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西峰荷花舞的形态流变探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46966 论文编号:sb2022080615323149179 日期:2022-08-14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音乐论文,笔者认为舞蹈的变化离不开实践主体的变化。很长一段时间笔者心中一直有疑虑,传统民间舞在面对文化不断改变自身、在适应、调试中跻身存活后,它还是否可以称之为传统民间舞,随着对形态流变这一谜团的不断揭晓,心中也已有答案。
第一章西峰荷花舞概述
一、荷花舞生存的土壤
(一)自然环境
如将甘肃地形形似为一只壁虎盘踞在中原的西北地区,首与陕西、四川衔接,尾与新疆、青海相连,庆阳市西峰区就位于这只壁虎左爪的中心地带。西峰位于甘肃省最东部,陕甘宁交界的庆阳市中部,它归属于甘肃省庆阳市,为庆阳市辖区,是庆阳市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全区辖5镇2乡,6个街道办事处,100个行政村,18个社区;总面积99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7.87万亩;人口39.5万人,其中城市人口约23.5万人,有汉、回、满、藏、壮、朝鲜等12个民族。西峰属黄土高原沟壑区,海拔1421,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地形呈扇形,南北长约47.7公里,东西宽约34.8公里。”
西峰具有陇东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西峰地处董志塬⑩腹地,因此,西峰区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耕作条件,主要以农林果蔬为第一产业。农作物主要以小麦、高粱、荞麦、豌豆、蓖麻等为主。蔬果以莲花菜、萝卜、花椒、黄花菜、地溜子、西瓜、苹果、李子等。即使有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西峰人民依然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困难就是干旱缺水。以西峰区为代表的北部多平原,四季分明,但受季风影响明显,整体呈现风多、雨雪少、日照时间长、强度大、常年干旱的情况,主要特点是降水量少,且降水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其中七八九月份多以暴雨形式出现,灾害性天气比较多,以霜冻、冰雹、干旱、风灾为主。西峰境内虽有马莲河、蒲河两条大河,西临蒲河,东枕温泉,但因矿化度高、含沙量大等因素不宜灌溉。在访谈时70多岁的民间文艺爱好者胡月旬对笔者谈到:“庆阳地区多少年一直和水抗争,58年大跃进时在西峰王家岭那地方,挖了个大水井,说要挖几亩地的井,结果开新闻发布会时还没挖出水来,命人连夜担水填井。”
...............................
二、荷花舞称谓辨识
荷花舞存在几种称谓,为了准确考察其形态演变过程和现状,在称谓的使用中避免指称混乱和歧义,笔者首先对此文论述对象的名称做一个统一的定位。就当前文献研究成果看,对其名称的使用略显含糊,对荷花舞的概念认知尚处于较模糊的状态,对其内涵和本质的讨论也需厘清。
(一)荷花舞称谓分歧
名称指名号称谓,《尹文子》载:大道无形,称器有名。名也者,正形者也。形正由名,则名不可差。故仲尼云“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也。”关于荷花舞的称谓不仅出现数次易名现象,且一些称谓在时间段的使用上多次反复。就当前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检索到有关荷花舞的17篇论文来看,均介绍性的指出荷花舞又叫云朵子、地云子、地油子、莲花灯等,对其易名问题均略而不谈。现将考察到的使用荷花舞及相关称谓的主要文献整理如下(见表1),以便读者对称谓的使用情况一目了然。

