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博士论文怎么写?本文根据热门论文范例数据,为大家列举了3篇低碳经济博士论文范文,可以多参考学习,希望对你的论文写作有帮助。
低碳经济博士论文范文参考一:低碳经济视角下再制造系统不确定性分析与优化策略
经历过四十年(1978-2018)长足的发展,作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我国已经完成从贫穷落后向富强文明迈进这一重大转变。然而,经济与生产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大量的能源消耗,最终以温室气体的形势排放到环境当中;这些温室气体的排放直接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这一事实。研究表明: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过程中能源与原材料的消耗。作为可持续生产的发展形式,再制造对能源与原材料的依赖程度远低于新品制造,为解决环境恶化与全球变暖问题提供了一种极佳的解决方案。近年来,随着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与设备升级换代的加快,报废物品的数量显著增加,许多行业开始将再制造整合到原有的战略规划当中。为对再制造业进行更好的实践指导,发挥再制造工程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功能的综合优势,许多科研人员对再制造系统的生产优化开展了必要且有益的研究。尽管从长远来看,发展再制造于经济和环境都十分有益,但也须认识到,由于产品回收发生的时间、地点与回收品的质量、数量、报废节点及市场认可度等都存在着较大的不可预知性,从而导致了再制造系统中各环节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因素极大地增加了再制造实践管理的复杂性与模型优化的研究难度。现有相关文献多从再制造系统单个阶段对不确定性进行分析,或对不同阶段中单个不确定因素展开研究。而再制造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当多种不确定因素耦合在一起时,各因素之间相互干扰,其对经济与环境的影响不能看作是单个因素间的简单叠加。因此,如何采用适当的分析方法量化不确定性产生的影响,并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对再制造系统经济与环境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与优化,使之凸显低碳与循环生产的特性,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为发掘再制造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潜在优势,降低不确定因素对再制造回收与生产过程产生的影响,本文从不同阶段,对多种不确定因素作用下的再制造系统经济与环境效益进行综合分析,并制定相应的优化策略。总体而言,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与探索:(1)经典EOQ(Economic Order Quantity)模型是一种简单但有效的最优订单模型,可以在不显著增加其它投入的情况下,使运输与仓储过程中的总成本达到最优,其前提是假设市场需求为恒定量。而现实情况是,再制造系统中的市场需求充满了各种不可预测性,因此经典EOQ模型难以继续适用。鲜有文献研究需求为任意随机分布时的EOQ模型扩展应用,并给出对应的订货数量最优解与不同订货数量下的仓储成本、惩罚成本解析式。本文从环境与经济两个层面推导出不确定需求下,再制造系统成本或利润最优策略。通过数理论证,给出任意需求分布下的订货数量最优解,以及不同订货数量对应的期望物流、仓储与惩罚成本的解析表达式。(2)在再制造环境效益评价应用方法的创新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对典型的3R再制造系统(再使用、再制造及再回炉)而言,其将回收品按质量分成多个等级,不同质量等级的回收品采用不同的再处理流程。这其中,每一质量等级对应材料、能源消耗以及加工时间都各不相同。传统代数方法计算项繁杂且逻辑不易于理解,本文创新性地设计了综合回收质量系数的算法,提出了质量不确定条件下,复杂3R再制造系统中环境评测的矩阵计算方法,从而为3R再制造系统中的质量不确定性研究提供了一种简捷的计算工具与深入浅出的分析方法。(3)除对3R再制造环境效益进行被动的计算与评测外,利用回收报废产品质量不确定性的随机分析,可以对回收与生产过程中环境效益进行主动的预测。通过研究典型分布类型下,质量不确定性对再制造概率与碳足迹的影响,推导出3R再制造系统中,回收与生产过程环境效益最优时对应的回收质量综合系数最优解,并给出最优解存在区间与最优环境效益解析解表达式。这使得再制造系统中,不仅可以利用矩阵运算对环境效益与碳足迹进行便捷的评测,还可对不同环境指标进行分析预测并提前制定最优回收策略。(4)考虑到再制造系统中回收与需求都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放宽经典EOQ模型中无限供应的假设条件,使之适用于再制造系统中回收数量与市场需求皆为不确定的情况,从而推导出需求与供应双重不确定条件下最优订货数量的扩展模型,并求解对应最优再制造率,使得再制造系统环境成本或总环境效益达到最优化。通过严谨的数学论证,证明了任意随机分布下,回收与生产过程当中再制造率最优解的存在性及惟一性。