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乃谦小说底层叙事探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52555 论文编号:sb2024080417201952639 日期:2024-08-13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笔者认为曹乃谦笔下的底层人物被损害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资源以及所追求向往的生活,与如今底层的群体在本质上并无区别,都朝着美好幸福的方向前进,但在表现形式上却不断进化。如今的底层群体大多接受了教育,甚至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主动创作个人传记式的底层文学。
第一章曹乃谦小说的底层现实世界
第一节底层人物刻画
文学展现出作家的信念和真诚,深层次地触及社会怵目惊心的现实,而活动于其中的人物则是这些现实的主体。底层人物是进入底层文学的首要视角,曹乃谦的小说始终关注着底层农民和城市贫民。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认为,人的生存直指一种可悲的处境——不为人知的疾病伴随。这种疾病并非一般性的身体疾病,而是一种绝望,本质上是精神性、自我式的疾病。克尔凯郭尔将“绝望”分为两种:“幻想或不受限制”②的“缺乏有限”的无限性绝望;“人的原始性的自我剥夺或在精神意义上的自我阉割”③的“缺乏无限”的有限性绝望。由于受到黄土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因素的制约,曹乃谦小说中的底层人物大都处于生存的临界值,他们面临着极端的贫困,重复演绎着人生悲剧,既幻想着不受限制的食欲和性欲,即“无限性绝望”,又因为极端的渴望导致人生唯此原欲的自我阉割,即“有限性绝望”。曹乃谦小说中主要塑造了三类不同生存观念的底层人物:拼搏反抗的底层、安于现状的底层和享乐主义的底层,他们维持底层世界的运转,被饥饿包裹,被欲望铺满,时时处于难以满足的生存之惑,而不同的生存观之下的抉择却又让他们无一例外地导致绝望降临。
一、拼搏反抗的底层人物
“拼搏”“反抗”“希望”对于底层来说尤为重要,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奋斗去获取生存资料,满足生活之欲,改变孤苦、虚空、无根的处境,反抗现实不公,对未来有着无限的憧憬。曹乃谦小说中的底层群体在奋斗拼搏中闪耀出寻梦者的光辉,显示出坚韧不屈的品格。生存环境的艰难既让男性背负了“责任”的大山后不得不更加努力生活,残酷的现实也让女性对家庭的守护意义变得晦暗不明。他们所选择的拼搏反抗的方式既包含勤恳劳动和发挥智慧的正确方式,例如羊娃放羊、野酸枣勇敢追爱等,也包含出卖身体、灵魂和良知的错误方式,例如商贩违规售卖废铜、沙蓬球自杀反抗等。这两种方式的拼搏反抗,使小说中的底层短暂地通往了“幸福”之路,实现了心中所求,但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其背后付出的不计其数的巨大精神代价。

