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马切琳娜的角色塑造及音乐分析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15696 论文编号:sb2023111615572651439 日期:2023-11-30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音乐论文,本论文将着重从马切琳娜的角色塑造与音乐分析,以及笔者本人的实践心得这三个角度进行展开,同时结合笔者在排练演出期间对该角色的情感表达和角色塑造上一些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做出一定的分析诠释以及理论解释,希望以此作为广大歌者在学习这部歌剧和实际排练中的参考。
第一章莫扎特与他的代表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第一节“天才”莫扎特的传奇人生
1756年1月27日,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27-1791.12.05)出生于萨尔斯堡。从小出生于宫廷乐师家庭的他3岁便展露出惊人的音乐天赋,5岁便写出他的第一首曲子,随之被大家传颂:莫扎特是个神童!比莫扎特大四岁的姐姐安娜也不可小觑,长大后她成为了一流的古钢琴演奏家。在父亲的指导下莫扎特开始正规的学习音乐,除了教音乐知识与演奏技巧以外,还教他们学习多国语言。从1762年开始,父亲便带着6岁的莫扎特和10岁的姐姐安娜开始了遍及欧洲各国的巡回演出,在这期间的莫扎特也没有停止学习,这其中最重要的大概就是在1764年左右莫扎特拜访巴赫,为莫扎特打开了交响乐的大门,年仅八岁的他创作出自己的第一首交响乐《降E大调交响曲》(No.1,K16)。这段旅程断断续续的持续了将近十年。
1773年,17岁的莫扎特回到了老家萨尔斯堡拿到了一份宫廷乐师的工作,也是这段时期创作出自己及其珍视也是第一首原创协奏曲——《D大调钢琴协奏曲》(No.5,K175)。但小地方的局限性让这位天才少年不甘于现状,1777年莫扎特辞去了这份稳定的工作。兜兜转转直到1781年,莫扎特靠着歌剧《伊多梅纽斯》(Idomeneo,1780)大火顺势来到了音乐之都维也纳定居。
在1784年结识海顿让莫扎特正式走上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可是由于挥霍无度的生活习惯让他再一次陷入了财政危机。也正是这段一贫如洗的日子里造就了莫扎特最杰出的三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i Figaro,1786)、《唐璜》(Don Giovanni,1787)和《魔笛》(Die Zauberflöte,1791),更是在1788年连续产出三部重量级交响乐:《降E大调交响曲》(No.39)、《g小调交响曲》(No.40,K.550)以及他人生中最后一部交响曲名为《朱庇特》的《C大调交响曲》(No.41)。也就是在《魔笛》首演的同年---1791年12月5日,这位音乐神童死于维也纳的家中,传奇人生戛然而止,享年35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奋笔疾书的创作。
.............................
第二节冲破封建的创新之作——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几乎所有的艺术都是颠覆性的:它攻击已建立的价值,用自己创造的价值取而代之;它以自身的秩序来替换社会的秩序。莫扎特歌剧中令人困窘的暗示(道德的和政治的)仅仅时这种侵犯的表层显像。
一、喜歌剧
最早的喜歌剧(Opera buffa)诞生于18世纪初,由于意大利正歌剧(Opera seria)逐渐成为皇室贵族在节日庆典时的陪衬,内容又是极不贴近平民生活的教廷文化和宗教神话,引起了群众的反感。在意大利正歌剧日渐衰退的状况之下,出现的与之相对立的一种新兴歌剧形式——喜歌剧,它的最初形态是在正歌剧两幕的间隙插入演出,形成了喜歌剧的雏形“幕间剧”,它与正歌剧的内容毫不相关,幕间剧作为一种短小的戏剧表演形式,通常采用幽默诙谐或类似恶作剧的方式来呈现情节。以取悦观众作为目的,在人民群众中用更加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剧情,采用轻松俏皮的方式来讲述寻常人家的日常生活,使观众在欣赏内容肃穆的正歌剧的间隙中,心情可以得到片刻的舒缓。很快这一新兴戏剧形式由于更贴合大众生活,摆脱了在正歌剧的间隙中为人取乐,“幕间剧”日益壮大成为喜歌剧,正式形成了可以与正歌剧与之抗衡的的歌剧表演形式。在喜歌剧中时常带有民族调性因素的歌曲作为咏叹调,并采用类似在调性不稳定的旋律中朗读的语调来唱出台词。
在意大利喜歌剧的基础上,继而出现法国喜歌剧(Opéra comique)、英国民谣剧(Balladopera)、德奥歌唱剧(Singspiel)。法国喜歌剧由民间集市剧发展而来,与意大利喜歌剧最明显的区别为意大利喜歌剧具有连贯的音乐性,法国喜歌剧则是采用地方流行曲调填写新词而成,用诙谐的说白与歌唱表演相结合;英国民谣剧是使用对白穿插在民间小调填词而成的音乐构成;德奥歌唱剧在法国与英国的喜歌剧影响下发展演变而成,将演唱与说白相结合,其内容并不完全以喜剧为主,大部分歌唱剧都以民间生活为题材,极易引起群众共鸣。
.........................
