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风险管理博士论文怎么写?本文根据热门论文范例数据,为大家列举了3篇工程风险管理博士论文范文,可以多参考学习,希望对你的论文写作有帮助。
工程风险管理博士论文范文参考一:基于网格化的轨道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管理模式研究
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点、环保、节约能源和用地等特点。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优先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为了缓解国内各大城市的交通拥堵现象,很多城市相继建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轨道工程开工面多、建设难度大、参建单位多、工期紧张等特征,使得轨道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管理形势严峻,必须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轨道工程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模式。本文以北京轨道工程建设为背景,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文献研究与现场调研相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经验总结与统计归纳相结合等方法,探索了基于网格化的轨道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管理模式。具体创新点总结如下:(1)将网格化管理理论引入轨道工程建设安全管理领域。网格化管理理论是管理学中一个新的管理理论,基于系统论、控制论、协同论的网格化管理方式具有数字化、精细化、动态化的管理特征,是一种典型的闭环管理模式。通过对霍尔的三维结构进行分析,并借鉴了美国杜邦公司的安全管理理论,结合北京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全流程管理模式,将网格化管理理论与安全管理理论相结合应用与轨道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中,可以提高轨道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水平,达到一个良好的安全管理效果。(2)构建了网格化轨道工程建设安全管理模式。首先阐述了目标结构化符号表示方法,并结合北京市轨道工程建设各个阶段的风险控制措施,明确了轨道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的总目标,并建立了基于GSN方法的安全管理目标模型。同时,结合网格化安全管理理论,提出了北京市网格化轨道工程建设安全管理总模式,并分别对安全管理组织网格的运行机制中涉及的业务单位级、项目管理中心级以及施工单位级的网格化安全管理进行详细阐述;对任务网格中涉及的安全管理流程及协同机制进行研究。最后对连接组织网格与任务网格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详细阐述。(3)提出了轨道工程建设危险源识别与控制方法。首先分析了轨道工程建设危险源的特征,危险源识别的原则、依据;然后通过对危险源进行定性分析,建立了四级危险源级别,再通过定量分析,建立了识别危险源重要程度的模型;最后提出安全风险控制方法,包括最小系统仿真试验平台和独立第三方监测。(4)提出并建设了面向网格化安全管理的轨道工程建设安全监控中心。首先将网格化安全管理理论与信息系统大数据库的理论相结合;分别介绍了轨道工程建设安全监控中心信息系统的构成,详细介绍了施工安全风险监控子系统、盾构施工实时管理子系统、施工现场视频监控子系统、安全质量隐患子系统、动调管理、试运行故障统计子系统、应急视频会商子系统、基础支撑系统以及安全监控应急指挥平台。(5)工程案例。首先,阐述了北京市轨道工程建设特点及安全现状;然后将网格化安全管理理论应用于北京地铁六号线;并介绍了危险源排查系统在实际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工程建设安全管理
1.2.2 危险源分析与安全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1.2.3 建设工程安全风险管理法律法规与标准建设
1.2.4 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模式研究
1.3 轨道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中的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内容安排
