化和特殊性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较充分地表现出了“有机团结”。随着社会分工细化,社会职业出现了专门化,每个人都在发挥着区别其他人的特殊功能,而又必须依赖于他人生存,形成了人们彼此之间强烈的依赖感、团结感和社会联系感。在中国差序格局的社会中,尤其是在以地缘、业缘、血缘、亲缘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农村社会,彼此之间的人情往来和亲疏远近关系的建立更多的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当分工促使人们之间的合作需求加强时,作为社会基础的信任将随着分工的扩大进一步加强。进而出现更大程度的社会角色期待的可磋商性。角色期待的不确定性和可磋商性越大,导致作为社会关系形成的信任的发展可能性越大(塞利格曼,1997)。
社会信任是社会中的个体在面临不确定性时增加其相对易损性意愿的平均数,是一种减少社会交往中交易成本的机制(张兴亮,2018)。水稻种植稻农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稻农与组织管理者之间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如果稻农与村组织之间相互信任,使得稻农认为加入到组织中有利于自身的利益,稻农就会积极参与某种组织模式。社会信任是人际间走向合作的基础,社会信任能够促进集体行动的形成。稻农参与某种合作组织过程中在何种程度上依赖于其他人的建议而采取行动取决于其社会信任程度,进而有助于提高稻农参与某种合作组织的意愿。鉴于信任是经济主体行为决策的前提条件之一,借鉴Mayer(1995)、谭云清(2011)等人的研究成果,本研究中的社会信任是水稻种植户(以下简称稻农)对与之有关的其他经济主体的计算、善意和能力等维度所形成的信念,这种信念使稻农有信心与其他有关的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达到主动行动方的期望,并愿意承担风险。因此,本文研究中稻农的社会信任划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计算信任、关系信任和能力信任。其中计算信任是建立在功利关系的基础之上,主要是考虑对利益的计算和契约的限制;关系信任(善意信任)是建立在相互了解和认同的基础之上,考虑信任方的情感并对行为的结果具有可预测性的主观信念;能力信任是信任方对被信任方的执行力、完成交易的能力等的预期判断。
............................
2.2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2.1社会信任的相关研究
(1)有关社会信任内涵的研究
关于信任的含义,已有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充分的研究,或是从行为主体认知视角,认为信任是一种主观意识信念,信任的主体关注彼此利益再决定对方是否值得信赖(Gefen,2008);或是从行为学视角,将信任界定为信任意愿,即是信任的一方在行为发生之前,事先已经感知存在风险,很明显会使自己发生利益损失,但仍选择信任对方的行为方式(Schlosser,2006)。在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中,信任是行为主体在评估已获取市场信息后,进行行为响应的过程,过往经验和现有知识是行为主体进行行为决策的基础。从心理学家的角度来看,心理学家(侯建春,2021)把信任定义为一个人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对对方行为的预期和估计,是对他人善意可信性的信念。
有经济学家指出,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经济理论至多起到80%的作用,剩下的20%需要从文化、传统、信任等非正式制度的角度进行分析(福山,1998)。实际上每个商业交易都包含信任因素,一个社会的信任水平越高,越有利于经 济的增长(Putnam,1993;La Porta等,1997;Knack和Keefer,1997;Zak和Knack,2001)。信任作为一种决定一个国家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主要社会资本(张维迎和柯荣住,2002),正逐渐被经济学者所重视。信任包括特殊信任和社会信任。特殊信任是建立在私人关系或家族关系等熟人关系基础之上的由个人情感等非理性因素产生的信任。社会信任,也可称为普遍信任,是陌生人之间存在的、像法律一类的惩戒式或预防式的机制,其目的是降低社会交往的复杂性。张静(2020)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分析一个群体从不合作到合作的变化过程,研究表明,从信任的视角去理解制度的作用,可以将制度理解为先期构建信任的一种方式,而当某一制度长期运行后,将会融入群体意识中形成软约束。社会信任不仅可以从制度建设中建立,还可以从社会公众拥有的共同信仰、文化和价值观等基础上产生。由于社会信任更多地依靠理性,而特殊信任则更多地依赖情感等非理性因素(马俊峰,2012),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以及陌生人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多地依赖社会信任,而非特殊信任。
.............................
