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硕士论文提纲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645 论文编号:sb2015061314133512868 日期:2015-06-15 来源:硕博论文网

教育学硕士论文提纲一


图、表目录 7-8
摘要 8-12
Abstract 12-17
导论 18-42
一、问题提出 18-23
二、文献综述 23-34
三、核心概念界定 34-36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36-40
五、研究内容 40
六、创新点 40-42
第一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的实况描述及影响分析 42-62
一、“三级办学”期间(1978—2001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总况 43-46
(一) 区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 43-45
(二) 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 45-46
二、“以县为主”以来(2001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概貌 46-51
(一) 区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 46-48
(二) 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 48-50
(三) 校际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 50-51
三、“新机制”实施以来(2006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的变化趋势 51-53
(一) 区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 51-52
(二) 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 52-53
(三) 校际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 53
四、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的主要影响 53-61
(一) 危及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 54-55
(二) 助推应试教育和择校风气 55-56
(三) 降低教育资源配置整体效率 56-58
(四) 与经济发展差距形成恶性循环 58-60
(五) 阻碍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与结构优化 60-61
本章小结 61-62
第二章 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的问题实质及分析工具选择 62-78
一、义务教育制度的契约本质 62-68
(一) 交易成本与制度的产生 62-63
(二) 教育中的交易及其演变 63-66
(三) 教育交易成本:义务教育制度的起源及其变迁依据 66-68
二、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的问题实质 68-72
(一)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制度的新目标 68-70
(二)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制度的关联 70-71
(三) 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的实质:一个制度绩效问题 71-72
三、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问题的研究假设、研究对象及分析工具 72-77
(一) 研究假设的提出 72-73
(二) 研究对象的明确 73-75
(三) 分析工具的选择 75-77
本章小结 77-78
第三章 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的正式制度述源之一:委托-代理分析 78-100
一、委托-代理关系及其问题 78-82
(一) 委托-代理关系及其构件 78-79
(二) 委托-代理问题及其表现 79-81
(三) 委托-代理问题的根源与治理 81-82
二、我国义务教育投入体制中的委托-代理实况 82-89
(一) 义务教育办学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及其问题 82-85
(二) 我国义务教育投入体制中的委托-代理结构 85-88
(三) 我国义务教育投入体制中委托-代理关系的特殊性 88-89
三、义务教育投入体制中的委托-代理问题与教育资源配置差距的产生 89-99
(一) 逆向选择问题及其对义务教育差距的影响 90-93
(二) 道德风险问题及其对义务教育差距的影响 93-96
(三) 代理人合谋问题及其对义务教育差距的影响 96-97
(四) 内部人控制问题及其对义务教育差距的影响 97-99
本章小结 99-100
第四章 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的正式制度述源之二:产权分析 100-124
一、义务教育产权制度的理论分析 100-115
(一) 教育产权的基本内涵 100-106
(二) 义务教育中的物品属性及其产权制度 106-110
(三) 义务教育机构产权结构的优化选择 110-115
二、我国义务教育产权制度的基本状况 115-118
(一) 非人力资本产权制度概况 115-116
(二) 人力资本产权制度概况 116-117
(三) 义务教育投资剩余的实际来源 117-118
三、现行义务教育产权制度对教育资源配置差距的影响 118-122
(一) 教育机构剩余索取权缺失导致教育差距的产生 118-119
(二) 教育机构剩余控制权错位导致校际差距拉大 119-120
(三) 教师人力资本剩余索取权谬误导向师资配置失衡 120-121
(四) 教师人力资本剩余控制权失谐导致师资配置失衡 121-122
本章小结 122-124
第五章 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的非正式制度述源 124-142
一、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中的非正式制度 124-129
(一) 非正式制度概述 124-126
(二) 第三只手:资源配置中的非正式制度 126-128