1.6 本章小结
2 轨道工程建设网格化安全风险管理理论基础研究
2.1 引言
2.2 网格及网格化管理
2.2.1 网格的概念及特征
2.2.2 网格技术
2.2.3 网格化管理的概念、特征及方法论
2.2.4 网格技术与网格化管理的对比
2.3 网格化管理理论基础
2.3.1 系统论
2.3.2 控制论
2.3.3 协同论
2.4 安全管理理论基础
2.4.1 霍尔三维结构模式
2.4.2 “杜邦”安全管理理论
2.4.3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理论
2.5 轨道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网格化管理的基本要素
2.6 本章小结
3 网格化轨道工程建设安全管理模式的构建
3.1 引言
3.2 基于GSN的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目标体系的建立
3.2.1 GSN方法概述
3.2.2 轨道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目标体系构建
3.2.3 基于GSN方法的轨道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目标体系
3.3 网格化轨道工程建设安全管理总体模式
3.3.1 安全管理总体模式
3.3.2 安全管理组织网格设计
3.3.3 安全管理任务网格设计
3.4 轨道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组织网格运行机制分析
3.4.1 业主单位级网格安全管理的运行机制
3.4.2 轨道项目管理中心级网格安全管理的运行机制
3.4.3 施工项目级网格安全管理的运行机制
3.5 轨道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任务网格运行机制分析
3.5.1 四级任务网格
3.5.2 任务网格中的危险源安全管理流程及协同机制
3.5.3 网格化安全管理监控流程
3.6 轨道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的信息系统
3.6.1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项目背景
3.6.2 项目建设目标及建设原则
3.6.3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构成
3.7 本章小结
4 轨道工程建设危险源识别与控制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危险源识别概述
4.2.1 轨道工程建设危险源识别的原则
4.2.2 轨道工程建设危险源识别的特点
4.2.3 轨道工程建设危险源识别的依据
4.3 危险源识别的定性分析
4.3.1 危险源识别的类别
4.3.2 危险源识别定性分析
4.4 危险源识别的定量分析
4.4.1 危险源量化分析的相关理论
4.4.2 危险源量化分析基本流程
4.4.3 确定危险源量化分析指标体系
4.4.4 确定模糊矩阵
4.4.5 计算模糊综合重要程度值
4.4.6 计算各因素的相对权重
4.4.7 合成绝对权重
4.4.8 综合评价
4.5 危险源控制的原则与特征
4.5.1 危险源控制的原则
4.5.2 危险源控制的特征
4.6 危险源控制方法—独立第三方监测与评估
4.6.1 独立第三方监测内容
4.6.2 独立第三方监测流程
4.6.3 监测管理信息系统
4.6.4 独立第三方安全评估
4.6.5 安全评估组织架构
4.7 危险源控制方法—最小系统仿真方法
4.7.1 最小系统测试仿真试验平台
4.7.2 M-SYS仿真试验平台的设计
4.8 本章小结
5 面向网格化安全管理的轨道工程建设安全监控中心研究
5.1 引言
5.2 网格化安全监控中心信息系统总体设计
5.2.1 安全监控中心信息系统网格化应用
5.2.2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网格化安全管理监控平台
5.3 安全监控中心信息系统构成
5.3.1 信息系统构成
5.4 施工安全风险监控子系统
5.4.1 施工安全风险监控子系统构成
5.4.2 系统功能
5.5 盾构施工实时管理子系统
5.5.1 盾构施工实时管理子系统构成
5.5.2 系统功能
5.6 施工现场视频监控子系统
5.6.1 施工现场视频教监控子系统构成
5.6.2 系统功能
5.7 安全质量隐患管理子系统
5.7.1 安全质量隐患管理子系统构成
5.7.2 系统功能
5.8 动调管理、试运行故障统计及处置子系统
5.8.1 动调管理、试运行故障统计及处置子系统构成
5.8.2 系统功能
5.9 应急视频会商子系统
5.9.1 应急视频会商系统构成
5.9.2 系统功能
5.10 安全监控应急指挥平台