第三章 社会信任对稻农生产服务外包决策影响及收入效应的理论分析 .............................. 31
3.1 稻农生产服务外包决策的理论分析 ...................... 31
3.1.1 稻农生产服务外包决策的理论模型......................... 31
3.1.2 稻农生产服务外包决策的数理分析........................ 33
第四章 研究方案设计与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48
4.1 农业生产服务外包发展概况 ...................................... 48
4.1.1 农业生产服务外包的发展阶段 .............................. 48
4.1.2 农业生产服务外包发展的基本特征..................... 50
第五章 社会信任对稻农生产服务外包决策深化的影响研究 ............ 68
5.1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 68
5.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 70
第七章生产服务外包决策对稻农收入影响的效应研究
7.1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7.1.1分析框架
农业生产服务外包是作为小农户实现较高生产效率的重要管理战略(申红芳等,2015),是缓解耕地“撂荒”现象和破解老龄化与农村劳动力外流问题的关键所在(彭开丽和李晴,2022)。因此,探究稻农生产服务外包对推动农业规模经营和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具有重要意义。农业生产服务是通过利用分工协作的资源禀赋优势,围绕农业生产环节的服务供给方提供包括农机、技术、劳务服务等的多种托管或外包服务,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资源有效利用效率,带动农业节本增效和农民增收。从农户角度来说,农业生产服务外包旨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家庭收入水平,农户综合考虑家庭内部和外部因素,以有偿方式将产前、产中、产后或全部农业生产环节分离给生产大户、合作社、农业专业化服务公司等生产性服务提供者(钟真等,2021),从而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内部分工(罗明忠等,2019;赵培芳和王玉斌,2020)。目前,现有文献主要从内涵、动因、效果、发展方向等方面对生产服务外包进行研究。其中,生产服务外包的内涵大多从3个方面给予不同的定义,一是被认为提供一系列服务内容的集合(曲朦,2022),二是各个环节加总的网络和体系(高强和孔祥智,2013),三是供需主体之间的交换关系(杜洪燕等,2021)。生产服务外包的动因主要从资源禀赋(张晓敏和姜长云,2015)、经营特征(谈存峰等,2010)、交易成本(梁杰等,2021)等方面影响农户生产服务外包决策的意愿与行为。生产服务外包的效果主要关注农业生产效率(Gillespie et al.,2010)、农户收入(赵鑫等,2021)、投入成本(刘家成和徐志刚,2021)等方面,通过农业迂回生产与专业分工实现服务规模经营,使其从劳动密集型环节转向技术密集型环节,是克服小农户规模经济劣势的重要途径(杨志海,2019)。生产服务外包对农户收入的作用机理,学者们普遍认为生产性服务能有效替代家庭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现有文献对生产服务外包从不同视角和维度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对生产服务外包对农户福利效应,特别是对农户收入影响的研究,较少关注不同服务外包环节生产服务外包对农户收入的作用机制、内生性与异质性,具体分析框架如图7.1所示。

博士论文参考
博士论文参考

..............................
第八章研究结论、政策含义及研究展望
8.1研究结论
本文主要基于社会信任视角,构建社会信任——生产服务外包决策行为——收入效应的分析框架,具体回答了社会信任在稻农生产服务外包决策中,如何影响稻农的生产服务外包决策深化、稻农生产服务外包决策程度和增收效应这一科学问题,旨在揭示社会信任对生产服务外包决策行为的内在机理。本研究基于系统深入的理论梳理和分析阐释,根据东北三省稻农实际调研中的具体情况,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数理模型和实证方法展开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通过调研收集整理数据发现东北三省过去连续10年的生产服务外包总体支出处于稳定上升阶段。其中黑龙江省生产服务外包总支出位于东三省首位,吉林省生产服务外包总体支出相对落后,仅为其余两省的一半左右,具有较大发展空间;样本种植户从水稻种植的主要劳动力和决策者还是以男性为主,且呈现出老龄化的趋势,受教育程度为初中水平的养殖户最多,兼业化程度超过六成,身体健康状况很好,收入大多在2万-6万附近,绝大多数稻农均加入了相关的农业合作社,稻农所在村庄多位于大中城市郊区,三成以上的稻农拥有自有农机,从事水稻种植专业化生产的稻农超过五成。从交互分析来看,在样本特征中男性进行生产服务外包决策的数量远远多于女性,从兼业情况看,比较明显的是纯务工的稻农绝对的倾向于选择生产服务外包,纯农业户和兼业户稻农也有这样类似的趋势,稻农家里有无村干部对进行生产服务外包决策的影响并无较大关联;家庭劳动力较少的稻农更倾向于选择生产服务外包,加入合作社、有农业生产性补贴、农业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稻农家庭更倾向于选择生产服务外包。
第二,社会信任对生产服务外包决策深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计算信任、善意信任和能力信任对稻农生产服务外包决策深化具有促进作用。具体来看,善意信任能够使稻农与农机服务主体对生产服务外包合作产生积极预期,降低了稻农对风险的预期,增进了双方合作效率和合作可持续性。能力信任为农机服务组织提供了及时必要的资源投入,当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力信任可以降低双方的沟通成本,有助于生产服务外包规模和环节的推广。异质性检验发现,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专业化程度高的稻农的社会信任对生产服务外包决策深化的影响程度更强,而不同种植规模的分组稻农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机制检验表明,组织化程度是社会信任影响生产服务外包决策深化的作用机制,社会信任能力强的稻农,其组织化程度相对更好,对社会组织更加信任,通过合作社的介绍和示范效应能够激发稻农生产服务外包决策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