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音乐论文,本文从乐、景、情三个层面具体分析论证了六首歌曲的音乐特征与演绎要求,深入研究了这套曲中情感最隐晦复杂的部分,即:诗人沉浸于爱情的同时,喜悦中蕴藏的忧虑随着乐曲的发展逐渐开始显露。
第一章 《诗人之恋》创作背景
第一节 舒曼一生的心路历程
随着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彻底摧毁封建专制制度②,欧洲各国逐渐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民受“启蒙运动”③影响渴望“理想王国”的诞生④,浪漫主义就在这期间开始盛行于文学和艺术领域。1810年出生于德国茨维考(Zwickau)的舒曼⑤,其短短46年的人生,从未摆脱恐惧与不安,极其敏感且哀伤的性格特质伴随舒曼音乐创作的始终。而这一切的原因首先要从舒曼的童年说起。在舒曼的人生历程中,其父亲奥古斯特.舒曼(August Schumann)对他的影响至深①,奥古斯特出生于1773年,其成长深受德国“狂飙运动”影响②,在这时期奥古斯特阅读吸收了大量的外国文学,极具文学天赋。后期凭借勤奋的工作成立了一家出版公司,成了一名富有的书商,这对童年的舒曼来说影响巨大。奥古斯特十分重视舒曼的文学素养,书商家庭大量的藏书以及父亲的严格培养,使舒曼对文学及其敏感,天赋异禀。这造就了舒曼的诗人性格,也奠定了舒曼创作歌曲时对于词作选择的方向。舒曼开始接触音乐是因为他的母亲约翰娜.舒曼(Johanna Schumann)舒曼的母亲热爱唱歌③,充满浪漫气质,也喜欢用音乐表达美好、传达爱意,舒曼承袭了母亲热诚而敏感睿智的个性,在母亲的影响下音乐天赋也逐渐显露。在他7岁上过第一堂钢琴课后,很快就可以创作乐曲了,他可以用钢琴的乐段速写出朋友的性格肖像,精准得令人捧腹大笑,12岁的舒曼就写出了规模较大的合唱与乐队曲目。音乐为舒曼带来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和成就感,欢欣之余,死亡的阴影悄然到来。1825年,比舒曼大14岁的姐姐因为疾病和心理忧虑选择了自杀,这引起了舒曼15岁稚嫩心灵上巨大的不安。祸不单行,舒曼尚未在失去姐姐的悲伤中抽离,常年疾病在身的父亲也于1826年离世,更无助的是当时的母亲也因身患疾病无法陪伴安慰年轻的舒曼。
音乐论文怎么写
.....................
第二节 创作《诗人之恋》的情感动机
《诗人之恋》的情感动机主要来源于舒曼对克拉拉的爱,海涅的诗句承载着这段爱情的热烈与纠葛,舒曼用他最细腻的笔触呵护着他内心的那份悸动和那抹纯粹。
舒曼是作曲家群体里少有的诗人文学家“舒曼在他的文学活动方面表现出象任何杰出的人物一样,和善而又亲切,象真正的艺术家一样敏锐机敏而又情感丰富,此外,他还具有诗人所特有的对一切超出常规和奇异的东西的偏爱” ③,舒曼青年时期深受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尤其喜爱让.保尔(Jean Paul Richter 1763-1825)充满讽刺且幻想的文风④,让.保尔的作品时常描写青年男女鲜活细微的怪异思绪,也会以双重人格来写作,这种人性的分裂与创作思维在此后舒曼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大卫同盟”音乐组织(Davidbunder)的评论方式就不禁使人联想到舒曼崇拜的作家-让.保尔①。
舒曼可以把音乐写的如同文学一般具体,他精挑细选作家诗作,对文字与音乐的匹配度要求极高,融情于景是他浪漫手法的至高表现。显然,海恩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这位德国文学史上传奇人物的文字写进了舒曼敏感多愁的内心“或许只有天才能真正理解天才” ②,海涅所处的年代,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到达③,随心所欲的文学创作还不被允许,浪漫主义强调的个性感受与现实的社会政治矛盾塑造了海涅“反讽式”表达——浪漫主义塑造了乌托邦幻想,海涅无情的把这种幻想本身当作虚妄加以摧毁。“‘海涅式’讽刺在这部套曲中体现为两个维度,一重即为讽刺手法的基本表现形式:所言说的和真实意味之间的差异(Differenzen zwischen Gesagtem und Gemeintem),一重体现在梦境和现实的反差之中,海涅原诗中的梦境母题总是与醒来后的现实连接在一起,其间的巨大反差也构成了组诗讽刺的另一维度。④
.........................
