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视角下武术题材电影对武术的异化思考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62333 论文编号:sb2024032115291952028 日期:2024-03-29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艺术论文,笔者认为武术电影要找出尚武精神、侠义精神中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因子,促进武术精神在当代的再创造,发挥其引领大众做好人、行好事的积极影响。此外要消解武术的神秘性,拒绝神秘化武术,传输正确的武术美,引导大众的武术审美观念走向正常。
1 前言
1.1研究背景
1.1.1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政策下对文艺作品的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新时代下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其中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建设的关键一步,作为最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延续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有着积极的作用。
武术是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传统文化代表,作为极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传统文化,历来关于武术的文艺作品不胜枚举,其文艺表现形式也随视觉时代的到来,迎来了从文本小说向视觉影视转变。武术题材电影作为当今武术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承载了传播与弘扬武术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从其概念的诞生到今天,武术题材电影为实现武术国内开花国外香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其利于武术的同时也暴露出了神话武术技击、制造武术神秘主义等弊端,异化了武术的真实形象与价值,这对于传承与发展武术文化来讲是不利的。
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好的文艺作品。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1],《意见》中指出:“滋养文艺创作要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并要求秉承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的原则,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力求弘扬真实的优秀传统文化。随后国务院又印发了《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2];对于繁荣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提出了一系列要求,着力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推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精品力作。
.............................
1.2研究目的

艺术论文怎么写
艺术论文怎么写

以往对武术异化的研究多着眼于西方体育的冲击、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缺少从大众传播媒介的角度去思考,而在众多学者对武术题材电影的相关研究中,研究武术题材电影对武术的积极影响占在多数,研究视角较为片面,没有形成系统而全面的理论概括武术电影对武术发展的整体效应。本论文以视觉文化作为研究视角,运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用辩证的态度分析大众在以“读图”为主要文化信息获取的模式下,武术题材电影造成武术异化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武术题材电影对武术异化的表现,包括了对武术的弘扬与传播以及对武术的虚构、错误导向、价值错离等方面,着重分析其对武术异化的消极影响。目的是厘清哪些是武术题材电影该传播的武术精华,哪些是该改善的不足与舍弃的糟粕,力求为大众还原武术真实形象、价值与作用,让电影这一媒介更好地弘扬与传播武术,为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
2 研究综述
2.1相关概念界定
2.1.1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研究的兴起最早起源于国外,对这一概念的考证,学者们多数追溯到1913年,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一书中明确提出了“视觉文化”这一概念。他认为以电影为代表的文化样式标志着视觉文化形态的出现,“视觉的文化变成了概念的文化”[1]。视觉文化这一概念的诞生,冲击了以往以“文字-阅读”为主的文化模式,在以现代媒介技术为支撑的基础上,随着印刷、摄影、电子和网络等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图像重新成为人们理解与把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2]。国内部分学者多从视觉这一元素定义来视觉文化,如周宪认为:“所谓视觉文化,它的基本涵义在于视觉因素,或者说形象或影像占据了我们文化的主导地位,强调视觉快感,专注于感性的愉悦”[3]。同理,吴琼也指出:“视觉文化的研究中心是视觉性,而视觉性最核心的结构元素就是看与被看的关系”[4]。
作为后现代文化,视觉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将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这种图像转向不免带有一种垄断意味,图像成为信息的绝对载体,这种传统文字的没落,视觉图像的兴盛让一众学家批判中不免带着感叹,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曾感言:“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构想和把握为图像了,不如说,根本上世界变成图像,这样一回事情标志着现代之本质”[5]。海德格尔以极其深刻的认识预言了现代社会将被图像支配的现实,视觉媒介成为了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接收、创造以及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本雅明虽然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为电影这种机械复制技术交口称誉,却也针砭时弊如实地说明了图像消费时理性思考的缺席:“观赏者很难对电影画面进行思索,当他意欲进行这种思索时,银幕画面就已变掉了”[1]。除此之外亦有维特根斯坦的“图像俘虏了我们”,到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鲍德里亚的“拟像”等言论,这些理论家、哲学家对视觉图像的“控诉”一方面是惋惜传统文化形态的凋落,另一方面也无奈于视觉文化占领时代的主旋律,成为米歇尔口中所言的“图像几乎无所不能,它仿佛控制了整个世界”的局面[2]。在视觉文化时代,看是人这一主体,而被看的则是被视觉媒介加工成图像、影像的各种信息。就视觉文化而言,广义的含义为:“凡是与视觉有关的文化创造皆可纳入它的范围”,也就是说,从有人类开始,从壁画、岩画、图腾的创造,便是视觉文化诞生的起点。而狭义的涵义,也是当前大众所普遍理解的为:“指视觉消费占居社会文化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电子图像成为其中的主角”[3]。视觉文化取代了印刷文化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形态,图像符号替代了文字符号,文字留给人的想象空间被电影、电视所塑造的“拟像”所垄断。
..................................
2.2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2.2.1视觉文化对武术的影响研究
马文友研究认为,视觉文化时代下,传统的武术审美出现了现代性特征,当代武术的艺术化、商业化、消费化等现象便是武术审美现代性的结果,是对于武术现代性的一种“应激”反应,武术的“技击”逐渐淡化,“艺术”的地位不断攀高,技击让位于艺术,衍生出了武术审美的艺术消费,与此同时,作者也理性看到了武术的艺术化、消费化也阻碍了武术的发展,工具理性遮蔽了应有的价值理性,提出了武术要注重“内外兼修”的发展建议[7]。
在《中国武术审美意识的发展历程与时代变迁》一文中,马文友教授详细梳理了中国武术审美意识的发展脉络,从武术审美意识的研究入手,分析了在视觉文化这一社会因素的驱动下,“读图”取代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快速浏览成为了人们审美的主要方式,情感传输变成了符号再现。以往人们通过审美感官发挥作用,感官的体验在情感的交流中获得升华的方式发生了改变,这些因素致使武术审美意识发生了最显著的时代变迁[1],从作者的言语中不免看出其感叹视觉文化这一时代的降临与武术传统审美没落的无奈。
而在《有“变”有“常”:当代武术发展的理性选择》一文中,马文友先生又以其独到的见解为当代武术的发展纳言,作者在认识到受视觉文化时代感性审美的影响,当代武术出现了极端化的发展倾向的现实时,意欲从“大武术观”的理念对武术的继承与创新问题进行“常”与“变”的探讨,作者认为武术的发展其本源性的传统、技击、文化等珍贵价值内涵要保持“常”,而武术面向现代化发展与适应视觉文化时代的审美、艺术等要保持“变”,综合考量武术的“变”与“常”,寻求其中的平衡[2]。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23
3.1研究对象 .................................................. 23
3.2研究方法 ............................................... 23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4.1武术题材电影概述 .......................................... 31
4.1.1武术题材电影发展历程简述 .................................. 31
4.1.2武术题材电影类别划分 ............................................ 32
5武术题材电影对武术的积极异化表现 .................................. 43
5.1武术器物层面的积极异化 ................................ 43
5.1.1武术题材电影提高了传统武术拳种的知名度 ...................... 43
5.1.2武术题材电影对传统武术拳种技术风格特点的还原 ....................... 45
6武术题材电影对武术的消极异化表现
6.1武术器物层面的消极异化
武术题材电影对武术器物层面的消极异化主要表现在武术健身功法、武术拳理、武术技击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为武术题材电影夸大武术健身功法的功能;过分追求武术拳理的形而上;强调武术拳种的唯一性;神话武术技击本质;渲染武术的暴力、血腥等。
6.1.1武术题材电影对武术健身功法的功能夸大
功法是与套路、散打同属为武术运动形式的一种,武术的功法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有增强肢体击打与抗击打能力的“硬功”;锻炼形、神、意,形成整体的合力“内功”;提高肢体关节活动幅度及肌肉伸展舒缩性的“柔功”;发展人体平衡能力和翻腾奔跑能力的“轻功”[1]。“拳起于易,成于医”。该拳谚不但揭示了武术与哲学、中医的特殊关系,也从侧面说明了武术养生的理论基础[2]。不同于套路和散打要求习练者追求快速力量和身体对抗,武术健身功法动作缓慢柔顺,讲究吐气纳气的协调配合和肢体的舒张,因此广受中老年人的喜爱,成为健身疗养常用的运动方式。然而健身功法再怎么对身体有益它仍属身体的一种运动,对习武者而讲属于“筑基功”,对激发身体潜能和提高技术水平有一定的帮助,在医学层面上也将其当作运动疗法的一种。

