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笔者认为《深读》专栏的话语分析能够为同类型栏目的转型带来参考:传统党报深度报道的转型升级需要保证自身特色,以打造优质话语为前提,提升自身的话语竞争力;通过多元的话语形式,促进读者的话语消费,切实发挥出党报应有的影响;确保话语在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引领社会的正确认知。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来源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到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共计10.79亿人,网络覆盖面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6.4%。①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带来了海量信息,缩短了用户的注意力停留时间,加快了碎片化阅读的兴旺。
新闻媒体论文参考
第一章绪论1.1选题来源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到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共计10.79亿人,网络覆盖面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6.4%。①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带来了海量信息,缩短了用户的注意力停留时间,加快了碎片化阅读的兴旺。
............................
1.2研究综述
1.2.1深度报道研究综述
深度报道的自身特性离不开“深”,如何令深度报道的特性得到最大发挥也一直是学界探讨的话题。新媒体语境下,深度报道的困境与解决之道,成为了学术领域讨论最多的话题。在中国知网上以“深度报道”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并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搜索到2216条结果,其中北大核心期刊共计530条结果,阅读并整理后,总结出目前新媒体环境对深度报道的影响如下。
研究成果中有一类聚焦于当今时代对深度报道的影响,考察深度报道的境遇与转向。吴甜论述了深度报道在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困境与突围,提出尽管在不同维度中遭遇困境,深度报道仍可以在人才培养,商业模式,传播方式等方面积极探索。①张立伟则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去碎片化,范式转换后的集成报道将成为主流需求,指出了深度报道的若干弊端。
短视频时代来临之后,相关研究更加意识到深度报道存在的必要性,融媒体成为深度报道发展的突破口。高贵武和薛翔指出,深度报道如果在短视频时代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深入“短”出是未来趋势,①短视频的形式呈现深度报道同样具有合理性,深度报道和短视频既有差异,也能在融合中互补。冯韶丹提出,以短视频的形式呈现的深度报道,应从事实核查、把握方法、主要问题、消息源的角度保证新闻深度。②以短视频为载体进行深度报道仍有碎片化的可能,曾祥敏认为“碎片”与“深度”对立统一,新闻碎片虽然散落,但是可以拼凑出事实的全貌,为融媒体交互可视化深度报道带来新的叙事表达方式。
...........................
第二章《深读》专栏的文本分析
2.1《深读》专栏的宏观文本分析
2.1.1优化布局,宏观叙述结构清晰
话语的宏观结构搭建起话语的框架,话语在既定的逻辑框架中进行内容的扩充与建构。《深读》专栏中,在报道版面的布局和不同材料之间进行取舍使用,通过不同文本材料搭建报道的血肉,并用这种构建来完成话语内容与价值的实现。
文本和谈话的一个关键的结构特征是它们的序列性。③在讨论文本结构的时候,也同样应该按照命题的顺序进行排列。正是多个命题群组成了《深读》专栏的宏观结构,如图所示,微观平面上的P(P表示proposition,即普通命题)按照等级序列依次向更高一级的宏观命题递归,最终被归纳为最高层级的Mⁿ(M表示Macro-proposition,即宏观命题,M右上方的数字表示层级),最高层级的Mⁿ即为话语的主题。不同层级的宏观命题由结构内部的宏观规则进行等级规范和联结,并通过这种概述性宏观规则得出主题或话题的文本意义。④
新闻媒体论文怎么写
《深读》专栏中深度报道的宏观结构,多由背景介绍、具体报道和后续成果的跟进与展示等部分组成。在《深读》专栏的所有报道中,或几个部分彼此独立但主题一致,或整版叙述但有多元角度,读者均可通过序列层级直观接受专栏通过不同形式传递出的信息,展现出报道文本与其他报道要素的一致性,整篇深度报道也在这种宏观叙事结构的整体领导之下有了更加清晰的表达。
............................
2.2《深读》专栏的微观文本分析
2.2.1精炼标题,奠定报道基调
碎片化阅读时代,读者集中的注意力转瞬即逝。有俗语说,“题好文一半”——文章的标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章能否有被阅读的机会,标题在读者掌握文章情况的大体情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显示出话语生产者的意指所在。
传统的深度报道标题多以陈述类的主副标题为主,具有高度的凝练和概括作用,往往读者在粗略的阅读后便能知道该篇文章所要陈述的梗概。《深读》专栏继承了这一传统,在2023年1月1日到2023年12月31日的131篇深度报道中,每期报道基本上都以整版呈现,长短结合、图文并茂。其中,陈述类的标题有73个,这类标题能够令读者一目了然地明白文章的重点陈述对象。例如,《浙江涌现59个科技小院,数量全国第一小院里种出大天地》《台州椒江分类梯度帮扶精准服务小摊小店火起来》等陈述类标题,清晰地体现出了话语生产中的侧重点,深度报道的标题高度凝练报道内容,直接传递报道信息,成为报道话语的首要构成,新闻图式的构建由此展开,用标题指出了深度报道的创作方向。
与此同时,《深读》专栏主副标题中,涉及疑问句式的58篇,这类标题抓住受众眼球,带动受众一同思考。副标题涉及疑问句式相对较少,主要为副标题提问,主标题对该问题进行回答,一问一答的话语互动中更好地让读者领会话语生产者的意图表达的主要内容。诸如,《21世纪,谁来养活14亿人?去南繁,攥紧中国种子》这类标题,用涉及到民生之本的粮食安全问题引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再进一步加以论述。主标题直接提问的文章则利用反问直接指出问题的关键,《青年村医,这次能留下来吗?》《打造青年发展型省份,凝聚青年谋发展浙江如何更年轻?》,用含有一定感情色彩的标题直接起问,让读者更加感同身受的聚焦到社会问题中来。
........................
