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提纲一
	
	作者简介 6-7
	摘要 7-10
	ABSTRACT 10-13
	前言 17-27
	§0.1 问题的缘起 17-20
	0.1.1 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17-18
	0.1.2 大学生确立正确人生志向的需要 18-19
	0.1.3 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发表展的需要 19-20
	§0.2 研究现状 20-25
	0.2.1 国内研究现状 20-23
	0.2.2 国外研究现状 23-24
	0.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24-25
	§0.3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5-27
	0.3.1 研究思路 25-26
	0.3.2 研究方法 26
	0.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6-27
	第一章 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基本含义 27-43
	§1.1 励志的含义 27-33
	1.1.1 “志”:志向与意志 27-31
	1.1.2 “励”:教育激励与自我磨砺 31-33
	§1.2 励志教育的含义和发生机制 33-39
	1.2.1 励志教育的理论定位 33-35
	1.2.2 励志教育的发生机制 35-39
	§1.3 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基本理念 39-43
	1.3.1 社会转型对大学生励志教育提出的新挑战 39-40
	1.3.2 社会转型对大学生励志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40-43
	第二章 大学生励志教育的思想理论基础 43-56
	§2.1 大学生励志教育的思想溯源 43-50
	2.1.1 中国古代励志教育思想及其价值 43-47
	2.1.2 西方古代励志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47-50
	§2.2 大学生励志教育的理论基础 50-56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励志教育的思想 50-53
	2.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励志教育思想 53-56
	第三章 大学生励志教育的知识借鉴 56-70
	§3.1 当代德国精神教育思想述评 56-60
	3.1.1 狄尔泰精神科学对生命意义的阐释 56-57
	3.1.2 奥伊肯精神生活哲学对人生价值的升华 57-59
	3.1.3 李特精神教育的陶冶路径 59-60
	§3.2 美国成功励志教育的启示与借鉴 60-65
	3.2.1 成功学兴起的历史文化背景 61
	3.2.2 成功学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 61-63
	3.2.3 成功学“热”的“冷”思考 63-65
	§3.3 建国以来我国大学生榜样励志的基本经验 65-70
	3.3.1 建国以来我国大学生榜样励志的发展历程 65-66
	3.3.2 榜样激励是大学生励志教育的有效方法 66-68
	3.3.3 榜样激励在励志教育中应把握的主要问题 68-70
	第四章 大学生励志教育的时代环境与面临的问题 70-82
	§4.1 社会环境与励志教育 70-72
	4.1.1 社会环境影响志向选择的基本特点 70-71
	4.1.2 社会环境影响志向发展的基本价值 71-72
	4.1.3 社会环境对学校励志教育的基本要求 72
	§4.2 转型时期社会环境的特点与励志教育 72-76
	4.2.1 社会经济环境的特点及其对励志教育的影响 72-73
	4.2.2 社会政治环境的特点及其对励志教育的影响 73-74
	4.2.3 社会文化环境的特点及其对励志教育的影响 74-75
	4.2.4 大众传媒的新特点及其对励志教育的影响 75-76
	§4.3 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励志教育面临的问题 76-82
	4.3.1 政治志向多元 77-78
	4.3.2 道德志向消弱 78-79
	4.3.3 职业志向功利 79-80
	4.3.4 生活志向务实 80-82
	第五章 大学生励志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82-96
	§5.1 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基本目标 82-86
	5.1.1 促进大学生人格和谐 82-84
	5.1.2 提升大学生人生境界 84-86
	§5.2 励志教育的主要内容 86-96
	5.2.1 理想信念教育 86-88
	5.2.2 道德信仰教育 88-91
	5.2.3 幸福观教育 91-96
	第六章 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实施与保障 96-112
	§6.1 励志教育的价值引导 96-102
	6.1.1 人的价值与价值引导 96-97
	6.1.2 励志教育价值引导的基本原则 97-98
	6.1.3 励志教育价值引导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98-100
	6.1.4 励志教育价值引导对教育者素质的要求 100-102
	§6.2 励志教育中的自主建构 102-107
	6.2.1 自主建构及其理论依据 102-103
	6.2.2 大学生自主建构的前提 103-104
	6.2.3 大学生自主建构的主要方法 104-107
	§6.3 建构大学励志文化环境 107-112
	6.3.1 大学文化及文化环境 107-108
	6.3.2 大学文化环境的励志教育功能 108-109
	6.3.3 大学励志文化环境的优化 109-112
	结语 112-114
	致谢 114-115
	参考文献 115-121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提纲二
	