艺术论文参考
艺术论文参考

...................................
7 结论与建议
7.1结论
步入视觉文化时代,大众传播媒介的力量日益凸显,当观看成为获取文化信息的一种常态时,电影这一媒介起的就不仅仅是娱乐大众、欣赏艺术的作用,它开始承担起传播国家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责任。武术题材电影作为中国的金字招牌,为武术文化和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在国际社会上找到了立足之地,实现了有效传播。本研究以视觉文化这一文化形态作为研究视角,将异化(本研究将异化界定为中性词,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消极的影响)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以文化三层说的理论作为理论基石,从武术文化的器物、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入手,分析武术题材电影在传播武术的过程中对其造成的积极与消极的异化反应,并得出以下结论:
1.在武术的器物层面,从积极的方面来讲:第一,武术题材电影以传统武术拳种作为展现武艺的核心,提高了传统武术拳种的知名度,在对拳法技术风格特点的还原上做到了真实的展现,让民众对武术拳种有了大致的了解。第二,电影通过对武术家的功力、武德、爱国思想等方面进行刻画,树立了传统武术家反抗压迫、热爱国家的英雄形象。
其次从消极的方面讲:第一,电影作为艺术的手法在对武术进行描写时对武术进行了远离现实的神化和夸张,其中包括夸大了健身功法的功效和功能,神化了武术技击动作的表现。第二,在描写拳法的表现时注重追求“形而上”的意境,忽略了动作“形而下”的作用,影片中对某一拳种的着重强调也造成民众对其他武术拳种的认知度小认同感低。
2.在武术的制度层面,从积极的方面来讲:第一,武术电影对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不同风格的武打明星对武术的不同解读为中国树立起武术的民族符号。第二,通过电影将武术中追求和平、达到和谐的理念与塑造国家和平形象联系在一起,有力回击了国际舆论中的“中国威胁论”,以此来塑造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和平中庸的大国形象。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