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计算机论文,计算机是20世纪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它的应用领域从最初的军事科研应用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已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计算机产业,带动了全球范围的技术进步。(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计算机论文,供大家参考。
优秀计算机论文范文精选篇一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几年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基于云平台的软件服务变得越来越流行。传统平台下单机的软件服务在部署至云平台上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异构平台之间存在的兼容性问题。与此同时,传统软件服务在部署到云平台的时候也需要满足模块化,动态性的需求,解决服务的模块化开发以及云环境中的远程模块交互的需求[1]。近年来,Web 应用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大规模,并且被大范围应用在生产中[2]。先前的面向对象的应用已经无法满足现在不断发展的要求,这些应用依赖于责任划分和高度协作来完成任务。面向对象的优势是更少的代码,合理的系统架构和高度的可用性。但是当对象的数量不断增加时,对象之间的重联系会使得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且需要更大的代价去维护系统。再考虑到类之间的相互依赖,这些应用经常被合并在一个项目中,这样任何对于代码的修改都需要重新部署整个项目才能使代码的修改生效[3]。例如,一个 Web 应该经常是通过 WAR 包来部署,如果要添加一个功能就意味着要重新部署整个 WAR 包[4]。现如今,软件架构中更倾向于利用若干相互独立的功能模块来构建一个企业 Web 应用[5]。一个模块就是一个业务单元,这些单元隐藏了业务的内部实现然后暴露出接口提供给其他模块调用。高度内聚提高了模块的可复用程度,同时使得 Web 应用的测试变得更容易并且节省了软件后期的维护成本。相互之间依赖的降低使得开发者并行的进行软件开发成为可能,并且专注于自己模块的实现无需关心其他模块的实现和边界问题[6]。Web 应用变得更容易优化和扩展。模块化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需求,适应猛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在各种各样的小规模产品中获得更好的质量和效率。在 Java 中,代码的可访问性控制是低级别的,类路径并不关注代码版本——它只返回它找到的第一个版本。这导致 Java 应用实际上只是在逻辑上模块化。OSGI[7]给 Java带来的标准的模块化规范,它是一个实现 Java 模块化 Web 应用的很好的途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 OSGI 的不断发展,针对 OSGI 的分布式扩展也日渐得到人们的重视。 R-OSGI(Remoting OSGI)[11]。R-OSGI 是一个遵循 OSGI 规范并且利用服务代理来解决分布式环境中远程模块服务访问的问题。也就是说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应用都是通过服务代理来进行服务的调用和查询。R-OSGI 是基于 SLP(ServiceLocation Protocol)协议来实现的。DOSGI(Distributed OSGI)[12]。这是 Apache CXF 的一个子项目。它使用 WSDL来实现服务的注册和发布,并且使用 SOAP 协议来解决服务远程调用的问题。Newton[13]。Newton 由 OSGI 和 Jini 技术组成。它使用 SCA 来进行模型的描述并且通过在 OSGI 模型中加入 Jini 来完成远程服务的调用 WSBDOM[14]。WSBDOM 通过 Web Service 来扩展 OSGI 使得 OSGI 可以访问远程服务,并且提供命名服务来实现服务注册、发布和查询的功能。综上所述,传统的 OSGI 分布式扩展方法都是通过 Web Service[15]或者 Jini 来实现。这些方法,并不能很好满足分布式异构环境下的需求,并且在服务调用上都比较复杂。另一个问题是 Web Service 的服务访问是通过 SOAP 完成的,SOAP 是一个复杂的协议[16],在服务访问的性能问题上存在明显缺陷,而且 SOAP 在添加了 XML 信封的描述信息,序列化过程效率低下。而 REST 通过简单的 URI 的方式来提供访问服务的接口,省去了服务调用过程中查询 UDDI 的多余步骤,这在效率上也是对 Web Service 一个很好的改进,并且现在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 Web 应用提供了 REST 的支持,主要原因就是通过 REST 开发的 Web 服务对于跨终端的访问有较大的优势,它简单易用。
......
第二章 相关技术
2.1 OSGI 及相关技术
OSGI(Open Source Gateway Initiative,开放网关协议)实际上是一个由 OSGI 联盟(OSGI Alliance)发起的以 Java 为技术平台的动态模块规范[18]。OSGI 联盟是由 SunMicrosystems、IBM、Ericsson 等公司于 1999 年 3 月成立的一个世界性的开放标准化组织,最初的名称为 ConnectedAlliance,成立该组织原来主要是为了借助住宅网关使服务提供商给各种家庭智能终端提供服务。OSGI 规范刚开始也只是关注于嵌入式方面的工作,OSGI 规范的前三个版本主要覆盖了诸如电视机顶盒、服务网关系统、手机等应用环境的模块化需求。但是从第四个版本开始,OSGI 的关注点逐渐转向了 Java SE 和 JavaEE 领域,并且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很快就被作为了 Java 平台模块化实现的标准。OSGI 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 OSGI 联盟的成员数量不断增加,已经由最开始的几个增长到目前超过一百个,吸引了很多世界著名的 IT 企业加入到 OSGI 的阵营中,如 Adobe、IBM、Oracle、SAP、RedHat 和 Siemens 等。它们推出的许多产品都提供了对 OSGI 技术的支持,更有甚者,它们的产品本身就是基于 OSGI 技术构建的,例如 Oracle 的GlassFish 和 Weblogic,RedHat 的 JBoss,Eclipse 基金会的 Eclipse IDE、Equinox 及之下的众多子项目,Apache 基金会的 Karaf、Aries、Geronimo、Felix 及以下的众多子项目等。这些 IT 巨头的踊跃参与,也从侧面证明了 OSGI 技术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2012 年 7 月,OSGI 联盟发布了最新版的 OSGI5.0 规范,这次发布的规范包括 OSGI核心规范 R5.0 和 OSGI 企业级规范 R5.0。在 Java SE 领域,Eclipse 和 NetBean 两款集成开发工具的成功已经完全证明了 OSGI 在桌面领域是能担当重任的。最近两三年来,OSGI 的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 Java EE 领域,在 OSGI 企业专家组(EEG)的努力下,OSGI 的企业级规范 R5.0 版相比两年前发布的 R4.2 版又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OSGI 技术在服务端和企业级领域正迅速走向成熟。
.......
2.2 RESTful
REST(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表现层状态转移)[20]是一个网络应用架构模型,由 Roy Fielding 在 2000 年 7 月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的。REST 可以被看成是基于HTTP和URI协议的设计风格规范。利用REST架构来设计Web服务可以充分利用HTTP和 URI 的优点。基于 REST 架构的 Web 服务能够充分利用 Web 的特点来解决传统 Web服务无法解决的问题[21]。REST 从资源的角度来看待整个网络,分布在各地的资源用 URI(Uniform ResourceIdentifier)来标记。REST 是一个架构风格而不是一个协议,它是基于一些普遍的协议比如 HTTP,URI,XML 和 HTML。REST 有五个关键的原则:1)所有资源都使用 URI来标记。REST 把分布在系统中的资源都抽象成一个唯一的全局 ID,这样每个资源就能够被标识。这个原则被应用在 Web 应用和主机与主机之间的通信。唯一资源标示符是REST 的基本前提。2)所有资源都被链接在一起。REST 实际上是为分布式超媒体系统而设计的,这里核心概念是超媒体,也就是说链接。一方面,应用可以通过超链接把所有资源相互链接起来。另一方面,服务器为客户端提供一系列的链接,这样客户端可以把应用从一个状态转换为另一个状态,这就是状态转移。因而,在任何环境下,链接都应该用来标记资源。3)利用标准方法来操作资源。REST 系统中对资源的操作有获取,添加,修改和删除。这些操作和 HTTP 协议中的 GET,POST,PUT 和 DELETE 相关联。
......
第三章 Web 应用容器的分析.......15
3.1 R-Equinox.....15
3.2 R-Container..........17
3.3 小结........17
第四章 Web 应用容器的设计.......19
4.1 Restful 中间件.....19
4.2 R-Equinox.....24
4.3 基于 R-Equinox 的 Web 应用容器......30
4.4 小结........33
第五章 Web 应用容器的实现与验证.........35
5.1 R-Equinox 的实现......35
5.2 R-Container 的实现....36
5.3 实验验证方式.....36
5.4 基于 Web 容器的人力资源系统的设计......37
5.5 实验环境参数......39
5.6 实验内容......39
5.7 小结.......48
第五章 Web 应用容器的实现与验证
本文前面的工作完成了对 Equinox 的改进,使其可以满足分布式云环境中远程服务调用和服务动态性的需求。本章中,将利用 R-Equinox 来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改造,使其具有模块化和动态性的需求,并且把模块拆分到不同的虚拟主机中来模拟分布式环境下的情况。
5.1 R-Equinox 的实现
对于获取后服务对象的调用,使用的是 Java 反射技术,根据 HttpRequest 请求的方法,来调用相应的方法(Get,Post,Delete,Put)。Java 中,反射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它能够在代码运行期间动态的创建代码,并且立即执行。利用反射代码可以获取 JVM中的信息,灵活的执行动态代码。总的来说,Java 反射机制提供了以下几个能力:1)在运行中分析类的能力。2)在代码运行时获取对象的信息。3)实现数组的操作代码。4)可以使用 Method 对象,灵活的调用类的方法。R-Container 的实现主要包括静态资源处理模块和模板引擎。而模板引擎主要使用FreeMaker 来实现,所以主要实现工作集中在静态资源处理模块中。会根据客户端的请求路径,读取相应文件,并且提取出文件类型,然后根据文件类型设置不同的 Content-Type 头部,最后返回给客户端,如果找不到对应的静态资源则返回 404 响应。在处理请求路径时,需要注意一些安全性的问题,需要过滤掉一些非法路径,比如’../’路径,如果不进行过滤的话,服务器将把服务器中不在’/files’路径下的文件返回给客户端,这对于服务器来说是很危险的。
.......