	中文摘要 4-6
	Abstract 6-7
	目录 8-10
	引言 10-22
	一、 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10-12
	二、 国外和国内研究现状 12-19
	三、 研究思路和论文难点 19-20
	四、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20-22
	第一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旨归的内涵解读 22-41
	一、 中西方人本思潮之流变 22-28
	(一) 西方人本思想的历史意蕴 22-24
	(二) 中国人本思想的历史蕴含 24-26
	(三) 人本旨归的当代中国内涵 26-28
	二、 以人本为视角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论析 28-29
	(一) 从人本视角透视思想政治教育之认识论意义 28
	(二) 从人本视角透视思想政治教育之价值论意义 28-29
	(三) 从人本视角透视思想政治教育之方法论意义 29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旨归研究的核心问题 29-41
	(一) 人本旨归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 30-32
	(二) 人本旨归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32-34
	(三) 人本旨归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构建原则 34-41
	第二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旨归的理论基础 41-62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基础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41-46
	(一) 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理论 41-43
	(二)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理论 43-46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46-55
	(一)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的探索与贡献 47-49
	(二)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的继承与运用 49-51
	(三) 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的深化与弘扬 51-53
	(四) 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53-55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旨归的理论借鉴 55-62
	(一) 西方古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55-56
	(二) 西方近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56-58
	(三) 西方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58-62
	第三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旨归的发展反思 62-89
	一、 建国以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发展 62-70
	(一) “改革开放”以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发展回顾 62-65
	(二) “改革开放”以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发展回顾 65-70
	二、 当前大学生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现实症结 70-77
	(一)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育人模式的现实体察 70-72
	(二)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育人模式的现状考量 72-73
	(三) 高校职业发展教育育人模式的现实境遇 73-75
	(四)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育人模式的现实瓶颈 75-77
	三、 当前大学生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现实窥探 77-89
	(一) 高校课堂教学理念的现实省察 78-80
	(二) 高校课堂教学内容的现实困境 80-82
	(三) 高校教师教学素养的现状分析 82-85
	(四) 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现状审视 85-89
	第四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旨归的缺失成因 89-101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旨归缺失之传统文化成因 89-91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旨归缺失之思想观念成因 91-94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旨归缺失之社会历史成因 94-97
	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旨归缺失之现实状况成因 97-101
	第五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旨归的实践蕴涵 101-125
	一、 当前大学生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实践探索 101-111
	(一)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育人模式的路径探索 101-103
	(二)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育人模式的建构途径 103-106
	(三) 高校职业发展教育育人模式的实践探寻 106-108
	(四)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育人模式的路径选择 108-111
	二、 当前大学生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策略应对 111-125
	(一) 高校课堂教学理念的凝练更新 112-115
	(二) 高校课堂教学内容的策略优化 115-118
	(三) 高校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渠道 118-121
	(四) 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路径 121-125
	结语 125-126
	参考文献 126-132
	后记 132-134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134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提纲三
	
	摘要 7
	Abstract 7
	详细摘要 8-10
	Detailed Abstract 10-17
	引言 17-35
	一、研究的缘起 17-20
	二、研究的意义 20-23
	三、研究综述 23-32
	(一) 国内研究现状 23-29
	(二) 国外研究现状 29-32
	四、研究方法 32-33
	五、研究思路 33
	六、主要创新点和难点 33-35
	第一章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释义 35-73
	一、主体、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 35-49
	(一) 主体 35-38
	(二) 主体性 38-46
	(三)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 46-49
	二、主体间性 49-53
	三、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53-73
	(一) 何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53-56
	(二) 主体间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56-59
	(三) 借鉴主体间性理论的辩证分析 59-60
	(四) 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特性 60-66
	(五)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困境 66-73
	第二章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73-101
	一、主体间性哲学的凸现 74-81
	(一) 主体间性的现象学解释 75-76
	(二) 主体间性的解释学理解 76-77
	(三) 主体间性的存在主义生存论诊释 77-78
	(四) 主体间性的交往行为理论分析 78-79
	(五) 主体间性的后现代主义解读 79-81
	二、交往理论的生成与发展 81-95
	(一)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解读 81-92
	(二)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 92-95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理论基石 95-97
	四、社会学、心理学的理论借鉴 97-101
	(一) 社会学的理论参照 97-98
	(二) 心理学的理论借鉴 98-101
	第三章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生成 101-125
	一、关系中的人 101-108
	(一) 人的本质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 101
	(二) 人的关系性存在的形态 101-107
	(三)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人的共生性关系基础上 107-108
	二、对话与理解 108-117
	(一) 对话 108-113
	(二) 理解 113-117
	三、交往实践 117-125
	(一) 交往实践的含义 117-118
	(二) 交往实践的辩证逻辑 118-120
	(三)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交往实践基础上 120-125
	第四章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考察 125-141
	一、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125-128
	(一)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 125-126
	(二)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126
	(三)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要素关系 126-128
	二、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转向 128-131
	(一) 从重“规范”灌输转向以“人”为本 128-129
	(二) 从对象化活动到主体间交往活动 129-130
	(三) 从单一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130-131
	三、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131-141
	(一)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 131-135
	(二)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特征 135-141
	第五章 主体间性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成因 141-151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41-143
	(一)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不平等 141
	(二)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和融合 141-142
	(三) 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过于单一 142
	(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现实问题关注不够 142
	(五) 新媒体时代导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出现障碍 142-143
	(六) 现行载体乏力所导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应难以发挥 143
	二、产生的主要原因 143-151
	(一) 思想观念方面的因素 143-145
	(二) 教育内容、方法方面的因素 145-146
	(三)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方面的因素 146-147
	(四) 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方面的因素 147
	(五)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方面的因素 147-148
	(六) 新媒体的影响因素 148-151
	第六章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构建 151-165
	一、构建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 151-153
	(一) 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共进 151
	(二) 塑造具有主体间性品质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51-152
	(三) 注重人文关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精神 152-153
	二、构建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153-160
	(一) 以人为本原则 153-154
	(二) 生活世界原则 154-156
	(三)主体间性原则 156-158
	(四) 交往理性原则 158-159
	(五) 互动共赢原则 159-160
	三、构建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 160-161
	(一) 树立平等交往意识 160
	(二) 树立交互主体意识 160-161
	(三) 树立包容理解意识 161
	四、构建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61-165
	(一) 注意保留主体之间的差异性 161-162
	(二) 处理好交往与灌输的关系 162-165
	第七章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165-189
	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系统 165-173
	(一)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域价值 165-170
	(二) 营造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 170-172
	(三)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系统构建机制 172-173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与教育方法 173-183
	(一) 转换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 173-176
	(二)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76-183
	三、改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交往关系 183-189
	(一)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交往关系的现状 183-185
	(二) 改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交往关系的必然要求 185-189
	参考文献 189-199
	致谢 199-201
	作者简介 201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01-202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