第三章 《深读》专栏的话语实践分析 ..................... 18
3.1 明确的互文性 ................................ 18
3.1.1 话语描述:发挥话语作用........................ 18
3.1.2 预先假设:搭建认知框架........................... 19
第四章 浙江日报新闻专栏《深读》的社会实践分析 ........................ 24
4.1 社会实践中的《深读》专栏 ................................... 24
4.1.1 意识形态影响专栏话语内容 ........................ 25
4.1.2 媒介形态塑造专栏传播方式 ..................... 26
第五章 《深读》专栏的话语启示 ............................ 35
5.1 注重话语细节,小切口深发力 ............................... 35
5.2 多维构建话语,灵活话语形式 ............................... 37
5.3 立足意识形态,切实发挥影响 ................................. 39
第五章《深读》专栏的话语启示
5.1注重话语细节,小切口深发力
社会中信息的传播与受众了解社会信息,构筑大众的话语共识息息相关。互联网时代发展至今,碎片化、扁平化、去中心化等等话语风格已经成为生产阅读文本的主要选择。这样的方式虽然看似加速了信息获取速度,加大了信息获取数量,但是“多”而“浅”成了又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加速后真相时代的到来,其他各类弊端随之浮出水面。深度报道作为传统新闻报道的主要方式之一,是一种深刻剖析事物本质的报道形式。所以深度报道自出现以来,在长久的社会发展过程当中,有着揭示事件真相,指明正确前进方向的独特话语意义。
当新闻出现的时候,媒体为了争取时效性,对于报道的新闻事实核查力度不足,出现了许多虚假新闻,读者对于新闻的信任度降低。所以,互联网时代对深度报道在坚守报道真实性,保持话语类型提出了新要求,同时对于话语的细节描述要求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面对这样的新要求,深度报道应保持话语类型,注重话语细节,以“深”发力,应重视事实核查,确保报道内容的真实性,如同《深读》专栏的小故事反映大问题一样,传统主流媒体在报道时,应更加着眼于报道的话语细节,从深度报道的深度的采访和深度的思考两方面发力。
...............................
结语
狄更斯曾说,这是一个最坏的年代,却也是一个最好的年代。新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好处,却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对主流声音的呼唤更显迫切,而传统主流媒体在全新的环境中,也正在不断的寻找自身的定位。深度报道作为传统媒体的重要板块,既因技术冲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拥有了更多机遇与可能。
本文以费尔克拉夫话语分析模型作为主要的理论框架,《浙江日报》的《深读》专栏为主要研究对象,把2023年1月1日到2023年12月31日的131篇深度报道进行深度的分析,用文本分析、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章节剖析《深读》专栏的话语特色和实际意义。三个章节有所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为深度报道的创作服务。从话语本身着眼,于细微处,一词一句勾勒报道主体,充分融入时代的话语创作,给予了整个话语在生产到消费完成闭环的更大可能性,来自意识形态的话语,又对构筑社会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结语狄更斯曾说,这是一个最坏的年代,却也是一个最好的年代。新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好处,却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对主流声音的呼唤更显迫切,而传统主流媒体在全新的环境中,也正在不断的寻找自身的定位。深度报道作为传统媒体的重要板块,既因技术冲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拥有了更多机遇与可能。本文以费尔克拉夫话语分析模型作为主要的理论框架,《浙江日报》的《深读》专栏为主要研究对象,把2023年1月1日到2023年12月31日的131篇深度报道进行深度的分析,用文本分析、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章节剖析《深读》专栏的话语特色和实际意义。三个章节有所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为深度报道的创作服务。从话语本身着眼,于细微处,一词一句勾勒报道主体,充分融入时代的话语创作,给予了整个话语在生产到消费完成闭环的更大可能性,来自意识形态的话语,又对构筑社会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次,话语实践向度分析中,从明确的互文性和建构的互文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观测文本从生产到消费的具体话语实践过程。《深读》专栏中,直接话语描述和间接话语描述被交错使用。文章发现,间接话语描述更为高频的使用令深度报道的深度进一步提升,预先假设则凸显出了深度报道在搭建认知框架时起到的作用。《深读》专栏以连贯的话语性进行深度报道,促进大众共识的形成,在传播主流价值观方面做出了良好的示范。互文性的两方面展现了《深读》专栏在内容生产和促进话语消费过程中做出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