总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云服务变得越来越普及。传统软件服务在迁移至云环境过程中遇到了异构平台之间兼容性的问题。同时,云环境对软件服务提出了模块化,动态性的需求,解决服务的模块化开发以及云环境中的远程模块交互的需求。现如今多终端设备的出现,也给 Web 服务提出了跨平台的需求,需要一种跨终端跨平台的 API 风格来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一种易用的服务访问方式。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深入研究了 Restful、OSGI(Open Service Gateway Initiative,开放网关协议)和模块化开发,对比研究了 Restful 服务和传统 Web 服务的优缺点,提出了一个基于 Restful 和 OSGI 的 Web 应用容器,通过改进 OSGI 框架 Equinox 内部实现来提供对于远程模块的调用,并且改进了 Equinox 的服务注册机制。最后改进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验证,本文主要工作如下:
1.深入研究 Restful 和 OSGI,对 Java 模块化开发以及 Web 应用 API 的设计有了充分的了解。分析了 OSGI 框架 Equinox 源码理解其内部模块调用以及依赖分析的原理。
2.提出了基于 Restful 和 OSGI 框架 Equinox 的改进的 OSGI 框架 R-Equinox,通过服务代理技术扩展了 Equinox 服务调用机制实现 R-Equinox 框架对远程模块调用的支持,通过改进Equinox内部服务注册机制实现了R-Equinox对于服务动态注册和注销的支持,并利用 R-Equinox 设计了一个 Web 应用容器 R-Container。为 Web 容器提供了模块化和Restful 的支持,具有灵活,跨平台等特点。在 R-Container 中加入了模板引擎 FreeMaker和缓存中间件,缓存中间件中利用 HTTP 缓存头部信息以及 LRU 算法进行缓存更新,使得 R-Container 更适合用于如今比较流行的 WebApp 开发。
3.利用 Java 反射机制实现了一个 Restful 中间件,利用配置文件,路由分析和 Java反射技术完成了 Restful 中间件,中间件还负责启动 HTTP 服务。通过该中间件可以复用已有的 OSGI 模块使其可以分布在云环境中被远程调用。中间件是以 OSGI 模块的方式编写的,这样有利于其集成在 OSGI 系统中。同时 Restful 中间件可以很好的满足异构环境下软件服务的封装,只需要通过简单的配置就可以完成异构软件服务的 Restful 化封装。
............
参考文献(略)
优秀计算机论文范文精选篇二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几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速,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因为这些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兴的技术使得一些之前必须在同地点同时进行的高交互活动现在可以通过联网的方式在不同地方在线实时完成。数据复制技术[1]是实时在线协同普遍使用的一种用来降低网络延迟、提高响应度和改善交互体验的技术。在数据复制技术的支持下,用户可以在各自客户端的数据副本上进行各种操作而不受限于网络延迟,因此这种优势就使得数据一致性维护的问题在数据复制技术使用中是不可避免的。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Web 应用的广泛使用以及多种终端在不同网络环境中进行协同工作,也促使了现如今 Web2.0[2]和移动计算为代表的协同应用的流行。这些应用给实时协同中一致性维护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技术挑战。目前解决数据复制技术下的数据一致性维护问题的普遍技术是操作转换技术[3],操作转换技术作为一个一致性维护方法已经在许多组编辑应用中使用。通过操作转换技术,用户可以在任何时候编辑共享文档的任何部分并且进行任意的文档操作,最重要的是数据复制技术使得用户编辑具有很高的响应速度而不会受到网络延迟的影响,而操作转换算法可以在数据复制技术的情况下维护文档的一致性。同时,软件开发是一项需要高交互的协同工作,特别大型软件的开发往往需要许多人共同参与相互协作来完成。如今多人进行软件开发情况下使用的协作工具通常是一些代码版本控制工具,比如 SVN 和 GIT。SVN[4]全称是 Subversion,是 Apache 组织下的一款开源的版本控制系统[5],与 RCS 和 CVS 相比它使用了分支管理系统,致力于取代CVS。而 GIT[6]也是一个免费开源的分布式版本控制系统,可以高效快速的处理各种大大小小的项目,它原来是 Linux 内核开发者林纳斯托瓦兹为了更好地管理 Linux 内核开发而设计的[7]。虽然目前看来 GIT 和 SVN 可以帮助开发者完成软件开发过程中协作开发的问题,但是它们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当两个版本之前存在冲突时需要开发者手动的去修改然后再合并版本,对于经常会发生冲突的软件开发工作,这种方式是十分低效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现如今,市面上出现了数不胜数的编程工具和平台,比如 Visual Studio,Eclipse,NetBeans 和 IntelliJ IDEA 等。它们具有完善的编程功能,能够很好的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并且提供了很好的开发体验,但是这些传统的编程工具都有一个很重要的缺点,就是无法跨平台使用,可能有些编程工具针对不同的系统和不同的平台分别开发了各自的编程工具,但是在跨平台的使用上仍然不够方便,因为传统的客户端需要经过下载和安装才能正常使用,有些工具可能还需要经过繁琐的配置工作,这些过程为跨平台编程工作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在跨平台这方面,B/S 架构的应用有着先天的优势,无论什么系统都会安装有浏览器,这就解决了传统编程工具使用之前要安装和配置的问题。不过长久以来传统 C/S 架构的应用对于 B/S 架构的应用的优势就是它没有网络的限制可以提供很快的响应速度,而 B/S 架构的应用受限于网络延迟往往无法提供很好的响应速度,但是随着现在网络设施在迅速的发展,B/S 架构的应用与传统应用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人们开始慢慢体会到 B/S 架构应用带来的方便以及它所具有的的优势,如今众多 WebApp 的出现就很好的说明了它的优势。虽然 B/S 架构的应用不断的发展壮大,但是现在市面上所出现了在线编程平台还是少之又少,开发者还是更多的使用传统的开发工具在进行开发,但是这并不能阻止在线编程平台的发展,现如今比较出色的两款在线编程平台是 Cloud9[9]和 Codio[10]。本节将分别对这两款在线编程平台进行分析,借鉴它们的优点,为本文提出的在线协同编程平台奠定基础。Cloud9 IDE 是由 ajax.org 发起的开源项目,它是一个用来测试运行 Node.js 和JavaScript 平台,但也支持 Python, Ruby 和 Apache+PHP 的应用程序,例如 Wordpress。Cloud9 支持的程序语言有 Node.js、HTML5、PHP、Python / Django、Ruby on Rails、C/C++、StrongLoop。Cloud9 提供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编程功能,从开发到部署再到测试都可以在上面完成。更重要的是,Cloud9 支持多人实时协同开发,可以在开发过程中邀请其他开发者进行协作,并且内置了简单的聊天功能进行来方便多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介绍
2.1 操作转换
操作转换是一种用来支持协同计算功能和应用技术,操作转换具有很多协同特性并且已经广泛用户各自应用。第一个操作转换系统在 1989 年问世,被用来支持实时协同文档编辑的数据一致性维护工作。在之后几年中,第一个操作转换系统中的一些错误被检测出来,之后人们提出许多方法来改正这些错误。在 1998 年,一个协同编辑专家兴趣小组(SIGCE)成立致力于推动协同编辑和操作转换算法的交流和发展。操作转换技术能够满足许多协同计算的要求,比如:1. 一致性维护或者并发控制:在组文档编辑系统中,操作转换技术能够用来维护共享文档的一致性。组文档编辑系统中,多个用户可以自由地并发地对文档进行操作,系统会迅速地对用户的本地操作做出响应并且以不同的顺序执行远程操作[11]。2. 冲突处理:操作转换技术能够处理作用于共享文档的多个并发操作之间的冲突,在处理冲突的同时还能保证一致性的维护和操作效果的维护。3. 操作压缩:操作转换技术能够支持非实时或者移动环境下协同编辑系统中积累的大量操作的压缩工作。
.....
2.2 NodeJS
Node.js 是构建在 Chrome's JavaScript runtime 上的平台[19],实际上它是对 Google V8引擎(应用于 Google Chrome 浏览器)进行了封装,通过 Node.js 可以快速构建网络服务。Node.js 有如下优点:1. Node.js 使用事件驱动、异步编程的编程机制,很适合用来进行网络服务开发。2. Node.js 中的 IO 模式采用非阻塞的方式,非常适合用作依赖其它 IO 资源的中间层服务。3. Node.js 轻量高效,非常适合用于数据密集型应用和分布式实时应用。
......
第三章 协同编程平台的分析.......15
3.1 用户管理模块...........15
3.2 编程模块..........16
3.3 聊天模块..........17
3.4 移动设备..........18
3.3 小结........18
第四章 协同编程平台的设计.......19
4.1ABTS 操作转换算法.........19
4.2 操作转换控制算法............30
4.3 一致性维护架构.......31
4.5 用户登录流程...........33
4.6 编程模块..........35
4.7 数据库.....37
4.8 小结.........39
第五章 协同编程平台的实现.......41
5.1 OTDomJS.........41
5.1.1 OTDomJS 前端部分.........41
5.1.2 OTDomJS 后端部分.........43
5.2 代码着色..........44
5.3 多线程的支持...........44
5.4 UserAgent........ 46
5.5 离线存储..........46
5.6 服务器推送......48
5.7 平台效果.........49
5.9 小结.........50
第六章 实验验证
本章将对前面实现的基于操作转换的在线实时协同编程平台CoCodePlatform进行实验验证其数据一致性维护的正确性以及对移动设备的兼容性。根据实验目的,本章实验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几个并发操作实验来验证 CoCodePlatform 中数据一致性维护的正确性,第二部分通过加入移动设备进行协同编辑来验证 CoCodePlatform 对移动设备的兼容性。
6.1 实验环境参数
硬件参数为:Intel Core2 Duo CPU P7450,主频 2.13GHz,内存 4G DDR3,Nexus10平板,ipad mini2 平板。软件参数为:操作系统 Windows7 64 位,Android4.2 操作系统,IOS8 操作系统,数据库 MongoDB,NodeJS v0.10.35 和 Chrome 浏览器。网络参数为:50Mb/s 以太网。
.........
