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社会学论文,本文以贝克尔理论核心——艺术界为研究对象,对贝克尔艺术界理论及其谱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第一章 贝克尔艺术社会学理论核心——“艺术界”
第一节 艺术界提出的理论背景
社会学论文参考
贝克尔的艺术界理论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的资本主义黄金时期①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是经济滞胀时期。这个时期的美国并不像之前黄金时期那样辉煌,无论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还是越战的失败,似乎都在宣示着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当然,这种衰落也体现在美国出现的大量问题中,嬉皮士运动便是其代表,许多美国年轻人开始反对战争、反抗一切传统的束缚,并用大量的越轨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诉求。与此同时,在这一时期的艺术领域中也出现了类似的“越轨”现象,20世纪的艺术和传统的艺术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艺术理论也因此受到了挑战。这样的时代背景对于贝克尔提出艺术界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 贝克尔的越轨研究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是反叛的,这种反叛体现在社会中层出不穷的越轨行为,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因此受到巨大的挑战,这些挑战传统的越轨行为吸引了包括贝克尔在内的大量社会学家对其进行研究。在当时,社会中的越轨行为已经无法通过传统社会学得到合理解释,在传统社会学那种病理学倾向的分析方式下,越轨行为被解释为一种破坏社会稳定的不健康社会现象。
然而,像在现实中穿着奇装异服这样的越轨行为,我们很难对这种行为进行价值判断,这导致了社会学界对于越轨行为定义问题的反思,既然越轨行为并不像传统社会学所定义的,是一种破坏社会稳定的不健康社会现象,那么我们该如何定义越轨行为?同时,对于越轨行为定义问题的讨论也引出了另一个重要问题:社会对于越轨的定义是如何产生的?判断越轨行为的标准是怎么产生的?
..........................
第二节 “集体参与”——艺术界理论核心之一
“集体”作为贝克尔《艺术界》中的两大核心观念之一,贯穿于其整个艺术社会学理论体系,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合作网络和惯例。
一、 集体艺术活动的基础——合作网络
在贝克尔看来,艺术是很多人共同活动的产物①,艺术活动的特征是集体性和合作性,这里的共同活动暗示着在艺术活动中不仅存在多个参与者,还存在多个活动环节。贝克尔在《艺术界》中就指出,艺术合作网络将包含艺术品最终成形所必须完成的全部活动。②这意味着艺术合作网络将包含在艺术形成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全部人和物,以及与之相伴的每一个活动环节。
具体的说,参与者包括:艺术家、辅助人员、原料及设备生产商、艺术分配者、受众、美学家和批评家、国家、艺术教育者等等;而活动则包括艺术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环节。对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而言,这种合作网络都是必需的,因为在艺术合作网络中,每一个参与者、每一个活动环节都对最终艺术品所展现出来的意义发挥着建构作用,任何一个参与者或活动环节的改变或缺失都会对最终艺术品的意义产生影响,让艺术品无法按照其被期望的形态去形成。可以说,艺术合作网络影响着艺术品的最终意义,甚至决定着艺术品最终能否形成。
具体来说,贝克尔在摄影艺术中的实践经历为我们解释了这一点:对于摄影艺术而言,相机和胶卷必须已经被生产出来;进行摄影所需要的惯例必须已经存在;摄影家必须已经学会操作使用相机;人们必须学会如何冲洗照片;对于最终拍摄出来的照片必须有人能对其进行分配和展示;能够欣赏和理解摄影艺术的受众必须已经被训练出来。如果其中某一项发生改变或缺失,都将改变最终照片的意义,甚至照片无法被拍摄出来。贝克尔和很多摄影师发现,当他们一直惯用的冲印纸停产时,他们会感到非常别扭,因为使用其它替代品需要重新熟悉其用法,而这将导致最终照片效果的变化。
总之,贝克尔将艺术活动中的合作网络展示给我们,其目的除了揭示隐藏在艺术品背后的艺术活动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够建立一个研究框架,为之后的学者提供一种研究思路,告诉我们该如何去做这样的研究。
..........................
第二章 贝克尔艺术界理论谱系
第一节 社会学体系下的理论谱系
贝克尔的艺术界理论和社会学体系下的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包括芝加哥学派的符号互动论、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下文将就贝克尔艺术界理论与社会学体系下的理论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梳理,从而更为系统、全面地理解贝克尔的艺术界理论。
一、 艺术界和符号互动论的联系
符号互动论是20世纪中叶由美国社会学家提出的一种理论,它在60至70年代最为流行,其作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代表理论,在社会学学科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至今仍然十分具有影响力,其代表人物有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赫伯特·布鲁默(Herbert Blumer)等。作为美国社会学的代表理论之一,符号互动论将关注重心转移到微观的社会互动之中。卢文超对此指出,在符号互动论看来,人们对事物的反应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来决定的。①因此,符号互动论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色彩,它不再关注传统社会学所关注的抽象的宏观社会结构、社会力量,而是关注人们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社会行动。
而贝克尔作为芝加哥学派的一员,也深受符号互动论的影响,在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中,布鲁默对他的影响最大,这种影响体现在贝克尔艺术社会学理论的三个核心观点中:艺术惯例协调合作活动②、编辑活动建构艺术品意义③、艺术家的内在对话影响编辑活动④。这些核心观点构成了贝克尔艺术社会学理论的基本框架。
................................
