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风险偏好对上市公司碳绩效的影响探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0 论文编号:sb2023080222212550796 日期:2023-08-10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会计论文,文章以我国A股工业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选取样本公司2014-2021年间的相关数据,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法对管理者风险偏好对上市公司碳绩效影响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实证检验,并进一步通过分组回归分析,论证了管理者风险偏好对碳绩效影响作用在不同行业特点、不同产权性质的上市公司间表现的差异性。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全球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带动了经济效益的迅猛提升。但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与冲击,其中,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带来的全球气候恶化就是其中之一。如何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面对的巨大挑战。
在此压力下,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积极开展了多次谈判,协议并通过了一系列公约,以应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相应地,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为缓解碳减排压力采取了诸多相关措施。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上,我国政府主动承诺要于202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础上下降40%-45%。同时,我国政府在印发的相关文件中进一步细化了环保核查重污染、高耗能行业的分类,修订了相关法律法规以加大环保执法强度,规范企业环境行为,引导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另外,为落实减排承诺,我国于2011年将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作为市场型环境规制手段引入,从2013年起,先后启动了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湖北和重庆七省市作为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并于2017年12月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电力行业);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提出“双碳”的战略目标,表示我国2CO排放量要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并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中和。

会计论文参考
会计论文参考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
在我国“双碳”目标的驱动下,学者们对关于环境规制、碳排放交易机制等的有效性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对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有关企业管理层是否在内部决策制定中充分执行了政府推行的减排政策,以及能否在保证企业最小碳排放量的同时,确保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相关研究并没有统一的结论。同时,在此过程中,受心理认知偏差、外部经营环境等因素影响的管理者风险偏好程度是否对公司碳排放、碳绩效产生影响,产生怎样的影响等,还有待进一步论证。从现有研究成果看,关于管理者风险态度如何作用于企业决策行为选择,进而对企业碳绩效水平产生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本文研究话题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空间。
因此,本文在国家倡导企业进行低碳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从管理者有限理性入手,结合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对行为主体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管理者风险偏好与上市公司碳绩效之间的关系及影响机理,借助实证方法验证管理者风险偏好对公司碳绩效水平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到上市公司存在产权性质差异以及行业差异,进一步探究管理者风险偏好对碳绩效影响作用在不同行业特点、不同产权性质的上市公司间的表现是否一致,旨在为引导公司加强对管理者认知偏差、心理偏好对其行为决策影响的关注度,正确评价管理者在运营管理决策制定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落实碳减排政策,改善碳管理水平提供思路;同时,为优化管理层配置,组建高效的管理团队,充分激发管理者的决策导向作用,帮助上市公司实现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双赢的目的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关于管理者风险偏好的相关研究
管理者的过往经历以及自身特质影响其对待风险的态度,而管理者对风险持有的不同偏好态度通过影响其决策关注点,最终反映到对上市公司各项行为差异性选择上。国内外学者对管理者风险偏好的相关研究涉及的层面较多,本文主要从影响管理者风险偏好的因素、对管理者风险偏好的评价与测算、管理者风险偏好影响上市公司行为这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1.关于影响管理者风险偏好因素的研究。较多学者从管理者自身的个人特质出发对影响管理者风险偏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如Camelo[6]较早提出了高层管理人员的教育水平、年龄、任期等个人特征与其风险偏好程度存在直接关联的观点;Bagneux[7]则关注到了行为人进行决策时,情绪状态对其风险偏好态度的影响; Huang[8]、Faccio[9]等均认为,高管层性别构成是风险偏好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他们发现,女性高管在面临不确定事件时,普遍比男性更加厌恶风险,其决策行为选择也会愈发谨慎;王秀娟[10]在研究中着重探讨了决策者心理安全感对其风险偏好的影响作用;王元芳[11]认为,管理者的从军经历使得管理者面对风险时表现的更为保守,进而表现为管理者风险偏好水平显著下降;李明辉[12]研究发现,在管理者风险偏好程度较低时,党组织参与治理对管理者风险偏好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且这种积极影响在国有企业中体现的更为显著。
还有一些学者从公司治理、地域环境等方面对影响管理者风险偏好的因素进行了探究。如Coles[13]指出,对公司股票收益波动率敏感度较高的经理人薪酬结构(基于期权的薪酬结构),会促进管理者风险偏好程度的提升; Faccio[14]在研究中认为,企业投资组合多样化程度与管理者风险偏好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周泽将[15]发现,独立董事政治关联程度越大,对管理者风险偏好的促进程度越小;周雪峰[16]则间接证明了公司董事网络的中心位置会帮助管理者增强其个人风险偏好;李真[17]通过来自国内的证据证明了地域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对个人决策风险偏好的影响。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管理者风险偏好
管理者是掌控企业决策权和经营管理权的人,其制定的管理决策会影响企业的战略方针和发展方向(Chandler[89])。“管理者”作为研究中使用的学术用语,最早可追溯到 20世纪70年代有关战略管理的理论研究中(Hambrick[90]),但截止到目前,对其内涵界定并未在学者间达成共识。本文在借鉴学者们对“管理者”一词界定范畴的基础上,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和相关变量测算的准确性,将管理者界定为参与企业战略决策的制定与实施,对企业的战略实施与经营管理具有决策权和控制权的高管团队,具体包括上市公司年报和国泰安数据库中披露的高管,如:董事会主席及成员和监事会主席及成员、董事长、正副总裁、正副总经理、党委书记、董事会秘书、各部门总监等担任管理职务的人员。
此外,学者Markowitz[91]在其投资组合理论中最早提出“风险偏好”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投资者在投资决策选择过程中,面对未知的投资收益和风险,所表现出来的对待风险的态度趋势。随着学术界对相关研究的逐步完善,使得风险偏好概念的运用不再局限于投资者,而是引申至企业等行为主体,而风险偏好也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实体在追求目标时愿意接受的风险程度(Abdel-Khalik[28])。随着有限理性理论和行为财务学的兴起和发展,风险偏好则用来特指行为人对待风险的心理态度和心理倾向,成为研究行为财务学中非理性行为人的重要心理特征(白云涛[23])。
综上,本文参照以往学者们的研究观点,将管理者风险偏好定义为企业内部管理者在面对风险或进行风险管理及决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态度。不同的行为个体内心愿意接受的风险程度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体现为管理者对风险的偏好存在高低程度上的差别。因此,可将管理者风险偏好划分为风险偏好型、风险中立型和风险规避型。风险偏好型管理者愿意接受的风险程度较高,会为了追求较高的不确定收益,制定风险较大的相关决策;风险规避型管理者愿意接受的风险程度较低,更倾向于选择放弃高额的不确定收益,更为稳妥且风险较小的决策;风险中立型管理者对风险的接受程度则介于风险偏好型管理者和风险规避型管理者之间,在做出相关决策时,既不会莽撞冒进,也不表现得过于保守。
...............................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19
一、管理者风险偏好与公司碳绩效的关系 ................................ 19
二、不同产权性质下管理者风险偏好与企业碳绩效的关系 ........... 20
三、不同行业特点下管理者风险偏好与企业碳绩效的关系 ........... 21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 .................................. 23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23
二、变量设定 ............................................ 23
三、模型构建 ................................ 26
第五章 实证研究检验 ................................... 29
一、描述性统计 .................................... 29
二、相关性分析 ......................................... 31
三、多元回归分析 ......................................... 33 
第五章 实证研究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
本文对全样本研究中所涉及的主要变量的平均值、中位数、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具体结果如下表5-1所示:

