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评价探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6566 论文编号:sb2023080215573650787 日期:2023-08-08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管理论文,本文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运行机制,将长江经济带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分为知识协同与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并构建适用于长江经济带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构建三阶段EBM-Window模型,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干扰等的影响。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2012年3月,教育部与财政部共同推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意在推动企业、政府、市场、教育等多元参与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推动产学研的深入融合,推动科学技术的高效转换,推动科技进步,推动科教兴国的建设,推进政策的有效落实,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实现全民共享的繁荣昌盛。随着我国产学研合作的不断深入,高校与各行业越来越重视这一问题。如今,我国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付出了大量努力,并获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在2022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中显示,自“十三五”以来全社会研发投入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尽管如此,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发投入在规模、结构和效能方面仍有不足,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亟待解决,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的低下已成为制约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正处在一个机会与挑战并存、竞争与追赶并存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研究人员如何以有限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充分发挥研究成果的价值,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同关注的课题。因此,必须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效率,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中国经济中最具活力、最开放、最具创新性的地区,也是中国最早开始区域一体化的地区,它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都占到了全国的40%以上,具有强大的综合实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长江经济带科教资源丰富,普通高校占全国的43%,研发经费占全国的46.7%。长江沿线有2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9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90个国家高新区、16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667个企业技术中心,占全国“半壁江山”。党中央为了促进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打造统一、公平、公正、可持续的经济社会环境,构筑起了一个具备活力、可持续的现代化市场经济体制。
.................................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研究目的
基于国内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成果,充分借鉴国外先进、适用、有益的经验,对长江经济带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做了全面深入的探讨,主要研究目的有三个方面:
(1)了解长江经济带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现状。明确长江经济带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情况,分析不同省市、区域之间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存在的差异。
(2)运用三阶段EBM-Windows模型对长江经济带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进行评价,通过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变化趋势,确定省域、区域之间存在的差异,为寻求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提升策略提供支持。
(3)找出实现长江经济带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学研高效结合的改进途径。根据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测算结果,提出针对性建议,为更有效的推动长江经济带电子信息制造业以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创新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借鉴,进而推动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

管理论文怎么写
管理论文怎么写

..............................
第2章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
2.1.1产学研协同创新
产学研协同创新指的是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主要的参与主体,在政府的支持引导、科技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的帮助下,分别对各自的互补资源进行投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能力,一起开展的知识创造和技术研发应用的协同创新活动。但是,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质来看,知识的传递在整个过程中都会发生,其中还涉及到了合作组织间的转移、吸收、分享、整合及再创新等重要的环节[43]。因此,只有当知识在这些环节中得以有效的传递,才能够真正达成协同创新的目的,使得原有的知识得以充实、完善、创造性地运用。通过产学研合作,每个参与主体都可以根据合作伙伴的要求实施技术开发,但是,因为参与者们的专业能力、经验水平、资源配置等因素的差异,会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需求与供给,从而推进了知识的流通与交换。比如,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进行中,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业化知识会向企业传递;企业可以和高校、科研机构交流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管理知识。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大幅提升知识的价值,并帮助各类创新主体达到他们的目的。例如,企业可以迅速把科技成果转换到商业应用中,缩短其产品的技术生命周期,并促进产业链的发展。此外,还可以降低创新的成本,增强其竞争优势。而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可以把所掌握的知识转换为资本,获得更多科研经费,从而增强其创新能力。通过跨界融合、共享资源、共享成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各自都能在创新活动中获益,从而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2.1.2电子信息制造业
电子信息制造业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而来的产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随着电气化机器的大规模发展和应用,使得电子产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信息化成为产业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此后随着工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各产业在发展中相互融合,催生了电子信息制造业,使得电子信息制造业逐步得到了发展。
.............................
2.2相关理论
2.2.1效率理论
从古至今,资源的匮乏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市场经济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办法,即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从而解决了资源的短缺,从而实现了高效的运作,也就是效率问题。此外,随着时代的进步,效率的理论与实践也得到了持续的改进与完善。它既可以理解为节约资源、更合理地利用资源,也可以理解为更有效地配置资源。在研究使用效率的定义时,许多学者都会根据自己的研究工作和目的来确定这个概念,从而导致了效率的内涵的改变。在经济学的视角下,效率通常被理解为两个层次:其一,它表示的是单位资源的投入与产出比值;其二,它表示的是单位时间的投入与产出的比值。在确立经济效益的概念上,通常可以通过两个维度进行理解:一是指技术效率,二是指配置效率。技术效率表示在现有条件下实际产出与最优产出之间的距离关系。配置效率则投入要素处于最优状态时的产出量[50]。根据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2012)的研究,通过效率来描述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当一种产品的产出降低,而另一种产品却可以获得更多的时候,这就意味生产处于效率状态[51]。随着时代的变迁,效率的概念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它包含了两个:使用效率、生产效率。使用效率是指投入在消耗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如资金的使用情况、人力资源的利用情况等;生产效率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如产出与投入规模之比、技术进步对生产效率影响程度等。近年来,大量学者在此基础上将投入产出转化效率作为创新效率的概念。
2.2.2创新价值链理论
1912年,熊彼特第一次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创新理论,他认为通过对生产技术的更新,可以改变经济不景气的现状,从而促进经济的繁荣[52]。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在对企业的竞争力进行研究时,首次提出了价值链理论。他认为,在市场上,企业的竞争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环节,它还包括了从研发、设计、生产到产品投入到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所有这些活动的组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链过程[53]。创新价值链理论是在创新理论与价值链理论相结合的基础上,以传统价值链分析方法为基础,从生产角度对技术创新活动进行分解,将技术创新活动分解为技术研发、试验、扩散与商业化四个阶段,并将其从创新要素投入到新产品研发成功的这个过程划分成一环紧扣一环的价值链传递过程。莫藤·汉森等学者将创新价值链分为三个环节,即产生创意、转换创新与传播创意[54]。
..........................
第3章长江经济带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现状......................15
3.1企业概况..................................................15
3.2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活动现状.............................15
第4章长江经济带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25
4.1指标选取及解释...........................................25
4.1.1指标选取原则................................25
4.1.2指标选取............................................26
第5章长江经济带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评价分析................................35
5.1数据来源.........................................35
5.2效率评价分析..........................................35
第6章长江经济带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提升策略
6.1产业层面