由于再制造系统不确定性分析的复杂性,就作者所知,目前尚未有文献研究双重不确定性条件下再制造系统的EOQ模型扩展与应用。该数学模型为再制造系统中的最优生产、回收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与优化方向。(5)考虑到回收产品中质量状况的离散特性,传统分析方法倾向于将与质量等级相关的再制造成本当作级数来进行处理,使之与其它不确定因素的量化分析孤立开来。而再制造系统生产管理实践中,真实的情形往往是多种不确定性并存且互为干扰因素。为解决这一理论分析与实际情况脱节的问题,在极限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多项式拟合出再制造成本与质量变量间的连续函数关系,将之代入到其他不确定因素量化分析的连续方程当中,并利用拉格朗日乘子法对非线性约束下的目标函数进行极值分析,最后求解出不同优化策略中对应的再制造率最优解,从而为再制造系统中多重不确定条件下的数学建模及优化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与理论基础。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再制造研究现状
1.2.1 再制造经济性能研究现状
1.2.2 再制造环境效益研究现状
1.2.3 再制造不确定性研究现状
1.3 现有研究的问题
1.3.1 不确定性的分类
1.3.2 不确定性的影响
1.3.3 模型研究复杂性
1.4 本文结构框架与主要研究内容
1.4.1 论文结构框架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碳限额机制下再制造系统中扩展EOQ模型应用及多目标优化
2.1 引言
2.2 目标设定与经典EOQ模型的扩展
2.2.1 变量定义
2.2.2 系统边界设定
2.2.3 用于经济效益最优决策的EOQ模型
2.2.4 用于环境效益最优决策的SEOQ模型
2.3 ES-EOQ模型
2.3.1 环境成本
2.3.2 经济成本
2.3.3 综合成本
2.3.4 综合利润
2.4 模型求解
2.4.1 策略Ⅰ:环境成本最优
2.4.2 策略Ⅱ:经济成本最优
2.4.3 策略Ⅲ:综合成本最优
2.4.4 策略IIII:综合利润最优
2.5 市场需求随机分布类型与碳税政策对生产决策的影响
2.5.1 市场需求随机分布类型的影响
2.5.2 碳税政策对企业或生产者最优决策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质量不确定条件下3R系统碳足迹分析与环境效益评测
3.1 引言
3.1.1 3R再制造系统定义
3.1.2 3R系统中质量不确定性的影响
3.1.3 3R系统中质量不确定性的量化分析
3.2 问题描述与数学建模
3.2.1 模型描述
3.2.2 目标方程
3.2.3 3R系统数学建模
3.2.4 环境收益量化分析
3.3 利用矩阵运算求解再制造模型
3.3.1 使用矩阵分析法进行环境效益量化分析
3.3.2 矩阵运算法下的环境成本量化分析
3.4 算例分析
3.4.1 实验结果
3.4.2 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质量不确定条件下3R系统环境效益预测与优化
4.1 引言
4.2 3R系统中碳足迹分析与优化
4.2.1 目标变量推导
4.2.2 3R系统环境效益评价
4.2.3 3R系统环境效益预测与优化
4.2.4 3R再制造系统数学建模复杂性与解决方法
4.3 质量不确定性的预测
4.3.1 质量服从二项分布时环境效益
4.3.2 结果分析
4.4 3R系统环境效益分析及回收策略
4.4.1 最优回收策略Ⅰ:当C~a为常量时
4.4.2 最优回收策略Ⅱ:当C~a与q相关时
4.4.3 大数模拟与随机分析数值实验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回收数量与市场需求双重不确定条件下的EES-EOQ模型
5.1 引言
5.2 方法及定义
5.3 EES-EOQ模型建立
5.3.1 EES-EOQ模型中环境成本
5.3.2 EES-EOQ模型中环境收益
5.3.3 EES-EOQ模型中不确定性的影响
5.4 模型求解与优化策略
5.4.1 策略Ⅰ:单一再制造系统中存储成本最优策略
5.4.2 策略Ⅱ:单一再制造系统中环境效益最优策略
5.4.3 策略Ⅲ:混合再制造系统中环境效益最优策略
5.5 数值实验与敏感度分析
5.5.1 策略Ⅰ变量敏感度分析
5.5.2 策略Ⅱ变量敏感度分析
5.5.3 策略Ⅲ变量敏感度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再制造系统多重不确定性条件下最优生产策略
6.1 引言
6.2 不确定性分析及数学建模
6.2.1 回收质量不确定性
6.2.2 回收数量不确定性
6.2.3 市场需求不确定性
6.3 模型求解与最优策略
6.3.1 策略Ⅰ:生产成本最优
6.3.2 策略Ⅱ:生产利润最优
6.4 数值实验
6.4.1 算例1
6.4.2 算例2
6.4.3 算例3
6.4.4 算例4
6.5 结果分析及讨论
6.5.1 相同分布下回收与需求不确定性对优化策略的影响
6.5.2 不同随机分布下优化结果比较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已投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1]气候系统对CO2强迫和太阳辐射强迫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响应[J]. 刘维,曹龙.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7(03)
