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硕士论文提纲一
中文摘要 5-6
Abstract 6
引言 7-10
第一章 价值 10-13
第一节 价值的相关概念 10-11
第二节 价值属性 11-12
第三节 孔空声乐练习曲 50 首(高音用)的价值属性 12-13
第二章 孔空声乐练习曲 50 首(高音用)在训练呼吸技能方面的价值体现 13-30
第一节 呼吸的控制 14-25
第二节 呼吸中的换气 25-30
第三章 孔空声乐练习曲 50 首(高音用)在音域与声区训练方面的价值体现 30-42
第一节 音域与声区 30-31
第二节 孔空声乐练习曲 50 首(高音用)在音域与声区训练方面的价值体现 31-42
第四章 孔空声乐练习曲 50 首(高音用)在声乐演唱技巧训练方面的价值体现 42-58
第一节 连贯音训练方面的价值体现 43-46
第二节 断音训练方面的价值体现 46-49
第三节 装饰音训练方面的价值体现 49-52
第四节 花腔训练方面的价值体现 52-54
第五节 力度训练方面的价值体现 54-56
第六节 声乐演唱语音训练方面的价值体现 56-58
第五章 孔空声乐练习曲 50 首(高音用)在提升音乐基本素养上的价值 58-75
第一节 丰富多样的节奏、节拍类型训练 58-65
第二节 较全面的调性感训练 65-68
第三节 音乐结构的体验训练 68-69
第四节 不同速度感知的体验训练 69
第五节 不同钢琴伴奏音型感的体验训练 69-75
第六章 孔空声乐练习曲 50 首(高音用)在审美与教育学方面的价值体现 75-84
第一节 孔空声乐练习曲 50 首(高音用)在建立相关声乐审美上的价值 75-80
第二节 孔空声乐练习曲 50 首(高音用)在教育学相关理论领域的价值 80-84
结语 84-86
参考文献 86-90
致谢 90
舞蹈硕士论文提纲二
中文摘要 5-6
Abstract 6
引言 7-10
第一章 、“音乐听觉分析”及其题型设计构想 10-21
第一节 、音乐听觉分析及其训练目的与要求 10-13
一、 音乐听觉分析的概念 10-11
二、 音乐听觉分析的训练对象及目标 11-12
三、 音乐听觉分析的素材 12-13
第二节 、音乐听觉分析的题型设计及其教学运用 13-21
一、 音乐听觉分析训练的教学基础 13-14
二、 音乐听觉分析的题型分类及作用 14-16
三、 音乐听觉分析的题型分类设计与实际操作 16-21
第二章 、音乐听觉分析的教材编写构想 21-33
第一节 、音乐听觉分析的教材设计原则 21-23
一、 教材编写的一般原则 21
二、 “视唱练耳”教材的编写原则 21-22
三、 “音乐听觉分析”教材编写的原则 22-23
第二节 、《教程》的编辑思路、框架与难度进阶 23-26
一、 整体框架与特点 23
二、 关于上册 23-24
三、 关于下册 24-25
四、 关于《教程》的整体布局与程度进阶 25-26
第三节 、教材内容示范:以“和声听觉训练”为例 26-33
一、 关于“和声”与“和声听觉训练” 26-27
二、 从和声的“层次化”原理到教材中的宏观布局 27-29
三、 和声听觉训练的教学模式 29-33
第三章 、音乐听觉分析的教学实践 33-42
第一节 、“音乐听觉分析”与现行视唱练耳教学的兼容 33-34
第二节 、实际教学中的操作提示 34-40
一、 以实例为纲的基础训练 35
二、 以元素为纲的专项训练 35-38
三、 从“综合”到“基础”的训练 38-39
四、 关于“和声听觉训练”的教学实践 39-40
第三节 、教学中的数据反馈和分析 40-42
一、 学生对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反应 40-41
二、 教学数据反馈与分析 41-42
结语 42-44
附录 1:《新概念视唱练耳教程——音乐听觉分析与训练》课程案例 44-65
附录 2:主要参考文献 65-69
答谢辞 69-70
舞蹈硕士论文提纲三
摘要 5-6
Abstract 6
引言 7-9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7-8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8
三、 研究方法 8-9
第一章 咏叹调《哪里去了,美好的时光》的简介 9-14
第一节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剧情介绍 9-10
一、 剧情简介 9-10
二、 伯爵夫人的角色魅力 10
第二节 咏叹调《哪里去了,美好的时光》的内容和结构 10-14
一、 内容介绍 10-11
二、 结构分析 11-14
第二章 演唱版本和歌唱家的简介 14-18
第一节 两个演唱版本的简介 14-15
第二节 两位歌唱家的简介 15-18
一、 丽莎·德拉·卡萨的简介 15-16
二、 贡杜拉·雅诺维茨的简介 16-18
第三章 两个演唱版本的速度比较分析 18-28
第一节 演唱速度的整体测量与分析 18-19
一、 谱面的速度标记 18-19
二、 整体测量与分析 19
第二节 演唱速度的分段测量与分析 19-26
一、 宣叙调演唱速度的测量与分析 20-22
二、 咏叹调行板部分的演唱速度与分析 22-24
三、 咏叹调快板部分的演唱速度与分析 24-26
第三节 演唱速度的比较 26-28
一、 快慢 26
二、 频次 26-27
三、 幅度 27
四、 结论 27-28
第四章 两个演唱版本的力度比较分析 28-40
第一节 宣叙调的演唱力度测量与分析 29-32
一、 宣叙调演唱力度的测量 29-30
二、 宣叙调演唱力度的分析 30-32
第二节 咏叹调行板部分的演唱力度测量与分析 32-35
一、 咏叹调行板部分的演唱力度的测量 32-33
二、 咏叹调行板部分的演唱力度的分析 33-35
第三节 咏叹调快板部分的演唱力度测量与分析 35-38
一、 咏叹调快板部分的演唱力度的测量 35-36
二、 咏叹调快板部分的演唱力度的分析 36-38
第四节 演唱力度的比较 38-40
一、 力度域 38
二、 主要力度 38-39
三、 力度变化频次 39
四、 结论 39-40
第五章 速度、力度与情绪情感的关系 40-44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 40-41
第二节 速度、力度与情绪情感的关系 41-44
一、 速度与情绪情感的关系 41
二、 力度与情绪情感的关系 41-42
三、 速度和力度在情绪情感表达上的具体体现 42-44
结语 44-46
注释 46-48
主要参考著作及文献 48-52
致谢 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