第二章马切琳娜的人物形象特征与角色塑造
第一节马切琳娜的人物性格特点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经说过“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作为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的配角之一,老管家马切琳娜却不逊色于任何一位主角。马切琳娜出现在每一个多人重唱中,贯穿了整个《费加罗的婚礼》的各个重要场合。她的存在增加了剧情的戏剧冲突和趣味性,同时也反应了当下的社会现实。她作为一位没落到第三阶级平民的西班牙贵族,尽管只是身为女仆管家也要故作姿态,每一次出场都要昂首挺胸做场上最美的女人。
她傲慢善妒,刻薄且自私,前两幕中的她作为没落的贵族,马切琳娜保持了她曾经的傲慢无礼、小气又吝啬,在这也是她用来伪装自己的保护壳。但年龄是她最大的痛处,四十多岁的她确实无法与十几岁正值花容月貌的苏珊娜相比拟。在第一幕中和苏珊娜的二重唱中可以看出从一开始双方淑女般的对话到后来的剑拔弩张,苏珊娜用“您年龄大!”回应马切琳娜阴阳怪气的“您地位高。”使马切琳娜在“对骂”中节节败退,踉跄着的和同伙巴尔托洛被苏珊娜丢出了房间。不甘示弱的马切琳娜协同医生巴尔托洛、音乐教师巴西里奥闯进伯爵的房间向伯爵讨要一份公正,这时在场上的马切琳娜得意洋洋的嘴脸和情敌苏珊娜当下理屈词穷的窘迫模样形成鲜明对比。
而她也拥有小女人和慈母胸怀的一面,转折点就在第三幕中最为精彩的认亲六重唱。在费加罗向马切琳娜借钱一事的审理过程中,偶然发现了费加罗是多年前自己和巴尔托洛丢弃在城堡下的亲生骨肉。一家人组成的三重唱将马切琳娜的母性光辉发散开来,剧情高潮迭起,直到苏珊娜替费加罗还债而后发现三人是真正的一家人后加入进来的幸福四重唱中,马切琳娜的慈母胸怀发挥到了极致,随着她与巴尔托洛这对老情人的重修旧好,费加罗欠下的债务变成了老夫妻送给儿子儿媳的新婚礼物。
........................
第二节马切琳娜与剧中主要人物关系及剧中定位
作为《费加罗的婚礼》中最为重要的小角色之一,虽然马切琳娜出场的次数并不频繁,但每一次出场都拥有着强烈的戏剧冲突效果,在剧情中与心怀鬼胎的小角色们携起手来,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以下为马切琳娜具体的出场次数(见表2-1)以及和剧中主要人物的关系:

音乐论文参考
音乐论文参考

在莫扎特的笔下,老管家马切琳娜和医生巴尔托洛是一对老情人,他们的爱情受尽阶级与财富的阻碍。在医生巴尔托洛眼中,身在资产主义阶级的自己和马切琳娜本应形同陌路,但机缘巧合下的结合并孕育出爱的结晶却并不能让两人的感情善始善终继而分手,而在多年后因为各自的利益驱使两人重新走到了一起。巴尔托洛虽身为贵族,但没有权力和地位的他只能依附于他人,也就是剧中的特权阶级代表阿尔玛维瓦伯爵。
马切琳娜和费加罗的关系也是这部剧中最重要且产生巨大反转的一条情感线。尽管两人现在同属于第三等级,但马切琳娜居高临下的贵族气焰使她在巨大的年龄差面前也毫不退缩,在剧情初期的她一心只想老牛吃嫩草,甚至在两人的新房中挑衅费加罗年轻貌美的未婚妻苏珊娜,形成了马切琳娜对费加罗单向输出的爱情线;而后在法官审理过程中偶然得知费加罗是自己丢失多年的儿子而迸发出的那份舐犊情深,进而形成两人的母子情深线。
............................
