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管理硕士论文提纲格式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658 论文编号:sb2015061314204512870 日期:2015-06-15 来源:硕博论文网

农业经济管理硕士论文提纲格式一


致谢 5-6
摘要 6-9
Abstract 9
目录 10-15
图目录 15-16
表目录 16-18
1 导论 18-30
1.1 问题的提出 18-22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23
1.2.1 研究目的 22
1.2.2 研究意义 22-23
1.3 相关概念界定 23-25
1.3.1 农村金融与涉农贷款 23-24
1.3.2 供给约束与需求约束 24
1.3.3 农贷绩效与配置效率 24-25
1.3.4 激励相容与机制设计 25
1.4 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25-28
1.4.1 技术路线 25-27
1.4.2 论文结构 27-28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 28-30
1.5.1 可能的创新点 28-29
1.5.2 存在的不足 29-30
2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30-44
2.1 理论回顾 30-34
2.1.1 农业信贷补贴论 30
2.1.2 农业金融市场论 30-31
2.1.3 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31-32
2.1.4 局部知识论 32-33
2.1.5 农村金融理论的比较 33-34
2.2 文献综述 34-44
2.2.1 金融发展理论 34-35
2.2.2 农户与农户金融 35-37
2.2.3 农村非正规金融 37
2.2.4 农村信用社改革 37-39
2.2.5 农村金融配置绩效 39-41
2.2.6 农村金融激励机制 41-44
3 农户行为、金融需求与融资意愿 44-62
3.1 引言 44
3.2 农户行为与农户借贷模型 44-47
3.3 农户信贷需求特征分析 47-51
3.3.1 农村金融需求的调查 47-49
3.3.2 当前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分析 49-51
3.4 农户禀赋对融资意愿的影响分析 51-61
3.4.1 农户决策的MNL模型 51-53
3.4.2 样本说明与变量选择 53-54
3.4.3 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54-61
3.5 本章小结 61-62
4 农贷禀赋、省域差异与空间分布 62-80
4.1 引言 62
4.2 中国农村金融供给的总体描述 62-64
4.3 农村金融网点分布差异的空间计量 64-78
4.3.1 空间自相关与空间计量模型 64-67
4.3.2 理论假设、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67-70
4.3.3 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70-78
4.4 本章小结 78-80
5 供给配给、需求压抑与双重约束 80-100
5.1 引言 80-81
5.2 供需双重约束的理论分析 81-88
5.2.1 供给配给型的信贷约束 81-85
5.2.2 需求压抑型的信贷约束 85-88
5.3 供需双重信贷约束的实证分析 88-99
5.3.1 信贷约束的确定与分析 88-91
5.3.2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91-93
5.3.3 OLM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93-99
5.4 本章小结 99-100
6 局部失灵、低位均衡与金融缺口 100-114
6.1 引言 100-101
6.2 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局部失灵 101-105
6.2.1 农村金融发展成效 101-103
6.2.2 农村金融市场失灵分析 103-105
6.3 局部失灵下的市场低位均衡 105-106
6.4 低位均衡下的农村金融缺口 106-113
6.4.1 农村资金需求量分析 106-108
6.4.2 农村资金供应量分析 108-110
6.4.3 农村资金缺口与金融缺口 110-113
6.5 本章小结 113-114
7 基于信贷约束的农贷绩效微观计量 114-132
7.1 引言 114-115
7.2 信贷约束下农户获贷效应:Heckman回归 115-123
7.2.1 自我选择与样本选择模型 115-116
7.2.2 变量设定 116-119
7.2.3 模型分析 119-122
7.2.4 信贷约束下的农户信贷缺口 122-123
7.3 信贷抑制下的农户福利效果:ESRM分析 123-129
7.3.1 模型构建 123-125
7.3.2 变量描述 125-127
7.3.3 估计分析 127-129
7.4 本章小结 129-132
8 基于统计数据的农贷绩效宏观实证 132-164
8.1 引言 132
8.2 农户增收效应的因素检验:VAR估计 132-149
8.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33-136