(三) 非正式制度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及其特殊性 128-129
二、关于义务教育差距形成中非正式制度因素的实证研究 129-135
(一) 调查设计 129-130
(二) 问卷施测 130-131
(三) 统计结果 131-135
三、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形成中的非正式制度因素分析 135-141
(一) 意识形态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的影响 135-137
(二) 道德信仰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的影响 137-138
(三) 习俗惯例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的影响 138-140
(四) 文化传统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的影响 140-141
本章小结 141-142
第六章 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治理中的制度变迁问题分析 142-156
一、义务教育差距演化中制度变迁的主要影响因素 142-147
(一) 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142-144
(二) 政府决策因素 144-145
(三) 利益博弈因素 145-146
(四) 文化意识因素 146-147
二、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治理中制度变革面临的困境 147-150
(一) 导致义务教育差距的制度状态:“纳什均衡” 147-148
(二) 治理义务教育差距的制度变迁阻力:利益博弈 148-149
(三) 治理义务教育差距的制度变迁面临“路径依赖” 149-150
三、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治理中制度变革面临的契机 150-155
(一) 外部经济社会环境变化:缩小义务教育差距已成时代之需 151-152
(二) 中央政府及政策变化:缩小义务教育差距已是当务之急 152-154
(三) 博弈格局力量对比变化:中央政府统筹力量剧增 154-155
本章小结 155-156
第七章 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治理的制度变革思路 156-172
一、制度变革困境破解 156-159
(一) 让决策者利益相关,打破利益博弈格局 156-157
(二) 强化学习机制,形成制度变迁的“多数同意” 157-158
(三) 选择合适的制度变迁方式:强制、主动、局部、渐进 158-159
二、委托-代理问题治理 159-164
(一) 投资委托人复位:中央统筹 160
(二) 投资代理人调整:以省为主,省直管县 160-162
(三) 促进信息畅通,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 162-164
(四)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资源均衡配置 164
三、教育产权制度变革 164-168
(一) 还给教育行政机构剩余索取权 165
(二) 调整教育机构之间剩余控制权 165
(三) 教师人力资本剩余索取权纠错 165-166
(四) 协调各主体人力资本控制权,落实教师定期流动制度 166-168
四、教育非正式制度建构 168-169
(一) 加强宣传教育,树立正确意识 168
(二) 加强人员交流和精神引领,重塑职业道德与信仰 168-169
(三) 加强正式制度导向与执法,促进非正式制度变迁 169
本章小结 169-172
结束语 172-176
参考文献 176-186
附录 186-190
后记 190-192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192


教育学硕士论文提纲二


图、表目录 8-11
摘要 11-14
Abstract 14-18
导论 19-51
一、问题提出 19-28
(一) 选题背景 19-25
(二) 研究问题 25-28
二、文献综述 28-40
(一) 国外研究综述 29-32
(二) 国内研究综述 32-38
(三) 分位数回归与组合投资理论在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38-39
(四) 研究述评 39-40
三、研究设计 40-45
(一) 核心概念界定 40-42
(二) 研究假设条件 42-45
(三) 主要数据来源 45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45-51
(一) 研究思路 45-47
(二) 技术路线 47-49
(三) 研究方法 49-51
第一章 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投资及其生成机理 51-81
一、高等教育投资及其历史演变 51-57
(一) 高等教育投资的特征 51-54
(二) 高等教育投资生产与消费双重属性 54-55
(三) 高等教育投资历史演变 55-57
二、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投资的考察 57-63
(一) 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投资一般行为特征 57-59
(二) 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现状及特点 59-63
三、高等教育投资风险解读 63-69
(一) 风险中的高等教育投资 63-65
(二) 高等教育社会投资风险 65
(三) 高等教育个人投资风险 65-67
(四) 高等教育个人投资风险的特点及类型 67-69
四、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风险及表现形式 69-71
(一) 风险认识不够,估计不足 69-70
(二) 投资形式单一 70
(三) “羊群效应”明显 70-71
(四) 面临多重预算约束 71
五、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计量 71-77
(一) 明瑟收益率法对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计量 71-72
(二) 方差及半方差法对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计量 72-73
(三) 分位数回归法对教育风险的计量 73-75
(四) 信息熵对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计量 75
