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凯“民歌新古典”作品审美内涵探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6523 论文编号:sb2022050115220746741 日期:2022-05-22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音乐论文,笔者认为“民歌新古典”的成功带给我们诸多启示,我们无法忽视文艺作品对社会、对人的影响,应沿着历史的脉络创作出人民需要、时代需要的作品,以艺术作品感染人、打动人、鼓舞人。
第一章 栾凯与“民歌新古典”
第一节 栾凯的成长经历及创作历程
栾凯,我国当代著名的青年作曲家、音乐人,现任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栾凯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的一个戏曲之家,是在山东戏曲学院院内听着锣鼓点长大的,幼时便已经熟悉了吕剧、京剧等部分剧目。栾凯自幼接受专业的钢琴教育,幼时便展现出了超越身边同龄人的音乐天赋,曾经为自己的学校亲自编写校歌和器乐曲,还曾担任学校乐队的键盘手。幼时的学习和实践经历对栾凯日后的音乐创作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94 年 18 岁的栾凯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杜鸣心教授学习专业的作曲知识,本科期间的栾凯已经多次在国际性的赛事中取得名次。之后栾凯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专业研究生继续深造,于 2002 年获得硕士学位。读研期间,栾凯跟随我国著名作曲家唐建平教授进行学习,在导师的带领下他的作曲技术愈加精进,并且熟练的掌握了电子音乐技术,这对栾凯之后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2002 年 10 月,栾凯创作的大型交响音诗《流动的紫禁城》在故宫午门的“盛世中华”展演活动中面向全世界进行了直播,随后又在法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巴西等 52 个国家进行了巡演。栾凯的创作之路就此拉开了绚烂的帷幕。
毕业后栾凯进入了解放军艺术学院从教,他不断的推陈出新,潜心创作了众多优秀作品,获得了业内人士和大众的广泛喜爱。从军旅风格的作品到新艺术歌曲再到民歌新古典,栾凯的创作之路越走越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也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以下是笔者搜集到的 1996 年至今栾凯所获得的一些奖项:

音乐论文参考
音乐论文参考

..............................
第二节 “民歌新古典”风格成因
一、形成基础
新风格的形成往往与作曲家本人的成长环境、学习经历、文化修养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曲家的创作要从现实生活经历中汲取养分,受到特定环境的影响。幼时的传统戏曲熏陶和系统的西方作曲技法学习经历,再加上栾凯本人对电脑音乐的浓厚兴趣,这些都为“民歌新古典”的萌芽和茁壮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养分,这些前提条件都是“民歌新古典”风格的形成基础。
二、形成契机
2002 年 10 月栾凯创作的第一部新古典风格大型交响乐《流动的紫禁城》在大型中国时装世界巡演系列活动“盛世中华——流动的紫禁城”中作为配乐,在北京紫禁城午门广场首演,这一展演获得了成功。而后又在两年内在东京、莫斯科、巴黎、中国台北等全球十几个城市进行了规模宏大的巡回展演,演出还进行了面向全球的电视实况转播。向世界展示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世界对于现代化中国和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了解。2006 年 6 月 16 日,栾凯的又一部新古典风格的大型交响乐作品《大羽华裳》在山东首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惊艳亮相,随后又接连在各大全国性活动和各大剧场盛演,演出享誉海内外。
这两部大型交响乐作品均具有非常浓郁的新古典风格,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它们在全球 50 多个国家进行了巡演,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观众追捧。也正是通过这两部作品的巨大成功,栾凯深切的感受到了广大观众内心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热爱,自此栾凯便开始有了创立“民歌新古典”的念头。
《国色生辉》本是交响曲《大羽华裳》中第八篇章的一首器乐曲,后被热心网友填上歌词,改编成了一首网络歌曲——《大唐红颜赋》。一时间,这首歌竟在网络上火了起来,成为了许多网络歌手纷纷翻唱的网络红歌。也正是这件事也引起了栾凯的思考,萌生了将古典风格融入于歌曲创作的想法。就在这样的触动下,栾凯自发开始了“新古典”歌曲的创作。
.........................
