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硕士论文提纲一
摘要 4-5
Abstract 5
第一章 引言 8-12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8-9
1.1.1 研究目的 8
1.1.2 现实意义 8-9
1.1.3 学术意义 9
1.2 研究重点难点 9-10
1.3 研究框架内容 10-11
1.4 创新及不足 11-12
第二章 理论基础 12-18
2.1 国外研究现状 12-14
2.1.1 非均衡发展理论 12-13
2.1.2 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理论 13-14
2.2 国内研究现状 14-18
2.2.1 对选择基准的研究 14
2.2.2 对特色产业发展的应用研究 14-16
2.2.3 对临夏州特色产业发展研究 16-18
第三章 临夏州各产业发展概况 18-23
3.1 临夏州简介 18
3.2 第一产业发展概况 18-19
3.3 第二产业发展概况 19-20
3.4 第三产业发展概况 20-21
3.5 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21-23
第四章 临夏州特色产业研究方法和数据 23-27
4.1 模型与方法 23-24
4.1.1 方法应用条件及局限性 23
4.1.2 方法应用的可行性 23-24
4.2 区位商基准分析 24
4.3 偏离份额分析 24-25
4.4 变量与数据 25-27
第五章 临夏州特色产业发展实证研究 27-46
5.1 特色农牧业发展实证研究 27-36
5.1.1 区位商分析 27-28
5.1.2 偏离份额分析 28-36
5.2 特色工业发展实证研究 36-39
5.2.1 区位商分析 36-37
5.2.2 偏离份额分析 37-39
5.3 特色商贸等行业发展实证研究 39-42
5.3.1 区位商分析 39
5.3.2 偏离份额分析 39-42
5.4 特色旅游业发展实证研究 42-44
5.4.1 区位商分析 43
5.4.2 偏离份额分析 43-44
5.5 临夏州特色产业总结 44-46
第六章 临夏州特色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46-50
6.1 准确定位用足用活政策机遇 46
6.2 特色种植业发展政策建议 46-47
6.3 特色畜牧业发展政策建议 47
6.4 特色林果业发展政策建议 47-48
6.5 特色工业发展政策建议 48
6.6 特色商贸业发展政策建议 48
6.7 特色餐饮、住宿业发展政策建议 48-49
6.8 特色旅游业发展政策建议 49-50
参考文献 50-53
致谢 53
民族硕士论文提纲二
摘要 4-5
Abstract 5-6
目录 7-10
第1章 绪论 10-23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0-11
1.1.1 选题背景 10
1.1.2 研究意义 10-11
1.2 理论基础 11-13
1.2.1 资源禀赋理论 11-12
1.2.2 产业发展理论 12-13
1.2.3 规模经济理论 13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8
1.3.1 文化旅游研究 13-14
1.3.2 民族文化旅游研究 14-16
1.3.3 贵州民族文化旅游研究 16-17
1.3.4 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研究 17-18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8-20
1.4.1 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旅游 18-19
1.4.2 经济效益 19
1.4.3 旅游经济 19-20
1.5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20-21
1.5.1 研究目的 20
1.5.2 主要方法 20
1.5.3 基本思路 20-21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21-23
1.6.1 可能创新之处 21-22
1.6.2 可能不足之处 22-23
第2章 黔东南与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概况 23-31
2.1 黔东南州概况 23-26
2.1.1 黔东南州区域概况 23-24
2.1.2 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4-25
2.1.3 黔东南州旅游发展概况 25-26
2.2 西江千户苗寨概况 26-29
2.2.1 西江千户苗寨概况 26
2.2.2 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26-28
2.2.3 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文化旅游经济发展概况 28-29
2.3 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成就及其贡献 29-31