(五) 下偏矩对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计量 75-76
(六) 各种风险计量方式比较分析 76-77
六、高等教育投资风险规避 77-81
(一) 高等教育投资风险规避必要性 77-78
(二) 高等教育投资风险规避可能性路径 78-81
第二章 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风险与规避理论基础 81-105
一、不确定条件下投资的特点、基本原则及过程 82-85
(一) 不确定性投资决策特点 82-83
(二) 不确定性风险计量基本原则 83-84
(三) 不确定性决策过程 84-85
二、不确定条件下收益及风险计量的理论基础:期望效用理论 85-87
(一) 期望效用函数和期望效用理论 85-86
(二) 期望效用理论对不确定性条件下收益风险计量的适用性 86-87
三、行为经济学视角下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投资 87-91
(一) 不确定和风险情况下高等教育个人投资再认识 88-90
(二) 行为经济学理论对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投资的启示 90-91
四、人力资本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对农民工子女高等教育投资风险规避的审视 91-97
(一) 高等教育投资的“有限理性” 91-93
(二) 高等教育的筛选与信号功能 93-94
(三)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94-95
(四) 高等教育的比较优势 95-96
(五) 高等教育产权理论 96-97
(六) 新制度经济学对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启示 97
五、组合投资理论与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投资风险规避 97-100
(一) 金融投资相关理论 97-98
(二) 资本组合投资相关理论 98-99
(三) 组合投资理论对教育投资的适用性 99
(四) 组合投资理论对高等教育个人投资风险规避的有效性 99-100
六、风险投资与保险对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投资风险规避的拓展 100-105
(一) 风险投资相关理论 100-101
(二) 金融保险相关理论 101-102
(三) 风险投资及保险理论对高等教育投资风险规避的适用性 102-103
(四) 风险投资及保险理论对高等教育投资风险规避的有效性 103-105
第三章 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抽样调查与实证分析 105-137
一、调查目的及内容 105-109
(一) 调查目的 105-106
(二) 调查基本内容 106-107
(三) 调查设计 107
(四) 调查实施及质量控制 107-108
(五) 相关调查概念的界定 108-109
二、高校毕业生调查样本数据整理及分布 109-120
(一) 普通高校毕业生个人高等教育投资调查基本情况 109-110
(二) 调查样本的数据分布及统计学比较 110-120
三、已就业人员调查基本情况及数据整理 120-123
(一) 调查总体情况 120-121
(二) 调查样本数据的分布及统计学比较 121-122
(三) 调查样本就业基本情况分布 122-123
四、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123-132
(一) 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风险直接影响因素 123-126
(二) 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风险间接影响因素 126-129
(三) 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风险特殊影响因素 129-132
五、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投资收益风险因素操作化处理 132-134
(一) 因素分解 132
(二) 变量操作化说明 132-134
六、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风险影响因素统计特性 134-137
(一) 各解释变量的统计特性 134-135
(二) 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与家庭背景状况统计特性 135-137
第四章 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个人投资风险计量及对比分析 137-171
一、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投资收益风险计量方法与模型 137-139
(一) 方法选择路径 137
(二) 计量模型方程 137-139
二、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风险计量 139-156
(一) 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率估计 139-150
(二) 相关模型的检验 150
(三) 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风险的计量 150-156
三、城镇及农村其他家庭子女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及风险计量 156-167
(一) 城镇及农村其他家庭子女高等教育投资收益计量 156-164
(二) 城镇和农村其他家庭子女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风险估计 164-167
四、不同群体家庭子女普通高等教育个人投资风险的对比分析 167-171
(一) 不同群体家庭子女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风险情况 167-170
(二) 不同群体家庭子女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风险对比分析 170-171
第五章 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风险生成机理分析 171-199
一、制度安排与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投资收益风险逻辑因应 172-177
(一) 制度与风险的理论链接 172-174
(二) 良好的制度安排能提高效率降低风险 174-177
