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提纲范文一
摘要 8-10
Abstract 10-11
导论 12-46
一、问题的提出 12-17
(一)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对民族学前双语教学的呼吁 12-14
(二) 我国少数民族幼儿的发展对学前双语教学的诉求 14-15
(三) 选择学前儿童维汉双语教学的缘由 15-17
二、概念界定 17-22
(一) 双语 17-19
(二) 双语教学 19-21
(三) 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概念辨析 21
(四) 学前儿童 21
(五) 学前儿童维汉双语教学 21-22
三、研究综述 22-40
(一) 双语教学目标的相关研究 22-24
(二) 双语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24-33
(三) 双语教学评价的相关研究 33-37
(四) 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相关研究 37-40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40-45
(一) 研究思路 40-43
(二) 研究方法 43-45
五、研究意义 45-46
(一) 理论意义 45
(二) 实践意义 45-46
第一章 新疆及西方双语教学的历史演进 46-72
第一节 新疆双语教学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46-54
一、新疆双语教学的发展历程 46-52
二、新疆双语教学发展对学前儿童维汉双语教学的启示 52-54
第二节 西方双语教学的发展及启示 54-72
一、西方双语教学的发展 54-67
二、西方双语教学发展对当前学前儿童维汉双语教学的启示 67-72
第二章 学前儿童维汉双语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原则 72-92
第一节 学前儿童维汉双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72-85
一、第二语言获得理论 72-79
二、文化多元主义 79-82
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 82-85
第二节 学前儿童维汉双语教学的原则 85-92
一、双语教学本身的原则 86-88
二、双语教学本身之外的原则 88-92
第三章 学前儿童维汉双语教学目标的建构 92-112
第一节 学前儿童维汉双语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 92-99
一、学前儿童学习的需要 92-97
二、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97-99
第二节 学前儿童维汉双语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99-100
一、社会需求与学前儿童个体需要相统一的原则 99-100
二、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差异性原则 100
三、教学目标设计的可行性原则 100
第三节 学前儿童维汉双语教学目标的分类 100-104
一、学前儿童维汉双语教学的直接目标 101-103
二、学前儿童维汉双语教学的间接目标 103-104
第四节 学前儿童维汉双语教学目标的特点 104-106
一、与幼儿园各领域教学目标相辅相成 104-105
二、与母语教育目标相互补充 105-106
三、与汉语教学目标相互契合 106
第五节 学前儿童维汉双语教学的目标体系 106-112
一、总体目标 108
二、分类目标 108-111
三、分层目标 111-112
第四章 学前儿童维汉双语教学的内容与实施 112-146
第一节 学前儿童维汉双语教学的内容 112-130
一、学前儿童维汉双语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 112-114
二、学前儿童维汉双语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 114-116
三、学前儿童维汉双语教学的内容 116-130
第二节 学前儿童维汉双语教学的实施 130-146
一、学前儿童维汉双语教学实施的取向 130-131
二、学前儿童维汉双语教学实施的途径 131-140
三、学前儿童维汉双语教学实施的教育生态环境 140-146
第五章 学前儿童维汉双语教学的评价 146-162
第一节 学前双语教学评价的内涵与特征 146-149
一、学前双语教学评价的内涵 146-147
二、学前儿童维汉双语教学评价的特征 147-149
第二节 学前儿童维汉双语教学评价的内容 149-153
一、学前儿童的评价 150-152
二、幼儿教师的评价 152-153
第三节 学前儿童维汉双语教学评价的方法 153-162
一、量化评价 153-154
二、量化与质性的结合 154-156
三、质性评价方法 156-162
第六章 学前儿童维汉双语教学的个案研究 162-202
第一节 研究方法 162-171
一、研究的历程 162-164
二、研究场景与研究对象 164-167
三、研究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167-169
四、研究的信效度 169-171
第二节 研究结果与讨论 171-188
一、A园学前双语教学的目标 171-174
二、A园学前双语教学的内容 174-178
三、A园双语教学的实施 178-183
四、A园学前双语教学的评价 183-188
第三节 影响A幼儿园双语教学的因素分析 188-194
一、幼儿 188-190
二、幼儿教师 190-192
三、园长 192
四、幼儿园文化 192-194
第四节 问题与建议 194-202
一、问题 194-197
二、建议 197-202
结语与展望 202-206
参考文献 206-224
(一) 著作类 206-210
(二) 论文类 210-218
(三) 英文文献 218-221
(四) 网络文献类 221-224
附录 224-226
后记 226-228
博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228
教育论文提纲范文二
摘要 9-12
Abstract 12-15
导论 16-51
(一) 问题的提出 16-21
1. “钟摆”现象:中国幼儿园课程发展进程中需要反思的价值取向问题 16-17
2. “二元对立”与“单向度”取向:幼儿园课程价值理论存在的对立思维 17
3. “学前教育的春天”: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机遇与隐患 17-21
4. 学术研究的需要:对中国近百年来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流变系统研究的缺失 21
(二) 核心概念界定 21-22
1. 幼儿园 21
2. 幼儿园课程及课程文本 21-22
3. 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 22
(三)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22-23
