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审计论文,本文以M县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绩效审计为案例研究对象,从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后续四个阶段进行分析,全方位展示M县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绩效审计的总体情况。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发展战略之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20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我国进入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五年过渡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2021年2月21日发布。《意见》提出要在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全力推动乡村建设,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1年3月发布《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明确了衔接过渡期内的工作任务重点。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国家财政也加大了投入力度,截至2023年国家财政累计投入衔接资金4696亿元,为督促各级政府部门切实用好管好衔接资金,财政部会同相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使用管理的指导意见》(财农〔2022〕14号)指出,要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予以倾斜支持,明确资金要突出支持重点,如优先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发展、加强必要的基础设施补短板建设等,同时强化项目实施管理,加强资金管理。想要确保衔接资金产生应有的效益,对衔接资金的审计工作就势在必行。2021年6月,审计署在《“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十四五”审计规划》”)中强调要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目标,加强对农业农村相关专项资金、项目和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重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情况审计,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
...........................
1.2文献综述
1.2.1绩效审计研究
(1)绩效审计的概念
绩效审计这一概念起源于国外,1977英国颁布了《绩效审计手册》正式提出绩效审计这一概念,并且将公共部门审计划分为绩效审计、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三类。1982年英国颁布了《绩效审计概要》提出了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效果性(effectiveness)的“3E”的绩效审计理念,后续学者陆续提出将环保性(environment)和公平性(equity)列入绩效审计的范畴,形成了“5E”的绩效审计思想。Morgan(2001)认为绩效审计相较于传统审计而言,在审计目标中更加关注被审计项目在投入与产出两方面的情况,因此开展绩效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被审计单位或部门的工作效率。在我国绩效审计这一理念在1991年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首次被加以阐释,早期我国对于绩效审计和财务审计之间的界定并不是那么清楚,山东省的《绩效审计操作指南》首次完整描述绩效审计,明确了绩效审计的概念、内涵、目标与操作指南。①刘建生(2006)认为绩效审计的依据是国家政策法规,以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为目标,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活动的合理性、经济性、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提出改进建议,提高管理效益的一种独立监督活动。盂大围(2021)在通过对10个国家审计长发出问卷进行调查后,发现不同国家的绩效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相关,我国在进行绩效审计时,通常都是同时进行财务收支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不严格区分类别,通过绩效审计能够进一步提高国家治理水平。马蔡琛、赵笛(2021)认为要将绩效理念贯穿于审计工作中,对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进行综合分析,将绩效理念融入到预算执行、政策执行、项目实施中,从审计工作的实践情况来看,目前的绩效审计工作往往是与财务审计工作融为一体的结合型绩效审计。
....................
2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绩效审计概述
2.1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绩效审计相关概念
2.1.1乡村振兴战略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摆脱贫困是乡村振兴的前提,2018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我国正式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五年过渡期。在此期间,中共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对乡村振兴的实施做出重要指导,详见表2-1。除了上述政策文件,国家立法也在行动,2021年4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并于同年6月正式开始实施,从此乡村振兴工作有法可依。
审计论文怎么写
.....................
2.2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绩效审计理论基础
2.2.1研究型审计理论
党的二十大强调,审计机关要立足于经济监督,围绕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开展研究型审计工作,研究型审计是国家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有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研究型审计从审计实践出发,在开展审计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有研究性思维、合理灵活的运用审计方法,更要根据审计项目开展研究分析,事前充分开展研究调查,进行分析预测,确定审计工作目标;事中通过编制合理高效的审计实施方案开展审计工作,得到具有效力的审计成果;事后对审计问题进行整改与总结,为后续审计工作提供指引。研究型审计从存在问题的本质出发,揭示问题的成因,剖析存在问题的普遍规律,以此对体制机制方面的不足进行分析总结,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将审计实践和研究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
当前,我国正处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渡期内,衔接资金绩效审计是提升战略执行效果的重要保障,同时对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落实研究型审计,对衔接资金在过渡期内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进行分析,并深入探讨解决对策,从而提升衔接资金的使用效益,为后续的审计工作提供思路与方法。研究型审计不仅能推动国家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同时也提高了衔接资金绩效审计的效率。
.............................
3 M县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绩效审计案例介绍 ..................... 23
3.1 案例背景情况介绍 ............................... 23
3.1.1 M县概况 ..................................... 23
3.1.2 M县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基本情况 ......................... 23
4 M县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 45
4.1 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 ............................ 45
4.1.1 绩效审计评价范围不全面 ............................... 45
4.1.2 绩效评价指标设计不完善 .................................... 45
5 完善M县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绩效审计的建议 ................................. 52
5.1 完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 52
5.1.1 完善绩效评价范围 ........................................... 52
5.1.2 健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 52
5完善M县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绩效审计的建议
5.1完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5.1.1完善绩效评价范围
建设美丽现代化乡村是M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目标之一,此次M县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绩效审计没有把“环境效益”纳入评价范围之中,为了更全面地评估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的使用效果,根据绩效审计“5E”理论,应该将绩效审计评价的范围进一步拓宽,从“3E”拓宽至“5E”,进一步考虑公平性与环境性。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被放在了突出位置,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在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时候,既要重视经济、社会、产出等方面的绩效,同时又要关注衔接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评价是否存在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衔接资金的投入和项目建设是否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损害,是否浪费了M县的自然资源。此外,审计小组还应特别关注与绿色产业相关的衔接资金投入是否对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的环境效益。将生态效益纳入绩效审计评价范围,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可以更全面地评价M县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的使用绩效。完善后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如表5-1所示。
审计论文参考
..............................
6研究结论与展望
6.1研究结论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为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衔接资金。但是目前的衔接资金审计工作侧重于资金使用的合规性与真实性,对资金使用的效果性、效率性、经济性关注度不高。为此本文从基层政府的衔接资金使用环节出发,从衔接资金绩效审计案例中探讨目前M县衔接资金绩效审计的问题、原因及改进对策。
本文以M县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绩效审计为案例研究对象,从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后续四个阶段进行分析,全方位展示M县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绩效审计的总体情况,通过案例展示发现存在的问题有:1)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2)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制定难度大;3)绩效审计内容不全面;4)审计效率较低,信息化程度不高;5)绩效审计信息披露不全面,结果运用不充分五个因素。并针对性提出完善建议,分别是:1)完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绩效评价范围;健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2)提高审计评价标准的适用性:制定通用的资金审计准则,建立项目审计指南;3)突出重点,优化审计方式:加强对项目了解、优化审计方式,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审计全覆盖;4)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审计效率: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处理数据;5)加大审计信息披露力度,加强审计结果运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