文学论文怎么写
文学论文怎么写

........................
第二节底层空间建构
列斐伏尔说:“任何空间都体现、包含并掩盖了社会关系”①,认为社会空间是一种社会生产,指出空间内部的流动性和复杂性,强调空间的社会属性。空间不再是被视作静止的、死寂的、固定的、空荡荡的人类活动容器,而是可以被表征、被生产、具有生命力和丰富内涵的。曹乃谦小说中的底层空间既是人物故事得以展开的重要媒介,也是底层的阶层隐喻,发挥着重要的表征作用和意义指涉功能,显示出底层如何把握、建构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在他的笔下,空间不是冷漠的存在,底层人物的活动为其添加了色彩,摆脱了单薄的叙事背景板位置,有着自然属性、情感内涵、丰富的象征和隐喻意义。
一、闭塞式乡村底层空间
底层群体集中于乡村,从广义上讲,乡村的每个角落都属于底层空间,最具代表性的乡村底层空间是土地和窑房。土地是乡村之本,是容纳底层最广阔的乡村空间。曹乃谦小说中的土地虽然广袤,但总有边界,强烈地把城乡分割开来。处于这一空间的底层试图与外界交流却屡屡碰壁,逐渐与世隔绝,回归封闭的状态。窑房空间矮小,光线黑暗,底层又被隔绝于整个乡村中。在层层隔绝的空间中,底层建构了自我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
(一)象征生存之本的土地空间
罗顿·辛普森说:“土地是一切物资的源泉……我们生活在土地上,靠土地养家糊口;告别人世的时候,土地还是我们肉体的最终归所。”①因此,土地空间成为底层的生存之本,它既是满足劳作的底层物质生存需求的空间,也是支撑其精神领域的空间。在与土地空间紧密联结的过程中,底层人物对土地怀有难以割舍的情结,底层社会也形成特有的生活风俗、历史习惯与道义基础。这既加强了底层对这一空间的认同感,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底层的精神自由。
..................
第二章曹乃谦小说底层叙事的艺术策略
第一节底层叙事聚焦变换
“聚焦”是叙事研究的重要范畴之一,涉及主体在叙述时观察和感知故事的角度及所涉及的视域,由法国著名的批评家、结构主义叙事学的代表热拉尔·热奈特提出。他将叙事聚焦模式分为三类:“第一类,即一般由传统的叙事作品所代表的类型改称为无聚焦或零聚焦叙事,将第二类改称为内聚焦叙事……第三类改称为外聚焦叙事”②,同时强调聚焦方法“不一定在整部叙事作品中保持不变”③,还存在多重聚焦叙事。在曹乃谦小说中,既存在单一聚焦模式,也存在多重聚焦模式,从不同的角度透视底层世界,影响着小说的整体与细节,体现了他对底层人物深切关怀的情感态度与冷静客观的价值立场。
一、全面展现人物言行的单一聚焦模式
零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与外聚焦叙事有各自独特的功能、性质和特点。曹乃谦运用这三种聚焦模式叙述小说,展现出不同的叙述效果,零聚焦叙事呈现全貌,内聚焦叙事提升认同感,外聚焦叙事深化悲剧性。
(一)呈现全貌的零聚焦
零聚焦叙事即传统的全知叙事,其显著特点为叙述者的全知全能。叙述者以隐匿本形而又无所不在的身份出现,即“叙述者>人物”,换言之,叙述者并不是以叙事文本中具体的形象出现,而是超脱所有人物视角的限制。通过零聚焦透视作品中人物行为和心理,任意穿梭故事的发生时间,交代故事发展的始末,这是文学作品中最自由也最常运用的视点。“这种聚焦与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把握世界的程度不无关系。”①曹乃谦了解底层世界现状,采用零聚焦书写不被大众熟知的底层现实,展现底层外在言行、内里思想以及他们之间纵横交错的关系,揭开他们惊人的食欲与性欲,暴露底层群体生存的艰难、人性的坚守与黑暗;同时,零聚焦看似客观地展现了底层的全貌,实际上蕴含着作者主观感情——对底层的深切关怀。
............................
第二节底层叙事结构构筑
法国叙事理论家罗兰·巴特认为,叙事作品都“具有一个可资分析的结构,不管陈述这种结构需要多大的耐心。因为最复杂的胡乱堆砌和最简单的组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②叙事结构赋予小说一系列形象片段以总体的秩序,既体现作家处理篇幅长度的能力,也彰显小说的艺术价值。作家由于自身的现实经验、文化审美和表达内容的不同,在共性的小说叙事结构中又体现着作家的个性。曹乃谦小说由众多中、短篇组合而成,整体上呈现出“组合柜式”的外形结构或结构之道,统摄底层世界的秩序,展现温家窑整体风貌;每篇小说对话占据大量篇幅,内部呈现出“对话式”的纹理特征或结构之技,凸显出底层日常的真实和自由。
一、刻画底层群像的“组合柜式”结构
结构“既是第一行为,也是最终行为,写作的第一笔就考虑到结构,写作的最后一笔也追求结构的完成。”③以《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温家窑风景》为典型代表,曹乃谦在构思小说之初就预设了小说结构,计划由32篇短篇和1篇中篇构成“组合柜式”结构。如同作家本人所说:“就像是做家具,先是一件一件地做,做好了往一块一摆,人们才看得出,这原来是一套完整的组合柜。”④曹乃谦从勾勒底层个体到关联底层群体,最终展现温家窑的全貌。通过不断再现的人物形象的立体性与全面性,显示出“组合柜”结构的实用性、平稳性和顺滑性,呈现出画面紧凑的温家窑风景;通过大量离奇又相似的情节表现群体文化习俗与信仰——食欲与性欲,凸显出“组合柜”结构耐用性与适用性,展现出内涵丰富的温家窑风景。最终所有“家具”收归组合柜中,看似松散杂乱的人物关系、故事发展都指向共同的文化追求,合力表现着底层生存现实的主题,浮现出意蕴深厚的温家窑风景。
............................
第三章 曹乃谦小说底层叙事的原因及意义 .................................. 68
第一节 底层叙事的原因 ............................. 68
一、深厚的底层生命体验 ............................. 68
二、外国文学的浸染 .............................. 71
结语 .............................. 87
第三章曹乃谦小说底层叙事的原因及意义