5.10.1 安全监控应急指挥平台构成
5.10.2 系统功能
5.11 本章小结
6 北京轨道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管理模式的应用实践
6.1 引言
6.2 北京市轨道工程建设特点及安全现状
6.2.1 轨道工程建设特点
6.2.2 轨道工程建设安全现状
6.3 轨道工程建设网格化安全管理模式——以六号线为例
6.3.1 六号线安全管理的组织网格
6.3.2 六号线安全管理的任务网格
6.3.3 安全隐患排查与治理信息系统平台
6.4 六号线轨道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应用分析
6.4.1 六号线一期轨道工程概况
6.4.2 六号线一期轨道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现状
6.4.3 六号线一期轨道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对策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下一步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清单
学位论文数据集
详细摘要
参考文献
[1]网格化建筑施工安全监管模式的协同机制研究[J]. 杨岭,何厚全,丁小虎,张建坤. 建筑经济. 2013(03)
[2]论社会管理创新的动力——基于北京市东城区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的个案分析[J]. 杨锦炎. 武陵学刊. 2013(01)
[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质量隐患的排查治理[J]. 丁树奎. 都市快轨交通. 2012(06)
[4]轨道交通基于最小系统的测试仿真试验平台研究[J]. 丁树奎. 制造业自动化. 2011(24)
[5]城轨交通自主化CBTC技术与工程管理创新[J]. 丁树奎.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11(03)
[6]构建网格化工程安全监管信息系统的探讨[J]. 张建坤,李灵芝,何厚全,杨岭,李俊杰. 经济问题探索. 2011(06)
[7]我国地下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标准化分析[J]. 曹飞,刘伟庆,陆伟东. 交通标准化. 2009(Z1)
[8]日本政府建筑建设标准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谢琳琳,何清华,乐云. 建筑经济. 2009(03)
[9]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框架研究[J]. 孔凡敏,苏科华,朱欣焰. 地理空间信息. 2008(04)
[10]甲方的工程质量和安全控制措施探讨[J]. 袁俊清. 建筑安全. 2008(08)

工程风险管理博士论文怎么写
工程风险管理博士论文模板范例二:政府投资大型工程项目风险免疫机制研究
政府投资大型工程项目在复杂多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运作,较一般工程项目而言,投资规模更大,实施周期更长,技术更复杂,涉及范围更广,社会关注度更高。因此政府投资大型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因素种类更为繁杂,风险的关联性、可变性及影响程度更加显著。如何有效防范和应对政府投资大型工程项目风险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而现有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体系存在“被动适应”和过于依赖经验的弊端。本文在分析政府投资大型工程项目的特征及风险属性基础上,综合运用系统工程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及生物免疫学理论,建立生物免疫与政府投资大型工程项目风险免疫的关联映射,模拟生物免疫系统的运行机制,提出一套“主动适应”的政府投资大型工程项目风险免疫机制。本文主体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阐述政府投资大型工程项目的特征及类型,基于项目多主体视角,绘制风险图谱,剖析风险演化过程,提出政府投资大型工程项目风险免疫的概念,借鉴生物免疫学原理,构建政府投资大型工程项目风险免疫机制的DRL研究范式。(2)探讨政府投资大型工程项目风险免疫检测的原理,筛选风险免疫检测要素,建立基于DS证据理论和粗糙集的风险免疫检测要素阈值的模型及算法,根据人工免疫算法的基本思想,阐述风险检测器的生成及运行流程,建立风险免疫检测主体“五维”关系模型,并进行五维度分析。