管理论文参考
管理论文参考

电子信息制造业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体。要提升长江经济带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首先电子信息制造业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举措,以此激励和帮助电子信息制造业科研人员创新,营造创新氛围,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6.1.1发挥龙头企业骨干作用
通过长江经济带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综合比较分析,发现上海市、江苏等地的效率相对较高,处于“双高型”效率模式,具备良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态势,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带动其它省份的产学研协同高质量发展。上海的移远通信、中芯国际,江苏的东山精密、中天科技等企业作为长江经济带电子信息制造业龙头企业,是该行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领军人,要充分发挥出电子信息制造业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领先区域所具有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吸引与引导该行业中各类企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产学研合作,它们能够以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的组织关系为基础,让企业新的技术成果能够更快速地在产业内部进行扩散和传播,促进科技创新资源的空间外溢,扩大其辐射范围,培育长江经济带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次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构建长江经济带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走廊和创新增长极,进而提升长江经济带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
6.1.2加大科研投入
对于创新,研发投入是基础。研发投入会对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造成直接而有力的影响,若科研投入过少,将为电子信息制造业后续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开展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可以从项目经费和成果奖励两个方面来加大科研投入。一是加大项目经费投入。项目经费主要包括材料费、设备费、实验环境装修等费用,可以通过加大研发设备以及相关耗材等资源的投资力度,对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研发设备进行适时的升级改造,为企业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从而提升项目研发的效率。通过加大产学研合作项目前期资金的投入力度,以唤醒电子信息制造业科研人员对项目研发的创新热情与创新精神,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二是加大对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鼓励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科研人员在多个领域开展技术、工艺等方面的相关创新,如果企业的科研人员开发出了一种新产品,不但可以从新产品的销售收入中按一定的比例抽取利润,而且还可以根据新产品的技术难度,对其进行科研成果的奖励。采用多种奖励方式,加大电子信息制造业有关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奖励力度,激发电子信息制造业科研人员进行创新活动的热情与工作积极性,使电子信息制造业科研人员能够以各种途径和方式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不断提升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
.................................
结论
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升科技研发能力与创新效率是形成长江经济带经济新动能的关键。本文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运行机制,将长江经济带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分为知识协同与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并构建适用于长江经济带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构建三阶段EBM-Window模型,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干扰等的影响,分别评价分析2012-2021年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学研知识协同效率与成果转化效率的区域差异与省域差异性,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和政策建议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长江经济带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整体效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成果转化阶段效率水平相对较高,整体效率与知识协同效率变化趋势高度相似,表明长江经济带电子信息制造业现阶段加大资源投入力度着力提升知识协同效率可以更有效地提升长江经济带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整体效率。
(2)长江经济带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剔除环境因素的影响之后,产学研协同创新整体效率呈现“下游>上游>中游”的区域分布格局,表现为“哑铃”状形态;知识协同效率呈现“上游>下游>中游”的地区分布格局;而成果转化阶段呈现“下游>上游>中游”。表明下游区域电子信息制造业更加重视知识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应用,更倾向于发挥其服务区域经济的作用,而中游地区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处于“洼地”状态,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其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较低。
(3)长江经济带各省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存在较大差异。剔除环境因素的影响之后,上海、重庆等地整体效率相对较高,而湖北、四川等地整体效率相对较低。通过构建二维象限图将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模式为四种模式,“双高型”的省市有上海、重庆、江苏、云南;“双低型”的省市有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成果转化高型”的省市有浙江;“知识协同高型”的省市有江西、贵州。
参考文献(略)


上一篇:Y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问题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