第二节 艺术界与美学的理论脉络
贝克尔的艺术界理论和美学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主要是阿瑟·丹托和乔治·迪基的美学理论,二者共同从概念和思路上启发了贝克尔的艺术界理论。
一、 丹托“艺术界”对贝克尔的启发
964年,阿瑟·丹托(ArthurC Danto)发表了《艺术界》①论文,首次提出了“艺术界”这一概念。在这篇文章中,丹托重点讨论了艺术品的定义问题,即艺术品为什么能够成为艺术品,而非普通的生活用品。
在丹托看来,艺术品的定义是通过艺术理论、艺术历史来实现的,而非艺术品本身的艺术特征,因此在对艺术品进行研究时,要将研究重点放在和艺术品有关的其他观念上。以《泉》和《布里洛盒子》为例,在丹托看来,从外形上看,这些作品和生活用品并无区别,并不具备传统美学所认知的艺术品应该具有的特征,但是一种艺术理论的存在将它们和生活用品区分开来,它们就成为了艺术品。因此,决定艺术品之所以是艺术品的关键,在于艺术理论对于艺术品的看法。由此,丹托提出了他的“艺术界”理论,在这一理论中,他引入了体制的思想,认为在艺术领域中存在一种“体制”,这种“体制”将艺术品与普通的生活用品区分开来,从而使其成为艺术品。
可以说,丹托的“艺术界”在分析艺术品的定义问题时,提出了一种“空间”的概念,认为在艺术领域中存在一种由艺术理论和知识构建的空间,这个空间赋予了艺术品意义。
贝克尔接受了丹托的观点,在贝克尔看来,艺术现象和越轨行为具有相似性,它们的定义都取决于它们所处的环境,因此研究艺术现象需要和研究越轨行为一样,深入到它们所处的环境之中。由此,贝克尔开始尝试将研究越轨行为的社会学方法迁移至艺术研究,关注建构艺术品意义的具体要素。
..........................
第三章 贝克尔艺术界在国内的实践研究 ......................... 28
第一节 艺术社区变迁研究................................... 28
一、动态变化的宋庄艺术社区 ........................... 28
二、贝克尔艺术界的应用 ....................................... 31
结语 ................................ 40
第三章 贝克尔艺术界在国内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艺术社区变迁研究
社会学论文怎么写
国内基于贝克尔艺术界理论所做的艺术社区变迁研究,主要为赵跃对宋庄的研究。宋庄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是北京东部距离市中心30公里的一个镇子,总面积为115.76平方公里,人口超10万多,它是国内著名的画家聚落。在赵跃的研究中,他从多个维度对宋庄这一中国艺术社区变迁现象进行了分析,发现宋庄艺术社区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历史进程。
赵跃认为宋庄艺术社区的这种历史变迁,其本质是基于人们的社会关系所进行的文化再生产。他指出:“在宋庄的生态变迁中,不仅包括艺术家与村民、艺术家与政府、艺术家与基层干部的实践互动,还包括艺术家与自我关系的互动,村民与基层干部之间的自我参照等。”①因此,从纵向上看,宋庄艺术社区的变迁是一个跨越多个时代的历史进程,而从横向上看,每一历史阶段的宋庄艺术社区其内部均充满了艺术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在赵跃看来,“艺术实践是关系的再整合、再创造”②,因此,研究艺术社区变迁问题的关键便在于分析艺术社区内部的艺术生产关系。
一、动态变化的宋庄艺术社区
从1994年至今,宋庄艺术社区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分别为形成时期、“文化造镇”时期、文化产业时期以及新时代。
(一)宋庄艺术社区的形成
1994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宋庄的艺术社区开始逐渐形成。赵跃发现,在这一时期,宋庄艺术社区的形成是以艺术家和基层组织为中心的,一系列关系相互互动的结果。他指出:“成就宋庄的不仅仅有艺术家,宋庄的发展及未来必须要考虑到村民和基层组织的因素,特别是要在文旅融合的视野下去看艺术和局地生态的互动。”①因此,赵跃认为理解宋庄艺术社区形成过程的关键,在于研究这些围绕艺术家和宋庄基层组织所形成的关系。
一方面,由于这一时期的宋庄艺术家们都具有一种对时代的反抗精神,因此宋庄的艺术家们其内部形成了一种紧密的合作关系,艺术家、评论家以及艺术商人之间经常相互帮助,这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稳定的创作空间,也为宋庄艺术社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同时,随着这些具有反抗精神的中国艺术家不断地被国外艺术机构发现,这为宋庄艺术家提供了良好的艺术名声,这种艺术名声直接推动了国内艺术机构发现宋庄艺术家的艺术价值,从而赋予宋庄艺术社区以合法性。
..........................
结语
本文以贝克尔理论核心——艺术界为研究对象,对贝克尔艺术界理论及其谱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同时,本文也从实践研究的层面出发,对贝克尔艺术界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笔者得出了以下结论:
贝克尔艺术界理论进入中国后,在实践研究的建构下逐渐“中国化”,这一进程具有高度的自反性特征。一方面,贝克尔理论指导国内艺术研究,将社会学方法运用于中国艺术研究之中,揭示了传统美学分析所忽视的因素。另一方面,国内实践研究也建构着贝克尔艺术界理论,使得贝克尔理论呈现出更多的中国化特征,国内实践研究将士人精神等中国要素纳入艺术领域之中证明了这一点。因此,贝克尔理论的“中国化”,本质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双向建构的进程。
总之,通过此次探究,笔者希望能引起国内艺术研究对于社会学方法的更多关注,在对具体艺术现象进行美学分析的同时,也运用社会学方法进行分析,关注艺术现象背后由创作者、艺术中介、受众等要素构建起来的艺术网络,从而实现美学和社会学的结合。笔者相信,只有将美学和社会学结合起来,才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艺术现象。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