8.2.2 模型构建、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136-140
8.2.3 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140-149
8.3 农村金融效率的地区差异:DEA-Tobit两步法 149-162
8.3.1 DEA-Tobit模型 149-153
8.3.2 变量与数据选取 153-155
8.3.3 实证结果分析 155-162
8.4 本章小结 162-164
9 涉农金融使命漂移与扶持机制 164-174
9.1 引言 164
9.2 涉农金融机构的使命漂移 164-165
9.3 涉农金融机构的激励模型 165-169
9.3.1 模型假设 165-166
9.3.2 模型求解 166-168
9.3.3 模型结论分析 168-169
9.4 我国正向激励的政策扶持机制 169-172
9.4.1 财税扶持政策 169-170
9.4.2 金融扶持政策 170-172
9.4.3 政策激励需关注的问题 172
9.5 本章小结 172-174
10 农贷市场信号显示与信息机制 174-192
10.1 引言 174-175
10.2 农贷市场的“搭便车效应” 175-178
1 O.2.1 信息对称时的农贷市场 175-176
1 O.2.2 信息不对称时的农贷市场 176-178
10.3 农贷市场的信号显示 178-185
1O.3.1 斯宾塞的信号传递理论 178-179
10.3.2 农户对金融机构的信号显示 179-185
1O.4 农户自动履约激励与征信机制 185-188
1O.4.1 基于声誉激励的银农博弈 185-187
10.4.2 引入征信机制的银农博弈 187-188
1O.5 我国双向激励的农村征信机制 188-190
10.5.1 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188
10.5.2 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典型模式 188-190
10.5.3 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需关注的问题 190
10.6 本章小结 190-192
11 非正规金融生态位与联结机制 192-212
11.1 引言 192
11.2 格乌司原理与非正规金融生态位 192-194
11.2.1 格乌司原理 192-193
11.2.2 非正规金融竞争优势 193-194
11.3 非正规金融与农户信贷约束的缓解 194-203
11.3.1 农户融资渠道的选择 194-199
11.3.2 非正规融资与农户信贷约束 199-203
11.4 金融联结的Stackelberg模型分析 203-206
11.4.1 农贷市场特征与软信息激励 203-204
11.4.2 金融联结模型 204-206
11.5 软信息激励的金融联结机制分析 206-210
11.5.1 国内外金融联结的基本情况 206-208
11.5.2 宁波象山“村民集团授信”创新案例 208-210
11.5.3 金融联结在实践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210
11.6 本章小结 210-212
12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212-216
12.1 研究结论 212-213
12.2 政策建议 213-216
12.2.1 健全农村公共财政支持体系,积极创造金融支农良好环境 213-214
12.2.2 构建适度竞争农村金融体系,努力缓解农村市场信贷约束 214
12.2.3 完善农村金融风险缓释机制,有效纾解农贷市场局部失灵 214-215
12.2.4 创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金融支农杠杆效应 215
12.2.5 探索农村金融分层监管体系,有效防范化解农村金融风险 215-216
参考文献 216-226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226


农业经济管理硕士论文提纲格式二


目录 4-8
图表目录 8-10
摘要 10-13
Abstract 13-16
1 导论 17-32
1.1 研究背景 17-18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8-19
1.2.1 研究目的 18
1.2.2 研究意义 18-19
1.3 相关研究综述 19-28
1.3.1 关于福利的研究 19-26
1.3.2 关于福利测度的研究 26-28
1.3.3 研究评述 28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28-30
1.4.1 研究方法 28-29
1.4.2 研究内容 29-30
1.5 创新点及不足 30-32
1.5.1 可能的创新点 30-31
1.5.2 研究的不足 31-32
2 相关理论基础 32-42
2.1 农业产业发展层面 32-36
2.1.1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32-34
2.1.2 农业系统理论 34-35
2.1.3 农业生态系统理论 35-36
2.2 经济增长方面 36-40
2.2.1 生态经济理论 36-38
2.2.2 循环经济理论 38-39
2.2.3 幸福经济学理论 39-40
2.3 社会福利方面 40-42
3 农业产业的生态功能及生态问题 42-62
3.1 农业产业的生态功能 42-49
3.1.1 农业产业生态功能的内涵 42-43
3.1.2 农业产业生态功能的特点 43-45
3.1.3 农业产业生态功能的作用 45-49