第二章 《诗人之恋》乐、景、情的构思表达
第一节“诗中有乐”乐的表达(Ⅳ、Ⅴ)
舒曼对音乐的类型特征十分敏感,音乐表达很直观,有很高的准确性。笔者在学习这部套曲时深切的感受到舒曼的音乐化构思对诗歌进行了听觉感官的重塑,舒曼关于乐的设计表达以套曲第四首与第五首为代表。
套曲第四首《当我看着你的眼睛》该曲细腻克制②,诉说式的旋律缓缓进行。四三拍子,速度标记为langsam(缓慢的),钢琴在开头给出了一个较为深沉的柱式和弦,演唱旋律在同音反复中平稳展开,之后的钢琴声部用同样的八分音符和附点在节奏上对演唱句进行了模仿,“回声”似的给出反应,整首乐曲都有相似的音乐表达。舒曼处理这首乐曲时特别放缓了歌曲速度“心领神会地配合着海涅,在音乐中烘托与突出了原诗前半部所欲突显的抒情气氛”,节拍速度52,八分音符同音进行的设计,这就使得这首歌曲有了宣叙化表达,诉说与渴求的情感自然的在音乐上表达了出来。在歌曲的第13小节一个减七和弦的出现也是诗歌情感音乐化表达的精妙所在,当演唱旋律唱出“doch wenn du sprichst(但是当你说出)”减七和弦紧随其后的出现就使音乐情感笼罩在迟疑和期待的氛围中,诗歌中“欲知下文”的语感在音乐层面上展现了出来,而随后的演唱部分“ich liebe dich!(我爱你!)”用附点音符颤抖的唱出来,“舒曼在此有意以小调的灰暗色彩使音乐与主角所期待的响应之间形成明显的冲突感,加深了“我爱你”这句话的不可能性,进而呼应了诗中的反讽之意” ①。期待有回应却又害怕听到回应的感觉在紧接着的“so muss ich weinen bitterlich(我却忍不住悲痛的哭泣)”得到了证实,舒曼用音乐化的语言表达出对幸福的难以置信。结尾处离调的旋律安排在明亮的色彩中暗含着忧伤的情感,幸福与忧伤的音乐表达完成了诗歌中对美好爱情悲情结局的“反讽式”闭环。
..........................
第二节 “乐中有景”景的呈现(Ⅲ、Ⅵ)
舒曼心思细腻,思维缜密,音乐安排极具形象性。诗人般的心境使其对待周围的事和物多了一些体会,大自然的花草动物、日月河流在舒曼的眼里都传递着独特信息,教堂的钟声和画像总让舒曼的心灵产生悸动。舒曼在自己的音乐作品中常常注重情景景物的表达呈现,在这部套曲中以第三首和第六首为典型代表。
套曲第三首《玫瑰、百合、鸽子与太阳》该曲欢快活泼①,音符在节奏紧凑的旋律线条中跳跃闪动,有鲜明的德国民间音乐风格。歌曲为单乐段四句体结构,速度标记为lunter(活泼的)。歌曲一开始以mf力度弱起,前四小节是歌曲的第一乐句,四二节拍下歌唱旋律运用前八分音符后十六音符的节奏跳跃进行,由此,玫瑰在阳光中绽放、百合随风起舞、白鸽扑飞的热烈景象随着旋律进行赫然眼前。钢琴旋律的设计则别出心裁,前八小节的钢琴以十六分音符断奏形式密集进行,左右手声部以每小节为单位交错起伏弹奏,加上歌唱旋律大量的四度五度快速跑动,把急切慌乱,迫不及待地奔跑着要表露喜悦之情的诗人形象用音乐化的表达刻画的淋漓尽致,听众不禁沉浸其中。舒曼构思音乐的缜密程度还不止如此,歌曲进入到后半段,较为明显的是后两个乐句结尾处的ritard(渐慢)标记,相比前半段诗人肆意奔跑,兴奋欢快的情景,舒曼在后半段的音乐处理表现出了细微的变化。后半段的演唱旋律在节奏上一开始就出现了双八分音符和八分附点音符的进行,钢琴旋律的左手声部也都变成了八分音符进行,结合诗歌和歌唱旋律,后半段提到了“sie(她)”提到了“liebe(爱)、Eine(唯一)”因为爱情的表露,玫瑰、百合、鸽子都变得温柔了起来,此时舒曼用音乐把诗人小心翼翼赞美爱人,真诚悸动的情景精细刻画了出来。尾奏六小节是钢琴在低音声部的密集进行,低沉却依然跳跃,诗人没说完的话在这里通过钢琴延续了起来,期待着爱情的发展。
..........................