总结
近几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速,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因为这些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兴的技术使得一些之前必须在同地点同时进行的高交互活动现在可以通过联网的方式在不同地方在线实时完成。数据复制技术[1]是实时在线协同普遍使用的一种用来降低网络延迟、提高响应度和改善交互体验的技术。在数据复制技术的支持下,用户可以在各自客户端的数据副本上进行各种操作而不受限于网络延迟,因此这种优势就使得数据一致性维护的问题在数据复制技术使用中是不可避免的。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Web 应用的广泛使用以及多种终端在不同网络环境中进行协同工作,也促使了现如今 Web2.0[2]和移动计算为代表的协同应用的流行。这些应用给实时协同中一致性维护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技术挑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深入研究了操作转换算法 ABTS,分析了该算法的原理,实现了一个文档协同编辑库 OTDom.js。综合对比分析了移动终端环境和传统 PC 终端环境下的区别,提出了一个基于操作转换的跨终端的一致性维护架构 MOT。最后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协同编程平台 CoCodePlatform。本文主要工作如下:
1. 深入研究了 ABTS 操作转换算法,根据 ABTS 算法的原理实现了一个基于操作转换的文档协同编辑库 OTDom.js。这个库包括了两个部分:一个是 Web 前端处理操作转换的 JS 库,另一个是后台基于 NodeJS 的 NPM 包。这两部分组成了 OTDom.js,使得操作转换可以很好的在前后端协作。
2. 综合分析对比了移动终端环境和传统 PC 终端环境的区别,考虑到移动终端网络环境的稳定性不足,电池电量有限等特点,设计了一个基于操作转换 的跨终端一致性维护架构 MOT。利用这个架构可以很好的完成跨终端之间的 协同工作一致性维护,并且提高了移动设备的利用率。
............
参考文献(略)
优秀计算机论文范文精选篇三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语音和数据漫游的一个关键特性,就是他们存在于不同的移动网络和固定网络电话中,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它可以帮助用户在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承包运营商网络上无偿使用他们的移动电话通信和数据业务[1]。国际漫游业务模式主要分为漫出业务模式与漫入业务模式,对于运营商高额话费的产生,主要发生在国际漫游的漫出业务模式过程中。国际漫游的漫出业务通常是指出访的国际漫游业务在通信网络的使用上是由本国国内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网络、国际通信运营商网络(境内外间连接)和境外移动通信运营网络来一起提供的。国内漫游用户和当地的移动运营商签署了电信服务的购买协议,国际漫游服务出国时,根据协议,服务提供商将从出访的漫游用户资费中收取若干的国际漫游通信费用。因为在国际漫游服务的实施中,移动运营商要开展国际业务,必然需要向国际语音,数据漫游业务的服务公司,网络中介公司或者他国的移动运营商购买,并签订相关服务协议,然而这部分产生的费用就构成开办国际漫游业务成本。国内移动运营商的网络成本为国内的本地通信网络的移动通信业务所用,几乎占成本的所有。国际漫游服务网络成本与其他两个国际漫游服务的成本比较,显得很少[2]。综合上述情况,移动运营商间由于需要对国际漫游用户进行话单数据交换行为以获得收取用户的国际漫游通话费用。在移动通信的发展中,国际漫游服务区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国际漫游计费已成为移动运营商关注的焦点[3]。然而越来越多的高额欠费与欺诈行为,也伴随着正常的国际漫游业务开展同时产生。由电信企业的诞生的第一天起,拖欠和欺诈都与欠费金额有关,由于巨大的和日益复杂的诈骗的存在,恶意欠费欺诈的国际漫游不可忽视的[4]。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当今世界上,对于防范国际漫游的高额诈骗行为,主要是采用高额报告 HUR(HighUsage Report)与近实时漫游数据交换 NRTRDE(Near Real-Time Roaming Data Exchange)的方式实现[5]。HUR 高额报告主要是根据用户每日使用以及产生额度级别等条件来监控其通话情况。例如,若用户在一天(24 小时内)通话产生的费用达到一个阀值,则用户在通话所在区域的移动运营商就会发送高额报告给该用户的归属地运营商。根据国家发改委通信网络牌照发放工作安排,目前已向三大运营商发放了 LTE 4G牌照,中国的移动通信运营商数据业务已布进 4G LTE 高速传输的时代。4G 手机正迅速的普及,数据传输类业务收入日益增加。由于 4G LTE 制式在用户手机终端上网是的网速会比现在用户使用 2G/3G 时代的 GPRS 或 TDSCDMA 制式高出数十倍,在发生高额欺骗行为是,会出现在短时间内产生高额的话费,风险大大的提高。这给移动运营商也带来越来越来的利润损失风险。因此,对于该类突发的事件,高额告警处理时限要求很高,也对移动运营商关于如何进行高额欺骗行为的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加上近几年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享受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国民出境旅游的量大幅增加;作为拥有全国近 7 亿用户量的中国移动,在培养用户境外使用国际数据漫游业务的同时,也承受着国际数据漫游被恶意使用欠费的风险,在另一个角度看,用户无故在不了解实际情况下使用了国际漫游数据业务,从而产生了高额的话费,这会导致用户产生极大的负面的感知问题[6]。
......
第二章 技术介绍与研究基础
2.1. 系统技术概况
本项目系统采用的系统架构模式为 B/S(Browser/Server)模式。在 B/S 系统架构模式下,用户日常的工作界面可通过浏览器来实现并伴随只有极少量的事物逻辑在该前端环节实现,其主要的事务逻辑均是在服务器端实现。这种模式将系统功能实现的核心部分集中到服务器上,简化了系统的开发、维护以及终端性能的负荷,减少对于系统日常维护与升级的所带来的成本和工作量,降低了用户的总体成本。在接口/协议上, 每个接口间的调用采用标准的 Web Services 方式,互通性强。每个接口函数调用时均需要传入系统 ID 与密码,安全性强。在承载环境上,需配置 IIS 7.0 与.Net Framework 4.0 的软件环境,操作系统需为Windows Server 2003,数据库则采用 Oracle 公司的 Oracle Database 10.2 版本数据库。硬件环境上,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分别采用独立服务器进行承载,另外还可根据实际环境情况配置使用 F5 服务集群进行容灾与负载均衡。
.......
2.2. 程序语言
本项目系统采用 C#程序语言进行编写,C#是一种先进的、面向对象的语言。基于网络平台的应用可以帮助开发人员快速建立一个广泛的开发工具和服务,并提供大量帮助开发人员实现各种基于计算机和通信企业中的应用。由于 C#是一种功能强大的面向对象的开发语言。所以 C#既可以广泛适用于高层商业应用,也可以适用于底层系统的开发。借助于 C#可以更为方便为各种组件的开发提供支持,并将过往传统的应用转变为基于网络的应用。它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其他语言的发展整合各个系统,或是应用程序调用的服务是由其他开发语言开发并调用。因此 C#在微软.NET 框架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8]。广州移动公司日常办公电脑的操作系统均为 Windows 系统,因此,高额欠费自动化监控系统采用 C#程序语言进行编写,可以加强同为微软公司产品的 Windows 系统的兼容性,是系统在日常运行时更稳定,更高效。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9
3.1.企业需求背景......... 9
3.2.业务流程分析......... 9
3.3.系统框架分析....... 11
3.4.功能需求分析....... 11
3.5.非功能需求分析......... 17
3.6.本章小结......... 17
第四章 系统设计.....18
4.1.系统概要设计....... 18
4.2.系统数据库设计......... 21
4.3.系统详细设计....... 25
4.4.系统安全设计....... 43
4.5.本章小结......... 44
第五章 系统测试.....45
5.1.测试目的......... 45
5.2.测试过程......... 45
5.3.本章小结......... 53
第五章 系统测试
软件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的主要方法,其核心是检查产品的软件和内容的功能。软件测试的作用可以起到保证软件质量,其行为目标是报障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的意义是发现软件错误:软件组件;定义,从低到高,装配过程;验证软件是否符合有关文件和系统设计的要求,为软件质量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基础。高性能软件开发软件产品的开发,往往以实现高品质,满足用户的需求为最终的目的。因此软件从开发到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无可奈何或大或小的错误,只有严谨的软件测试才可能发现并消除软件开发过程中累积的错误,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软件的质量[14]。软件测试是根据开发任务书中各个阶段的需求和程序内部实现的功能结构,而精心设计一组测试产品性能的测试用例,利用这些测试用例来执行程序,并发现各种漏洞的软件和潜在的问题。软件测试是软件开发流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检验软件功能、性能的重要手段。软件测试就是一种将软件提交给客户之前,软件开发人员或者软件公司进行的测试,进行软件测试的重要作用就是看是否能够满足客户的需要或者是否存在错误等等。因此软件测试的主要作用还是为了保证软件的质量。本章从使用的测试方法、测试实例以及测试的结果展开说明对高额欠费自动化监控系统的测试。这一过程的系统测试是发现系统软件的缺陷和潜在的错误。系统测试主要是从功能性,可靠性,应用、系统性能这三个方面进行。
......
总结
高额欠费自动化处理系统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实现了广州移动公司对高额异常话务话单,预警工单的规范化,流程化处理,保证了高额预警工单处理的时效性,可靠性,客户信息的安全性以及运营商对于客户在境内外产生高额话费预警处理的闭环化处理。既避免了广州移动公司因高额话费产生大量的欠费坏账的情况,又使客户因能及时得到高额预警而避免产生高额话费,提高客户移动通信业务的感知。围绕高额欠费自动化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施这个目标,本文进行了如下工作:对高额欠费自动化处理系统的各业务流程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得出系统的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根据高额告警处理整体流程的需求分析对高额欠费自动化处理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包括系统总体架构、系统网络拓扑设计、数据库设计、系统功能设计以及系统的安全管理,并确定项目所采用的关键技术。对系统开展测试,通过对系统进行严谨的功能测试与非功能测试工作,以及根据测试结果与预期结果进行比对,最后得出系统满足设计的需求的结论。后续进一步对上线后的应用系统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估。
............