[2]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进展及主要途径[J]. 闵剑. 石油石化绿色低碳. 2016(05)
[3]考虑碳排放和加工时间可变的废钢铁再制造生产调度[J]. 崔少东,陈伟达. 工业工程与管理. 2016(03)
[4]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思路与对策[J]. 马晓河. 中国发展观察. 2015(08)
[5]碳配额、碳排放交易对短期企业价值影响分析——基于我国碳交易试点省市不同标准的比较[J]. 操群. 财会通讯. 2015(16)
[6]区域能源产业结构调整的评价体系和模型构建研究[J]. 吴伟,关新. 生态经济. 2014(12)
[7]中国碳排放交易试点省市机制设计分析[J]. 毛俊鹏,叶鹏举,巫蓓,刘珈铭,任庚坡. 上海节能. 2014(11)
[8]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状况、问题和对策研究[J]. 李志学,张肖杰,董英宇. 生态环境学报. 2014(11)
[9]碳排放约束下制造商再制造决策研究[J]. 申成然,熊中楷. 系统工程学报. 2014(04)
[10]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进展[J]. 金颖,韩正茂,王凤. 黑龙江科学. 2014(05)

低碳经济博士论文怎么写
低碳经济博士论文模板范例二: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供应链减排支持体系研究
自从我国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为国家基本战略以来,节能减排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本文在我国现阶段大气污染治理的背景下,从技术和政策两个方面分析了企业之间、政企之间在碳减排问题上的互动策略,研究了如何构建一个长期动态稳定的低碳技术创新型供应链,以有效整合链上资源,支持低碳技术创新,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从已有研究来看,关于工业废气排放的研究主要在于单个运营流程或某一区域的工业废气排放,忽略了供应链上中下游对工业废气排放的交互影响。许多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关注创新的类型、供应商和消费者在创新中的角色、组织角度的策略-结构因果关系,以及不确定性对创新速度的影响。但是碳减排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多利益方参与的复杂问题,从企业层面考虑,企业之间关于技术创新是否存在一个状态,在这样的技术创新状态下没有一个参与碳减排的企业愿意改变当前的行为决策,而这样的行为决策又是供应链系统最优的。本文与已有研究的不同在于根据技术创新组合的不同定义了供应链的结构,并探索了三级供应链上技术创新的均衡策略,并且在求解技术创新均衡时引入感知效应的概念。从政府角度考虑,政府对待环境的态度会影响企业的行为,政府的监管力度与企业投机行为的互动博弈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关于环境保护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环保政策法规是否能对环境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政策工具的应用,以及环保的政策机制。很少有文献研究环境保护在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交互影响。将环境政策法规与企业的行为联系起来,探索了政府什么力度的政策法规最能打消企业的碳减排投机行为。在低碳供应链管理中,除了关注上游供应商的原材料、设备等通过国际通用的环保认证外,还要对整个供应链每个环节进行策略评估与行为管理。从三级供应链的角度研究减排过程中各个企业的策略选择比传统的两级供应链更全面。目前,对企业节能减排问题的研究多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生产运营的角度,供应链网络设计的角度、碳排放限制政策的角度、消费者的行为科学,但是考虑到碳排放的连续性问题,用微分博弈的方法研究减排问题更具有实际意义。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供应链减排支持体系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确保碳排放量下降的前提下,要保证各利益相关方的正常运行。本文涉及的利益相关主体包括:政府、节能服务企业、原料供应商、用能生产企业和产品营销企业。本文通过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中国工业废气排放的问题及治理效果,利用博弈论分析不同层级的企业,在面对三种低碳技术创新产品组合时的供应链技术创新的均衡点,以及企业与政府在碳减排法规下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利用微分博弈的方法研究供应链在碳减排政策下的动态策略。