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政治论文,笔者认为种族主义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是不可逾越的底线,是区分文明与落后的标志之一,应当旗帜鲜明、毫无保留地反对,种族不平等与人类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逆向而行,必将遭到反对。
一、冷战初期日本对南非的外交政策
(一)历史上日本与南非关系的渊源
日本与非洲的交往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明治维新1后,日本确立了“向西看”的国策,进入了以此原则为主导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大变革时期。此后的半个世纪,日本维新派政府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政府。解除土地买卖禁令,实行地税改革,一定程度上为发展资本主义创造了条件。不同于保守的幕府当局,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新政府多次进行冒险性的对外侵略扩张,并多次得手。这不仅增强了日本的国力,更使得主张扩张的政府当权派、军界人士野心愈发膨胀。
日本统治集团的目标包括但不限于海外领土、自然资源和商业利益。在打赢了日俄战争后,日本正式成为列强的一员,其看待国际政治的视角、处理外交关系的方式也沾染上了殖民国家的习气。非洲作为各大国竞逐的热点地区当然引起了日本的注意。在日俄战争结束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十余年间,因为欧洲国家忙于战事,欧洲商品对于非洲市场的出口量大减,大批军需订单、生活用品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的工业化发展2。此时日本对非政策的主要目标即是开拓亚洲地区以外的工业原料来源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建立与亚洲地区以外国家或地区的外交关系,以求最大化日本的政治、经济利益。为此,日本资本家把视角聚焦到了非洲市场,开始与当时相对独立、资源禀赋较好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如南非、埃塞俄比亚、埃及等国。其中与南非的关系是日本在非洲地区最为重要的一组双边关系。日本与南非的交往称得上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
(二)冷战初期日本对南非外交政策的雏形与发展
政治论文参考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与南非的外交关系一度中断。战后不久,随着美苏两大集团的形成和对立,世界分成了两大壁垒分明的政治军事集团。日本采取了全面倒向美国的外交政策。1951年,日美安保条约签订,日本失去了外交自主性,成为美国全球外交战略体系的一部分。同年,美国与南非签订了同盟保障协议。这为两国拉进彼此的关系提供了条件。1952年,《旧金山对日和约》4签订后,日本得以以正常国家的身份重返国际社会。为了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日本大力开展对外活动。但最初日本与南非拉进关系的举动并没有得到南非的积极回应,1952年,日本在南非设立领事馆,但南非反应冷淡,并没有在日本开设同级别的外交单位。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南非对待日本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南非的白人政府本身在非洲就是一个不受欢迎的存在,民族独立运动的蓬勃发展之下,南非的处境日益孤立。1961年退出英联邦之后,南非的政治影响力和经济实力受到重创,而此时的日本已是南非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南非认可日本的经济实力,并且有着拓展外部空间、发展新的贸易伙伴的需求,南非政府主动表示希望与日本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1961年3月1日,南非与日本复交。虽然由于当时国际社会的压力,日本表面上不承认与南非的邦交关系,但双方互相派驻的均为大使级的外交人员,而南非方面的官员实际上都是曾驻欧美的资深人士,两国关系之深可见一斑。
..........................
二、冷战格局下日本对南非外交政策的调整
(一)适度声援反种族隔离运动
1、公开声援、高官出访
70年代的中东石油危机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巨震,日本作为对能源价格敏感的进口大国受到重创12,日本的领导层对外交政策进行调整加以应对,现实情况使其更多的把目光放在非洲大陆,尤其是南非这个国家上。
当时由于北非的阿拉伯国家与撒哈拉以南黑非洲国家统一立场,合力对抗以色列、南非,迫切需要改善与阿拉伯产油国之间关系的日本不得不调整与南非之间的关系。早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与南非的密切经贸联系就已受到新独立非洲国家的谴责。1960年后,日本与南非的贸易进出口发生逆转,日本对于南非的进口大过了出口,与此同时,日本对其他非洲国家则是大量出超。广大非洲国家在联合国的投票权对日本非常关键,但日本仍在涉及南非的议题上站在欧美一边。1962年11月的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要求南非停止种族隔离政策的决议,该决议几乎得到所有非洲国家的支持,但日本选择和美国一起站到了非洲的对立面,投了反对票13。随着日本与南非经贸关系的深化,非洲国家对于日本的谴责力度不断加大。
第一次石油危机后,为了保证石油、铜等资源的供应稳定,日本不得不调整姿态对黑非洲展示友好态度。当时日本正处于重化工业化阶段,对金属原料、矿物性原料等原材料需求量巨大。日本在非洲的主要贸易对象,除南非以外,还包括尼日利亚、赞比亚、扎伊尔(刚果金),这些国家的铜、铁、原油对日本来说至关重要。在1974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上,时任日本外相木村俊夫(ToshioKimura)指出:“...重申我国反对南非种族歧视、占领纳米比亚以及南罗得西亚的白人支配政策这一立场,今后(日本政府)也会遵守对南罗得西亚的经济制裁等联合国决议,将继续为非洲各国人民提供协助”14。
...........................