第二章 “动听”—— “和谐适度”的自然之美
第一节 词曲韵律中的自然——以《醉了千古爱》为例
区别于文学形式的诗歌,歌词更具有可唱性,是可以唱的诗。就诗歌与歌词关系而言,赵元任曾对此做出了很好的探讨“诗是诗,歌是歌,诗歌愈进步,他们就免不了愈有分化发展的趋势;太坏的诗固然不能作顶好的歌,可是好歌未必是很好的诗,顶好的诗也未必容易唱成好歌。”“诗歌不分化的时候,诗也是吟,歌也是吟,分化了之后诗就是读的,歌就是唱的了。”3可见,歌词既区别于诗歌又与诗歌有着紧密的联系。
栾凯把“民歌新古典”定义为新艺术歌曲的一种,暂且不论其是否能够归属于中国艺术歌曲的范畴,既然以“新艺术歌曲”为名,就要求其歌词具有一般艺术歌曲的主要特性——歌词要具备一定的文学性。“民歌新古典”歌词以经典历史故事或传统文化符号为内容依托,歌词语言优美,以“古辞赋”为显著特点之一,颇具古典诗词的韵律美感。“民歌新古典”歌词语言的音调、节奏、句式等因素使歌词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当歌词内藏的文化内涵和音乐意味与作曲家创作的旋律完美糅合之时,词曲的自然之美便油然而出,一首“动听”的民歌新古典作品便有了雏形。
《醉了千古爱》的歌词由陈道斌老师依曲而填,由李玉刚演唱的《盛世华章》重新填词而作。“醉”字原是出自于《贵妃醉酒》,这一字点明了整首歌曲的主题,述尽了杨贵妃对唐玄宗的爱,感慨了唐玄宗和杨贵妃这流传千年的爱恋,整篇歌词以此展开。
平仄的概念以汉语中的四声概念为基础,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普通话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现代汉语又将四种声调分为两类,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和去声为仄。本文将以此概念为基础以普通话的实际读音为准。平声和仄声交错组合可以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这种效果便是语言美的由来,也是诗词的美感之一。平仄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在一句或者一行歌词之中,各个字之间的平仄规则;二是全篇歌词中每句之间的平仄规则。
..............................
第二节 词曲结构中的自然——以《牡丹亭》、《丝路花雨》为例
上文中我们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歌词本身的音乐性,而这些音乐性的最终形成和统一离不开歌词的结构,即歌词的“格式”或“段式”。就内部结构而言,不同于歌词的韵律、节奏等细节特质,歌词的结构是歌词语言的宏观构架,起到协调统一歌词在音韵、平仄、节奏等方面音乐性的作用,是歌词具有可唱性的重要因素。就整体结构而言,一首好的歌词本身就有着清晰地层次,这样作曲者才能在歌词的基础之上选择相应的曲式结构进行谱曲。歌词的段落层次是曲式结构的基础,也是歌曲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基础。当然,这并不是说歌词的结构就一定决定了曲式的结构,作曲者可以在歌词的基础之上进行巧妙的构思以达创新。例如《归去来兮》这首作品,运用了反复的方法,在歌曲最后重复歌曲第一部分中的歌词,使原本有两个主要组成部分的歌词形成了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
曲式结构是音乐构成的载体,也是艺术思维方式的体现。歌曲曲式结构的整体构建,调性分布的合理布局,是声乐作品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基础。在我们研究音乐的时候会不可避免的涉及到曲式结构的研究,这有助于我们在相对宏观的角度上理解音乐作品。“民歌新古典”作为一种新风格的艺术歌曲,具有艺术歌曲的一般性特征,即集文学与音乐融合产生的综合性艺术类型。那么毫无疑问歌词的形式能否与音乐结合,音乐能否完整的表达歌词内容是评判一首艺术歌曲的重要标准。要做到音乐形式美与歌词形式美相融合,音乐形式与歌曲表达内容相统一更是声乐作品创作所追求的方向,即所谓“好听”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

音乐论文怎么写
音乐论文怎么写

..............................