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归纳如下:通过分析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和污染治理对中国工业废气排放的影响,剖析我国现阶段大气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制定适宜的环保政策提供决策支持,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鼓励企业走技术创新之路提供依据。通过探索三级供应链进行低碳技术创新的均衡,从技术的视角研究供应链上各级企业的最优策略,制造企业如何根据下游消费市场与上游供应商选择实现碳减排的低碳技术创新类型,及上游供应商如何根据下游制造商及消费市场选择提供低碳原材料的技术创新类型是对研究低碳供应链的重大补充。通过分析政府与企业关于碳减排的博弈关系,从企业利益最大化——政府满意度的角度构建供应链进行碳减排时各利益相关方的博弈模型,求解出混合策略纳什均衡,为企业开展低碳技术创新、政府对低碳产品经济的监管与激励提供理论依据。在环保法规下,供应链上下游如何在实现自身收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碳减排最大,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维持合作伙伴的长期稳定关系是企业需要努力付出的,因此在多周期的动态框架下研究供应链的减排问题,寻找企业间长期合作的最优策略具有实际意义。
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路径及研究框架
1.2.1 研究路径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环境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2.1.1 外部性理论
2.1.2 市场失灵
2.1.3 政府失灵
2.2 大气污染治理的创新方式
2.3 与工业废气排放有关的微观研究
2.3.1 工业废气排放治理下企业的运营研究
2.3.2 工业废气排放治理下供应链运营研究
3 中国工业废气排放问题及治理效果
3.1 引言
3.2 问题描述与模型介绍
3.3 供应链视角下中国工业废气排放治理效率
3.3.1 研究样本
3.3.2 实证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三级供应链上低碳产品技术创新的均衡——技术的视角
4.1 引言
4.2 文献综述
4.3 中立技术创新的供应链协同函数
4.3.1 模型假设和符号说明
4.3.2 中立技术创新的协同函数
4.4 既定市场消费效用水平下的分销商最优采购
4.4.1 模型假设和符号说明
4.4.2 既定市场效用水平下的分销商采购成本
4.5 分散和协同状态下的生产成本
4.5.1 协同状态下的低碳技术创新产品的生产成本
4.5.2 分散状态下的低碳技术创新产品的生产成本
4.5.3 比较协同和分散状态下的低碳技术创新产品的生产成本
4.6 供应链低碳技术创新的均衡点
4.7 数值计算
4.8 本章小结
5 碳减排法规下政府与企业的博弈——政策视角
5.1 引言
5.2 环保法规与制造商行为的关系
5.3 问题描述和模型构建
5.3.1 政府和制造商的均衡策略
5.3.2 不同情境下政府和制造商的行为
5.3.3 政府监管薄弱对制造商行为的影响
5.4 数值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低碳政策下的三级供应链联合减排的动态决策
6.1 引言
6.1.1 微分博弈的函数表示
6.1.2 微分博弈的均衡
6.2 问题描述与模型假设
6.2.1 问题描述
6.2.2 模型假设
6.3 企业协同状态下的供应链集中决策博弈分析
6.4 企业非协同状态下的供应链分散式决策博弈分析
6.5 数值计算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1]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影响——基于我国“两控区”政策的实证研究[J]. 孙文远,杨琴.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7(05)
[2]下游企业监督与政府介入对供应商减排影响的分析[J]. 熊中楷,何容瑶. 管理工程学报. 2017(01)
[3]基于REVD考虑碳排放的零部件再制造决策[J]. 刘碧玉,陈伟达,杨海东. 管理科学学报. 2016(10)
[4]中国环境规制政策工具的比较与选择——基于贝叶斯模型平均(BMA)方法的实证研究[J]. 王红梅.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09)
[5]面向消费者低碳偏好的供应链减排成本分摊与协调[J]. 刘名武,吴开兰,许茂增. 工业工程与管理. 2016(04)
[6]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协调发展的制度设计和法律保障——中国第七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综述[J]. 王政武,张霞. 改革与战略. 2016(05)
[7]环境规制能否促进R&D偏向于绿色技术研发?——基于中国工业部门的实证研究[J]. 尤济红,王鹏. 经济评论. 2016(03)
[8]家族企业剩余控制权传承的地位、时机与路径——基于海鑫、谢瑞麟和方太的多案例研究[J]. 吴炯. 中国工业经济. 2016(04)
[9]惩罚机制下供应链企业碳减排投入的演化博弈[J]. 付秋芳,忻莉燕,马士华. 管理科学学报. 2016(04)
[10]两种分成契约下供应链企业合作减排决策机制研究[J]. 李友东,谢鑫鹏,营刚. 中国管理科学. 2016(03)

低碳经济博士论文范文参考