(二)加大对南非周边国家的援助力度
1、开展对南部非洲国家的援助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国际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为了打击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将石油作为武器,采取石油禁运政策,暂停对相关国家出口,造成原油价格狂飙,引发了影响全球的石油危机。此时的西方国家普遍陷入严重衰退,世界经济陷入低迷,而日本因为采取较好的因应措施,获得了阿拉伯产油国家的信任,较早地恢复了中东石油的正常供应。西方国家财政吃紧,不得不减少在某些领域的投入,这其中包括对非洲国家的援助。而有能力、有意愿的日本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空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的亲密伙伴南非陷入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成员国的包围,包括安哥拉、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莱索托、马拉维、莫桑比克、纳米比亚、斯威士兰、坦桑尼亚、赞比亚、毛里求斯、刚果(金)、塞舌尔、马达加斯加、科摩罗,这一组织的成员国总面积约占整个非洲的三分之一,人口约占全非的27%,其一致的反种族隔离立场对南非白人政府形成了不小的压力。日本通过加大对南非周边黑人国家的援助力度,为南非白人政权的继续存在减轻压力。
一方面,日本提高了对联合国南部非洲相关基金的资金供应数额,从1979年的34万美元增加到1980年的39万美元,1981年之后增加到43万美元。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对南部非洲的政府开发援助增加。1987—1989年,日本开始实施第一期无偿援助,实施对象限定为非洲国家,第二期才增加了亚洲以及中南美国家。这其中赞比亚是最大的受益国,其次为坦桑尼亚。具体来说,对于区域大国坦桑尼亚,虽然从建国之初“非洲贤人”尼雷尔就坚定地走独立自主的道路,团结第三世界国家进行不结盟运动,不在大国之中选边站,但日本与其一直维持着比较好的关系,坦桑尼亚在20世纪80年代是接受日本援助最多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日本试图借此达到缓和坦桑尼亚对日本与南非保持贸易关系的批评,同时希望坦桑尼亚能起到缓和其他非洲国家对日本批评的辐射作用。1960年代,日本只对三个非洲国家提供了日元贷款,其中就包括提供给坦桑尼亚的20亿日元。但是无论是数额上还是从重视程度上都不够突出。
..............................
三、 冷战时期日本调整对南非外交政策的战略意图 ........................ 29
(一) 两极格局下配合美国外交政策的需要 ....................... 29
1、美国对抗苏联、拉拢南非的需要 ........................... 29
2、日本在西方阵营中的特殊地位 ................................. 31
四、 对冷战时期日本调整对南非外交政策的评价和启示 ................ 41
(一) 日本调整对南非外交政策的经验 ............................ 42
(二)日本调整对南非外交政策的教训 ........................... 44
结语 ......................... 51
四、对冷战时期日本调整对南非外交政策的评价和启示
(一)日本调整对南非外交政策的经验
日本战后经济崛起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1955年至1972年的三大景气时期:神武景气持续31个月,实际经济增长率为7.2%。岩户景气持续了42个月,实际经济增长率为10.7%。伊奘诺景气长达57个月,实际经济增长率为11.1%。日本发展自身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要素的齐备才可能实现,其中矿产资源的稳定供应是重中之重。日本是个不折不扣的资源小国,工业化所需的化石能源、金属资源全都依靠进口,这一客观现实是日本经济的致命缺陷,也是“贸易立国”政策产生的基础。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殊之处:强大的生产设备制造能力与国内极度贫乏的资源状况决定了日本必须依赖世界贸易。在自然资源高度依赖海外进口的情况中,尤其以亚、非、拉国家最甚。因此,为日本工业发展寻求稳定的能源进口来源、分化进口来源降低风险成为了日本政府的重要课题。
最初,距离日本距离较近、文化上较为亲近且拥有丰富的资源的东南亚国家先进入了日本的视野。东南亚看似是一个不错的进口来源地,但实际上,囿于当时冷战双方对抗的大环境,东南亚是争夺激烈的热点地区,政治影响力弱小的日本在此区域难有作为。更为重要的是,战后不久,被侵略压迫的东南亚人民所进行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新兴民族国家合法性的基础正是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成果,而所谓与日本媾和的《旧金山对日和约》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日本战争罪责并没有彻底被亲算,一些为军国主义张目的帮凶甚至官复原职。这对于战争记忆仍然深刻的东南亚国家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政治论文怎么写
.............................
结语
日本、南非两国的接触始于轻工业品贸易,二战结束后的新形势为双边关系赋予了新的内涵。在冷战的特殊背景下,日本被置于东亚反共桥头堡的位置,但受到美国的军事保护,日本政府的安全压力大大减轻,为经济腾飞创造了优越的条件。而资源禀赋好、国内消费能力不错的南非成为了国土狭小、资源短缺、国内市场有限的日本在非洲地区的潜在优质贸易伙伴。发展双边关系是两国的共识,这直接促进了日本的经济复兴和南非六十年代的经济奇迹。
政治上,南非因坚持实行种族隔离政策而饱受批评,非洲大陆上的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反种族主义运动汇成一股洪流猛烈地冲击南非政府的统治。日本坚持维持与南非政府的友好关系,保持与南非政府的交往,坚持发展与南非的贸易,为承受巨大国际压力的南非政府提供了支持。南非为日本裔商人颁布的“荣誉白人”政策为双边的贸易助力,也提升了日本的民族自豪感,可谓是投桃报李。
日本在处理对南非的关系时体现出了日本在冷战时期对外政策的核心特点。一是西方阵营利益优先,日本对南非白人政府的支持可以看做西方阵营对非洲反苏势力的支持,也是一种团结盟友、消减苏联影响力的努力。同时,日本坚持贸易立国的战略,两国紧密的贸易关系即使是反种族隔离运动最为活跃的时期也得以延续。这两条主线贯穿冷战始终,同时也长久地影响着日本对外政策的制定,这也是日本在南非问题上摇摆不定,立场矛盾的原因所在。日本作为有色人种、亚洲国家的一员,曾受到过“黄祸论”的歧视,本应对遭受种族隔离之苦的非白人群体有切肤之痛,但出于遏制苏联阵营、获取资源的需要,日本对于南非政府的作为倾向于消极。这种行为模式不可持续,也受到了广大热爱公平正义的世界人民反对。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