(3)借鉴生物免疫应答原理,构建政府投资大型工程项目风险免疫应答框架,依据风险免疫检测的结果,建立风险自我干预消除、固有性免疫应答及适应性免疫应答三道防线,剖析风险检测、风险活化以及风险清除三阶段的作用过程,运用案例推理和TOPSIS方法建立风险应急预案选择模型。(4)探讨政府投资大型工程项目风险免疫学习原理,分析风险免疫学习的要素,提出风险免疫学习的模式,阐述风险免疫学习的过程,利用克隆选择算法优化决策方案,解决应急预案的更新问题;运用强化学习算法原理及博弈模型,建立风险免疫学习的利益相关者博弈模型以及Q学习算法,并运用元胞自动机系统对其进行模拟仿真。(5)通过政府投资大型工程项目益阳至娄底高速公路项目的背景资料,运用构建的风险免疫检测机制、风险免疫应答机制、风险免疫学习机制,对项目进行实际操作,验证理论和方法的有效性及科学性,并提出对策与建议。本文创新点如下:(1)模拟生物免疫的抗原加工与呈递、抗原识别过程,建立政府投资大型工程项目风险免疫检测阈值的模型及算法,探讨风险免疫检测器的生成与运行。(2)为选择最佳风险应急预案,基于生物免疫的两种应答方式,构建政府投资大型工程项目风险固有性免疫应答模型和适应性免疫应答模型。(3)利用克隆选择算法优化决策方案,实现风险应急预案库的持续更新,借鉴生物免疫系统的免疫学习原理,建立政府投资大型工程项目风险免疫学习的博弈模型及Q学习算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政府投资大型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研究
1.2.2 政府投资大型工程项目风险的研究
1.2.3 生物免疫理论的研究
1.2.4 免疫理论在管理学领域中的应用
1.2.5 现有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政府投资大型工程项目风险免疫的基本理论
2.1 政府投资大型工程项目的特征及类型
2.1.1 政府投资大型工程项目的界定
2.1.2 政府投资大型工程项目的特征
2.1.3 政府投资大型工程项目的类型
2.2 政府投资大型工程项目风险图谱及演化过程
2.2.1 政府投资大型工程项目风险特征
2.2.2 政府投资大型工程项目风险类型、诱因及潜在后果
2.2.3 政府投资大型工程项目风险图谱
2.2.4 政府投资大型工程项目风险演化
2.3 政府投资大型工程项目风险免疫机制的研究范式
2.3.1 政府投资大型工程项目风险免疫的界定及本质
2.3.2 传统风险管理方法与风险免疫方法比较
2.3.3 政府投资大型工程项目风险免疫机制的 DRL 研究范式
本章小结
第3章 政府投资大型工程项目风险免疫检测机制
3.1 风险免疫检测的关联映射与流程
3.1.1 生物免疫识别与风险免疫检测的映射
3.1.2 风险免疫检测的流程
3.2 风险免疫检测系统的构建
3.2.1 风险免疫检测要素的筛选
3.2.2 风险免疫检测要素阈值的确定
3.2.3 风险免疫检测器的生成与运行
3.3 风险免疫检测的维度
3.3.1 风险免疫检测主体“五维”关系模型
3.3.2 风险免疫检测五维度分析
本章小结
第4章 政府投资大型工程项目风险免疫应答机制
4.1 风险免疫应答的原理
4.1.1 生物免疫应答与风险免疫应答的映射
4.1.2 风险免疫应答的要素、主体及措施
4.1.3 风险免疫应答的作用
4.1.4 风险免疫应答的框架
4.2 风险免疫应答的三阶段
4.2.1 风险检测阶段
4.2.2 风险活化阶段
4.2.3 风险清除阶段
4.3 风险应急预案的选择
4.3.1 固有性免疫应答模型
4.3.2 适应性免疫应答模型
本章小结
第5章 政府投资大型工程项目风险免疫学习机制
5.1 风险免疫学习的原理
5.1.1 生物免疫系统的免疫学习机制
5.1.2 生物免疫学习与风险免疫学习的映射
5.1.3 风险免疫学习对风险应对能力的提升作用
5.2 风险免疫学习的要素、模式及过程
5.2.1 风险免疫学习的要素
5.2.2 风险免疫学习的模式
5.2.3 风险免疫学习的过程
5.3 风险应急预案的更新
5.3.1 克隆选择算法特点
5.3.2 风险应急预案更新算法
5.4 风险免疫学习的博弈模型及仿真
5.4.1 强化学习算法的原理
5.4.2 风险免疫学习的基本模型及其Q学习算法
5.4.3 风险免疫学习的两方博弈模型及其Q学习算法
5.4.4 风险免疫学习的三方博弈模型及其Q学习算法
5.4.5 风险免疫学习博弈模型的元胞自动机仿真系统
本章小结
第6章 益娄高速公路案例分析
6.1 案例背景概述
6.1.1 项目概况
6.1.2 风险事件
6.2 项目风险免疫检测
6.2.1 检测要素初步识别
6.2.2 项目风险属性约简
6.2.3 项目风险关键因素筛选
6.3 项目风险免疫应答
6.3.1 项目风险固有性免疫应答
6.3.2 项目风险适应性免疫应答
6.4 项目风险免疫学习
6.4.1 “政府——施工单位”两方博弈分析
6.4.2 “政府——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三方博弈分析