参考文献(略)
优秀计算机论文范文精选篇四
第一章引言
1.1项目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越来越强调人为本"迭个核也概念,移动互联网产品也越来越与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息息相关,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种贴近人们日常衣食住行需求的互联网产品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并且拥有可观的用户量。人们日常生活的各项需求,渐渐的成为了移动互联网产品的核也需求。现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婴幼儿的发育和成长越来越受到广大父母的重视。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宝宝能够健康的成长,但是大部分父母对培养宝宝又缺乏必要的经验和相关性知识。他们只能通过各种途径,包括长辈的传授,网上专业性知识的搜索,一些相关的培训来获取培养宝宝的知识。然而,这些大部分知识都只是提供一个培养宝宝的大体方向,告诉这些父母在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宝宝什么样的反应代表着宝宝什么样的需求。其实,最能直观的体现出宝宝的发育状况的信息就是宝宝的身高,体重以及在发育过程中的行为。然而很少有父母会定期给婴儿测量升高体重,观察婴儿的各种行为。现在有很多宝宝在初始阶段身高体重处于正常范围,在发育过程中出现了异常,比如肥胖宝宝。绝大多数父母都是在孩子发育异常非常明显的时候或者是去医院给宝宝体检之后才知道宝宝发育出现了问题,自己的育儿方法也出现了问题。有些父母即使知道定时的给宝宝测量这些数据,观察宝宝的行为,但是却不了解孩子这些数据的变化代表了什么样的发育过程,也不了解孩子这些数据相比于其他孩子处于什么水平,相化于理想的科学指标,处于什么水平,更不了解将这璧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得出更科学的育儿方法。
......
1.2国内外育儿研究和软件的发展概况
由美国也理学家NancyBayley经过几十年来对数千名婴幼儿测验的努力,并综合了格赛尔等量表的优点,所研制出来的一套评定婴幼儿行为发展的工具。它是目前最具有完整的信度和效度的检验资料,是国际通用的婴幼儿发展量表之一。BSID主要包括智能量表、运动量表、社会行为记录表。其中,智能量表包括了婴儿的知党、记忆、学习、问题解决、发音等;运动量表包括坐、站、走、爬等动作能力以及双手和手指么间的操作能力;社会行为巧录表是用来评价婴儿的情绪,社会行为,目标定向等个性发展状况。[谭樓,2010]2.婴幼儿早期教育中也模式的探讨。早期教育是指从出生到学龄前这个阶段对儿童进行合乎科学规律的教育、训练和保育,以促进儿童身也健康发展。在0一2岁阶段,婴儿的神经系统有着较大的可塑性,最容易接受外界刺激和影响。良好的育儿刺激对脑功能和结构,无论在生理和生化方面均有重要影响。所从在这一阶段,可以给予婴儿丰富而适宜的教育环境刺激,这种刺激,将从根本上改变大脑微观结构和整个大脑的性能,促进婴儿大脯发育。换句话说,早期的婴幼儿会不断地感知和运动,这些感知和运动会刺激大脑相应区域的生长,从而促进大脑发育,提高智力。因此,早期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婴幼儿智力发育,明显改善其智力发育指数,防治智力低下,还可以促进婴幼儿认知能力、社会情绪、个性行为的发育,甚至可以减少日后反社会及违法行为。[李美玲,2010]
.......
第二章技术综述
2.1 Android 框架
Apdroid框架由Google公司和开放手机联盟领导及开发的,一种基于Linux的开源操作系统,主要运用于移动设备,包括智能手机和智能平板。目前,Android的版本已经对外公布到4.4版本,被命名为KitKat。[RetoMeier,2010]如图2.1所示的Android框架图,Android的系统架构采用了分层的架构,从低到高分别是:Linux内核层,运行库层,应用程序框架层,应用程序层。Linux内核层:是Android系统的核也。Android系统平台是基于优化了的Linux内核,去除了一般Linux系统都支持的Cairo、X11、G化C、FFmpeg等功能,并 以 Bionic 替,代 aibc, Skia 替代 Cairo, openCore 替代 FFmpeg 等,移除了 G化授权的约束部分,将Linux Driver和Linux Kernel彻底分开。提供了诸如内存管理、进程管理、设备驱动等服务,也是硬件和软件之间的抽象层,是两者之间的沟通者。[柯元旦,20111系统运行库层:该层主要包括程序库和Android运行库。程序库,一些C/C++库,能被Android各种组件使用,并且通过Android应用框架层为开发者提供服务。主要包括基本的C库、多媒体库、位图和矢量、2D3D弓摩、以eb化和数据库支持。Android运行库,Android系统的一个核也库,提供了 JAVA编程语言核也库的大多数功能,提供了 Dalvik虚拟机,让Android的每一个程序都成为DaMk虚拟机的一个实例,运行在自己的进程里。[陈克2013]应用程序框架层:该层的目的在于简化组件的重用,使得任何应用程序都能发布他的功能且任何其他程序都可使用这些功能。该层提供了 Android的基本服务和子系统,包括视图(Vie以), Content Provider, Resource Manager, ActivityManager。应用程序层:所有的应用程序都是使用JAVA语言编写的,每一个应用程序由一个或者多个活动组成,活动必须以 Activity类为超类,活动类似于操作系统上的进程,但是活动比操作系统的进程要更为灵活,与进程类似的是,活动在多种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每个Android都装配一个核必应用程序集合,包括日历,地图,联系人,邮件,设置等。开发者可以在该层开发各种丰富的应用程序。
......
2.2蓝牙技术
蓝牙是一种支持设各段距离通信(一般10m内)的无线电技术。能在包括移动电话、PDA、无限耳化、笔记本电脑、相关外设之间进行无线信息交换。利用蓝牙技术,能够有效的简化移动通信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也能够简化设备与Internet之间的通信,从而数据传输变得更加迅速高效。由于蓝牙具有小型化无线电、低功率、低成本、内置安全性、稳固易用,即时联网等优势,又有通过配置文件来解决安装驱动程序的麻烦,使得它被广泛的运用于智能手机,PDA,汽车,耳机,播放器等各种设备。Android蓝牙;在Android4.2之前,芭使用的都是由高通公司基于G化协议发布的开源项目BlueZ。到4.2之后,就使用了 BlueDroid来替代团ueZ。相化BlueZ,团ueDroid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其框架结构变得更为简洁和清晰。
.......
第三章智慧宝宝系统的分析与设计.........11
3.1项目磁体规划........11
3.2系统需求分析........12
3.3系统总体设计与模块设计........18
3.4系统模块设计........20
3.5本章小结........30
第四章智慧宝宝系统的实现........31
4.1智慧宝宝客户端的实现........31
4.2智慧宝宝服务器的实现........37
4.3智慧宝宝的实现效果........43
4.4本章小结........45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47
第四章智慧宝宝系统的实现
4.1智慧宝宝客户端的实现
如图4.1所示的SmatBabyMain代码片既该类是系统的主界面,在类中,我们定义了 Fi^agment的数组,在界面巧始化之前,调用initFragment这个方法,对主界面中包括的各个平行子界面进行初始化,定义了健康测量子hagment,行为记录子Fgment,健康记录子Fragment 及其他附属功能的子Figment。类似的结构,如图4.2所示的健康测量Fragment中,又定义了身高,体重,体湿,也率4种更底层的Fragment,—层层的嵌套下去。在各个界面类中,还定义了 Fragment 的切换操作,例如SmatBabyMain 类中changeFragment 方法,该方法是类中的同步方法,防止因用户切换速度过快,系统反应慢导致的系统Crash问题,在方法中,我们做了将处于显示的fragment隐藏起来,再把即将要显示的fragment展示出来。
.....
总结
现阶段,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对婴幼儿的发育和成长也越来越受到广大父母的重视。如何才能正确的培养宝宝,如何才能实时的知道宝宝的发育状况,如何才能知道宝宝的发育状况跟同龄宝宝的平均情况相比是好还是坏,这些都是现在父母的育儿难题。本文描述的智慧宝宝系统可为广大育儿的人们提供专业性的指导意见,以及提供一些记录分析功能,记录宝宝的成长信息,并分析运些数据,画出曲线图指导这些缺乏经验的父母。智慧宝宝系统主要包含两个部分:Android客户端和服务器。Android客户端是用户使用的APK,它是和用户直接进行交互的部分,主要提供给用户方便易操作的交互界面,操作流程流畅,性能高的体验效果。客户端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记录宝宝信息,获得宝宝历史信息,描绘宝宝发育曲线,生成宝宝健康报告给出指导意见等;服务器主要是提供宝宝信息保存的数据库,并提供一些接曰和服务让客户端进行访问调用。本人在参与智慧宝宝系统的实现过程中,因为大量的需求变更和用户操作界面的调整,在客户端视觉的实现中,不断的阅读Android底层原生类的代码,理解之后,不断的进行类的继承和重构,方法的重写和覆盖才能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
............
参考文献(略)
优秀计算机论文范文精选篇五
第一章引言
1.1研究背般意义
最近几十年来,伴随着全世界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的各种规模的管理信息系统如雨后春舞般增多,使得整个现代社会日益信息化、数字化与网络化。但是无论什么事情都不可以只看他的一个方面,科技进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危险。目前就出现了一个与大家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又尤为突出的问题:几乎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很多的密码需要安全保存和有效管理。比如网上银行密码、支付宝密码、各个购物网站的账户密码、网上聊天工具密码、电子邮箱密码,等等太多的密码。于是人们开始对重要的账户密码数据的安全的需求越来越广泛而深入,密码技术的应用领域开始逐渐从政治、军事等部门拓展到普通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仅依靠大脑记住这越来越多的密码是不现实的。传统的密码管理方式,比如写在笔记本里或记在备忘录里,也极其不安全并且随着密码数目增多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现代的密码管理方式如各种简易的密码管理系统或者云存储也让人忧心忡忡。最近这些年来,无论是中国范围内还是世界的其它地方频频发生数据泄露事件。2014年刚刚结束,然而就在春运首日,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12306网)被爆存在泄露用户信息的漏洞;支付宝前员工贩卖20G用户资料;小米陷“泄密”门;在韩国出现池露2000万信用卡的保密信息的消息;土耳其黑客入侵本国电力系统刪巨额债务账单;等等,这还只是冰山一角。信息安全问题犹如我们信息化道路上的一只不受欢迎又必须解决掉的栏路虎。哪里有矛哪里就有盾,因此设计一个能安全有效地保管这些至关重要的密码信息的系统迫在眉睫。针对以上所述的这一紧迫的现实问题,本文设计出一种基于ECC与RSA的随机加密方案,并基于此方案实现了一套加解密系统,根据理论分析证明及实验验证,该方案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当前的密码本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相关资料显示,至少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密码学就已经存在。早期一般采用代替技术或者置换技术的方法。例如:古罗马皇帝悄撒在战争时通讯,采用每个字母用其后面的第三个字母来代替的方式[1]。据说,古罗马奥古斯都也曾经将类似的方法用于战争时期[2]。在古代,大部分人都是要么目不识丁要么识字不多,因此这种方式在当时是安全的[3],其加密和解密可以通过数学方法进行计算。在1935年-1945年中,天才的德国人想到了在加密系统中使用机器。纳粹德国使用新型的密码机(德语:Enigma,迷)代替人来进行加密军事信息。在当时,恩尼格码密码机加密的文件一直无法破解,尽管后来的人们总是能找到恩尼格玛密码机的不足之处。直到1941年盟军得到密码机和密码本,才能真正地破解德国的密码。对于西欧的盟军部队这是一个非常大地帮助。普遍认为,这个事件可以将欧洲的胜利提前两年[6]。随着战后信息理论和网络的实现和发展,为了保密工作人们急需更加复杂的密码。并且要可以应用在二进制数字,以前的许多以语言学为基础的加密方法都不可再用。1976年,Stanford大学的Whitfield Diffie与Martin Hellman做了 一件密码学界里程碑的事件t7],发明公开钥匙密码学的理论:一对不相同但是相关的密铜,即公明(public key)与私钥(private key)。在公锅密码系统中,在本地机产生一个公铜私销对后,可以根据需要向外界公布公钢,但私钢只有用户自己知情。其用法是,通信时,发送信息的人使用接收信息人的公胡对要发送的消息进行加密运算,生成密文后传给对方,接到信息的人利用自己未公开的私钢来解密获取明文信息。
......