二、相关制度安排引致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投资收益风险 177-185
(一) 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路径 177-185
(二) 高等教育投资及其相关制度演变路径 185
三、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风险呈状 185-191
(一) 现有高等教育制度安排无法适应并引领经济发展需求 186-187
(二) 现有制度未能有效保障高等教育投入 187-188
(三) 现有制度安排无法有效规避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投资收益风险 188-191
四、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风险生成的内在机理 191-199
(一) 高等教育制度中政府“经济人”利益诉求 191-194
(二) 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194-196
(三) 高等教育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利益冲突 196-198
(四) 高等教育制度供给悖论 198-199
第六章 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投资收益风险规避策略建议 199-221
一、加强制度供给,弥补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错位 200-211
(一) 改革完善高等教育制度,缩小高等教育层级差距 200-203
(二) 打破单一招生体系,推进农村家庭子女定向培养制度 203-205
(三) 建立分类分担体系,降低农民工家庭子女成本分担比重 205-210
(四) 加强风险评估预判,及时公布评估信息 210-211
二、消除劳动力流动制度性壁垒,提高农民工家庭子女投资收益 211-213
(一) 打破二元经济格局,建立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 211-212
(二) 破除行业与职业壁垒,缩小职业收入差异 212
(三)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大劳动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212-213
三、创新高等教育风险投资与保险制度,分散分担投资收益风险 213-218
(一) 引入高等教育风险投资,分散投资收益风险 213-215
(二) 建立大学生最低收入保障制度,保证高等教育投资收益 215-216
(三) 完善高等教育投资保险制度,分担投资收益风险 216-218
四、提高风险意识,合理选择高等教育 218-221
(一) 强化风险意识,减少盲目投资 218-219
(二) 关注市场动态,选择合适专业 219
(三) 努力完成学业,强化主动投资 219-220
(四) 加强文化引领,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 220-221
结束语 221-226
参考文献 226-239
附录 239-249
后记 249-250


教育学硕士论文提纲三


中文摘要 4-5
Abstract 5-6
导论 9-29
一、 研究缘起 9-11
二、 研究意义 11-12
三、 研究问题 12-14
四、 研究综述 14-25
五、 研究方法 25-26
六、 基本框架说明 26-28
七、 创新与不足 28-29
第一章 教育学知识科学化的内涵 29-47
一、 教育学知识的分析 30-39
(一) 知识 30-32
(二) 教育知识 32-35
(三) 教育学知识 35-38
(四) 教育学知识的功能 38-39
二、 教育学知识科学化探析 39-47
(一) 科学化 39-42
(二) 教育学知识科学化 42-44
(三) 教育学知识科学化的限度 44-47
第二章 教育学知识科学化的价值 47-61
一、 教育学发展面对的“后现代诘难” 47-52
二、 知识科学化:教育学积极应对后现代思维的现实选择 52-57
三、 知识科学化:教育学走向实质繁荣有效路径 57-61
第三章 教育学知识科学化的前提 61-80
一、 研究对象——教育学知识的来源 62-64
二、 建国后关于教育学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 64-67
(一)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事实” 64-65
(二)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65-66
(三)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 66-67
(四)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 67
三、 对不同教育学对象观的学理分析 67-73
(一) 教育事实:具体而不可重复的客观存在 68-69
(二) 教育问题:教育事实矛盾的主观反映 69-71
(三) 教育现象:相似而共识性的“教育问题” 71-72
(四) 教育规律:“教育现象”中的本质联系 72-73
四、 “教育现象”作为教育学研究对象的依据 73-80
(一) 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标准 74-76
(二) “教育事实”、“教育问题”、“教育规律”观的局限性 76-78
(三) “教育现象”观的适切性 78-80
第四章 教育学知识科学化的方法论 80-97
一、 教育学知识生产的方法论沿革 81-87
(一) “经验总结”抑或“逻辑推理”的方法论阶段 81-82
(二) “哲学思辨”的方法论阶段 82-83
(三) “实证研究”的方法论阶段 83-85
(四) “多元转向”的方法论阶段 85-87
二、 “专属”还是“共享”——教育学研究方法论的独立性探析 87-89
三、 “多元”还是“一元”——教育学研究方法论的多样性探析 89-93
四、 基于研究对象的方法论——教育学研究方法论的选择标准 93-97
第五章 教育学知识的科学化陈述 97-116
一、 “谁来说”——教育学知识陈述的主体 97-101
二、 “说什么”——教育学知识陈述的内容 101-105
三、 “怎么说”——教育学知识陈述的方式 105-110
四、 教育学知识陈述的案例:“教育回归生活”的话语分析 110-116
结语 116-119
参考文献 119-126
后记 126-128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和著作情况 128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