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毕业论文提纲一
中文摘要 4-5
Abstract 5-6
第一章 绪言 9-15
1.1 选题意义 9-10
1.2 文献综述 10-14
1.2.1 生物医药产业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0-13
1.2.2 国内学者对相关产业的 R&D 研究 13-14
1.3 研究方法 14
1.4 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 14-15
第二章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 R&D 发展现状 15-28
2.1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15-17
2.1.1 生物医药产业的涵义 15-16
2.1.2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16-17
2.2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 R&D 发展现状分析 17-26
2.2.1 相关概念的设定 18-19
2.2.2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 R&D 发展基本情况 19-24
2.2.3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 R&D 特点 24-26
2.3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存在的问题 26-28
第三章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 R&D 绩效研究 28-36
3.1 提出假设 28-29
3.2 变量选取及模型设立 29-30
3.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0-32
3.4 模型的回归分析 32-36
3.4.1 模型一的回归分析 32-33
3.4.2 模型二的回归分析 33-35
3.4.3 小结 35-36
第四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36-39
4.1 结论 36
4.2 发展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对策建议 36-39
参考文献 39-42
作者简介 42-43
致谢 43
政治经济学毕业论文提纲二
摘要 4-8
Abstract 8-13
1. 导论 19-40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9-24
1.2 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24-26
1.2.1 研究意义 24-25
1.2.2 研究目的 25-26
1.3 关键概念的释义和界定——劳资关系与劳动关系,集体协商与集体谈判 26-34
1.3.1 关于对劳资关系与劳动关系的释义 26-28
1.3.2 关于对集体谈判与集体协商概念的释义与界定 28-34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34-39
1.4.1 研究内容 34-35
1.4.2 研究方法 35-37
1.4.3 技术路线 37-39
1.5 可能的创新和存在的局限 39-40
1.5.1 可能的创新 39
1.5.2 存在的局限 39-40
2.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40-78
2.1 马克思劳动关系理论与工资理论 40-48
2.1.1 马克思劳动关系理论 40-45
2.1.2 马克思工资理论 45-48
2.2 其他学派的劳动关系理论与工资理论 48-66
2.2.1 其他学派的劳动关系理论 49-60
2.2.2 其他学派的工资理论 60-66
2.3 国内外关于工资集体谈判的研究述评 66-78
2.3.1 研究综述 66-75
2.3.2 研究评析 75-78
3. 中国企业工资集体谈判: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78-96
3.1 企业工资集体谈判理论分析框架的构成要件 79-93
3.1.1 谈判的主体 79-83
3.1.2 谈判的内容 83-85
3.1.3 谈判的程序 85-88
3.1.4 谈判的结构 88-90
3.1.5 谈判的争议调解与仲裁 90-91
3.1.6 谈判的制约手段 91-93
3.2 集体谈判运行规则的分析 93-96
4. 国外工资集体谈判模式分析及借鉴 96-118
4.1 美国工资集体谈判模式研究 98-104
4.1.1 美国工会组织情况 98-99
4.1.2 美国工资集体谈判制度发展情况 99-100
4.1.3 美国工资集体谈判具体形式 100-102
4.1.4 美国工资集体谈判中的“强制性议题” 102-104
4.2 日本工资集体谈判模式研究 104-109
4.2.1 日本工会组织的基本情况 105-106
4.2.2 日本工资集体谈判权的保障 106-107
4.2.3 日本工资集体谈判之“春斗” 107-109
4.3 德国工资集体谈判模式研究 109-114
4.3.1 德国工会组织情况 110
4.3.2 德国工资集体谈判的发展情况 110-111
4.3.3 德国工资集体谈判的特点 111-112
4.3.4 德国五金工会集体谈判情况分析 112-114
4.4 对中国企业工资集体谈判制度的借鉴意义 114-118
4.4.1 完善中国集体谈判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 114-115
4.4.2 立法保障罢工权 115
4.4.3 明确法律责任 115-116
4.4.4 加强工会的代表性和独立性建设 116-117
4.4.5 选择合理的谈判结构 117-118
5. 中国企业工资集体谈判:发展历程、实践模式与绩效评价 118-159
5.1 中国企业工资集体谈判的发展历程 118-125
5.1.1 中国企业工资集体谈判的起步阶段 119-120
5.1.2 中国企业工资集体谈判的重新确立和推进阶段 120-122
5.1.3 中国企业工资集体谈判的深化阶段 122-125
5.2 中国企业工资集体谈判的实践模式 125-147
5.2.1 模式之一——政府主导模式 126-130
5.2.2 模式之二——工会推动模式 130-138
5.2.3 模式之三——职工倒逼模式 138-147
5.3 中国企业工资集体谈判的绩效评价——以四川省为例 147-159
5.3.1 企业工资集体谈判在四川省的开展情况 147-148
5.3.2 企业工资集体谈判在四川省的效果评价 148-157
5.3.3 企业工资集体谈判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157-159
6. 中国企业工资集体谈判:问题及原因探析 159-192
6.1 工会组织的相关问题及原因分析 159-170
6.1.1 行政化——中国工会的组建模式 159-161
6.1.2 行政依赖——中国工会经费收缴 161-162
6.1.3 工会主席的理性经济人角色 162-165
6.1.4 工会的制约手段——行动权的缺失 165-170
6.2 工人的相关问题及原因分析 170-178
