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等级城市的居民新能源汽车采用意愿驱动机理及助推策略

论文价格:200元/篇 论文用途:博士毕业论文 Docoto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146596 论文编号:sb2024042611283452286 日期:2024-05-02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博士论文,本文研究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对新能源汽车采用意愿的动机类型进行了四维界定,构建了不同等级城市的居民新能源汽车采用意愿驱动机理的差异性理论模型,揭示了不同情境因素的干预下不同等级城市的居民新能源汽车采用意愿的扩散规律。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中国的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的不断创新,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也在持续提升。同时,中国的汽车工业也在不断快速的发展,居民对于汽车的购买需求更是呈现出急剧上升的趋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报告,截至2022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已经达到了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连续多年相比还保持着较高的运行水平。但中国的汽车保有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千人仅为226辆,较美国837辆、日本639辆、德国637辆等发达国家水平均有一定距离,反映出中国汽车市场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汽车需求还将保持较为稳定的上涨趋势。根据公安部统计[1],截至2022年底,中国传统燃油汽车保有量为3.06亿辆,占汽车总量的95.9%。2022年中国新注册登记传统燃油汽车1786万辆,占新注册登记汽车总量的76.95%。传统燃油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引起了人们对能源安全、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担忧[2–4]。
能源安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整体安全,也是经济和社会稳步发展的基石。据国际能源署(IEA)的预测,到2040年全球石油需求可能达到峰值[5]。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也是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同时中国又是一个石油相对贫乏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净进口国,对外石油依存度高达70%以上。因此,石油安全是中国能源安全的最大短板、是重中之重。当前,交通运输领域占据了中国接近60%的石油消耗量,且交通运输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以化石燃料为主要动力。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调查结果,在中国的汽柴油消费中,约占55%的比例被用于汽车消费领域,而针对每年新增石油消费量的分析表明,新增汽车消费所占比例超过了70%[6]。传统燃油汽车的增加是导致石油消耗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7],加强汽车产业的节能减排刻不容缓。
..............................
.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新能源汽车概念界定
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定义。2020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规定》中发布了中国对新能源汽车的官方描述: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由新能源驱动的汽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车汽车。新能源汽车的类型和特征如表1-1所示。

