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在民俗特色、民间传统逐渐丧失,装饰艺术趋于风格国际化的当今设计界,重拾传统民俗文化,探究其深层次的内涵,剖析其对装饰艺术的影响,并研究如何继承、发展民俗文化中独特的审美特色并将其运用于现代装饰艺术中,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2. 研究本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第一,揭示民俗文化对装饰艺术设计的重要性。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相沿以传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条件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生产习惯不同、民族历史不同,因此民俗文化也千差万别。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民族现象,离不开它产生它的民族土壤,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任何国家来说,经济上越是全球化,文化上越是要求本土化,这是必然发展的要求。民俗文化是孕育中华文明并培养它血肉情感的“母亲性”的文化。我们在进行装饰艺术设计和艺术创作时,必需注重将我们民族民俗文化的特点及辉煌历史融入其中,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历史性、文化性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巧妙地将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较强生命力的艺术作品。
第二,是一种对民族遗产的整理,引起世人对民俗文化及其表现形式的保护和重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的生活都有了提高,在有些经济发达的省市,这种提高还相当快,人们生活的提高表现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他们拆下满布花格和木雕的门窗换上大玻璃窗,拆掉木板墙改成砖墙,旧的传统家具换成新的现代化家电,民俗化用品用具随着民俗活动的逐渐消失而消失,民俗手工艺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也都销声匿迹了。虽然国家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政策来保护这些珍贵的民族遗产,但是不管是从经济和生活本身的发展,还是从国家的财力来看,这样的保护在全国范围内毕竟只能是少数,对于多数的民俗文化及其表现形式来说,只能采取局部保护和留下资料的办法,这就是开展本课题调查研究民俗文化与装饰艺术的意义。...............................
.............................
2 民俗文化的含义及其产生本源
2.1. 民俗文化的含义
所谓“民俗”,望文生义就是指民间习俗或民间风俗。它所表现的是民间生活中代代相传的行为标准和非物质化的典礼、观念。民俗是民众群体在日常生活中反复积淀构成的,是一个民族共同文化的体现,是无意识和有意识、理性和非理性的交织,是国家思想和文化的原型和起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张紫晨先生在研究了中外民俗之后,对“民俗”一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民俗’就是下层人民创造的、用来自我教化或传袭已久的东西。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给‘民俗’下定义:即创造于民间、传袭于民间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民间文化现象。特别是在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当中带有传承性的行为、生活习惯、思想意识、工艺美术等。总体看来,民俗的含义是可以这样说的。”民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具像化层面,沟通着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民间社会群体的文化表现和文化行为。它是由历史沿传来的,并受当时社会的影响,包括一定特色的风俗、习惯、心态、制度等,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外延相当广泛,反映民间文化最一般规律性的概念。民俗主要由下层民众创造、人人传习、自我教化的风俗。
它是具有普遍模式的生活文化,既是社会的、集体的,又是模式的、传承的文化现象。文化向来都有文野之分,雅俗之分。无论是雅文化还是俗文化,都是民族的血肉,民族的根本。雅文化经历千百年地发展,形成民族的精神;俗文化同样经历漫长时期地积淀,形成民族的感情。以往我们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太过于狭窄,只是看到了它和民众生活的联系,而没有看到它在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今天我们必须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看待,与封建迷信活动区分开来,提升它的地位。
........................
3. 民俗审美心理阐述............................................................ 13
3.1. 民俗审美心理的产生.....................................................13
3.2. 民俗审美心理的特点.....................................................13
3.2.1. 实用意识 .................................................................... 14
3.2.2. 忧患补偿意识 ............................................................. 14
3.2.3. 宗法血缘意识 .............................................................14
3.3. 小结...............................................................................15
4. 民俗文化对装饰艺术的影响体现....................................17
4.1. 装饰艺术的内涵与起源............................................... 17
4.2. 装饰艺术的文化特性...................................................18
4.3. 装饰艺术与民俗文化.................................................. 19
4.4. 民俗文化对装饰艺术影响的具体表现...............................20
4.4.1. 民俗文化影响下的装饰艺术造型的创作思维特点 ......20
4.4.2. 民俗文化影响下的装饰艺术造型的形式 ......................33
4.4.3. 民俗文化影响下的装饰艺术造型的色彩 ...................... 50
................................
总结
民俗装饰艺术正以它独特的方式展示着自己一种美,一种特殊的文化。民间装饰艺术造型是中国传统美术造型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民俗现象,是民俗文化的物化载体,它的形成和演变积淀了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资源。民俗文化影响下的装饰艺术造型反映了民族的独特的民俗意识和集体人生观。民俗文化影响下的装饰艺术的传承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长期以来,中国是个封闭的农耕国家,虽经过奴隶制到封建社会的转型,经过改朝换代,但其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变化不大,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生态环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民风民俗、文化艺术观念、审美情趣及其作品变化相对稳定,对文化传承提供了社会文化条件。
装饰艺术的发生和发展受历史、地理、民族和民俗的影响和制约。中国近百年来受科技进步和西方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强烈,但这种冲击和影响的发展不平衡是存在的。陕北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云贵川地区也是民俗文化宝地,皆因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经济封闭、外来影响不大,仍保留着古老的民俗文化艺术。如何在现代文明中保留传统文化,并如何体现在装饰艺术上是摆在我们眼前的问题。在写作的过程中,国家有关部门立法把“清明”、“端午”、“中秋”定为法定的节日。个人认为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好举措,如果这个规定早个 10 年,20 年,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可能会保护得更好些。
希望今年的端午节,可以看见更多人在门首挂艾草,亲手包粽子,亲自划龙舟,真正地
体会民俗文化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12。
2. 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3. 张紫晨,《中外民俗词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1。
4. 卢晓辉,《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发生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
5. 高奇,《走进中国民俗殿堂》,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1。
6. 田少鹏,《中国古代装饰艺术》,湖北美术出版社,1997.7。
7. 葛春学,潘美娣,《中国历代装饰艺术——造型与纹样》,上海画报出版社,1998.4。
8. 王海霞,《中国民间美术社会学》,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12。
9. 皮朝纲,李天道,《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论纲》,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
10.沈鸿明,《中国建筑装饰艺术文化流源》,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12。
11.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编,《装饰艺术文萃》,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6.6。
12.华梅,要彬著,《中国工艺美术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4。
13.胡潇,《民间艺术的文化寻绎》,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