6.2.1 工人不参与集体谈判的集体行动逻辑理论分析之一 170-173
6.2.2 工人不参与集体谈判的集体行动逻辑理论分析之二 173-178
6.3 政府相关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78-180
6.3.1 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长的偏好影响集体谈判制度的推行 178-179
6.3.2 严重滞后的行业协会等雇主组织 179-180
6.3.3 政府管理职能发挥不够充分 180
6.4 资方相关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80-185
6.4.1 国有控股企业工资集体谈判问题 180-182
6.4.2 私营企业工资集体谈判问题 182-184
6.4.3 外商独资企业工资集体谈判问题 184-185
6.5 企业工资集体谈判相关法律法规的问题分析 185-188
6.5.1 立法的层次较低 186-187
6.5.2 法律规定刚性不足 187
6.5.3 法律规定缺乏系统性 187-188
6.6 企业工资集体谈判的结构问题分析 188-189
6.7 企业工资集体谈判三方机制的问题分析 189-192
7. 中国企业工资集体谈判:对策分析及改进考量 192-220
7.1 建立多元的价值判断体系 192-194
7.2 建立工资集体谈判的法律支撑体系 194-196
7.3 加强工会组织的代表性与独立性建设 196-207
7.3.1 改变工会经费拨交制度 196-198
7.3.2 改变工会主席产生方式 198-203
7.3.3 加强工会主席的职业化探索 203-207
7.4 选择性激励促进工人参与集体行动 207-210
7.5 实现谈判的结构调整 210-212
7.6 培育雇主及雇主组织 212-213
7.7 加强信息披露促进谈判的对等性 213-214
7.8 保障工会必要的集体行动权 214-217
7.9 引入第四方协调机制 217-220
8. 研究展望 220-223
8.1 理论创新 220-221
8.2 制度创新 221
8.3 机制创新 221-223
参考文献 223-235
致谢 235-237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237
政治经济学毕业论文提纲三
摘要 3-4
Abstract 4
第一章 绪论 7-13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7-8
1.1.1 研究背景 7-8
1.1.2 研究意义 8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8-10
1.2.1 研究内容 8-9
1.2.2 研究方法 9-10
1.3 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10-13
1.3.1 研究思路 10-12
1.3.2 可能的创新之处 12-13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3-19
2.1 国外学者有关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 13-14
2.1.1 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理论研究综述 13-14
2.1.2 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综述 14
2.2 国内学者有关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 14-19
2.2.1 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理论研究综述 14-15
2.2.2 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综述 15-19
第三章 我国居民消费和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分析 19-29
3.1 我国居民消费现状 19-23
3.1.1 我国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19-20
3.1.2 我国的各项消费率和消费构成 20-21
3.1.3 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变动趋势分析 21-22
3.1.4 不同地区居民的消费差距 22-23
3.2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23-29
3.2.1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分析 23-26
3.2.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26-29
第四章 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理论分析 29-36
4.1 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制 29-31
4.1.1 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的直接作用 29-30
4.1.2 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的间接作用 30-31
4.2 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的正负效应分析 31-33
4.2.1 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的正效应 31-32
4.2.2 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的负效应 32-33
4.3 包含人口老龄化影响的消费函数的构造 33-36
4.3.1 消费函数的理论发展 33-34
4.3.2 构建适合我国现状的消费函数 34-36
第五章 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 36-53
5.1 变量选取和建模 36-38
5.1.1 模型设定 36-37
5.1.2 变量说明 37-38
5.2 数据处理和描述 38-42
5.2.1 数据处理 38-41
5.2.2 描述统计分析 41-42
5.3 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 42-53
5.3.1 全国各省数据的计量分析 42-45
5.3.2 城镇和农村地区的计量分析 45-47
5.3.3 东、中、西三大地区的计量分析 47-52
5.3.4 对比分析 52-53
第六章 结论和不足 53-55
6.1 结论 53-54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54-55
参考文献 55-5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8-59
致谢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