(四) 研究的意义与创新之处 23-24
1. 研究的意义 23
2. 论文的创新之处 23-24
(五) 文献综述 24-35
1. 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24-34
2.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34-35
(六) 研究设计 35-51
1. 历史分期 35-37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37-39
3. 主要研究方法 39-40
4. 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 40-51
一、中国现当代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历史渊源 51-61
(一) 中国传统蒙学思想—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历史源头 51-54
1. 蒙以养正:中国传统蒙养教育的目的观 52
2. 正之以礼:教育目的中以伦理道德的养成为第一位 52-53
3. 重视读书识字:传统蒙养教育的一大特点 53
4. 在教育方式上重视正面教育 53-54
5. 注重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54
(二) 清末民初的幼儿教育——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转折点 54-59
1. 清末“中体西用”的学前课程价值取向 55-57
2. 民初(1912-1918)更倾向于“共和精神”的学前课程价值追求 57-58
3. 清末民初学前课程价值取向的共性 58-59
小结 59-61
二、价值和合:“单元中心制”时期的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 61-101
(一) “单元中心制”时期幼儿园课程的价值背景 61-70
1. 政权更迭的政治形态 61-62
2. 弃旧纳新、百花齐放的文化生态 62-63
3. 此起彼伏的教育思潮 63-68
4. 民国时期教育方针与幼儿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68-70
(二) “单元中心制”时期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形成 70-78
1. 学界关于幼稚园课程的理论探讨 70-76
2. 幼稚园课程的本土实验 76-78
3. 官方对幼稚园课程改革的支持和推动 78
(三) “单元中心制”时期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表征 78-99
1. 幼稚园课程的价值定位 78-79
2. 幼稚园课程的价值体现 79-84
3. 文本分析:幼稚园课程价值取向的表征 84-99
小结 99-101
三、学术理性主义与社会适应:“仿苏分科”时期中国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 101-132
(一) “仿苏分科”时期幼儿园课程的价值背景 101-108
1. 现代化的歧路:新中国政治形态的困境与危机 101-102
2. “服从于政治”“为政党服务”: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的政治取向 102-104
3. 全面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转向 104-106
4. 新中国教育方针与相关幼儿教育政策 106-108
(二) “仿苏分科”时期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形成 108-115
1. 拒西学苏:我国幼儿课程理论价值选择的官方导向 108-109
2. 弃西从苏:新中国时期幼儿教育学术界关于课程理论的选择 109-112
3. 从照搬到自主探索:我国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调适 112-115
(三) “仿苏分科”时期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表征 115-131
1. 课程价值定位 115-116
2. 课程价值体现 116-117
3. 文本分析:建国初十余年我国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价值表征 117-131
小结 131-132
四、社会重建主义:“革命文体”时期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 132-154
(一) “革命文体”时期幼儿园课程的价值背景 132-137
1. 无序的高度集权——中国政治形态的病变 132-134
2. 政治的附庸:文化大革命时期彻底畸变的文化生态 134-136
3. 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要革命”的指导方针 136-137
(二) “革命文体”时期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形成 137-139
1. 全盘否定“文革”前党和政府的幼儿教育方针 137
2. 幼儿教育的政治化和阶级斗争化 137-138
3. 对幼儿园教育目标及内容的批判与重定 138
4. 新的课程与教材改革方针的出台 138-139
(三) “革命文体”时期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表征 139-153
1. 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定位 139-141
2. 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在教材中的体现 141
3. 文本分析: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表征 141-153
小结 153-154
五、学术理性主义:“统编教材”时期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 154-183
(一) “统编教材”时期幼儿园课程的价值背景 154-164
1. “恢复旧体制”下“向民主迈步”:“后文革时代”政治形态 154
2. 解放思想:“后文革时代”的文化苏醒 154-158
3. 碰撞中的价值坚守:“后文革时代”教育理论的保守取向 158-162
4. “后文革时代”的教育政策与基本方针 162-164
(二) “统编教材”时期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形成 164-167
1. 对“文革”时期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批判 164-165
2. 幼儿教育界的实验探索与学术研究 165-167
(三) “统编教材”时期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表征 167-182
1. 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定位 167-168