第二章相关知识简介
2.1密码学相关知识
密码学是一门具有年轻活力但历史久远的学科,他的经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典密码时期、近代密码时期、现代密码时期。其中现代密码阶段是整个密码学发展最活跃时期,现代密码学主要研究密文信息从发送端到接收端的无危险传输以及安全存储,是一门研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学科。其发展并形成了两个分支:密码编码学(Cryptography)、密码分析学(Cryptanalysis)。密码编码学主要研究创建一中安全的密码体制,而让攻击者很难获取明文,也就是“知己";密码分析学则是攻击者绞尽脑汁想法设法破解对方现有的密码体制,获取明文,也就是“知彼”。在密码学中把用于加密(Encryption)和解密(Decryption)的一些数学函数称为密码算法(Ciyptographic algorithm)?大多时候一个密码体系需要有两个有关联的密码运算算法,分别用作加密运算和解密运算。在密码学的古近代,密码算法大多是受限制的算法(Algorithmrestricted),即保证算法运算方法不被泄露。这种密码算法保密性己经无法适应今天的信息科学的需要并且不利于密码学的发展,最多只在很低密级的应用中使用。比较大的或者无法固定的用户组织是坚决不能选择它们的,因为不方便进行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新的密码学体系则用密朗(key)使这个难题不复存在,即加解密算法细节可以公开,安全性取决于保持密钢的安全。基于密钥的密码算法根据所使用的密朗个数则可分为对称算法(Symmetric algorithms)和公开密胡算法(Public key algorithm)两种。
........
2. 2 RSA算法
RSA算法依赖于一个数学问题的难解性:大数的因子分解,假设可以容易的计算出n=p*q,则RSA加密的数据几乎不具有安全性。因子分解成功执行的判断次数与密钥的长度有关。根据资料我们知道以下数据:假设n为50位长度的十进制数字,大约要1.4X101G次判断;n的长度增长50位,这个数字就会变为2.3 X10''次;如果n再增长100位,则次数会变为1.2X10^3次。如果一台计算机每秒钟执行速度为能进行1亿次的因子分解运算,则这个时.间分别为2.3分钟、270天、3.8X106年。在可以预见的时间里,一个200位(十进制)的n,是没有隐患的。如果有更长的n,因子分解更困难,密码更难分析,安全性就越高。本章主要讲解了本论文相关背景知识。首先,介绍了密码学相关知识,包括密码算法、公销密码体制和随机数等。其次,介绍了 RSA的相关知识。最后,介绍了椭圆曲线密码算法ECC的基础知识,着重介绍了 SM2椭圆曲线加解密算法。
.......
第三章ECC与RSA随机加密方案的研究.........17
3.1方案基本思想及总流程图........17
3.2方案详细设计........19
3.3本章小结........23
第四章安全性分析........25
4.1算法的安全性........25
4.2 ECC与RSA的常见攻击方式........25
4.2.1共模攻击........25
4.2.2低加密指数攻击........26
4.2.3选择密文攻击(CCA)........27
4.2.4 Pollard rho 方法........27
4.3本方案的安全性分析........29
4.4本章小结........31
第五章实验验证和性能分析........32
5.1实验目的........32
5.2实验环境........32
5.3实验验证........32
5.4性能分析........40
5.5本章小结........41
第五章实验验证和性能分析
5.1实验目的
在此之前,已详细地阐述了与本文有关的密码学基础知识以及本文所提出的方案,并对该方案的安全深度进行了理论分析与量化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后本文对该方案进行了编程实现和测试,用于验证分析方案的可行性与时效性。算法主体使用C#语言,ECC加密解密部分调用C语言程序。明文、密文均保存在文本文件中。混淆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选择码、密文长度、秘朗序号、预留码和填充码。其中密文长度用来分离混淆码和密文。秘钢序号用来提取动态数组中的私铜。预留码是一个整型数字,用来存储其他有用信息。在ECC算法中使用预留码保存最后一组明文的实际长度。使用字符串将混淆码的各个部分连接起来,再转换为bit数组。比较其和密文数组的长度,根据长度差生成新的字节数组。这个数组的数据都是随机生成的,用来补充混靖码或密文的长度不足,保证两者长度一样,以实现位的互相插入混滑。
.....
结论
首先,本文在掌握、分析了前辈经典加密算法、加密技术以及当前各种密码本管理系统的安全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ECC与RSA的随机加密方案,成功地降低了密码本管理系统的超级密码的压力,有效地加大了密码本管理系统的安全性。然后编程实现了所提出的方案,该实验系统包括选择码生成模块、明文读取模块、加密机模块、私朗保存与读取模块、混靖码生成模块、混淆模块、提取混靖码模块和解密机模块这几大部分,也对每个模块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实现。其次,通过精心设计,该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抵抗当前RSA与ECC面临的共模攻击、低加密指数攻击、选择密文攻击和Pollard rho方法的能力。并受启发于RSA的最优非对称加密填充这一思想,本方案,换个角度选择对密文进行填充,相比于OAEP大大节省了密文空间和加解密时间,同时解决了私朗保管难题。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本文所提出方案的可行性。实践证明该方案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增强密码本管理系统的安全性与方便实用性。但该方案也确实存在一些缺点,如无法避免地增加一些时空开销。体现在:首先对密文进行混靖后存储,解密时需要先进行提取混淆码会增加计算机的时空消耗;其次,本人的代码实现能力也在降低了本方案的效率。而且随着计算机界的发展,ECC与RSA算法的安全性也将面临挑战,这是密码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因此改进ECC算法与RSA算法或者发明新的更安全的算法,这些都将是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
............
参考文献(略)
优秀计算机论文范文精选篇六
第一章引言
1.1项目背景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公司已逐步发展成以产权为纽带、责权利明晰的集团式企业,公司资产总额2550亿元(居省属国资监管企业首位)。公司机关内设办公室、人教处、党办、工会、监审处、计投处、财务处、收费处、建设处、养护处、路政处、管理处、总工办、监控中心、电子收费中心、信息中心、安监处等17个业务处室。拥有控股、参股、全资公司64家。成立10个运营管理公司和4个专业公司(股份公司、开发公司、养护公司、信息科技公司)。从1997年福建第一条高速公路(泉厦髙速公路通车),到2013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4000公里,基本形成“两纵五横”主骨架,78个、93%的县城实现15分钟上高速。省际出口达11个,实现了与广东、浙江、江西等周边省份的全面对接。福建高速公路的发展,大大改善了海西交通环境、投资环境,以及人们生产、生活的环境,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的福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福建高速淳浦监控分中心是福建省高速公路监控中心在漳诏路段的一个分支机构,也是漳诏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的一个管理部门,是漳诏高速公路交通信息的收集和反馈中心,负责着漳诏高速公路交通机电系统的日常运作运营管理和维护工作。作为福建高速漳浦监控分中心,我中心负责着140.852公里路段内的道路监控、收费系统、通讯系统等等多种设备的监控和维护,这些设备涉及的零配件都是消耗品,但由于日常的管理不到位,使用的是人工流水账的记录方式,存在较大的漏洞,并且无法对这些设备的状态跟踪到位,导致除了日常消耗外,人为消耗也占据了一个很大的比例,使得国有资产流失的较为厉害。如何有效的跟踪这些零配件,达到高效和信息化跟踪管理,同时保证这些配件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都能被时刻查询,是作为监控分中心的我们所要迫切解决和关注的,而这些零件的库存情况则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
1.2同类系统研究与应用现状
本系统从根源上说,就是为了对分中心监管的相关设备的零配件进行有效的跟踪管理,这与ERP[i][2]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有相似之处,主要是ERP中针对物质资源管理的部分,所以这里就以ERP作为同类系统进行比较。ERP是一个针对公司各种资源管理提出的一个概念。同类产品比较:国外的ERP软件,比较出名的如SAP等。它的行业版本、软件功能都相对完善,实施能力方面也占有明显优势,但软件与中国国情结合度较弱。其功能中关于客户自定义修改、接口的开放层度、客户数据转换协议支持、软件的价格和实施的费用等都不容易被国内企业所认同和接受。它较为适合应用于己与国际化接轨、信息化基础好、人员素质高的教大型企业,而相对于我国生产规模较小,信息化程度较低的中小型企业而言是不合适的。台湾ERP的软件价格、接口开放层度和数据转换等方面也较为容易使国内中小型企业认可。但其在软件的行业版本方面则有较大的局限性,它比较适用于生产模式较为不复杂的,其行业类型特别明晰的企业。对集团、规模型企业等大规模的企业需要注重直接支持、客户化能力等方面的承诺。
.........