第三章 “动心”——“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24
第一节 “虚实相生”构筑歌词诗美意境——以《富春山居图》为例.....................24
一、情景交融的诗美意境..................................25
二、古韵今唱的诗意时空................................27
第四章 “化人”——“气韵生动”的生命之美...................................37
第一节 乐音运动中的生命气势——以《醉了千古爱》为例.......................37
一、统筹兼顾把握内在声势...................37
二、声情并茂彰显生命气势..................................38
第五章“民歌新古典”的时代意义与价值.............................46
第一节 延续传统脉络发展创新..............................46
第二节 体味传统文化以情传承....................47
第五章“民歌新古典”的时代意义与价值
第一节 延续传统脉络发展创新
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欧美发达国家以及较发达的日韩等国家同中国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也随之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而现今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家对于文化软实力愈加重视。在这个呼唤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倡导提升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兴国战略的时代,在这个文化碰撞激烈、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中华儿女应勇挑重担,探索出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道路。多年来,栾凯在不断的探索中,努力走出一条“与时俱进、雅俗共赏”的民族声乐创作之路,以“民歌新古典”“新艺术歌曲”等理念创作的众多作品都深受大众喜爱,盛行于国内外。多年的摸索也让栾凯积累了许多音乐创作方面的心得。栾凯认为“作曲家要学会如何在人类文化的长河中正确的定位和选择……作曲家只有顺乎历史发展的规律,才能在人类文化的长河中作出真正有价值的历史贡献。”1他始终认为,创作要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传统是创新创作的基础。这一点运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相关理论来解释也是颇为合适。著名学者刘承华先生曾提出,中国音乐美学理论有在审美判断方面注重互文性而非独创性这一显著特点。在审美方面西方艺术表现出以新为美、奇为美,以个性、锐气为美。中国的审美则不在新奇特异之上,而在沉着、大气、深厚和圆融,在对历史文化信息的涵摄和积淀之中。并且,对互文性的重视并不意味着缺乏创造性,互文性所揭示的道理是:历史给予了我们丰富的材料,而如何运用这些材料才是创作创新的关键。在艺术创造中,做到“新”、“与众不同”并不难,然而要做到“新且有价值”就没有那么容易了。这就需要借助于传统,运用互文性来支撑自己。有价值的创新不是仅靠“天马行空”的创意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在传统的脉络中延续发展而来。
..............................
结语
栾凯先生以新一代作曲家的情怀与担当倾心打造了“民歌新古典”,让传统焕发新生命,给无数人带去了感动和喜爱。众所周知,“民歌新古典”融合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用新鲜的形式结合古典创新,这听起来像是一种捷径,殊不知这其中的内涵深刻。在如今这个迫切鼓励发扬文化自信的时代下,“民歌新古典”的应运而生有其内在因素。“民歌新古典”的创作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内涵,而它之所以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传唱,归根结底是其继承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旨趣,符合了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从上古三代音乐审美意识的萌芽,经历春秋、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的发展,乃至近现代中西音乐美学思想的碰撞,中国音乐始终有其历史人文熏陶下的独特审美旨趣和审美崇尚。在“民歌新古典”所追求的“动听”、“动心”、“化人”这三层创作境界中,蕴含着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追求:“动听”—— “和谐适度”的自然之美;“动心”——“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化人”——“气韵生动”的生命之美。“民歌新古典”不仅仅继承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它传达的审美内涵更是对中国传统音乐审美思想的延续。
在“民歌新古典”“动听”、“动心”、“化人”这三层审美追求的映照下,歌曲旋律与歌词音调充分融合、歌曲结构与歌词结构充分融合,使得词曲相融相生,协调自然而有规律的发展衍生,集中体现了“和谐适度”的自然之美;情景交融的诗美意境、古韵今唱的诗意时空、流动起伏的旋律线条和交相辉映的钢琴伴奏,在虚实之间引发了人们的想象力,牵引着人们的思绪情感,塑造了歌曲延绵不绝的悠长意境;同时,“民歌新古典”的审美追求也对歌唱者的演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统筹兼顾的把握作品内在声势,又要声情并茂的彰显作品生命气势。既要依字行腔的唱好每个字句,又要善用润腔技巧把握点滴韵味。从整体到细节,气、势、韵、情缺一不可,方能充分展现作品“气韵生动”的生命之美。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