第三章 《诗人之恋》乐、景、情的协作演绎 ............................. 15
第一节 “琴歌和鸣”乐的演绎 ............................. 15
一、钢琴对氛围的渲染(Ⅰ) ............................ 15
二、歌唱与音乐的融合(Ⅴ) .............................. 16
第四章 《诗人之恋》乐、景、情的深化演绎思考 ........................ 23
第一节 演绎深化的基础 .................................. 23
第二节 演绎深化的途径 ................................... 24
结论 .................................... 26
第四章 《诗人之恋》乐、景、情的深化演绎思考
第一节 演绎深化的基础
学习演绎一部作品时,钻研作品本身就是演绎深化的基础。首先,钻研作品本身不仅仅要求唱准每个音,把握节奏力度的准确。更要深层次的剖析乐句的特征、和声的效果,探索原谱在节奏力度设计上的构思用意,真正意义对乐句形成个人理解。其次,作品的语言学习不但要做到发音的准确,更要清楚单词的重音、乐句的逻辑重音词,保证节奏音符下语言的连贯,形成特定的语感①。在笔者学习《诗人之恋》的过程中,笔者的导师就对歌唱语言的要求很严格,反复要求笔者按照歌唱的状态朗诵歌词,练习作品中年轻诗人的语感,之后再细致的融入乐句,按照乐段进行演绎练习。最后,还要研究作品需要的声乐技术类型,要针对作品风格特征进行调整适配,使声乐技术服务于作品要求。同样,在学习的过程中,笔者的导师就多次对笔者演唱《诗人之恋》过程中的气息状态、呼吸节奏、咬字状态、腔体状态等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细微调整,使声乐技术完全服务于作品演绎的需要。
音乐论文参考
..........................
结论
舒曼的声乐套曲《诗人之恋》在18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以其特有的魅力使众多歌唱者争相学习演绎,其作品中的细腻柔美的表达、浪漫生动构思总能引起广大歌者的共鸣,在叹惜舒曼心路悲惨之时又屡屡被舒曼作品中的精致纯粹深深打动,《诗人之恋》是海涅与舒曼两人感情生活的音乐化缩影,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内涵。
首章节论述舒曼一生的心路历程可以体会其创作《诗人之恋》的情感动机既来源于克拉拉,更是舒曼精神世界充满痛苦与幻象的产物,作品从一开始就隐喻着悲情的结局;第二章节论述舒曼对音乐的构思表达,以音乐为媒介传达诗之韵、景之境、人之情,将一首首歌曲串联成一组诗意哀歌。第三章节论述歌唱与弹奏的三维度协作演绎,能够得出协作不仅仅是简单的音乐合奏,更是一种共同传达情感和表达意境的过程。这种深入的协作演绎方式能够使乐曲更加生动、更有感染力,逐步达成“琴歌和鸣”“融情于景”“乐景皆情”,准确演绎出作品忧虑的情感走向与悲剧式暗含表达.
综上所述,本文从乐、景、情三个层面具体分析论证了六首歌曲的音乐特征与演绎要求,深入研究了这套曲中情感最隐晦复杂的部分,即:诗人沉浸于爱情的同时,喜悦中蕴藏的忧虑随着乐曲的发展逐渐开始显露。演唱者要与钢琴演奏者配合通过演绎乐、景、情三个层面把握作品的情感走向与暗含表达,在实践中不断加强演唱者和演奏者对于协作的注意,有递进的演绎出乐、景、情三个层面,最终达成融合。最后,关于《诗人之恋》一至六首乐、景、情的演绎研究引出了演绎深化的相关思考,依据笔者研习《诗人之恋》一至六首的感悟体会总结出:演绎深化是一个长期实践学习的过程,其基础是钻研作品本身,历练、合作与积累是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