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是当代“人工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它是研究如何制造人造的智能机器,最终达到人类的智能活动,以扩大和延长人类的智能的科学。它是探讨人类认知的新形式,也是科学认识论、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人工智能的目的是绕过脑和身达到对人类理智的全面理解。其思维可追溯到图灵的智能机①。人工智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人工神经网络、人工生命、人工进化、专家系统、模式识别、问题求解、自然语言理解和处理、自动定理证明等众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惊人的成绩。
通过模拟人脑,让机器完成以前必须由人来完成的工作,人工智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往与创作手段,日益发展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项技术。同时,人工智能有着很强的哲学意义,“没有一门科学比人工智能与哲学的关系更密切。科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后,只在认识论层面上与哲学保持着联系。”②对人类智能的模拟除了机器人本身技术上的创新,同时也有赖于哲学对意识活动本身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目前,人工智能面临的哲学问题主要包括意向性、概念框架、机器人行为的语境、日常化认识③等。
意向性作为一种人类特殊的关系属性很早就已存在,但真正研究意向性是较晚的事情。意向性一词最初由布伦塔诺提出。简单来说意向胜是指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某个信念时,他的心理状态总是指向外部世界的某种事或物。
意向性问题是人工智能哲学相关问题中尤为重要的一个。许多人工智能哲学家、脑科学家、人工智能科学家认为目前的计算机只是进行形式符号处理的句法机,而不是语义机,机器只是根据人们预先编写的程序,完成一系列固定操作,而机器对这些操作并不理解。其关键原因是机器不具备意向吐。意向陛是众多学科关注的热点,如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心理学、哲学等,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下面对国内外意向胜与人工智能相关哲学研究做一简要介绍。
塞尔是弱人工智能理论的代表,在《心、脑和科学》一书中将人类心理现象概括为四大特征,即:意识性、意向性、主观性、因果性。认为人工智能不同于人类智能,计算机对信息的处理是符号操作,而人类的意向状态是非形式化的。它们是根据内容来定义的。冈德森也认为有无意向胜是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根本标志,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迫切需求是让人工智能表现出真正的意向性。对意向性的模拟,他提出了“意向性抵制编程”观点,即它不是程序性的,是非形式,非认知的方式发生和进行的。卡明斯改造了传统表征理论,提出意向胜可以通过表征内容加坏境、历史、文化、个人等因素进行解释。伍兹等人分析指出语言分为内部语言与自然语言,应该发展一种程序语义学,它不仅可用来描述自然语言和内部语言的语义学,而且还能成为人工智能的语义学。尼伦伯格与拉斯金等人提出本体论语义学,这种方法把经构造而成的世界模型或本体论作为提取和表述自然语言文本意义的基本源泉,作为从文本中推出知识的前提。麦金在《心理内容》中提出了“心智的建筑术”概念,认为要造出有意向性的人工智能,最好的办法是向造出了人类智能的大自然这一“建筑大师”取经或学习。
张守则、刘海波所著的《人工智能的认识论问题》是国内较早关于人工智认识论的著作。此书从哲学的高度分析和阐述了人工智能的产生及其重大意义;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和基本内容;人工智能的本质及其理论基础,电脑对人脑有什么启示;信息论对认识论有什么贡献,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等等。郑福祥的《人工智能的四大哲学问题》一文概括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四大主要哲学问题,包括:关于人的意向性问题,概念框架问题,语境问题以及日常化认识问题。洪伟的《科学认识论的五形态及其对人工智能的意义》一文介绍了现代西方科学认识论的研究出现了五种形态,它们包括进化的认识论、自然化的认识论、认知科学、认知的神经科学和社会化的认识论等。华中师范大学谢锦江的硕士毕业论文《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与人工智能的未来》详细介绍了塞尔对图灵测试的回应,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人工智能与意向性的关系等。刘西瑞、王汉琦的《人工智能与意向性问题》一文介绍了为什么意向性问题是人工智能及多门学科关注的核心问题。讨论了意向性的可还原性,认为在还原过程中意识活动的特点被摈弃了,没有为意向性留下位置。高新民与沈学君在《人工智能的瓶颈问题与意向性的“建筑术”一文中强调意向性问题己经是人工智能发展的瓶颈,并介绍了麦金的“意向险建筑术”思想。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
导论 7-9
第一章 人工智能简介及发展现状 9-17
一、人工智能研究简介 9-12
二、人工智能的两种观点 12-17
(一) 强人工智能 12-14
(二) 弱人工智能 14-17
第二章 意向性与人工智能 17-25
一、什么是意向性? 17-19
(一) 意向性......... 17-18
(二) 现代意向性理论 18
(三) 意向性......... 18-19
二、意向性对人工智能的重要性 19-25
(一) 图灵测试 19-21
(二) 人工智能研究与意向性 21-23
(三) 科学家对......... 23-25
第三章 让人工智能具有意向性的几个关键问题 25-29
一、使人工智能具有......... 25
二、对意向性的复制是......... 25-26
三、让人工智能具有.........26-29
第四章 人工智能具有意向性的可能 29-41
一、意向性的自然化 29-30
二、目的论与模型论 30-38
(一) 目的论语义学与意向性 30-33
(二) 模型论 33-34
(三) 目的论......... 34-38
三、人工生命......... 38-41
总结 41-42
参考文献 42-43
致谢 43
总结
近几十年来,人工智能未取得突破性发展,很多科学家、哲学家最终达到共识,认为人工智能作为对人类智能的模拟,当前发展的瓶颈之一是机器不具有人类的意向性。机器只能按人们预先定义的程序,根据一组指令机械地完成一系列操作,但机器对指令及它所做的操作并不理解,即只是进行符号处理的语法机,而不是具有意向性的语义机。
如何使人工智能具有意向性,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弄清人类的大脑生理结构,从而完全模拟人类的意向性,这种理解的代表观点是连结主义,他们通过模拟人类神经制造人工神经网络,以期通过对人类生理结构的模拟让机器具有意向性,另一种采用“黑箱”原理,并不关心机器内部构造及实现方式,目标只是让机器表现出意向r}行为特征。这两种理解对应不同的研究方式与途径,它们并不是完全无关,相互分离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对人脑结构、神经网络,意向性相关生理基础的研究,有利于人们对意向性特征的模拟。前者可为后者提供理论支持,但后者并不完全依赖于前者。因为目前尚不确定人类的生理基础是否是意向性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