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文基于语境消解的大背景,结合印象管理理论并引入中国人的关系理论作为本土视角,研究中国大学生群体的平台摇摆行为,希望进一步探讨平台摇摆行为的动机、影响因素及其意义所在,并考察社媒用户在平台摇摆过程中的印象管理策略。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得益于移动通信技术的革新发展以及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我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日益壮大。《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显示,截止2021年末,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10.29亿人。庞大用户规模所带来的市场,孕育着超乎想象的移动社交媒体的发展空间。如今,中国社交媒体市场中不仅有头部社交产品一骑绝尘,一系列垂直赛道的创新型社交产品更是层出不穷。比如,以微信、QQ、微博为代表的即时通讯软件;以陌陌、探探为代表的趣缘交友(即以恋爱为目的)软件;以抖音、快手、知乎、豆瓣为代表的泛娱乐社交软件等等。社交媒体平台类型的爆炸式增加,也为用户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使得用户可以活跃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上。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上半年中国移动社交行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36.7%的受访移动社交用户表示使用2种社交产品,32.2%用户使用3种社交产品,12.2%用户使用4~5种社交产品。
如今看来,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介形态极度丰富的时代,媒介融合也带来了新兴的传播环境。Madianou和Miller(2013)提出的“复媒体理论”(theory ofpolymedia)认为,我们应该把如今的媒体理解为一个"整体结构"而非单一的某种技术或者单独游离的媒介个体。在这种“整体结构”中,单个媒体或平台是在与其他媒体的互动背景下定义的,并且与其他媒体一同构成整个媒体生态的一部分。在此背景下,用户的媒体选择行为也会更加复杂多变,多数情况下用户并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某个社交媒体平台,而是同时活跃在多个社交平台之上,并且还会有目的、有选择地在轮换使用多种社交平台,这便是埃德森(Edson)等人提出的“平台摇摆”(Platform swinging)理论。这种理论也正呼应着前段所提及的有趣社会现象——多数用户同时使用着2种及以上的社交产品。
新闻媒体论文参考
........................
(二)关键概念与文献综述
移动互联网时代,“复媒体”的环境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在多元媒体之中自由选择的机会。与此同时,网络空间内的语境消解及其他因素的共同推动作用下,用户的“摇摆行为”呈现出迅速发展并日益普遍的趋势。其中隐隐浮现出本研究的切入点与研究问题。基于此,本文通过文献梳理,提取出四个该研究话题的相关理论与研究领域,分别为“语境消解”与“印象管理”、“中国人的关系理论”以及一个细分的研究领域——从网络迁徙到平台摇摆的媒介使用行为研究,以下为国内外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状况。
1.语境消解与印象管理
在提及语境消解与印象管理两个概念之前,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的自我呈现(self-presentation)这一理论概念是我们始终无法绕开的关键点。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认为人生是一场表演,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中人们总是在自我呈现中展示着各式各样的“人设”,做着尽善尽美的“印象管理”。
在媒介形态极度丰富的今天,自我呈现的舞台便从以往的线下互动场逐渐转移到线上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中。事实上,“自我呈现”贯穿于媒介发展的脉络之中,从电子邮箱、即时通讯工具、网络论坛、博客再到社交媒体等互联网应用工具几乎无一例外。很多我们日常使用的社交APP的命名方式也召唤并回应着用户们“自我呈现”的热情。放眼国外社交媒体的命名状况—“你的Tube(You-Tube),我的Space(My space)以及脸的Book(Facebook)”(转引自董晨宇等,2018);国内社交媒体的slogan也可见一斑,例如微信—一种生活方式;快手—拥抱每一种生活;小红书—标记我的生活等等。Josévan Dijck(2013)提出社交媒体是自我表达、沟通和自我推销的热门舞台,通过对比Facebook和LinkedIn的用户使用倾向,他发现Facebook特别注重私人化的自我展示(personal self-presentation),而LinkedIn的界面迎合了职业化的自我推销(professional self-promotion)的需求。可见现代社交媒体用户已然习惯于通过社交平台进行自我呈现,分享自己的生活,同步自己的状态。而在自我呈现的过程中,多数用户会不自觉地放大自己的优点、模糊自己的不足之处,这便是“印象管理”的一个特征。
.........................