6.5 结果分析与对策建议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本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相关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基于AHP模型的工程项目风险预警分析[J]. 蒲天添. 统计与决策. 2018(21)
[2]基于WBS-RBS的机场建设工程施工过程风险管理研究[J]. 陈桂香,廉晓敏,刘庆,李明月. 施工技术. 2018(20)
[3]城市大型工程技术风险管理体系研究[J]. 朱骏. 建设监理. 2018(07)
[4]高环境风险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的类型和社会放大效应[J]. 张晓晨,施国庆,刘会聪,刘娜.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18(03)
[5]基于复杂性分析的大型工程项目主体行为风险管理研究[J]. 何旭东.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8(02)
[6]基于本体的PPP项目风险信息建模与检索[J]. 江小燕,王明辉,田慧坤,于航,胡康.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18(01)
[7]基于效用理论的PPP项目融资风险分担比例模型研究[J]. 李宗活,刘枚莲. 系统科学学报. 2018(01)
[8]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工程风险管理研究——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设计风险为例[J]. 丁斅,徐峰. 系统管理学报. 2018(01)
[9]基于前景理论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风险管理行为演化博弈分析[J]. 赵泽斌,满庆鹏. 系统管理学报. 2018(01)
[10]PPP项目财务风险:融资结构和宏观环境的联合调节效应[J]. 王莲乔,马汉阳,孙大鑫,俞炳俊. 系统管理学报. 2018(01)

工程风险管理博士论文范文参考
工程风险管理博士论文范文模板三:基于性能的工程风险管理及其在地铁施工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近几十年来我国地铁工程建设飞速发展,由于地铁建设具有高风险性,所以地铁工程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几十年发展,工程风险管理已经逐渐成熟,并且形成了相关的指南与规范。然而现阶段中,工程风险管理的理念、思路与方法等还存在着一定不足,改进这些不足并完善工程风险管理体系对于风险管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此研究问题为核心,总结现阶段工程风险管理的理念与方法,明确其所存在的问题与相关的改进建议。基于此展开研究,从而建立起更加科学的工程风险管理理念与工程风险评价方法。1.改进优化了风险损失分级准则我国现行国标GB 50652-2011中对风险损失有明确的规定,风险损失被分为五类,每类风险损失的不同级别都有明确的量化准则。然而由于地铁工程具有特殊性,国标提出的风险损失分级准则不仅难以涵盖风险的所有方面,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会遇到操作不便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引入了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理念(PBEE)对国标中的风险损失分级准则进行改进与优化。以PBEE理念中性能水平的概念衡量风险损失的严重程度,形成性能风险损失等级的概念(PBRLC)。PBRLC不再以统一的规定来确定风险损失类别,也不再以统一的量化准则来衡量风险损失的严重程度,而是要求根据工程问题的基本特点与工程业主的具体需求来确定不同种类与不同级别的风险损失。2.建立了基于性能的工程风险管理理念以性能风险损失等级(PBRLC)作为整个工程风险管理过程的核心指标,基于现阶段工程风险管理体系,形成了基于性能的工程风险管理理念(PBRM)。PBRM理念与现阶段风险管理体系的步骤相同,依次要进行风险界定与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其特点是要以PBRLC作为过程的核心指标。PBRM理念符合工程风险多样性与相对性的特点,不仅降低了确定风险损失等级的难度,而且使得风险管理过程更符合实际需求。并且PBRM理念在执行过程中要广泛集成融合多学科既有的理论与技术,使得工程风险管理更容易被接受。3.