3.2 农业产业的生态问题 49-61
3.2.1 农业资源问题——自然资源锐减 50-55
3.2.2 农业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严重 55-57
3.2.3 农业生物安全问题—生物风险凸显 57-58
3.2.4 农业生态问题—生态破坏严重 58-61
3.3 本章小结 61-62
4 基于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福利测度——以湖北省为例 62-79
4.1 文献回顾 62-65
4.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65-69
4.2.1 研究方法 65-68
4.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68-69
4.3 实证分析 69-76
4.3.1 农业从业人员发展指数动态分析 69-72
4.3.2 农业产业发展生态足迹的动态审视 72-74
4.3.3 农业产业发展生态福利指数的动态审视 74-75
4.3.4 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分析 75-76
4.4 简要结论与启示 76-77
4.4.1 简要结论 76-77
4.4.2 启示 77
4.5 本章小结 77-79
5 农业产业生态福利水平绩效评价——基于农户调研数据 79-98
5.1 农业产业生态福利的模糊综合评价 79-92
5.1.1 数据来源及统计检验 79-84
5.1.2 农业产业生态福利评价各公共因子的描述性分析 84-92
5.2 农业产业生态福利的综合模糊测度 92-96
5.2.1 明确评价因素集U 92-93
5.2.2 给评价集V 93
5.2.3 明确评价指标权重集A 93-95
5.2.4 构造评价矩阵 95-96
5.2.5 给出模糊评价结果 96
5.3 简要结论 96-98
6 农业产业生态福利的三方博弈分析 98-108
6.1 当前农业产业生态福利的组成内容 98-99
6.1.1 农业产业生态福利产生的利益主体结构 98-99
6.1.2 生态福利的公共属性 99
6.1.3 生态目标实现中的监管机制 99
6.2 生态福利产生中各主体行为分析 99-101
6.2.1 生态福利水平不高的中央政府层面的原因分析 100
6.2.2 生态福利水平不高的地方政府层面的原因分析 100-101
6.2.3 生态福利水平不高农业经营者层面的原因分析 101
6.3 农业生产生态目标实现过程中三方博弈行为 101-106
6.3.1 建立三方博弈模型 102-103
6.3.2 农业产业生态目标实现中的三方博弈分析 103-105
6.3.3 动态博弈模型均衡解 105-106
6.4 本章小结 106-108
7 现代农业产业生态福利的提升策略 108-119
7.1 国际典型实践 108-113
7.1.1 美国 109-110
7.1.2 欧洲 110-111
7.1.3 日本 111-112
7.1.4 其他国家和地区 112-113
7.2 国际实践的经验规律启示 113-114
7.2.1 重视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改善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 113
7.2.2 重视农业技术创新,推进农业科技的集成示范与推广 113
7.2.3 重视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113-114
7.2.4 重视政府的政策支持与保障 114
7.3 提升湖北省农业产业生态福利水平的策略分析 114-117
7.3.1 政策法规体系 114-115
7.3.2 组织管理机制 115-116
7.3.3 社会参与机制 116
7.3.4 资金投入机制 116-117
7.3.5 信息网络建设机制 117
7.4 农业产业生态福利实现与提升的未来政策取向 117-118
7.4.1 调控农资供应市场,建立生态农业的补偿机制 117-118
7.4.2 制定农业环境相关标准,加强生态农产品管理 118
7.4.3 鼓励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开发农业环保技术 118
7.5 本章小结 118-119
8 简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119-122
8.1 简要研究结论 119-120
8.1.1 湖北省农业产业生态福利指数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遇到瓶颈 119
8.1.2 农户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农业自然生态环境是影响湖北省农业产业生态福利的重要因素,湖北省农业产业生态福利水平为一般,有较大提升空间 119-120
8.1.3 农业产业生态福利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存在差异,农业产业生态福利目标难以实现 120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120-122
附录A:农业产业生态福利评价的农户调查问卷 122-128
参考文献 128-135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135-137
致谢 137-138


农业经济管理硕士论文提纲格式三


摘要 8-11
Abstract 11-14
