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音乐论文,本文以王志信改编的《孟姜女》为例,通过分析在不同乐段和情境下,如何通过咬字的精确与形象、音色的变化、正确的情感表达以及关键的演唱技术要点来实现“字韵”“声韵”“情韵”三者的融合,从而达到更加丰富、深刻的表演效果。
第一章王志信改编的《孟姜女》概述
第一节王志信改编的《孟姜女》创作概况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都留下了特定的音乐文化符号,都展现出强大的艺术魅力。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民歌的表现形式已然不能满足广大民众的需求。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很多优秀的作曲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他们对一些经典的民歌进行改编、创作。作曲家们摒弃了传统民歌简单的二句体、四句体的创作手法,加入了很多时尚的元素,并且增加了一定的演唱难度。
《孟姜女》这首民歌源自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孟姜女哭长城”。传说在秦始皇时期,为修筑长城,大批男性被征用,其中包括孟姜女的新婚丈夫范杞良。丈夫离去后,孟姜女日夜思念,不知何时能归,于是在严寒的腊月为丈夫亲手缝制暖衣,踏上寻夫之路。艰难跋山涉水后,得知丈夫早已殒命,她哀嚎之声震撼城池,数十日后长城崩塌,揭示出丈夫的遗骸。孟姜女将丈夫合葬后投海殉情。这个故事描绘了底层普通夫妻悲惨遭遇,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者的冷酷,以及孟姜女这位敢于反抗封建势力的光辉女性形象。歌曲的主旋律是由江苏民间小调《孟姜女》改编而来(见谱例1-1)。
音乐论文参考
.......................
第二节《孟姜女》词、曲作者介绍
一、词作者
刘麟刘麟,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国家一级编剧和著名词作家。他是国务院认可的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担任中央民族乐团艺术创作室主任和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刘麟创作了诗歌集《大海一样的深情》、声乐作品集《母亲河》以及CD专辑《木兰从军》和《渔舟唱晚》等。他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许多音乐随笔和评论文章,多首作品在国家级大赛中获奖。刘麟的代表作品包括歌曲《大海一样的深情》《祖国,我为你干杯》《走进春天》《刮春风》《孟姜女》和《昭君出塞》,以及声乐组曲《启明星》《燕岭音诗》和歌剧《木兰诗篇》等。他的多首作品被收入中国各大音乐院校的高级声乐教材,对中国声乐教育界有深远影响。刘麟曾担任“文华奖”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委,以及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
二、曲作者王志信
王志信,1942年生于河北乐亭,是国家一级作曲家和指挥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他于1958年加入中央歌舞团和中央民族乐团担任研究副主任和合唱队常任指挥。自1986年起,王志信活跃于音乐界各大舞台。他创作了优秀的合唱曲目,如《金色的田野》《启明星》《闹花灯》等。此外,他还创作了许多受群众喜爱的“新民歌”,如《桃花红,杏花白》《送给妈妈的茉莉花》《母亲河》《兰花花》《遍插茱萸少一人》《木兰从军》《昭君出塞》和《孟姜女》等。这些作品成为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选手们的必选曲目,并被列入高校音乐专业教材。王志信的作品涵盖重大现实题材、民间故事题材和借物抒情题材,体现了他对时代的热情拥抱、社会与人生严肃命题的关注,以及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⑪。
..................................
第二章演唱实践中对于“字韵”“声韵”“情韵”的感悟与体验
第一节“字韵”“声韵”“情韵”概念的再认识
“韵”字的本义是指和谐悦耳的声音,古代它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而在现代汉语中,常用义则指风度、情趣、意味等⑫。然而,该词的具体含义因时代、学者和情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或相似,或有所差异。我认为,“韵”是人们对于一切有形事物所感受到的无形美好。
笔者认为,“字韵”指的是咬字吐字过程中的双重属性,其一是咬字吐字的精确性,即咬字清晰、字正腔圆,其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求咬字吐字的形象性,即根据歌曲的情感内容和特点,精细地调整发音和吐字方式,使每个字都充满生动性和感染力。准确的“字韵”即可增强演唱者的艺术表现力,又可使观众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演唱中所演唱歌曲的情感内涵。
“声韵”指的是演唱过程中我们个性声音音色与演唱技巧的密切结合,也就是说民族声乐演唱的音色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要实现这一基本要求,就必须让我们的个性声音音色与所对应作品的演唱技巧密切结合。笔者正是这样,在具体的声乐演唱实践中,通过运用各种声乐技巧,如气息控制、共鸣调节等,努力做到个性声音音色与演唱技巧的密切结合,目的是使自我的音色更加丰富多变,更具艺术表现力。并在此基础上,对声音进行再创造的细腻处理,如演唱过程中“甩腔”“顿腔”“颤音”“滑音”等技巧的运用等。正是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使笔者在演唱中的“声韵”具有了鲜明的层次感和色彩感。
.............................