提出了基于性能的地铁施工风险动态评价方法针对现阶段地铁施工风险评价方法的不足,引入统计过程控制方法(SPC),并结合PBRM理念建立了基于性能的地铁施工风险动态评价方法(PBRDE)。PBRDE以施工过程中的动态监测数据作为风险评价的主要指标,通过SPC方法分析监测数据从而弥补传统风险评价方法的不足。PBRDE通过SPC方法中的过程能力指数分析来计算风险损失的概率大小,从而确定风险等级。再通过SPC方法中的统计控制图分析来识别风险变化特征,综合这两个方面来得到最后的风险决策措施。PBRDE由于以PBRLC作为风险损失指标,使得对风险损失的界定更加明确;引入SPC方法,利用统计推断理论合理分析了风险孕育演化过程的动态随机性,从而实现了科学的风险动态评价。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地铁工程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1.1.1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在迅速发展
1.1.2 地铁工程是典型的高风险工程项目
1.1.3 工程风险管理是地铁建设必须实施的过程
1.2 地铁工程的风险与风险管理
1.2.1 风险的概念
1.2.2 地铁工程风险的形成机理
1.2.3 地铁工程风险的特征
1.2.4 地铁工程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
1.2.5 工程风险管理的特点与目标
1.3 地铁工程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 地铁工程风险管理的研究展望
1.4.1 工程风险管理目前存在的不足
1.4.2 工程风险管理的完善优化方向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1 基于性能的工程风险管理理念
1.5.2 基于性能的地铁施工风险评价
上篇 基于性能的工程风险管理理念
第2章 工程风险管理中的风险损失
2.1 工程风险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2.1.1 风险思想的发展起源
2.1.2 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
2.1.3 工程领域风险管理思想的形成
2.2 现行标准规范中对风险损失的规定
2.2.1 经济管理领域中风险损失的概念
2.2.2 国标GB50652-2011中的规定
2.2.3 国际隧道风险管理指南中的规定
2.2.4 其他标准与指南中的规定
2.2.5 现行标准规范中风险损失分级准则的特点
2.3 工程案例概述
2.3.1 工程项目概述
2.3.2 工程与水文地质条件
2.4 国标中风险损失分级准则的讨论
2.4.1 工程风险初步分析
2.4.2 对风险损失分级准则的探讨
2.5 国标中风险损失分级准则的改进建议
2.5.1 国标中风险损失分级准则的不足
2.5.2 国标中风险损失分级准则的改进建议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理念
3.1 PBEE理念的产生
3.1.1 地震灾害与地震工程学
3.1.2 以力学分析为核心的理念
3.1.3 对地震工程理念产生影响的两次地震灾害
3.1.4 PBEE理念的提出
3.2 PBEE理念的概念与优势
3.2.1 PBEE理念的思想核心
3.2.2 PBEE理念的优势
3.3 PBEE理念的引入
3.3.1 引入PBEE理念思路的提出
3.3.2 引入PBEE理念的优势
3.3.3 引入PBEE理念的初步思路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性能的工程风险管理理念
4.1 基于性能的风险损失等级
4.1.1 PBRLC概念的内涵
4.1.2 建立PBRLC的意义
4.2 基于性能的工程风险管理理念
4.2.1 风险的界定与识别
4.2.2 风险估计
4.2.3 风险评价
4.2.4 风险控制
4.2.5 风险监控
4.3 PBRM理念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4.3.1 风险问题的初步分析
4.3.2 工程概况补充
4.3.3 风险界定与识别
4.3.4 风险评估与控制
4.3.5 PBRM理念的评价
4.4 本章小结
下篇 基于性能的地铁施工风险评价
第5章 地铁施工阶段的风险评价
5.1 地铁施工阶段风险的特点
5.1.1 工程自身风险
5.1.2 环境影响风险
5.2 现阶段风险评价的总体思路
5.2.1 国标GB50652-2011的基本规定
5.2.2 现阶段工程风险评价的总体思路
5.2.3 现阶段的主要研究成果
5.3 现阶段风险评价方法的工程应用
5.3.1 北京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监控系统
5.3.2 北京地铁8号线三期项目穿越工程
5.4 现阶段风险评价方法的改进建议
5.4.1 风险评价方法的不足