低碳经济博士论文范文模板三:中国低碳经济的省域演化趋势及其驱动机理研究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为应对环境污染、气候变暖,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正致力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中国幅员辽阔,省级地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禀赋和环境规制政策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全面把握低碳经济的省域演化趋势,探寻低碳经济的省域演化路径,确定低碳经济的省域演化驱动因素及其驱动机理,对中国实现低碳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本研究引入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指标,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分别在需求侧和供给侧构建了经济-二氧化碳的二维评价体系,定量、动态分析中国低碳经济的省域演化趋势。在此基础上,根据低碳经济的省域演化趋势筛选出低碳发展相对较快的省域作为特定子系统,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双重视角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子系统模型,进而基于溢出-反馈效应,探讨中国低碳经济的省域演化路径。进一步,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确定溢出-反馈效应的显著影响因素,借鉴回弹效应理论基本框架,将区域关联因素纳入其中,完善其技术指标,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构建新的回弹效应框架,评估、确定省域低碳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及其驱动机理。最终,本研究从单一省域和省域间协同发展角度提出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本研究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如下:(1)引入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指标,将其与经济影响力、感应度结合,构建低碳经济评价的二维指标,改进现有低碳经济分析框架。以往的低碳经济评价框架多从个别省域自身角度开展研究,较少体现省域间关联作用下的低碳经济交互影响。因此,本研究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将省域间经济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与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指标相结合,分别在需求侧和供给侧,均构建经济-二氧化碳影响力、经济-二氧化碳感应度的二维分析框架,实现更为全面、系统地评价,提出中国低碳经济的省域演化规律。(2)建立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多区域投入产出子系统模型,弥补了现有投入产出子系统模型多为单区域模型和需求侧/供给侧单视角模型的不足,实现低碳经济发展中不同省域角色与作用的系统评价。现有投入产出子系统研究多考虑需求侧或供给侧的单一视角,较少将需求侧和供给侧视角比较探讨。然而,省域在整个经济系统中既承担消费者角色也承担生产者角色,单一角度的研究忽略了省域作为消费者的消耗作用或作为生产者的分配作用,具有片面性。因此,本研究结合传统的Leontief模型构建需求侧的子系统模型,借鉴投入产出基本模型中的Ghosh模型构建供给侧的子系统模型,分别从需求侧和供给侧的经济和二氧化碳溢出-反馈效应,系统分析低碳经济的省域演化路径。(3)纳入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区域关联作用,构建新的回弹效应框架,弥补了现有碳回弹效应模型忽略区域间关联作用的不足,为低碳经济的驱动因素和驱动机理分析提供了新视角和更系统的框架。传统的回弹效应评价框架中采用单一省域的技术进步效率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驱动因素评价指标,这就忽略了区域关联作用下各省域的技术效率变动和由此产生的经济、二氧化碳排放的溢出和反馈。此外,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更侧重于从环境角度强调二氧化碳排放作为产出的附属物及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则是把二氧化碳排放作为一个投入要素,可以衡量省域的经济产出,并能体现减排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本研究纳入区域关联作用,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子系统模型中和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确定溢出-反馈效应的显著影响因素,结合区域关联作用下的经济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构建了新的回弹效应评价框架,更为全面、系统地评估、确定省域低碳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及驱动机理。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低碳经济发展依赖省域转型