2.3.1 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29
2.3.2 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29
2.3.3 促进了农村文明程度的提高 29-31
第3章 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文化旅游经济效益调查 31-39
3.1 调查设计 31-32
3.1.1 调查对象 31
3.1.2 调查内容 31
3.1.3 调查方法 31-32
3.2 调查结果 32-36
3.2.1 针对旅游管理与统计等部门的调查 32-33
3.2.2 针对旅游经营户的调查 33-36
3.2.3 针对旅游产品加工、民族服饰制作、客运运输的调查 36
3.2.4 针对与民族文化旅游有关的种植户与养殖户的调查 36
3.3 对调查结果的初步分析 36-39
3.3.1 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文化旅游经济效益的构成要素 36-38
3.3.2 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文化旅游经济效益的产生的特点 38-39
第4章 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文化旅游经济效益分析 39-56
4.1 经济效益分析模型的建构 39-45
4.1.1 方法选择 39-41
4.1.2 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文化旅游各行业经济效益计算 41-44
4.1.3 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文化旅游总的经济效益计算 44-45
4.2 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文化旅游经济效益的分析 45-52
4.2.1 总体分析 45-48
4.2.2 具体分析 48-52
4.3 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文化旅游经济效益影响因素分析 52-56
4.3.1 研究方法说明 53-54
4.3.2 回归分析 54
4.3.3 模型检验 54-55
4.3.4 结果分析 55-56
第5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56-63
5.1 研究结论 56-57
5.1.1 基于理论检验的视角 56
5.1.2 基于黔东南民族地区的视角 56-57
5.2 问题讨论 57-59
5.2.1 从餐饮业效益看民族特色餐饮 58
5.2.2 从住宿、景区景点、客运运输效益看基础设施建设 58-59
5.2.3 从旅游产品销售和文化娱乐效益看文化资源开发 59
5.3 对策与建议 59-63
5.3.1 促进民族特色餐饮业的发展 59-60
5.3.2 加大民族村寨基础设施建设 60-61
5.3.3 加大民族文化旅游娱乐项目专业化 61
5.3.4 带动民族文化旅游村相关行业及产业发展 61-63
参考文献 63-66
调查表 66-68
附录 68-73
致谢 73
民族硕士论文提纲三
摘要 4-5
Abstract 5-6
第一章 绪论 9-18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9-10
(一) 选题缘起 9
(二) 选题意义 9-10
二、研究目的 10-11
三、研究方法与主要概念 11-12
(一) 研究方法 11
(二) 主要概念的界定 11-12
四、文献综述 12-18
(一) 佛教文化的美学特征 12-13
(二) 敦煌文化的研究 13-15
(三) 敦煌舞蹈的研究 15-18
第二章 佛教文化与敦煌文化 18-22
一、佛教文化在敦煌地区的产生及传播 18-19
二、佛教文化是敦煌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 19-20
三、佛教文化在敦煌文化中的多样性存在 20-22
(一) 敦煌石窟壁画艺术 20-21
(二) 敦煌石窟雕塑艺术 21-22
第三章 佛教文化影响下的敦煌壁画乐舞分析 22-27
一、敦煌壁画乐舞的形成概述 22-24
二、敦煌壁画对佛教文化的诠释 24-27
(一) 唐代敦煌壁画中经变图对世俗生活的关注 24
(二) 唐代敦煌壁画中菩萨像和飞天像的慈爱之心 24-25
(三) 唐代敦煌壁画中供养人像富含生活气息 25
(四) 唐代敦煌壁画中的壁画乐舞 25-27
第四章 从敦煌壁画乐舞中看复活的神奇舞蹈 27-40
一、敦煌壁画乐舞的舞蹈图像 27-30
(一) 经变画中的乐舞 27-28
(二) 供养伎乐 28
(三) 佛教乐舞 28-29
(四) 生活化舞蹈 29-30
二、敦煌壁画乐舞中舞蹈形象特点 30-31
(一) “杂树生花”的多元化 30
(二) 妩媚身姿——多曲线 30
(三) 造型服饰大胆夸张 30-31
三、敦煌壁画乐舞的佛教文化维度 31-36
(一) 音乐 31-32
(二) 服饰 32-34
(三) 配乐 34-36
三、敦煌舞蹈的佛性之基——虔诚之心、敬仰之意 36-38
四、敦煌舞蹈对壁画乐舞的超越和重建 38-40
结语 40-41
参考文献 41-44
(一) 著作类 41-42
(二) 期刊类 42-44
致谢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