2. 幼儿园课程的价值体现 168-169
3. 文本分析: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表征 169-182
小结 182-183
六、自我实现:“领域课程”时期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 183-216
(一) “领域课程”时期幼儿园课程的价值背景 183-195
1. 政治民主化——改革开放后我国政治形态的价值取向 183-184
2. 崇尚人文精神:“文化热”浪潮中的生机盎然的文化转向 184-186
3. 教育思潮与教育理论的强劲推动 186-192
4. 国家教育政策方针的演变 192-195
(二) “领域课程”时期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生成 195-200
1. 幼儿园教育理论的转变 195-198
2.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期的幼教改革 198-200
(三) “领域课程”时期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表征 200-215
1. 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定位 200-201
2. 幼儿园课程的价值体现 201
3. 文本分析: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表征 201-215
小结 215-216
七、重返和合:“活动体验课程”时期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 216-244
(一) “活动体验课程”时期幼儿园课程的价值背景 216-224
1. 以人为本: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治形态的价值立场 216-217
2. 和合共融:21世纪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立场 217-220
3. 西方新教育理论思潮的深入影响 220-222
4. 教育政策导向 222-224
(二) “活动体验课程”时期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生成 224-227
1. 幼儿园课程改革学界关于“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讨论 224-225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的深度推进 225-226
3. 几种国外经典幼儿园课程方案的引入与践行 226-227
(三) “活动体验课程”时期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表征 227-242
1. 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定位 227-228
2. 幼儿园课程的价值体现 228-231
3. 文本分析:幼儿园课程的价值表征 231-242
小结 242-244
八、流变态势 244-267
(一) 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历史流变 244-252
1. 从学科到领域:课程设置的变化 244
2. 趋向“和合”: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总体发展变化 244-248
3. “道德观念”在“价值灌输”取向中基本居于首位 248-249
4. 课程目标叙写方式逐渐凸显表意目标和儿童主体 249-252
(二) 课程组织形式、内容来源及教学模式的变化 252-257
1. 我国幼儿园课程组织形式在实质上一直是学科形式 252
2. 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取向趋于价值和合 252-256
3. 我国幼儿园教学模式的变化与课程组织形式相关,呈现出灵活多样性 256-257
(三) 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分析 257-267
1. 价值关涉类故事一直居于主导,但价值无涉类故事呈上升起伏趋势 257-258
2. 教科书价值取向发展变化的总体态势 258-260
3. 道德价值更侧重个性品质发展取向 260
4. 意识形态取向从重“领袖”到重“爱国家爱民族”转变 260-261
5. 教科书中文本人物的流变特点 261-267
九、历史反思 267-293
(一) 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百年流变的整体特点 267-270
1. 传统蒙学思想是影响着中国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一条文化暗流 267
2. 教育理论思潮是中国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嬗变的风向标 267-268
3. 课程实验的力度和广度决定着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科学性 268
4. 时代精神总是较为明显地体现在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流变之中 268-269
5. 中国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历经百年流变之后再呈“和合”之势 269-270
6. 幼儿园课程价值中人文精神的不足 270
(二) 处理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的反思 270-280
1. 规约与超越:如何处理政治与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关系? 271-273
2. 静水与风浪: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新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价值中的向度? 273-274
3. 为何而变:基于外来教育理论还是本土课程实验? 274-280
(三) “传统知识”在我国幼儿园课程中的命运的反思 280-285
1. 知识教学并非是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根源 281-282
2. 知识学习与“童年快乐被削弱”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282-283
3. 适宜的知识学习能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发展 283-284
4. 确立科学的幼儿教育课程知识观 284-285
(四) 幼儿园课程中人文精神的反思 285-288
1. 从“畏天”到“爱人”:幼儿园课程中人文精神的内涵的嬗变 285-286
2. 涵育“真善美”:幼儿教育视域中人文精神的终极诉求 286