音乐论文怎么写
音乐论文怎么写

.............................
第二章荷花舞表演形态的田野考察
一、荷花舞表演的情境——“耍社火”
传统的荷花舞是只有在年节期间才表演的民间舞,因此,在介绍荷花舞的表演流程前,有必要先探讨它表演的情景——社火。西峰社火民间叫“耍社火”,社火负责人叫“社火头”,社火筹备的场所叫“社火窝子”。西峰社火以规模大、时间长、花样多、群众参与性强的特点长期以来流传于当地民俗活动中,西峰每年正月期间的社火表演是当地春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群众娱乐活动。
西峰社火区别于其它地方的最大特征是“耍社火”时间长。社火一词,于宋代正式出现,是农民对土地神、火神的一种崇拜。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元宵》记载:“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可见,正月十五日的节日盛况,元宵节过后春节也渐渐进入尾声。西峰社火的不同在于要正月二十赛社火。在当地人的时间概念中,春节不是单纯的指一天,整个正月都是在过春节,准确的说是指一段时间,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二十“补天节”达到高潮,正月二十三“燎疳节”结束。在如此长的年节期间,西峰社火从正月初八开始演,在“补天节”时比赛汇演,在“燎疳节”时卸将,至此社火结束。
西峰“耍社火”周期长的原因在于它与西峰春节期间的两个重要节日有关。一个是正月二十“补天节”,过节时妇女会用荞面烙饼献给灶王爷、土地爷和女娲娘娘,意为“补天”,“补天节”这一日赛社火、演社火也是民间祈求风调雨顺的一种酬神方式。另一个是正月二十三“燎疳节”,又名迎灶神回宫节,人们在燃烧的火焰前跨火堆,意为祛百病,此时社火也要卸将,象征大年已过完,年的禁忌也结束了。这是一种结束社火的仪式,同时也是年过完开始新的一年的仪式,燎疳结束后大家又回归到忙乱的日常生活中开始新一年的打拼。
...........................
二、荷花舞的表演流程
(一)活动时间与人员构成
1.活动时间
我:荷花舞什么时候表演,要跳几次呢?
胡碧峰:一般荷花舞是跟着社火走,实际上是在社火中一个表演的节目,排练时候,是在农闲时候,腊月初开始排练。到正月初八,就开始演出,西峰是要演到正月二十三。西峰社火比其他地方久,其他地方十五就停,咱西峰是二十才停。……但是为啥正月二十三停,咱过去就是腊月二十三请灶神爷,正月二十三要送嘞。送了以后社火也结束了。
荷花舞是老百姓集体参与的舞蹈,活动时间较为固定,一般在每年腊月初开始排练,正月初八开始表演直至正月二十三结束,其中正月十五和正月二十是表演的高潮。上世纪九十年代前,荷花舞主要在晚间演出,围着灯山或者到村落各家院子中、空场地等地方表演,八九十年代随着社会变迁,荷花舞改为白天表演,应邀到市政、机关单位大院演出、各村互相走街串巷演出等,现在的荷花舞以在西峰区南北广场演出为主,还会应开发商邀请,去新开的楼盘等地表演。
2.人员构成
荷花舞的参演人员主要由西峰区寨子村的村民构成,由一名经验丰富的师傅指挥排演。
演员一般为8至12人,均为女性,年龄集中在十几岁到二十几岁之间,在演员的选择上往往会进行挑选,“年轻姑娘愿意跳,年老的跳不了,体力支撑不下来,腿要绷直,年龄大了,好多人你一穿上就不会走了。”24笔者调查后发现,对演员的挑选主要集中于选面容姣好、身材修长的女性。原因有二。其一,因脚步动作需要细碎轻盈,膝盖需夹住收紧,舞蹈身段要摇曳柔美,行进时对脚下功夫要求高,所以演员较多集中于中青年女性。其二,舞蹈风格飘逸妙曼,需要展现荷花仙子轻盈灵动的体态。荷花舞的表演队伍里有领舞者一名,师傅一名。师傅负责教习演员肢体动作、队形排列、道具制作等整体性的工作,领舞者一般是师傅的徒弟,主要负责带领大家对步伐、动作进行多次练习。除徒弟外,荷花舞表演人员大多都是过年返乡的大学生和打工者,导致每年的排练都需要师傅重新教。可见,荷花舞对演员的挑选有较为严格的标准,使用年轻、漂亮的女孩,再搭配美丽的服装道具,这极大的保证了群众对荷花舞的喜爱度。
.............................
第三章荷花舞形态的流变.........................................36
一、形态流变的分歧与分期............................................36
(一)问题的提出:“简单派”与“复杂派”的分歧......................36
(二)关于两派并存的判断...............................39
结语....................................70
第三章荷花舞形态的流变