第1章 导论 15-37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5-19
1.1.1 研究背景:农业发展面临生态困境 15-19
1.1.2 研究意义:促进农业生态化发展机制创新 19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9-32
1.2.1 产业生态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20-27
1.2.2 农业生态化路径国内外研究现状 27-29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29-32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32-36
1.3.1 研究内容 32-33
1.3.2 主要研究方法 33-35
1.3.3 技术路线 35-36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 36-37
第2章 农业生态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37-51
2.1 相关概念界定 37-42
2.1.1 生态与生态化 37-38
2.1.2 路径和生态化路径 38
2.1.3 产业生态化路径相关概念辨析 38-42
2.2 农业生态化发展的理论借鉴 42-49
2.2.1 农业生态理论及其应用 42-43
2.2.2 演化经济理论及其应用 43-46
2.2.3 超循环理论及其应用 46-49
2.3 本章小结 49-51
第3章 中国农业生态化发展的问题、障碍与国际借鉴 51-63
3.1 中国农业生态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51-54
3.1.1 中国农业生态化发展现状 51-52
3.1.2 中国农业生态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52-53
3.1.3 中国农业生态化发展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53-54
3.2 中国农业生态化发展面临的障碍因素 54-56
3.2.1 发展主体的意识障碍 54-55
3.2.2 发展环境的制度障碍 55
3.2.3 发展条件的技术障碍 55-56
3.2.4 发展方式的成本障碍 56
3.3 国外发达国家农业生态化发展的主要经验 56-60
3.3.1 国外发达国家农业生态化的实践 56-59
3.3.2 国外农业生态化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59-60
3.4 本章小结 60-63
第4章 农业生态化发展路径形成的系统机理 63-81
4.1 超循环经济与农业生态化发展路径的关系 63-72
4.1.1 超循环经济的科学内涵与特征描述 63-67
4.1.2 超循环经济与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核心关系 67-72
4.2 基于超循环经济的农业生态化发展系统 72-74
4.2.1 农业生态化发展路径的系统构成及关系分析 72-74
4.2.2 基于三个循环层面的农业生态化发展路径 74
4.3 农业生态化发展系统运行机制分析 74-79
4.3.1 共生(依存)机制 76-77
4.3.2 制衡(约束)机制 77-78
4.3.3 转化(循环)机制 78-79
4.4 本章小结 79-81
第5章 农业生态化发展路径形成的演化阶段 81-101
5.1 超循环经济三个循环路径演化的动力基础分析 81-82
5.1.1 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81
5.1.2 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需求 81-82
5.1.3 结构性污染解决需求 82
5.2 超循环经济三个循环路径的演化过程与突破分析 82-85
5.2.1 超循环经济发展路径演化的一般过程 82-84
5.2.2 基于超循环经济的农业生态化路径依赖突破分析 84-85
5.3 基于超循环经济三个循环路径演化阶段的模型分析 85-90
5.3.1 基于克拉克定律修正的超循环经济发展阶段判断标准及特征 86-87
5.3.2 基于钱纳里定律的超循环经济发展阶段判断标准及特征 87-88
5.3.3 基于库兹涅茨指数修正的超循环经济发展阶段判断标准及特征 88-89
5.3.4 超循环经济三个循环路径各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 89-90
5.4 推动超循环经济发展阶段演化升级的对策措施 90-99
5.4.1 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90-92
5.4.2 推动产业交叉化和生态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92-99
5.5 本章小结 99-101
第6章 农业生态化发展路径形成中利益主体的影响行为 101-123
6.1 基于超循环经济的农业生态化发展中利益主体分析 101-103
6.2 单个利益主体是否选择农业“生态化生产行为”的博弈关系 103-108
6.2.1 博弈模型假设与行为分析 103-105
6.2.2 博弈模型均衡解及结论分析 105-108
6.3 两个利益主体作用下农业“产业生态链”形成的博弈关系 108-112
6.3.1 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对生态化过程的影响分析 108-109