会计论文参考
会计论文参考

上表列示了全样本研究下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碳绩效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6.257和6.533,处于较高水平,其标准差为2.073,最小值为1.394,最大值达10.130,说明样本公司间的碳绩效水平差异较大,进行碳管理的程度不一;变量管理者风险偏好的最小值为0.002,最大值为0.813,而其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154、0.138,说明样本中半数以上的上市公司管理者风险偏好程度相对较低,且其标准差为0.108,表明样本间管理者风险偏好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公司规模的标准差为1.260,表明样本公司的规模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资产负债率的最大值为1.037,而最小值仅为0.009,标准差为0.185,且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414、0.411,说明样本公司间财务杠杆水平差异明显,且半数左右的上市公司存在面临较大财务风险的可能;环境规制的标准差为0.974,代表不同行业属性的上市公司所承受的外部环境规制程度不一,差异较大;两职合一变量的均值为0.247,表明样本中24.7%的上市公司存在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的情况;股权集中度的标准差为14.210,这意味着样本公司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且其中位数为31.310,代表少于半数的样本公司存在一股独大的局面;资本密集度的平均值、中位数、最小值差异较小,标准差为0.072,表明样本间的资本密集度表现较为平缓;变量高管薪酬差距的平均值、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虽然差别较小,但其标准差为0.785,说明样本间对核心高管与非核心高管的激励程度有一定差异。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结合“双碳”目标下的宏观政治背景以及现有相关文献,本文就管理者风险偏好对上市公司碳绩效的影响展开研究。文章以我国A股工业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选取样本公司2014-2021年间的相关数据,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法对管理者风险偏好对上市公司碳绩效影响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实证检验,并进一步通过分组回归分析,论证了管理者风险偏好对碳绩效影响作用在不同行业特点、不同产权性质的上市公司间表现的差异性。
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
1.管理者风险偏好程度对上市公司碳绩效水平有积极的正向促进作用。可能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管理者对风险偏好的态度会影响其对相关减排项目投资、研发的决策行为,使其做出支持环保、减排等高风险项目的选择,进而会降低上市公司碳排放量,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有助于提高碳绩效;另一方面,管理者对风险的偏好程度也会影响其在公司日常运营中的财务决策制定,因风险偏好型管理者持有更为乐观的态度,使其面对不确定性风险时,倾向于做出追逐更高的超额收益的行为选择,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实现提升碳绩效水平的目的。
2.基于产权性质的异质性考虑,管理者风险偏好对碳绩效的正向促进作用在不同产权性质的上市公司间存在差异性。相较于非国有上市公司,在国有上市公司间体现的更为明显。可能的原因是,国有上市公司与政府间的政治联结关系更为普遍,进而能够比非国有上市公司更容易获得来自政府的各类资源支持,使得国有上市公司管理者在面对是否进行减排活动这类高风险项目的决策时,表现出偏好风险的态度,更愿意做出推动各项减排措施实施、减少公司碳排放量的行为,使得公司碳绩效水平提升的效果优于非国有上市公司。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