第二节“字韵”“声韵”“情韵”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
一、“字韵”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
首先,从技术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字韵”是声乐演唱的基础。在《孟姜女》的演唱中,演唱者需要通过准确的发音和清晰的吐字,将歌词的内容和情感准确地传达给听众。这需要演唱者有良好的语言基础。
其次,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字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姜女》的故事作为一首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其歌词中的“字韵”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演唱者通过对“字韵”的研究和演唱,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以发扬和光大。
.............................
第三章 《孟姜女》声乐演唱中“字韵”“声韵”“情韵”的融合策略与融合意义 ................................. 12
第一节 “字韵”“声韵”“情韵”在《孟姜女》中的融合策略 ............... 12
第二节 “字韵”“声韵”“情韵”在《孟姜女》中的融合意义 ............... 21
结语 .................................... 23
第三章《孟姜女》声乐演唱中“字韵”“声韵”“情韵”的融合策略与融合意义
第一节“字韵”“声韵”“情韵”在《孟姜女》中的融合策略
一、“字韵”在《孟姜女》中的具体体现
(一)作品《孟姜女》的歌词解析
声乐作品是音乐与文学巧妙融合的独特艺术形式,歌词承载着声乐作品的思想内涵,在高度浓缩和概括之余,每个字皆承载着情感的“抑扬顿挫”,每句话都蕴含着“起承转合”的旋律。演唱者需根据歌词的语境细致斟酌,将其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⑬。
王志信改编的《孟姜女》歌词如下:
第一部分: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喜盈盈,人家夫妻团圆聚,孟姜女的丈夫去造长城
第二部分:夏夜里银河飞流星,那是牛郎织女点燃的红灯笼,孟姜女望长空,泪眼雾朦朦,我与杞良哥何时能重逢?
第三部分:九月里来九重阳,菊花煮酒空相望,落叶飘,秋风凉。窗前月如霜,我给亲人做
衣裳,线是相思啊,针是情,针针线线密密缝。再把心口一丝热,絮进寒衣伴君行。
第四部分:大雪纷飞北风疾,孟姜女千里送寒衣,从秋走到年关过,不知丈夫在哪里?声声血泪声声唤,天也昏来地也暗,哭倒长城八百里,只见白骨满青山。
音乐论文怎么写
................................
结语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字韵”“声韵”“情韵”是演唱艺术中至关重要的方面,它们相互交融、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一部部声乐作品的生动表现。
在民族声乐演唱中,演唱者通过精湛的技巧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将文字、声音和情感完美融合,从而传达出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情感意境。而对“字韵”“声韵”“情韵”的把控主要体现在演唱过程中咬字吐字的精确性与形象性、音色与技巧的结合以及情感表达的真实性与技巧的密切结合等方面。
首先,“字韵”在民族声乐演唱中扮演着承载情感和表情达意的重要角色。演唱者需要准确把握每个字的发音、韵律和节奏,使之清晰地传达歌词所蕴含的含义,从而使听者能够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而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字韵”的准确与否在于演唱过程中咬字吐字的精确性与形象性的具体体现。
其次,“声韵”是民族声乐演唱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通过声音的高低、轻重、柔和、激昂等变化,演唱者能够更好地表达歌词所描绘的情感,使之更加丰富多彩、感染人心。这就需要演唱者在实际演唱的过程中,通过运用各种声乐技巧,如气息控制、共鸣调节等,来丰富自我的音色,使其更具艺术表现力。同时,对声音进行再创造的细腻处理,如“甩腔”“顿腔”“颤音”“滑音”等技巧的运用,也能使自我的“声韵”更具层次感和色彩感。
最后,笔者通过结合自身演唱实践,深刻意识到演唱中所有的技术技巧都是为演唱服务,为作品服务。本文以王志信改编的《孟姜女》为例,通过分析在不同乐段和情境下,如何通过咬字的精确与形象、音色的变化、正确的情感表达以及关键的演唱技术要点来实现“字韵”“声韵”“情韵”三者的融合,从而达到更加丰富、深刻的表演效果。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