第二章业务分析
2.1业务描述
业务描述是客户对软件制品目标的高层次要求的形象化阐述。福建省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包含了办公室、人事教育处、党委会办公室、工会、监察审计处、财务处、收费结算管理中心、工程建设、道路掩护处、路政管理处、合作路段公司管理处、安全生产办公室、总工程师办公室、电子收费管理中心、信息中心、福厦淳扩建工程办公室、监控中心,以及14个分属子公司,而福建高速漳浦监控分中心则是其中监控中心下的一个分中心,分中心的组织结构如下:原有业务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库存管理较为混论。由于是手动记录出入配件信息,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记账信息,配件一旦进行维修会替换之后难以跟踪到。2、库存记录较为简单。原有的配件信息进行记录时,其登记的信息只有简单的型号、出入库时间、数量和领取人,对于更详细的信息则没有登记到,记录信息太过简单。3、信息记录较为随意。由于是手动登记,在登记时,一些配件的型号登记方式都不同,时候查找难以匹配和对应,常常出现记录不对物的情况。4、查询困难。出入库信息分别记录在不同的地方,查询时需得一个一个地方查看,十分不便,有时候还经常出现查无此物的情况。
........
2.2原有业务流程分析
配件入库业务流程是采购人员将零配件提交配件资产管理人员登记的业务流程。首先,采购人员将此次釆购的零配件信息进行整理并形成清单,然后提交给配件资产管理人员,请配件资产管理人员对零配件进行清点,看实物与清单是否相吻合,如果吻合的话,资产管理员人员则记录下这些配件的存入时间和存放地点,最后存放好新建的配件,记录下配件入库流水账,如果实物与清单不吻合的话则配件资产管理人员则要求釆购人员重新再整理零配件,要求形成完整的清单。配件使用业务流程是维护技术人员对配件进行申领使用的业务流程。首先,维护技术人员根据路段的实际维护情况,对配件进行申领,填写申领表维护技术人员填写申领单标明需要什么样的配件,配件资产管理人员对该配件进行查询,查询是否存在该配件,存在的话就将配件交给维护技术人员,没有的话就让维护技术人员更换其他配件,配件被申领走之后,配件资产管理人员记录申领流水账。
.......
第三聿功能分析........25
3.1 角色分析.......25
3.2 系统用例分析.......25
第四章数据分析.......64
4.1 功能数据分析.......64
4.2 实体类关系分.......71
4.3 数据库表设计.......71
第五聿总结.......77
5.1 总结.......77
5.2 进一步的工作.......77
第四章数据分析
4.1功能数据分析
如上图4.1所示,体现出系统中各类之间的关系。图中福建高速淳浦监控分中心零配件跟踪管理系统界面类提供对登记审核信息、申用审核信息、维护审核信息、报废审批信息、报废处理信息、合作服务方信息、预警信息、位置信息、人员信息、配件信息、系统日志、系统权限信息等维护操作。配件维护管理缩略图,维护技术人员通过配件维护管理界面进行维护审核和配件归还登记,所以参数设置依赖配件信息、维护审核信息;配件资产管理人员通过配件维护管理界面进行维护申请和配件归还登记,所以参数设置依赖配件信息、维护审核信息。,配件报废管理缩略图,维护技术人员通过配件报废管理界面进行报废登记,所以参数设置依赖报废审批信息;配件资产管理人员通过配件报废管理界面进行报废审批和报废处理,所以参数设置依赖配件信息、报废审批信息、报废处理信息;部门领导员通过配件报废管理界面进行报废审批,所以参数设置依赖报废审批信息。
.....
结论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和解决的问题有如下几方面:
1.本论文主要通过使用软件工程螺旋模型的设计方法,使用UML初步分析和设计了该系统的业务情况、基本功能和数据需求,其中使用活动图对业务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使用用例图描述了各神可能出现的使用场景,使用了类图初步的规划了系统的结构,最后使用了实体类关系图简要分析了该系统的数据库需求和组成。
2.通过本论文的分析和设计,主要解决了福建高速漳浦监控分中心零配件可追踪化的管理问题,确保了这些配件从“出生”到“死亡”都能够追查到,并且有相应的凭证作为审查依据,为保护国有资产,大大减少国有资产流失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3.本论文设计的思路是以跟踪、督查配件为主,管理功能相对_简单,所以论文中关注的是配件在每个业务流程中有哪些位置变换、有哪些业务凭证、有哪些使用变化、经过哪些人手中等跟配件相关的信息。
通过对福建高速漳浦监控分中心零配跟踪件管理系统的业务、功能、数据分析的过程,不仅使我深入的了解配件跟踪的业务需求和实际需要考虑到的状况,而且也让我学到了许多理论依据。另外,由于我此次负责了业务、功能和数据分析,这也让我对软件系统开发有了整体和进一步的认识。
............
参考文献(略)
优秀计算机论文范文精选篇七
第一章 引 言
1.1 太阳能电池简介
化石燃料,像煤、石油和天然气,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生产了地球上所消耗的绝大部分能源。但是,在化石燃料时代也产生了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气候变化和能源供应安全。人类对绿色、安全、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应用需求迫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发展利用可再生能源成为全球面临的一大热点课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太阳能与其他能源相比,是一种安全清洁的可再生绿色能源,被认为是满足人类社会能源需求的最佳能源途径。而太阳能电池则是将太阳能转换成电流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现在所应用的太阳能电池大多数是无机硅太阳能电池,已经进入商业化的无机硅太阳能电池能够将 25%左右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1]。但它存在很多目前无法解决的缺点:生产工艺复杂、昂贵;材料中可能含有危险或有毒的化学成份,造成环境污染,危及人的生命安全;另外,用硅基的材料制成的器件通常重量和体积相对较大,柔韧性差,并且易碎。与之相比,有机太阳能电池由于其具有化学结构可设计、合成的材料质量轻、柔韧性好且合成途径多、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并且可再生等多方面的优点,所以成为近20 年来太阳能电池开发的一个焦点,是最有可能成为替代传统无机硅太阳能电池的新一代低价优质的光伏器件。目前的有机太阳能电池主要有三种典型的器件结构:单质结有机太阳能电池、异质结有机太阳能电池和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2]。其中,单质结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结构为:玻璃/电极/有机层/电极(图 1-1 a)[2]。异质结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包括 p-n 异质结(图 1-1 b)、混合异质结(图 1-1 c)[2]等。此结构的优点为可以扩大给受体接触面积,获得更多的光生载流子。
........
1.2 智能计算方法在计算化学的应用
有机共轭大分子可用于太阳能电池中电子的给体或受体,因而得到广泛的研究。对于有机共轭大分子,量子化学计算虽然能够定性的预测分子性质,但是就目前的理论发展水平和计算条件想得到准确结果耗时较长且比较昂贵,这成为设计较高光电转化效率的材料分子的主要障碍之一。量子化学计算中误差的来源复杂多样,有来自于计算程序设计、使用软件的人为因素,还有来自计算理论的缺陷等。构成材料的每个分子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但是使用程序进行计算时不可能考虑到针对每个分子的特点进行计算, 这也造成了不可消除的误差。通常减小误差可以通过完善基础理论方法,比如改善函数、扩大基组、减少近似等,不过这种方法费时长且效果也不明显。2003 年香港大学化学系一研究组是第一个将智能计算方法方法应用在提高量子化学的计算精度上的,将 180 个有机分子的生成热的计算值误差的均方根从约 22 kcal/mol大幅度减小到 3 kcal/mol 左右[15]。其后智能计算方法在分子系统、化学反应、动态特性等方面的精度校正研究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使用这种方法能够在使用量子化学方法(例如密度泛函方法等),在较小的基组(例如 STO-3G 等)并保证计算速度较快时,对中、大尺寸分子的物理化学性质实现高精度的计算。从而使量子化学方法在功能材料分子的计算与设计方面可以得到更有效的、更广泛的应用。2009 年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神经网络集成以及 K 近邻等方法被应用于计算含分子内在结构信息和电子性质电子跃迁吸收能,提高量子化学计算电子光谱吸收能的精度[16]。其主要步骤为:首先利用量子化学 B3LYP 方法在不同基组下计算分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吸收能,然后利用遗传算法(GeneticAlgorithm,GA)和后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 Propo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结合用来提高量子化学的计算精度。此外还改进了单一神经网络将其集成起来进行预测,这一集成网络得到了比传统模型更好的泛化能力。
.......
第二章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量子化学(Quantum Chemistry,QC)的研究对象是微观粒子,它的运动状态可以用波函数来进行描述,而薛定谔方程则是用于求解波函数的方程。但是在绝大多数微观体系中都难以得到粒子运动状态的精确解,因此需要利用薛定谔方程来得到体系的粒子运动状态的近似解[19]。M. Born 和 J. R. Oppenheimer 提出了一个薛定谔方程,该方程将原子核与电子互相分离,分别建立了各自的运动体系[21, 22]。之后,D. R. Hartree 提出了另一个方法解决粒子运动状态问题,为每个电子建立一个单独的方程。在此基础上 V. Fock做出了补充,将单电子轨函数替换为自旋轨函数,次方程被称为 Hartree-Fock 方程[23]。C. C. Roothaan 在 Hartree-Fock 方程的基础上提出 Hartree-Fock-Roothaan 方程[24]。近 20 年来,量子化学计算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其中主要的计算方法分别为分子轨道理论、价键理论以及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下面将对本文中所使用的密度泛函理论作一下简要介绍。
2.1 密度泛函理论
密度泛函理论,是非常流行的一种方法[16-19]。它最早被用于半导体等材料的模拟,在物理和化学上都有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在生成热、分子间相互作用、太阳能电池材料分子设计等领域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25, 26]。它的突出优点是在保证能够很好的处理电子相关问题的前提下,运算速度也相对较快。而且,它不仅可以计算基态下物质的性质,并且能扩展到计算激发态的性质。目前,密度泛函理论已经成为解决物理和化学中许多难题的重要工具。在密度泛函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比较经典的有 Thomas 和 Fermi 提出的理想的均匀电子气模型(Thomas-Fermi 模型)[27]、Hohenberg-Kohn 定理[28]以及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的 Kohn 和 Sham 提出的 Kohn-Sham 方程[29]。而现代密度泛函理论就是在Thomas-Fermi 模型以及 Hohenberg-Kohn 定理等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
........
