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收获转化主体的作用解析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mjt1985 点击次数:183
论文字数:37600 论文编号:sb201210271922173781 日期:2012-10-27 来源:硕博论文网

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国民中农业人口是绝大多数。经历了几千年的缓慢发展后,也积累了不少独树一帜的经验,形成了独立的农业实用科学体系。尽管向来非常注重农业,也重视对农业技术成果的研究及应用,但已远远不适应现代快速增长的经济和人口压力。为此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已是必然。“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转化能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等与农业科技密切相关的内容不断的在各种媒体被提及,显示出国家对农业和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高度重视。
    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快速转化能够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步伐。对内,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增加农村人口的收入,给农业生产经营者带来最大的实惠,稳固国内经济;对外,在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又是国家强大的后屑,发挥基石的作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我国由农业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重要步骤,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现代农业向产业化进军的支柱。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这些都依赖十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转化应用。
    我们都知道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经济的腾飞,根本出路也在十农业科技。今天要想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就需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拓展农业的功能和领域,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要想充分体现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最根本的措施就是进一步增强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推广能力和转化能力,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支撑作用,稳步提高农业增长的质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正是解决科技与农业经济脱节,实现科技对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重要支撑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美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80%以上,英国、法国、德国等也在60%左右。我国每年虽然也有数量不少的科技成果问世,但大多数成果仍滞留在实验室或试验田里,转化率只有40%左右。因此,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已迫在眉睫。

二、研究现状

    1、研究现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活动。由十其本身的特殊性,国内外对它的研究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早期称为农业推广学研究,在国外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美国、法国等农业发达国家更是历史悠久,我国在这方面还近乎十空白,在农业大学里也是在近年来才开设这门课程。
    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比较早的是1993年山东农业大学赵龙群等人主持完成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策研究”,该项目着重研究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外在和法律上的不健全,为当年《农技推广法》的出台,做了理论上的铺垫。在目前,这一研究领域较权威的是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周圣坤,他主要从事农业推广、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工作,近50次作为发展专家、培训专家参与双边和多边援华的农业和农村发展项目的实践工作,4次作为国际发展专家为老挝、菲律宾、非洲加纳、南美玻利维业的农村发展项目工作。
      国内对农业科学技术创新主体也进行了研究,形成的观点大致分为四种:一是认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包括科研机构进行改制后形成的企业,以及技术部门培植的科技企业;二是认为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二是认为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中主体缺位;四是认为多兀组合主体,由涉农企业、农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政府、技术推广与中介服务机构、农民、相关机构组成。在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方面的研究中,研究者达成的共识是,认为主体包括政府、农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推广与中介服务机构、涉农企业、农民及相关机构。其中,政府是主要的投入主体,科研机构是技术创新主体,农户或农业企业则是需求主体。
2、文献综述
    国内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的文章很多,都对转化率低下做了自己的分析。陈志兴和土云龙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症结分析及其对策研究》中,突出了机制问题和对策选择;陈品南的《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模式初探》主要对转化模式进行了探索;柳岩和张正河在《农业科技推广主体间差异比较分析》中着重分析了推广主体间的差异;温玉华也在《浅谈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障碍与对策》中谈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宋容德在《试论新农村建设中的几对矛屑关系》中讲了人们对农技成果及转化的理解不同,存在差异。诸如此类的文章很多,都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给了建议。在此就不多赘述了。
3、相关法律和中央决策演变
    任何一个活动的展开都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政策的扶持。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随着农业经济的要求,我国也不断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1.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15-22
        1.2.1 主体的含义.......... 15
        1.2.2 农业科技成果..........15-17
        1.2.3 转化主体与农业.......... 17-22
第二章 转化主体的.......... 22-30
    2.1 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农业.......... 22-26
        2.1.1 我国改革开放后.......... 22-23
        2.1.2 当前农业科技成果.......... 23-26
    2.2 各转化主体之间的相互.......... 26-27
        2.2.1 研发主体与需求.......... 26-27
        2.2.2 需求主体与推广.......... 27
        2.2.3 推广主体与反.......... 27
        2.2.4 研发主体与推广.......... 27
    2.3 转化主体在农业科技成果.......... 27-30
        2.3.1 从认识对实践活动.......... 28
        2.3.2 从商品的供求关系.......... 28-29
        2.3.3 从“有用性”的角度.......... 29-30
第三章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 30-38
    3.1 几个主要农业发达国家的.......... 30-33
        3.1.1 几个农业发达国家的.......... 30-32
        3.1.2 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 32-33
        3.1.3 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 33
    3.2 提高各转化主体作用.......... 33-38
        3.2.1 持续增加资金.......... 33-34
        3.2.2 健全农业科技..........34
        3.2.3 加大教育投入.......... 34-35
        3.2.4 培养建立高效.......... 35
        3.2.5 建立建设分类农业..........35-38


结束语
      农业科技成果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综合性概念,其转化更是繁杂,涉及面广、环节多、风险较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也有很多方面的途径。
    本文从农业科技成效的内涵以及农业科技成效变化的特点、内容开始,讲述了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不菲成就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也分析了转化主体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转化主体的构成、相互作用与影响,转化主体的认识水平等等方面,说明农业科技成果能否被有效利用和转化以及传播速度的快慢,不仅受科技成果本身的物质技术条件和外部制度安排的影响,受到各转化主体认识的制约。转化主体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力量,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也都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转化主体的价值观和目的要求影响和制约着成果转化的方向和形式;将农业科技成果看作单纯的商品,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看作商品的价格,其转化就要受供求的影响;有用性是供求产生的基础,有这个“有用性”,才产生人的需要,才有人去生产,“可交换的有用性的多少”就是转化主体产生作用的基础。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