6.3.2 农业生态链上下游生产者的博弈模型 109-110
6.3.3 博弈模型均衡解及结论分析 110-112
6.4 集群利益主体作用下农业“生态化发展体系”形成的博弈关系 112-119
6.4.1 超循环经济体系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和阻碍因素 113-114
6.4.2 进化博弈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114-119
6.4.3 进化博弈模型分析结论 119
6.5 博弈前提假设与最优博弈均衡条件的实现措施 119-122
6.5.1 将地方政府生态政绩依法纳入考核 119-120
6.5.2 建立综合性企业合作平台 120
6.5.3 建立企业合作利益的公平分配机制 120
6.5.4 构建企业协同创新的技术专利共享与保护机制 120-121
6.5.5 夯实农业生态化发展环境 121-122
6.6 本章小结 122-123
第7章 农业生态化发展路径的目标模式 123-139
7.1 模式构建的原则、思路与目标 123-124
7.1.1 模式构建的原则 123-124
7.1.2 模式构建的思路 124
7.1.3 模式构建的目标 124
7.2 微观路径的目标模式:发展超循环农业 124-133
7.2.1 超循环农业与农业超循环经济 124-125
7.2.2 目标模式:发展超循环农业 125-128
7.2.3 生产机制:清洁化生产 128-130
7.2.4 经营机制:生态化经营 130-133
7.3 中观路径的目标模式:建设超循环农业园区 133-135
7.3.1 目标模式:超循环农业园区 133
7.3.2 农业经济超循环园区建设模式 133-135
7.4 宏观路径的目标模式:构建超循环农业园区网 135-138
7.4.1 目标模式:超循环农业园区网 136-137
7.4.2 农业产业园区网的功能类型 137-138
7.5 本章小结 138-139
第8章 农业生态化发展路径实施的保障体系 139-153
8.1 农业生态化发展路径依赖及路径突破的保障体系 139-142
8.1.1 农业生态化路径依赖形成的关键因素 139-140
8.1.2 农业生态化路径依赖的具体表现 140-141
8.1.3 基于农业超循环经济的生态化路径保障体系 141-142
8.2 基于超循环经济的农业生态化发展制度保障体系 142-147
8.2.1 制定农业超循环经济导向性法律体系 142-144
8.2.2 构建农业超循环经济系统性产业政策 144-146
8.2.3 重视农业超循环经济人性化非正式制度建设 146-147
8.3 基于超循环经济的农业生态化发展技术保障体系 147-150
8.3.1 农业超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战略 147
8.3.2 农业超循环系统各环节的技术选择与重点方向 147-150
8.3.3 农业超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150
8.4 基于超循环经济的农业生态化发展经济保障体系 150-152
8.4.1 农业资源价格改革策略 150-151
8.4.2 庇古手段合理化应用 151
8.4.3 农产品市场的调节机制 151-152
8.5 本章小结 152-153
第9章 个案分析:贵州农业生态化发展路径构建 153-183
9.1 贵州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践及存在问题 153-159
9.1.1 农业生产资源十分紧缺且利用率相当低下 153
9.1.2 农业生态环境出现持续恶化趋势 153-154
9.1.3 农业从业人员科技文化水平低 154
9.1.4 农业生态化发展障碍较多 154-159
9.2 贵州农业超循环经济发展阶段判断与特征分析 159-162
9.2.1 贵州农业超循环经济发展的阶段判断 159-161
9.2.2 贵州农业超循环经济发展的特征分析 161-162
9.3 基于超循环经济的贵州农业生态化发展路径构建 162-176
9.3.1 微观路径:发展超循环农业 162-167
9.3.2 中观路径:建设超循环农业园区 167
9.3.3 宏观路径:构建超循环农业园区网 167-176
9.4 贵州农业生态化发展路径保障措施 176-181
9.4.1 构建农业生态化发展资源多元投入机制 176
9.4.2 完善农业生态化发展制度体系 176
9.4.3 推动农业生态化园区合理布局 176-177
9.4.4 推进贵州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177-181
9.4.5 构建农业生态灾害保险系统 181
9.5 本章小结 181-183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183-185
10.1 研究结论 183
10.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83-185
参考文献 185-19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93-194
致谢 194-195
附录 195-202
附录1:贵州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标准 195-198
附录2:贵州省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绩效考评办法 198-199
附录3:2012年贵州省农村清洁工程项目管理办法 199-202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