2.2 基组
基组在量子化学中是用于描述体系的波函数。基组的的选择会直接影响着计算精度的高低,对于计算结果有直接的指导作用。需要根据分子大小及所需的计算精度选择不同的基组。理论上,任何完备的函数集合都可以被选为基组,而规模大的基组具有更高的精确度,但计算所消耗的资源也会随基组的增大而增加。因此,一般要求使用所选基组进行计算时计算量要小且结果尽可能好。下面介绍几类常用的基组:STO 即斯莱特型原子轨道(Slater Type Obital),NG 表示用 N 个 Gauss 函数的线性组合来描述一个 STO。以 STO-3G 基组为例,它是指一个原子轨道是用 3 个 Gauss 函数的线性组合来描述的。其线性组合中 Gauss 型函数的指数以及组合的系数,可以通过对原子轨道列出 HF 方程进行自洽场计算得到。它的优点是规模最小,花费时间短,利用资源也相对较少,因此可应用于较大分子体系的计算。但是它的缺点是计算精度相对较差。加大基组的规模可以提高量子化学计算精度。其中一个方法是将一个原子轨道用多个基函数来共同描述。所谓分裂价键即为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函数来表示价层电子的原子轨道。分裂价键基组可以表示为 k-mnG、k-mnwG 等。其中,“-”之前的数字表示用 k 个 Gauss 函数构成一个内层原子轨道;后几个(m、n、w)分别代表用于构成价层电子轨道的 Gauss函数数目。以 6-31G 为例,在内层轨道中,每个 STO 用 6 个 Gauss 函数拟合;每个价层电子轨道又会被分裂成为内外轨道,内轨用 3 个 Gauss 函数拟合 1 个 STO,外轨用 1个 Gauss 函数拟合 1 个 STO,共同用来拟合 1 个价层电子轨道。
........
第三章 智能计算方法.......... 11
3.1 子集划分方法 SPXY...... 11
3.2 特征选择方法......... 11
3.3 回归建模方法......... 16
3.4 模型验证准则......... 18
第四章 预测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22
4.1 数据集....... 22
4.2 量子化学计算......... 23
4.3 结果与分析...... 24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34
5.1 总结.... 34
5.2 展望.... 34
第四章 预测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
本文建立回归模型预测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的整体方案为:第一步,搜集整理太阳能电池染料分子,建立分子结构数据库;第二步,利用量子化学方法计算染料分子描述符,完善分子数据库;第三步,利用子集划分方法将整个数据库划分成训练集与测试集;第四步,进行特征选择,将所选描述符作为回归模型的特征输入;第五步,建立回归模型,预测光电转化效率;最后,对所建立模型的性能进行验证与评价,得到预测效果最好的模型,并对其应用域做出限定,以便用于实际应用。其流程见图 4-1。量子化学计算应用 DFT 和 TD-DFT 使用 Gaussian09 程序包[45]进行,采用了 B3LYP方法分别在基组 STO-3G 和 6-31G*水平上进行几何结构的优化,因此分别得到了 2 组分子描述符。在每组内部分别使用了 31 个描述符(12 个结构描述符和 19 个量子化学描述符)表征分子的结构与物理化学特性。它们分别是直接从分子结构和从量子化学对分子基态和激发态的计算结果中提取得到的。对这 31 个特征的描述见表 4-1。
.....
总结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染料敏化剂大多为有机共轭大分子。对于有机共轭大分子,量子化学计算虽然能够定性的预测分子性质,但是就目前的理论发展水平和计算条件想得到准确结果就比较昂贵了。此外,由于影响太阳能电池 PCE 的因素非常复杂,所以很难通过量子化学方法进行计算。这成为设计更高的光电转换效率的染料分子的主要障碍之一。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以建立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PCE与染料分子结构性质之间的QSAR为目标。首先,通过量子化学 DFT 中 B3lyp方法分别在在基组 STO-3G 和 6-31G*水平上进行染料分子基态与激发态的物理化学性质的计算,并总结成 31 个分子描述符去表征分子的结构性质。第二步,利用机器学习方法(本文中使用 SVM 方法)构建回归模型,结合 6 种特征选择方法建立了 PCE 与染料分子描述符之间直接的 QSAR。但是,由于太阳能电池PCE 与其染料分子的关系复杂,且影响 PCE 的因素较多。所以很难通过单一回归模型得到 PCE 的精确预测。为解决这一问题,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各项性能参数之间相互影响的理论出发,本文设计了一个 2 级的级联模型,以太阳能电池的其它三项参数(JSC、VOC和 FF)为连接桥梁,间接构建 PCE 与其染料分子结构性质之间的 QSAR。最后,本文对所提出的级联模型的应用域做出了限定,在实际使用中应注意到,只有需要进行测试的样本在模型的应用域范围内,才可通过此模型进行有效的预测,否则可能出现预测不准确的问题。本文提出的两级级联回归模型能够有效预测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 PCE,预测结果的 MAE 仅为 0.57(%),并且其它评价指标也超过了理论标准,可以投入到实际应用中去。应用此模型预测 PCE,相较于传统的化学实验,可以减少大量的时间与实验经费。对于新设计的染料分子,可以省去实验合成的步骤,直接通过设计出的分子结构进行预测,缩短了染料分子的设计周期,加速了新分子的设计。同时,通过本回归模型可以直接找到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对 PCE 实验值的影响,从而知晓它们对 PCE 的影响机理。然后通过 PCE 机理修改分子结构,进一步提高有机共轭分子所构成的太阳能电池的 PCE,最后将设计得到的分子合成太阳能电池器件。这一研究对于加速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大规模生产应用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
参考文献(略)
优秀计算机论文范文精选篇八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支持向量机是借助统计学理论提出的一种机器学习方法,借助最优化问题实现了在理论与算法上的巨大突破,近些年来,国内外多方面的研究使其理论和实现途径基本成熟。支持向量机利用最大间隔法来获得最优分划超平面,取得了较准确地分类结果。传统的支持向量机通过求解二次规划问题的对偶问题来求解[2]。但是,原问题中基于L2范数的正则化项对噪声较为敏感,这势必会降低支持向量机的鲁棒性。同理,一类支持向量机[3]的分类超平面仅依赖于一小部分训练样本,因此它对噪声非常敏感。在实际数据集中,噪声又常常会随操作失误、仪器故障、格式错误以及非代表性取样出现。对于鲁棒支持向量机的研究,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多方面进行了验证,整体来看,这些改进方法均是消除噪声对分类超平面的影响,使训练数据所含的信息量与它们对于构造分类超平面的作用成正比。提高支持向量机鲁棒性的研究对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来说非常重要,但是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还不成熟。因此对提高支持向量机鲁棒性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两类分类和单类分类,在提高支持向量机鲁棒性的研究中,可以对二次规划问题的求解方法加以改进。本文利用光滑方法将支持向量机的二次规划问题转化为无约束的优化问题,利用 M-estimator 代替光滑支持向量机中基于 L2 范数的正则化项,并利用半二次最小化优化方法求解相应的最优化问题。上述策略能够有效地提高支持向量机在处理两类分类和单类分类问题时的学习能力和抗噪声能力。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在数据挖掘领域是较成熟的一种方法[4],可以适用于处理回归问题和模式识别等问题,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都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由于较强的泛化性能优势,在近些年得到较多重视。在实际应用中,SVM表现出优于其他传统学习方法的性能[5]。此外,SVM在模式识别[6,7]和函数回归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8,9],主要是因为它能够同时最小化训练误差和模型的复杂度[10]。一类支持向量机由sch lkopf等[3]提出,它在高维特征空间中最大化正常数据与原点的分类间隔,完成单类分类。单类分类问题存在于许多应用领域中,如雷达目标检测[11]、手写字符识别[12]、故障诊断[13]、统计过程控制[14]等。然而,无论是支持向量机还是一类支持向量机,它们在应用过程中都有可能会受到噪声影响,使得分类性能下降,当产生过拟合或参数选取不当时,噪声的影响更为显著。为了提高支持向量机的抗噪性,许多学者提出了改进支持向量机的方法。针对支持向量机的两类分类问题,Bradley等[15]将凸函数的形式进行了改进优化,使其能够进行特征选择,同时该方法使用L1范数的目标函数,增强了分类器的鲁棒性。Herbrich等[16]提出了自适应间隔支持向量机,当有异常点输入时,根据所提方法,会对其作出较大的惩罚,从而减小噪声对分类超平面的影响。Liu[17]提出了Lq范数惩罚项,范数q可以根据数据自动选择数值,自适应的作出相应惩罚,与传统SVM相比,所提改进方法表现出更强的鲁棒性。Zhu等[18]同样采用L1范数的支持向量机,将hinge损失函数作为损失函数,并将L2范数的正则化项改为L1范数,利用多项式迭代方法求局部极小值,简化了求解过程,同时也提高了分类器的稀疏性。Chien等[19]同样用L1范数来替代L2范数正则化项,得到了基于L1范数的软间隔光滑支持向量机,使用启发式方法过滤异常点,一方面训练时间变短、另一方面提高了抗噪声能力,避免了过拟合。大多数的这些方法是利用目标函数的L2范数替换的形式,这就解释了对于L2范数来说对噪声的敏感性较高,替换以后会呈现较好的稀疏性和鲁棒性特征,除了采用替换L2范数的方法以外,采用不同的损失函数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增强其鲁棒性,实现泛化性能的优化。Du等[20]为支持向量机提出了一种双层规划方法,该方法可以同时进行模型选取和特征选择。Sun等[21]将ε非灵敏函数用作损失函数,并利用光滑方法将二次规划问题转化为无约束优化问题进行求解,所得分类器展示出更优的鲁棒性和泛化性能,同时也提高了学习速度。Zhang等[22]为了提高支持向量机的泛化能力,提出了一种新的鲁棒损失函数,通过对偶原理得到其相应的对偶优化问题,在此基础上应用局部梯度算法,使得在每次迭代过程中仅改变两个优化变量的值。Wang等[23]提出了一种基于广义非凸损失函数的鲁棒支持向量回归机,并利用牛顿算法求解,所提方法取得了更优的鲁棒性和回归性能。
.......