第二章“摇摆中的用户”:中国大学生群体的社交媒体平台摇摆行为概况
(一)平台摇摆的模式
1.国内:单平台内与多平台间的摇摆行为
当下年轻人时兴的双重人格般在社交软件上“大号做人,小号发疯”正是用户在同一社交媒体内部摇摆的真实写照。具体而言,平台内摇摆指的是用户在同一个社交媒体平台上拥有多个社交账号。其中,大号又叫做“主号”,具有官方性、明确性和保守性的特点;小号又叫“副号”,具有隐蔽性、自由性、开放性的特点(于宜民等,2020)。受访者LX专门提到“在大号上公然讨论很多敏感话题感觉不太好,所以我一般会转向小号发布,毕竟小号上谁都不知道我是谁。”尽管大号和小号之间有着明显的人为区隔的痕迹,在网络空间中是独立的两个“个体”,但当二者合为一体后箭头便指向了屏幕背后的账号操控者,它们交错重叠之后勾勒出用户在该平台上的“真实自我”。这种摇摆允许用户在原有平台账户基础上横向扩展,既不需要重新适应新平台的社区规范与内容调性,也不需要克服新平台的使用障碍。正如受访者XCH所讲“有两个(微博)号挺好的,反正我平时很喜欢玩微博也习惯了用微博,冲浪看超话都很方便,只不过是切个号的问题。”对用户而言,相较于其他两种摇摆行为,单一平台内的摇摆是一种比较轻松的摇摆行为。
另一方面,也有很多访谈对象并不满足于在单一平台内部进行摇摆,转而使用更多不同的社交媒体来满足自己的多元需求。这种用户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之间的定期切换和轮转使用行为正是用户在平台间的摇摆行为。此处的不同社交媒体并未跨越国界,尚且停留在中国国内社交圈互动层面。用户可能会在不同平台上发布内容、与不同社交圈进行互动、关注不同话题或兴趣领域,以满足多样化的社交和信息需求。这也正契合了当下年轻人的社交平台使用分工:在微信朋友圈里扮演“岁月静好”、在微博上变身“吃瓜群众”、在豆瓣里成为“文艺青年”、在小红书上化身“种草党、拔草党”、在快手上又成为了“爱看小短剧的土狗”。
.......................
(二)平台摇摆的意义
在深度访谈过程中,受访者大多指认他们的社交媒体使用实践正是处于语境消解的大背景之下,具体而言,这种语境消解体现为各类社交关系在同一社交平台的并置与碰撞,血缘关系、学缘关系、地缘关系等各种人际关系使得用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关系管理与印象管理危机,其复杂性给用户带来了交往困境。为了破解这一难题,用户便选择平台摇摆行为来进行更恰当的关系管理与体认,以此确认交往的新语境;同时平台摇摆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媒用户在单一平台上多角色间的重叠与崩溃问题,通过摇摆至多个社媒平台进行不同的角色展演,用户逃离了单一平台上来自多种社交关系的监控,从而实现了更恰当的印象管理;而跨越国界的平台摇摆行为则帮助用户更好地处理自己国内与国外多重身份的冲突与重叠,摇摆行为将不同的社交关系分离至不同的社交平台上,以此帮助用户完成了其在线身份与认同构建。
1.关系管理与关系体认
Wellman等人(1999)认为,与传统意义的人际交往大为不同的是,网络空间极大扩展了人们交往对象的范围,许多弱关系群体与陌生人与更多地参与到人们的日常互动交往之中。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曾提出“强弱关系理论”以作为人际交往对象的划分依据。他用“互动频率”、“情感强度”、“亲密程度”以及“互惠交换”四个指标来衡量关系的强弱。在“强关系”中,以上四个指标呈偏高数值,“弱关系”则与其相反。并且,他指出“强关系”更多传递信任感以及情感力量,而“弱关系”更多传递信息与知识等资源。以国内社交平台小红书和微信为例,基于线上内容社交形成的小红书属于弱关系为主、强关系为辅的社交关系。而作为超级社交媒体平台的微信,其中则存在着许多强、弱关系不一的互动对象,很难界定其社交关系属性。由此可见社媒用户当下所面临的人际关系多样性与复杂性。与此同时,社媒用户在单一平台上的社交关系还存在着重叠与并置的风险。以微信为例,其中同时涵盖了包括血缘关系(亲属)、业缘关系(同事)、趣缘关系(朋友)、学缘关系(同学)、地缘关系(老乡)等各种现实人际网络。在个人“一对多”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多重情景、多重社交关系的并置与冲突使得用户不得不寻求更好的“一对多”社交解决方案,于是便孕育出利用多种社交平台以管理不同类型的社交关系这种行为,即在平台摇摆过程中实现社交关系的管理。
.........................