博士论文怎么写
博士论文怎么写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理性行为理论
理性行为理论是由Fishbein & Ajzen 于 1975 年所提出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44],旨在解释人们对于某些行为做出决定的过程,即人们实现某些行为的起因,个体的行为是由其自身主动驱动的结果,同时这种自发性的行为动机主要由个体行为态度以及主观规范等因素所影响,被学者们广泛应用于各种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45]。该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行为意愿是影响个体行为最为重要的因素。个体在决策和采取行为时,会在理性心态下综合考虑自身的价值观、他人看法以及社会规范等因素[44]。然而,许多研究表明个体的行为不仅受行为意愿的影响,客观因素也十分重要[46]。根据理性行为理论,个体采取某种行为的倾向在很大程度上由其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两个因素所塑造。行为态度强调个体对于所执行行为的心理评价,而主观规范则着重于行为执行过程中外部规范对于个体的影响,这种外部规范可以来自个体亲朋好友、组织或其所尊重的其他个体,通常情况下,这种规范会对行为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
2.1.2 技术接受模型
技术接受模型(Technical Acceptance Model,TAM)是用于解释人们对新技术的采用和使用行为[47]。该模型由Davis于1989年在理性行为理论基础上完善而成,其基本假设是个体对新技术的应用及操作行为取决于其对该技术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目前管理学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理论之一[48–50]。
在此模型中,某项技术的最终采用行为是由个体的行为意愿决定的[51]。行为意愿是由态度决定的,态度表明用户对技术的好恶。用户对技术的态度越有利,采用该技术的行为意愿就越强。用户的态度对新技术采用行为的意愿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因此,将用户态度分解为感知有用性以及感知易用性,这两个要素可更全面地预测新技术采用行为[52]。感知有用性是指在使用某项技术的过程中,人们能够感受到该技术所具备的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负担以及提供其他价值等方面的程度[53]。感知易用性旨在评估技术应用使用过程中用户的学习成本,了解用户对技术难易程度的主观感受,以此对技术应用的可接受度进行深入研究评估。
.............................
2.2 文献综述
2.2.1 新能源汽车采用意愿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意愿在心理学领域中被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个体行为[44]。一些研究将意愿视为个体发生实际行为的主要预测因素[65,74,75]。韩睿和田志龙(2005)[76]认为采用意愿是指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可能性。消费者的采用意愿是影响新能源汽车早期市场扩散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瑞典学者Rezvani 等(2015)[77]归纳整理了影响新能源汽车采用意愿的因素后发现,影响采用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几类因素有:情境因素(如政策、充电基础设施、产品技术、价格)和个人与社会因素(如知识、感知行为控制、情感、特征意义)。Singh 等(2020)[78]根据对211篇电动汽车购买意愿相关研究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发现,影响该意愿的因素可以分为四个类别,包括个人和家庭人口特征等方面、情境因素(环境、技术、财务状况、市场有效性)、背景因素(政府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心理因素(态度、感知行为控制、感知风险、消费者特征、情感、社会影响、个人道德规范)。同样的,其他学者对此也展开了类似的研究[79]。林旭等(2018)[80]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新能源汽车消费影响因素相关文献进行了统计分。研究结果揭示,针对该领域的国内研究文献数量不断攀升,但是暂时缺乏具有权威性的文章。尽管学者们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但基本上都将影响新能源汽车采用意愿的因素聚焦于个体心理特征、外部情境因素和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三个维度。 
(1)个体心理特征
1)价值观因素
Homer 和Kahle(1988)[81]认为价值观构成了个人信仰体系的核心,是引导人们做出某些行为的主要动力,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从而衍生出态度、意愿和行为。具有不同价值体系的消费者往往会选择不同的产品。杨珂欣等(2023)[82]提出一个重视环境保护的消费者会更倾向于选择低碳和环保的产品,即使这些产品的价格比同类产品高。因此在先前的研究中,研究者调查研究了与消费者的信念、规范、环境关注和行为意愿相关的个人层面价值观。价值观被认为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意愿的重要预测因素之一,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83]。Stern和Dietz(1995)[66]所提出的价值观基础理论将环境价值观分为了利己主义价值观、利他社会价值观和生态主义价值观。利己主义价值是指个体从自身利益或方便的角度出发,不考虑他人的利益或感受,对周围环境所采取的态度。利他主义价值观更多地考虑个人行为对他人价值和利益的影响;生态价值观考虑的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认为人类没有权利采取破坏生态系统的行动。利社会价值观通常被认为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84]。苏松等(2013)[85]运用城市化的视角,开展了不同城市化程度下消费者价值观和消费决策方式的相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度城市化地区的消费者更为注重价值观的塑造,相对而言其价值观比普遍较低城市化地区的消费者更为优越。
..........................
3 居民新能源汽车采用意愿驱动机理的理论模型 .............................. 29
3.1 居民新能源汽车采用意愿的质性分析 .......................... 29
3.2 居民新能源汽车采用意愿的驱动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 48
3.3 本章小结 ............................. 60
4 居民新能源汽车采用意愿驱动因素的量表开发 ......................... 61
4.1 研究量表的设计与开发......................... 61
4.2 正式调研与样本特征 .............................. 74
4.3 正式量表的检验 .............................. 83
5 不同等级城市的居民新能源汽车采用意愿驱动机理的检验与修正 ............... 89
5.1 居民新能源汽车采用意愿特征 ............................. 89
5.2 居民新能源汽车采用意愿驱动因素的相关性 ................... 117
5.3 直接驱动效应 ...................................... 124 
7 不同等级城市的居民新能源汽车采用意愿的助推建议
7.1 提升不同等级城市的居民新能源汽车采用意愿的助推建议
7.1.1 提升一线城市的居民新能源汽车采用意愿的助推建议
(1)加大政策力度,为新能源汽车采用提供便利。本文研究发现,政策激励度对一线城市的居民新能源汽车采用意愿有最强的正向直接驱动作用。一线城市限制发放燃油汽车牌照的政策使得新能源汽车相比于传统燃油汽车更易获得。众多学者的研究也表明,限制发放燃油车牌照的政策能够有效地促进新能源汽车的采用[185,120,298,299]。对此,一线城市政府可继续实施限制发放燃油车牌照的政策,并增加新能源汽车购买资格,甚至全面放开新能源汽车的车牌指标限制,放宽采用新能源汽车的条件,提高居民采用新能源汽车的积极性和便利性。
(2)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新能源汽车新产品的研发。根据实证结果,创新人格对一线城市的居民新能源汽车采用意愿影响最强。对此,政府应加大对车企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的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扶持企业技术创新,加强科研院校与企业的科研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培育服务企业科技创新的中介组织,增设创新研发专项基金,建设评估和监测机制。同时,政府还应鼓励车企在投放新产品时首先选择一线城市,以一线城市居民的选择带动其他城市居民。

博士论文参考
博士论文参考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居民新能源汽车采用意愿驱动机理的主要研究结论
(1)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质性分析结果确定了居民新能源汽车采用意愿的四维结构,即经济价值型采用意愿、功能偏好型采用意愿、政策督促型采用意愿和生态保护型采用意愿,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及实证分析结果,验证了居民新能源汽车采用意愿四维结构划分的合理性。
(2)确立了居民新能源汽车采用意愿关键驱动因素及其影响机理。根据质性研究分析,明确了居民新能源汽车采用意愿的关键驱动因素为:价值观、消费偏好、人格特征、感知依赖、政策情境、产品情境、群体规范、信息效用、环境认知责任和社会人口统计学变量,提出了5类典型关系结构,分别为:1)个人心理特征、环境认知责任、情境因素直接作用于居民新能源汽车采用意愿;2)个人心理特征通过环境认知责任作用于居民新能源汽车采用意愿;3)情境因素在环境认知责任对居民新能源汽车采用意愿的影响路径中存在调节效应;4)居民新能源汽车采用意愿在社会人口统计学变量中存在显著差异性;5)不同等级城市的居民新能源汽车采用意愿存在差异性。
参考文献(略)


上一篇:碳排放权期货交易法律制度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