一、形态流变的分歧与分期
文章讨论的中心问题是荷花舞形态的流变,所以对其形态演变的过程进行分期是必要的。本节从田野观察中发现荷花舞上肢动作有“简单派”和“复杂派”37两种现象的问题入手,以访谈材料、文本材料为依据,在理清简单和复杂动作两者逻辑关系的同时对荷花舞近60年的形态变化有了一个较为合理的推断,在此基础上结合时间、地点、人物等相关线索对其形态流变轨迹梳理出两个节点和四个阶段。
(一)问题的提出:“简单派”与“复杂派”的分歧
既然荷花舞的核心问题是形态的流变,那么理清其变之前和变之后的时间、原因和具体动作样态就是对其流变分期的主要依据,所以笔者田野观察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舞蹈形态的变化,在对寨子村2011年和2017年荷花舞的视频材料观摩中发现,舞蹈形态除了上肢动作以外其它诸要素均极为相似,也因此发现了集中在舞蹈动作上的分歧点,分别是以胡姓为代表的“简单派”和以郑姓为代表的“复杂派”。以2011年视频为例,“简单派”上肢的舞蹈动作以“双臂托纱”、“双臂前托纱”和“双臂披纱”(类似于顺风旗)为主(如图十七)。“复杂派”上肢动作以“荷花摇曳”、“单手托掌转圈”、“跪拨水”为主。(动作详见第二章第三节)。

音乐论文参考
音乐论文..参考

.............................
结语

综上各章,笔者以甘肃西峰寨子村的荷花舞为研究对象,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第一,关于荷花舞的名称定位问题,笔者对不.称谓的使用情况、含义和指代意义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得出荷花舞不是云朵子,也不完全等同于地云子。由于笔者目前搜集文献佐证不足,荷花舞的起源时间很难界定为清末或清末之前,其出处可表述为:西峰荷花舞是1955年以庆阳地区流传已久的“地云子”为基础加工的、由村民自编自演的一种集合歌曲、舞蹈、音乐为一体的传统民间舞。
第二,延续至今的荷花舞已改变了其原来的模样,它的形态经过数次的历史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嬗变。关于荷花舞形态流变的分期和过程,笔者也做了将为详细的论述。关于分期的节点,是结合历史事件以及在基于对民间舞蹈动作上“简单派”和“复杂派”的判断情况上确定的,主要有雏形期、变革期、停滞期、成熟期四个阶段。由此,各阶段从历史角度的发展情况和从形态角度的各时期形态特征也就随之展开,民国初期到1954的雏形期形态特征为“男神仙装扮、举灯持拂、稳跑急行”;1955到1966的变革期形态特征为“荷花仙子、双臂托纱、脚步细碎、慢行稳移”;1967到1977的荷花舞因为文化大革命处于停滞期,1978至今的形态特征为“荷花仙子水上飘、脚下慢移、上身飘逸”。
第三,形态流变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是较为关键的问题,也是笔者着墨最多之处。结合其各阶段的形态特征,笔者就其“变”与“不变”的两个方面发现,该舞蹈形态的流变具有继承性和变异性两种相对的力量。继承性的基础是当地的文化特点,西峰民间个性化的艺术造型“人立于云盘之中”和西峰火炕文化影响下的行为习惯产生了“刹子步”。从跑、移、飘的三种风格的变化上笔者将变异性归纳为“三转化、三变化”。它经历了由男到女性别的转化;从以内容为主的“神仙降雨”到以形式为主的“荷花美态”的转化、混合性到艺术性的性质转化。经历的“三变化”分别是动作上从“跑”到“舞”,空间上从村落到城市,功能上从“实用”到“审美”。文章的核心问题最终落在荷花舞形态流变的影响因素上,在说明了“是什么”后,就十分有必要回答“为什么”。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