第三章 “为何摇摆?”:用户社交媒体平台摇摆的动机与影响因素 ...... 26
(一)个体层面 ....................................... 26
1.多样化需求 ................................... 26
2.用户习惯因素 .................................... 27
第四章 从语境消解到语境再造:平台摇摆行为与印象管理策略 ....... 35
(一)作为背景的语境消解:剧班共谋困境与印象管理失败 ............... 35
(二)语境再造后的印象管理策略 ....................... 37
第五章 结语.............................. 46
(一)总结与讨论 ............................ 46
(二)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 47
第四章从语境消解到语境再造:平台摇摆行为与印象管理策略
(一)作为背景的语境消解:剧班共谋困境与印象管理失败
基于深度访谈内容,本研究发现单一社交平台中的多重关系、多重语境并置与重叠使得受访者深受语境消解的困扰,此类困扰主要体现于剧班共谋困境与印象管理失败两个方面,下面将对此分别展开论述。
在戈夫曼的拟剧论中,剧班指的是在表演同一常规程序时协同配合的一组人;在剧班的角色互动中,表演者处于一种与其他参与者面对面、相互共谋的关系;由表演者做出的情境定义,往往需要多个参与者合作建立并加以维持。以微信朋友圈为例,当用户发布朋友圈内容展开表演时,会希望预期中能同发送者展开互动(点赞、评论、转发),由此便形成一个临时剧班,向观众进行临时表演。这场表演的成功需要剧班成员的高度响应和配合。这种高度的响应与配合正是剧班共谋的一种体现。但张杰(2022)指出,对中国人而言,这种剧班成员的共谋关系并非暂时的,而是带有关系判定与维系意义的。这种共谋关系的形成也被表演者视为具有关系维持的意义。
如前文所述,中国人的关系理论指出中国人存在着长期维系关系的需求,其关系结构呈现出长时效性和低选择性的特点。社媒用户通常希望在社交平台上能够继续维系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关系。每一次剧班共谋的成功,都被视为关系维持成功的标志。但语境消解使得剧班共谋变得异常艰巨且复杂。因为消解的语境使用户并不能十分确定此时互动对象的人物角色、社会身份以及二者产生交际彼时彼刻的情景语境线索会是如何。由此,难以预料的剧班成员有时反而会破坏表演者想要打造的情境定义与临时表演,这种破坏实际上也标志着表演者与剧班成员共谋的失败,进一步影响着表演者在社交平台上的关系管理与维系。
新闻媒体论文怎么写
........................
第五章结语
(一)总结与讨论
复媒体环境下,社交媒体平台数量的激增与类型的不断丰富为用户提供了广阔的媒介选择空间,多数用户同时使用着两个及以上的社交平台,并在其间来回摇摆以满足其多样化需求。而随着媒介技术的智能化发展,用户自我呈现和印象管理的场景也由线下面对面交流场景转向线上的社交平台之上。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多重情境的并置与重叠、广泛且异质化的受众被扁平化处理至同一网络语境之中,这意味用户不得不面对一种充满矛盾、不确定性、误导性语境线索的数字社交语境,并在这种全新的线上社交环境中展开自我呈现与印象管理。由此,语境消解、平台摇摆与印象管理三者便无形之中交织在一起,绘制出当下互联网用户在社交平台上的全新生存现状。基于上述,本文基于语境消解的大背景,结合印象管理理论并引入中国人的关系理论作为本土视角,研究中国大学生群体的平台摇摆行为,希望进一步探讨平台摇摆行为的动机、影响因素及其意义所在,并考察社媒用户在平台摇摆过程中的印象管理策略,希望窥得语境消解大背景下社媒用户数字化生存现状的一角,为理解新时代新传播形态的全貌提供一定的参考。
通过参与式观察以及深度访谈,本研究发现,在语境消解的背景下中国大学生的平台摇摆模式分为三种,分别为平台内的单一摇摆、多平台间的摇摆以及跨国界跨文化的平台摇摆。其意义大致分为三点:1.作为一种应对语境消解的创造型实践,“平台摇摆”有效化解了关系管理与关系体认的难题,从而创造了情境单一化的可能性,也为社媒用户争取到了更多的在线人际关系管理的主动权;2.作为一种应对语境消解的空间策略,“平台摇摆”帮助用户通过区隔观众以逃离关系期待、创造全新的社交情景,解决了用户在单一平台上自我呈现时面临的多种角色间的重叠与崩溃,并允许用户进行多重角色的自我探索,赋予用户对不同社交关系展开不同印象管理策略的自主权;3.跨国界的平台摇摆行为一方面可以帮助用户调整其在线身份以更好地融入对象国的社交圈子,另一方面也会使得用户有更多机会建构和调整自己的在线身份和认同。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