1.1.2 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省域异质性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综述
1.3.1 低碳经济相关研究:基于区域层面
1.3.2 低碳经济的评价方法相关研究
1.3.3 低碳经济的驱动因素相关研究
1.3.4 文献评述
1.4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1.4.1 科学问题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基本理论
2.1.1 低碳经济相关理论
2.1.2 产业关联相关理论
2.1.3 区域关联相关理论
2.2 理论框架
2.3 概念界定
2.3.1 二氧化碳排放效率
2.3.2 低碳经济
2.3.3 碳回弹效应
2.4 本章小结
3 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与省域特征
3.1 能源使用
3.2 二氧化碳排放
3.3 宏观经济
3.4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效率
3.5 本章小结
4 低碳经济的省域演化趋势:基于经济-碳排放的二维分析
4.1 低碳经济评价模型构建
4.1.1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4.1.2 区域间经济影响力系数和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力系数
4.1.3 区域间经济感应度系数和二氧化碳排放感应度系数
4.1.4 数据处理
4.2 低碳经济的省域演化趋势
4.2.1 需求侧低碳经济的省域演化趋势
4.2.2 供给侧低碳经济的省域演化趋势
4.3 本章小结
5 低碳经济的省域演化路径:基于溢出-反馈效应的分析
5.1 投入产出子系统模型构建
5.1.1 需求侧Leontief投入产出子系统模型构建
5.1.2 供给侧Ghosh投入产出子系统模型构建
5.2 需求侧低碳经济的省域演化路径分析
5.2.1 需求侧经济和碳排放溢出-反馈效应分析
5.2.2 需求侧的显著效应识别
5.2.3 需求侧低碳经济的省域演化路径分析
5.3 供给侧低碳经济的省域演化路径分析
5.3.1 供给侧经济和碳排放溢出-反馈效应分析
5.3.2 供给侧的显著效应识别
5.3.3 供给侧低碳经济的省域演化路径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低碳经济的省域演化驱动机理:基于一个新回弹效应框架的分析
6.1 低碳经济的驱动因素
6.1.1 技术进步率
6.1.2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6.2 新回弹效应框架构建
6.2.1 区域关联
6.2.2 新回弹效应框架
6.3 驱动因素及机理分析
6.3.1 需求侧驱动因素及机理分析
6.3.2 供给侧驱动因素及机理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单一省域发展的政策建议
7.2.2 省域间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1]环境规制、污染外部性与产业空间分布演化研究[J]. 包道宽. 经济师. 2020(01)
[2]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演变过程与调控[J]. 樊杰,王亚飞,梁博. 地理学报. 2019(12)
[3]低碳经济视域下中国省级区域绿色创新能力评价分析——以黑龙江省为例[J]. 孙群英,朱震锋,曹玉昆. 林业经济. 2019(11)
[4]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的研究——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J]. 任艳珍. 华北金融. 2019(11)
[5]中国省际隐含碳排放空间与产业转移路径[J]. 胡雅蓓. 技术经济. 2019(09)
[6]运输效率、空间集聚与区域协调发展[J]. 王必达,苏婧. 世界经济文汇. 2019(04)
[7]中国省域低碳经济绩效演化路径研究——基于数据包络分析-BP神经网络模型[J]. 王彤,刘丙泉. 价值工程. 2019(18)
[8]陕西省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机理研究[J]. 黄光球,刘富垒. 生态经济. 2019(05)
[9]低碳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制造业低碳转型发展研究[J]. 徐建中,张楠. 商业研究. 2019(04)
[10]基于技术进步的环境回弹效应研究[J]. 胡宗义,张丽娜,李毅. 工业技术经济. 2019(02)
以上是低碳经济博士论文范文样本,如果你了解更多关于论文写作的资料或者注意事项,可以在本网站查阅;如果需要论文写作的帮助,可以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