5.4.2 风险评价方法的改进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统计过程控制
6.1 SPC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6.1.1 SPC理论方法的提出
6.1.2 SPC方法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
6.1.3 SPC理论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的发展
6.2 SPC方法的理论基础
6.2.1 过程变化的两种状态
6.2.2 正态性假定与3σ准则
6.2.3 统计推断的小概率事件不发生原理
6.3 SPC方法的分析流程
6.3.1 SCC分析
6.3.2 PCI分析
6.4 基于均值-极差控制图的SPC分析
6.5 SPC 方法的实际应用
6.5.1 SPC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6.5.2 SPC在土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第7章 基于性能的地铁施工风险动态评价方法
7.1 PBRDE的总体思路
7.1.1 以PBRLC衡量风险损失的严重性
7.1.2 以 SPC 方法作为不确定性分析的计算方法
7.2 风险的界定与识别
7.3 风险动态估计
7.3.1 评价指标的确定
7.3.2 确定评价指标对应的上下限
7.3.3 计算各监测指标对应的风险损失概率
7.3.4 计算综合的风险损失概率分布
7.3.5 建立监测指标的统计控制图
7.4 风险动态评价
7.4.1 确定风险等级标准与可接受准则
7.4.2 风险动态评价
7.5 施工过程全阶段风险动态监控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地铁施工风险评价方法的工程应用
8.1 工程概况与风险的界定识别
8.2 工程风险估计
8.2.1 风险评价指标的确定
8.2.2 确定评价指标对应的上下限
8.2.3 计算各监测指标对应的风险损失概率
8.2.4 建立监测时段的统计控制图
8.3 工程风险评价
8.4 后续阶段的风险动态评价
8.4.1 第5次数据更新的动态评价
8.4.2 第10次数据更新的动态评价
8.4.3 第15次数据更新的动态评价
8.4.4 第20次数据更新的动态评价
8.4.5 第25次数据更新的动态评价
8.4.6 第30次数据更新的动态评价
8.4.7 后续时段数据更新的动态评价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9.1 本文的研究成果
9.2 本文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1]盾构隧道下穿高速铁路路基沉降控制标准研究[J]. 刘建友,赵振华,韩琳,刘春晓. 隧道建设(中英文). 2020(02)
[2]基于性能的地铁施工风险分析方法[J]. 王熠琛,郑宏,张明聚,兰景岩.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20(03)
[3]基于PBEE理念的地铁工程风险损失分级标准优化研究[J]. 王熠琛,郑宏,张明聚. 都市快轨交通. 2019(05)
[4]第二代基于性能地震工程中的地震易损性模型及正逆概率风险分析[J]. 吕大刚,刘洋,于晓辉. 工程力学. 2019(09)
[5]地铁盾构施工人因可靠性分析的加权模糊CREAM模型[J]. 王宁,杜修力,张明聚,许成顺,卢鑫月.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2019(02)
[6]地铁施工风险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王熠琛,郑宏,张明聚. 自然灾害学报. 2018(04)
[7]重大岩土工程可接受风险标准研究[J]. 于汐,薄景山,唐彦东. 自然灾害学报. 2018(03)
[8]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改进型层次分析法与基坑风险评价[J]. 李立云,刘政,王兆辉.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8(06)
[9]管线渗漏破坏下地铁隧道施工坍塌风险预测[J]. 王,刘保国,亓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8(S1)
[10]隐伏溶洞对隧道施工安全影响的风险评估体系[J]. 薛亚东,李硕标,丁文强,方超. 现代隧道技术. 2017(04)
以上是工程风险管理博士论文范文样本,如果你了解更多关于论文写作的资料或者注意事项,可以在本网站查阅;如果需要论文写作的帮助,可以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