第一节底层叙事的原因底层叙事因反映现实矛盾和民生疾苦而获得瞩目与尊重,但学界对底层叙事作家的立场持保留态度,正如韩少功所说,“现在的作家都开始中产阶级化,过着美轮美奂的小日子,而且都是住在都市”①,“没有办法和他想表现的对象真正心意相通”②。许多作家的底层形象都是“想象中共同体”,缺少从现实出发并升华到精神层面的人文关怀。曹乃谦生长于农村,对农村有着很深的羁绊,童年记忆和工作感触交锋,形成他底层书写的“基因”和立场。
一、深厚的底层生命体验
曹乃谦谈及选择农民生活为创作题材的原因:“因为我出生在一个非常贫苦的农民的家庭。我身上流动着农民的血液,脑子里存在着农民的意识,行为中有农民的习惯。”③童年时期的成长生活和工作后的一线经验,促使他密切关注着底层群体的动向,成为他创作的素材。
(一)童年时期的成长生活启蒙
童年记忆是作家形成思维心理结构的重要因素,“对于人的人格、气质,以及思维、智力水平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④并且往往是永久性的。许多作家的创作都深受童年影响,如余华的童年在“暴力”和“黑暗面”度过,“最先形成了余华成年后对客观世界的态度,并且在其创作时构成了他的知觉定势”⑤,于是其小说充斥大量的现实暴力与冷漠。对书写底层小人物的曹乃谦来说,童年记忆是他“底层经验”的起点。在与农村重叠的童年记忆中,曹乃谦展现出对乡村的热爱,感受到最稚嫩、最原始的感伤,探讨欲望哲学、音乐与文学的兴趣也都在这一时期集聚、启蒙,逐渐构筑了关注小人物和身边事的心理结构的土壤和基础。

文学论文参考
文学论文参考

.............................
结语
底层群体不断扩大,新兴职业群体不断被纳入这一行列中,然而研究底层叙事的热度却远不如21世纪初的盛况。这并不难理解,底层涵盖的群体过于广泛,底层叙事早已被更加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分支流派“瓜分”。“底层”一词确实包含了太多,有关苦难与温暖、职业与地位、乡村与城市等等,它唤起了底层群体不愿回首的记忆,掀开非底层群体的猎奇心理。作家为底层的发声是振聋发聩的,但能引起多少疗救的注意又是难以界定的。底层自身尚且习惯于低姿态的思维,精神在受苦,肉体也不曾贪欢。因此,关于底层的创作不能单纯成为情感的宣泄口,而是要“符合底层美学趣味与文化需求的文化建设”①,成为鉴别社会问题的眼睛。
不论怎样,底层叙事仍在发展,底层书写仍在继续,底层研究仍在进步。曹乃谦表面不动声色实则经过痛苦思索的方言叙述创造了底层自我表述的可能,让底层群体读者觉得亲切可人,让非底层群体读者在新奇中觉察真实,让作家敬佩中带有震撼,让研究者深思中看到关切。然而,曹乃谦小说语言的地域化也导致审美接受困难化,彻底的方言表达在坚守本土文化的同时,也造成了阅读困难。在单篇刊登杂志时,编辑曾建议曹乃谦添加方言注释,但曹乃谦认为注释会打断思路,阻碍阅读,因而拒绝添加注释。马悦然在翻译《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温家窑风景》时,通过长达两年的书信向曹乃谦请教方言词义,便可知其造成了诸多阅读障碍。另外,曹乃谦对底层女性有着过度的偏爱。在叙述底层人物时,小说总体呈现出冷静的笔触,然而在描写女性角色中,这笔触便充满了柔情、宽容和怜悯,不难看出他对女性角色的偏爱。他曾说过:“我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就是母亲的胸怀,而我又认为,所有的女性都具有那种的伟大。”②他塑造的女性都表现出惊人的妥协、宽容、高尚、无畏,似乎很难用所谓的道德礼义廉耻的价值标准来衡定,但多少削弱了女性形象的丰满。
参考文献(略)


上一篇:文珍小说的逃离主题思考
下一篇:没有了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文学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