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本研究从回顾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以及改革历程入手,分析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提出课程项目化设计构想。通过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吸取前人经验,进行理论探讨研究,最后以《计算机组装和维护》课程为例进行课程项目化设计,进一步探讨课程项目化的设计流和方法。课程目标是我们希望学生学习课程后产生的某种变化,课程目标的明确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因为只有明确的目标,才能使得教有目的,突出重点;使得学有动力,积极参与。同时,明确的目标在教学中具有很好的导向功能,有助于教师思考怎么帮助学生实现什么样的变化,也有助于学生内化的发展。我们需要在教学之前预先设定课程目标,确定学习后,应该实现那些变化。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规划学生发展的方向,而且只有预先设定了学生应当产生怎样的变化才能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并且在学生学习完成后进行效果评价。《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一门主要基础课程,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通过市场调查发现这门课程的开设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从岗位需求来看,也是对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超过了理论知识。但是原有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设置的目标,突出对计算机构成及计算机工作原理的介绍,以及硬件的性能指标的介绍,而缺乏实践的操作和职业性,这样的课程目标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本研究采用的思路为首先利用各种手段,收集与本研究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分析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指出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劳动者,国家也是对职业教育相当重视。但是职业教
育本身也有着许多问题,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和企业岗位对接,教育与就业脱节,教学效果不好等。面对出现的问题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改革,本文紧接着回顾了中职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历程,我国职业教育也经历了多次的发展,吸取了很多国家职业教育成果的经验,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能力本位”等等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根据《决定》提出的:“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成绩较差,学习习惯较差,在初中度过了一段失败的学习经历,因此不愿意学习,或者学习效果很差,学习没有自信。实际上这些学生很多只是逻辑思维、数理智力不突出,其实践学习能力优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优于动脑能力,但传统教学又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割开来,这令得这类学生越来越没有学习的自信。而项目化课程,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让理论知识更加容易接受。项目课程,是创建一个工作场景,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理论知识,让学生“做”中“学”,“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本文认为课程改革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同时从中职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分析,提出和论证实施课程项目化改革是提高我国现阶段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方法。其次通过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整理,总结前人对本研究已有的成功,当前的进展和趋势,为本究提供宝贵的经验。然后进入理论研究阶段,通过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归纳总结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对课程项目化的理论支持进行探讨,明确本研究相关概念。以理论研究作为基础,集合课程案例,应用教学设计和学习理论,以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为例,进行课程的项目化设计,找出课程项目化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进行实施准备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和教师能力的建设、市场调研、确定课程目标、将课程内容划分模块、将模块细分成项目、单个项目设计,最后是课程评价。并通过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发现设计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完善。
3 中职课程项目化设计....................................................10
3.1 设计原则和注意事项......................................................10
3.2 中职课程项目化实施准备..................................................11
3.2.1 学生情况分析.....................................................11
3.2.2 教师能力的建设....................................................12
3.3 中职学校课程项目化设计..................................................12
4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项目化设计实例.........................26
4.1 学生情况分析............................................................25
4.2 市场调研................................................................25
4.3 确定课程目标...........................................................26
4.4 模块的划分.............................................................27
4.5 模块中项目的确定.......................................................28
4.6 “cpu 的选购”项目设计样例.............................................29
4.6.1 项目导言.........................................................30
4.6.2 项目课时.........................................................30
4.6.3 学习目标.........................................................30
4.6.4 项目准备.........................................................31
4.6.5 项目实施.........................................................31
4.6.6 项目评价.........................................................32
4.6.7 巩固拓展.........................................................32
总结
对课程项目化在中职计算机课程中的探讨以及通过在一学期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进行课程项目化应用,收获很多,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通过研究发现中职课程改革的道路很多,很多教育专家提出了各种意见,我们也借鉴了许多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不难发现课程项目化是其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改革方式。这是一种适应学生特点,满足社会和企业要求的方式。通过实践后的问卷调查,也表明学生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进行课程项目化改革感到满意的占到了学生中的多数,感觉学习兴趣提高的学生也占到了大多数。但是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1、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获取更多的信息,以及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2、教师自身的素质要跟上课程项目化的需要,不光在理论知识上要够,还要有很强的岗位实做能力。成为双师型教师。3、并不是所有选择的项目既能够传授知识又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符合课程设计的要求。4、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设计的课程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在以后的研究和实践中,我要坚持课程项目化教学,完善和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找出新的问题,我相信课程项目化改革是适应中职课程改革要求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R]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5.02
[2] 2007 年全国职业院校就业质量调查报告发布教育发展研究2007 年23 期
[3] 李德俭.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思考.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0):25-26
[4] 张秀红.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分析[J].新课程.教师,2010,(10):70-70
[5] 郝超,蒋庆斌.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高职课程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5. (30):56-59
[6] Sally Berman project learning for the multiple intelligences classroom[M]. SAGEPublications.2009.1
[7] 胡宁.计算机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法[J].辽宁师专学报,2005,(2):18-19
[8] HarUnul Seifert.das project im Sehulalltag-ein Vorhaben der Schulerinnen undSehuler.arbeitUnd Technik in der Sehuler.1998.3:166-171
[9] Knoll.M.The Projeet Method:Its voc ational Edueation origin and InternationalDevelopment.Journal of Industrial Teacher Edueation.1997.VOL.34,No.3.
[10] Satchwel.R.E. Using Functional Flow Diagram to Enhance Technical SystemsUnderstanding[J].Journal of Indtstrial Teacher Education,1996,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