第三章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马切琳娜的音乐分析...............................10
第一节《费加罗的婚礼》中所表现的喜歌剧重唱的特点............................10
第二节重唱中马切琳娜的音乐分析...........................11
第四章马切琳娜从乐谱中走上舞台.............................20
第一节演唱过程中的体会..........................................20
第二节实际演出中重唱以及群戏的配合..........................20
结论..................................24
第四章马切琳娜从乐谱中走上舞台
第一节演唱过程中的体会
在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马切琳娜这一角色由次女高音声部饰演,作为一名四十多岁的老女人在演唱中,马切琳娜的声音要求粗犷有力而富有表现力,能够适应不同情境和心境的变化,由于年龄的原因,需要将自己的声线塑造成粗犷的音色去贴合年龄的需求。马切琳娜在第一幕中和巴尔托洛的宣叙调中,笔者使用低沉、稍微带一丝气声的声音呈现出她偷偷进入费加罗房间的紧张和巴尔托洛与她所设下的计谋而感到的沾沾自喜。而后和苏珊娜的小二重唱中,笔者运用圆润的声音表现她虽年老色衰但依旧优雅美丽动人,面对情敌也绝不低头。在第二幕的结尾七重唱中,笔者用明亮、尖利的声音嘲讽“情敌”苏珊娜表达她手握契约的洋洋得意,对得到费加罗势在必得的信心。而转入第三幕的认亲六重唱就是马切琳娜声线转变的开始,从请伯爵和法官作证时的声色俱厉到得知费加罗就是自己的儿子后而散发出的母爱光环,声线从铿锵有力到圆润优美,随后在和巴尔托洛的宣叙调中,笔者演绎的马切琳娜表现的更为温柔妩媚来体现找回儿子后,想和巴尔托洛重修旧好的愿望。到第四幕中和费加罗促膝长谈的宣叙调中,更是一改之前的跋扈气焰,转而用语重心长的语气劝说儿子要沉住气、相信自己的爱人同时保持警惕。
因此,当歌者饰演马切琳娜这一角色时,在表演过程中,需要随时因为情境的不同而转换不同的声线来表达当下情景中这一角色的人物特征和性格特点。

音乐论文怎么写
音乐论文怎么写

...........................
结论
莫扎特所创作的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作为世界歌剧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时至今日仍在世界各大著名歌剧院中轮番上演。该剧本创作于在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其中心思想宣扬启蒙运动,讽刺对阶级地位不同的不平等待遇。通过歌剧中角色们的言行举止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中不同的态度和价值观,例如费加罗和苏珊娜的恋爱反映出当下社会人们对自由婚姻和恋爱的渴望,以及马切琳娜和巴尔托洛无疾而终的爱情揭露了当下社会中阶级差异的不公对待,同样在剧本中,抨击18世纪自以为是的愚蠢欧洲贵族,宣扬了第三等级平民的机智勇敢,向观众传播了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在《费加罗的婚礼》中,马切琳娜作为手握剧情转折点的小人物,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讽刺了封建贵族的腐朽与无能,也显示了当时法国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在初学时需要演唱者丰满角色内心,寻找表演支撑点,为角色追根溯源。从一开始对“情敌”的冷嘲热讽到第三幕剧情反转后“情敌”变“儿媳”的身份转换,需要演唱者反复揣摩该角色在剧情中不同场景下所需要的情感转变。在学习过程中,演唱者需要对总谱谱面上的音乐旋律和节奏记号精准把控,以及重唱部分中对马切琳娜和声的音准要求都至关重要。在排练过程中,尤其是作为剧中的带有喜剧元素的角色,在聚光灯下的肢体表达需要尽可能夸张化的表演,将角色内在情绪放大外化,添加角色内涵,丰满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音乐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