3. “窗边的小豆豆”:什么是充满人文意味的幼儿园课程 286-288
(五) 打破二元论:确立基于儿童发展的价值“和合”取向 288-291
1. 二元对立: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幼儿园课程价值思维 288-289
2. 儿童:幼儿园课程的价值主体与价值起点 289-290
3. 儿童发展的内涵: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体系构成 290-291
(六) 价值慎思:幼儿园课程编制与实施主体应养成的习惯 291-293
1. 价值慎思之“为了谁” 291
2. 价值慎思之“为了什么” 291
3. 价值慎思之“输出内容的价值适切性” 291-293
结语 293-295
参考文献 295-306
后记 306-308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08
教育论文提纲范文三
摘要 5-8
Abstract 8-11
绪论 12-31
一、研究缘起 12-15
(一) 城乡人口结构变化给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带来了新挑战 12-13
(二) 印度作为研究对象国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13-14
(三) 印度初等教育和我国义务教育的可比性 14-15
(四) 教育政策是农村义务教育应对城市化挑战的有效途径 15
二、文献综述 15-24
(一) 核心概念 15-16
(二) 国内外研究述评 16-24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24-31
(一) 理论基础 24-27
(二)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27-28
(三) 研究方法 28-31
第一章 印度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初等教育发展状况 31-55
一、印度城市化发展的基本历程与特点 31-41
(一) 印度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31-34
(二) 印度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及成因 34-41
二、印度初等教育制度 41-47
(一) 印度初等教育的法定性质 41-42
(二) 印度初等教育的学制与学校体系 42-44
(三) 印度初等教育的经费配置 44-46
(四) 印度初等教育课程的基本规定 46-47
三、印度农村初等教育的发展状况与问题 47-55
(一) 印度城乡人口结构与农村儿童入学状况与问题 48-50
(二) 印度农村初等教育阶段的教师配置状况与问题 50-52
(三) 印度农村初等教育学校的建设布局状况与问题 52-55
第二章 印度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初等教育发展的政策选择 55-70
一、免费普及型教育政策 55-63
(一) 普及初等教育运动(SSA) 55-60
(二) 免费营养午餐计划(MDMS) 60-63
二、改善提升型教育政策 63-66
(一) 县初等教育计划(DPEP) 63-64
(二) 县级教育培训学院计划(DIET) 64-66
三、倾斜扶持型教育政策 66-70
(一) 女童初等教育国家项目(NPEGEL) 66-67
(二) 教育工作者项目(SKP) 67-68
(三) 部落寄宿学校计划(Ashram School) 68-70
第三章 印度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初等教育政策的要素分析 70-85
一、政策问题:城市化进程导致城乡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均衡 70-72
(一) 农村地区大规模初等教育的资源需求无法满足 70-71
(二) 优质教育资源持续向城市集聚 71-72
二、政策目标:普及初等教育的同时侧重扶持弱势群体 72-74
(一) 一切教育政策都服务于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的目标 72
(二) 提升初等教育质量是终极诉求 72-73
(三) 将教育公平扩展至社会公平 73-74
三、政策环境:来自政治形态、经济水平与宗教文化的影响 74-77
(一) 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和全民参与的民主制度强化了政策监督 74-75
(二) 区域经济水平差异影响政策落实 75-76
(三) 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限制了教育公平政策的实施 76-77
四、政策资源:政府资助为主,企业、NGO共同参与 77-79
(一) 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按比例分担大部分经费 77-78
(二) 企业捐助 78-79
(三) NGO参与 79
五、政策效果:印度农村初等教育政策的实施成效与问题 79-85
(一) 取得的成就 80-82
(二) 问题与挑战 82-85
第四章 印度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初等教育政策的利益架构和价值取向 85-98
一、印度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初等教育政策的利益架构 85-92
(一) 联邦政府统筹政策的管理与执行以集中表达公民意志 85-88
(二) 印度各邦政府推进政策的贯彻执行以获取更多的地方自主权 88-89
(三) “县—乡—村”自治组织制定政策落实方案以加强自治 89-90
(四) 企业投入政策资源以获取隐形的政治经济利益 90-91
(五) NGO监督与反馈政策执行过程以保证理念输出 91-92
二、印度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初等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 92-98
(一) 城市化进程对印度社会分层的影响 93-95
(二) 印度农村初等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 95-98
结论 98-107
一、印度农村初等教育政策的特征 98-101
(一) 印度城市化进程影响农村初等教育政策的发展与变革 98-100
(二) 印度民主制度的自由和农村初等教育政策的不自由 100-101
(三) 狭隘保守的种姓制度与包容开放的农村初等教育政策存在冲突 101
二、印度农村初等教育政策应对城市化进程的启示 101-107
(一) 坚持“对校不对人”的投入方式,保证农村小型学校的正常运转 102
(二) 政府多维管理,统筹农村私立学校发展 102-105
(三) 健全项目数据管理系统,保障经费有效落实 105-107
参考文献 107-123
附录 123-124
后记 124-126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经历与主要成果 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