第 2 章 支持向量机、一类支持向量机、光滑支持向量机
支持向量机自提出以来,一直数据挖掘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无论是模式识别还是机器学习,支持向量机都体现出较好的性能,近些年来已经趋于成熟。标准的支持向量机处理的是二类分类问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单类分类问题,光滑支持向量机改进标准支持向量机,利用光滑策略,将支持向量机的约束最优化问题转化为光滑无约束优化问题,并利用 Newton-Armijo 算法求解。本章将简要的介绍关于支持向量机、一类支持向量机、光滑支持向量机的基础知识。
2.1 支持向量机
支持向量机是机器学习领域应用广泛的一种方法,主要利用最大间隔法或者平分最近点法来求得分划超平面,由于其较好的分类效果而得到快速发展。下面将分别简要介绍三种支持向量机的特征与优化问题。支持向量机的线性可分是最简单、最易理解的一种方法,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少存在线性可分的情况,为了解决非线性问题,我们提出了非线性分类问题。
....
2.2 一类支持向量机
一类支持向量机[3]主要应用于处理异常检测问题。它主要通过创建最优分划超平面来得到较好的分类性能。同样采用将低维不可分的正常样本点映射到高维空间的方法,在高维空间中尽可能的将正常样本和原点分开,得到最大间隔下的分划超平面。光滑支持向量机(smooth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SVM)[37]是由 Lee 和 Mangasarian提出的标准支持向量机的一种改进方法。支持向量机利用光滑技术,得到光滑无约束优化问题,并采用 Newton-Armijo 算法得到最优值。SSVM 具有强凸性、可微性和更优的性能。本章首先介绍了用于两类分类和单类分类的支持向量机,即传统支持向量机和一类支持向量机,然后支持向量机的改进方法:光滑支持向量机。
.......
第 3 章 鲁棒的支持向量机........12
3.1 RSSVM 算法.......12
3.2 算法的计算复杂度分析.....13
3.3 实验结果....14
3.3.1 人工数据集........14
3.3.2 标准数据集........15
3.4 本章小结....18
第 4 章 鲁棒的一类支持向量机 ........19
4.1 RSOC-SVM 算法 .....19
4.2 实验结果....21
4.3 本章小结....25
第 5 章 总结与展望.....26
5.1 全文总结....26
5.2 工作展望....26
第4章 鲁棒的一类支持向量机
在本文中,提出了基于半二次最小化方法的鲁棒的一类支持向量机(RSOC-SVM),一类支持向量机(OC-SVM)是支持向量机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训练过程中仅需使用正常数据进行训练,一类支持向量机在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领域广泛应用于异常检测。然而,实验显示一类支持向量机对存在于训练集中的异常点异常敏感。为了增强其抗噪声能力,提出了鲁棒的一类支持向量机。利用光滑方法将传统一类支持向量机的二次规划问题转化成无约束优化问题,利用 M-estimator 代替 OC-SVM 中基于 L2 范数的正则化项,并利用半二次最小化优化方法求解相应的的最优化问题。所提方法在数据集上进行验证得到的结果显示可以有效地提高 OC-SVM 的抗噪声能力。采用 2 组人工数据集进行实验,分别为 Line_noise,Square_noise。其中训练样本为随机选取 50%的数据集,测试样本为剩余的 50%。通过实验得到如下的对比图如下。在每个图上分别对比了鲁棒的一类支持向量机和一类支持向量机的分类效果,从图 2、3即可看出,在两个人工数据集上,RSOC-SVM 比 OC-SVM 具有更优的泛化性能。
......
总结
支持向量机在实际应用中经常会遇到两类分类和单类分类的问题,即传统支持向量机和一类支持向量机在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领域应用较为广泛,而它们涉及到的问题也均被认为是研究热点。本文针对支持向量机在分类过程中对噪声过于敏感,泛化性能会随之较低这一缺陷开展研究。为了提高基于支持向量的单类分类和两类分类方法,即传统支持向量机和一类支持向量机的抗噪声能力,本文分别提出了鲁棒的支持向量机和鲁棒的一类光滑支持向量机。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
1) 在光滑支持向量机的基础上提出了鲁棒的支持向量机,利用 M-estimator 代替SSVM 中基于 L2 范数的正则化项,求解相应的最优化问题采用半二次最小化优化方法。
2) 为了增强一类支持向量机的抗噪声能力,提出了鲁棒的一类支持向量机。它利用光滑策略得到无约束优化问题,利用 M-estimator 代替传统一类支持向量机中基于L2 范数的正则化项,并利用半二次最小化优化方法求解相应的的最优化问题。所提方法在实验中验证得出一类支持向量机的鲁棒性被提高。
............
参考文献(略)
优秀计算机论文范文精选篇九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上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的诞生,“软件”这一名词渐渐为人们所熟悉,并且深入人心。步入 21 世纪,人类逐渐进入了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伴随着计算机软件业的高速发展的同时,计算机软件已然悄悄进入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并且正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中发挥着极其巨大的作用,对计算机系统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变得愈发关键和迫切。首先要认识软件,需要对计算机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从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结构进行分析,软件和硬件共同组成了计算机系统的主要部分。软件系统作为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人们需要通过它来完成各种各样的日常事务和工作。尤其是当今日益发达的信息科技时代,软件系统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但伴随着软件的性能日益强大,软件的编程难度以及运算时间开销也在不断地增大,软件中可能会存在的错误和缺陷也会不断增加,软件系统中的产生错误的概率也随之大大增加,其所造成的危害也随着软件系统规模的扩大呈几何倍数增长。同时,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面向对象技术的发展,中间件技术、模块化和组件化等软件编程思想得到很大的普及,迅速发展中的软件系统也渐渐获得了一些新的特性,如不断上升中的复杂性和开放性、软件的不可预测性、动态演化性、不安全性等。这些特性带来了所谓的“软件危机”,并使得软件系统的发展面临了来自多个方面的严峻挑战。这也使软件工程这门刚刚兴起的学科得到了广泛关注。软件工程研究的是软件开发和维护的方式,主要采用系统的过程化方法,并与软件开发人员广为有效应用的管理技术和以现有条件能够获得的最有效的技术手段相结合,进行软件开发工作。软件测试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用于控制软件质量,并通过修正软件缺陷来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1]。近年来,软件测试越来越为人所重视,对于其的研究显然是必要且迫切的,也正是因此,软件测试成为了独立的学科。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软件测试是软件工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其进行的理论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从软件测试的概念诞生以来,软件测试的重要性被人们所认识,并逐渐使软件测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研究分支。它深刻的内涵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相关专家和学者对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了一套经典和完备的规范和理论体系。软件测试在测试对象上进行分类主要被分为基于结构和基于软件功能两类。前者即通常意义上的白盒测试。白盒测试一般以路径覆盖为准则来产生测试用例。在面向路径的软件测试中,我们对其生成测试用例的问题定义是:在对被测程序进行单元测试时,对于其结构中的某条特定的逻辑路径,在程序该结构单元的输入参数取值域内搜索数据,以保证能够执行该路径[4]。以下是其形式化语言描述:假设存在待测程序 Pro,取值域为 S,在Pro 中指定一条路径 L,为使得当 Pro 的参数取值为 x∈S 时,程序逻辑经历的路径为 L,求解符合该条件的取值 x。基于路径的测试数据生成方法受国内外研究专家的重视,所提出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即静态法、动态法、试探法和随机法。其中静态法不影响待测程序的逻辑执行,其主要通过对待测程序的静态分析,实现对程序的转换,主要包括区间算术法[5][6]和符号执行法[7]等等。动态法主要是面向程序内部的实际执行情况,具有确定的生成测试用例的过程。它的主要原理是从取值数据域中选取出一组数据,并以此作为待测问题的一个相近解。在执行待测程序时,会适时根据实际情况,修正这组数据,逐步向最优解收敛。虽然动态法并非每次都能收敛到最优解,但由于所有输入参数的取值在程序执行之前就已经被确定,动态法因此也能够克服一些静态法中的固有缺陷。动态法主要包括程序步进法和松弛迭代法[8]、程序插桩法[9]、直线式程序法[10]等等。试探法则是在取值数据域内随机初始化输入参数并执行待测程序,引入智能算法并与程序的执行情况相结合生成新的取值再进行下一次试探。试探法不受输入数据域单峰、连续、可微等条件的限制,也不需要其它相关信息辅助,在处理全局优化、非线性、多峰以及大空间等较复杂的问题时相较于其他传统方法具有其一定的效率和优势。但试探法类似于动态法,在输入参数非整数时,不具备完整的路径线性约束,无法确保总能收敛至最优解。随机法[11]则从求解空间域中均匀分布的样本中随机选取样本,并将其作为测试用例。这种方法能够产生较多的测试用例,但是由于数据较多,需要花费较多的测试时间,并且有可能无法测试到程序的所有路径。
......
第二章 软件工程中的软件测试及其用例的自动生成技术
2.1 软件测试综述
软件测试作为一种保障软件质量的活动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顺序,需要严格的执行过程。软件测试从上世界中叶其概念刚开始被提出到现如今已经成为了软件工程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仍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使得这门学科时至今日依旧焕发着活力。关于软件测试的定义,在学术界产生了激烈的争论,虽然到目前为止学者们并没有得出统一明确的定义,但人们根据自身对其的认识,从不同的方面对软件测试下了定义。学术界对于软件测试的主流定义主要是以下三种定义[20]。1979 年,G. J. Myers 在其经典论著“The Art of Software Testing”中首次对软件测试下的定义为:软件测试是一种为了探寻潜在的缺陷而执行程序或软件系统的活动;其主要目的在于证明程序中存在错误,而无法对程序是否正确做出保证。如果一个测试用例能够发现以前从未被发现过的错误,则这个测试用例可以被称为成功的测试用例。一个测试是否成功主要就是以其是否发现了过去从未被发现的缺陷为标准。到 1983 年,IEEE 正式提出了“软件工程的标准化术语”,在这之中也对软件测试作出了详细的定义:软件测试是一种以自动或者手动的方式实现对于某一个系统的执行和测定的过程,其主要任务就是明确预期结果是否与实际结果相符或是检验该系统的实际表现是否满足设计时规定的需求[21]。
......
2.2 测试用例的生成技术
由于软件测试的重要性和复杂度,其在全部的软件开发的周期中占据了将近一半甚至更多的时间。作为一项复杂的工程,测试会花费非常多的时间成本和人力资源。如何有效地自动生成测试用例对于软件测试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是由于自动生成测试用例的技术不需要手动设计测试用例,不仅使得测试人员不需要花费许多的时间进行测试用例设计,减轻了软件测试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软件测试的效率,并且一定程度上排除了软件测试人员的主观因素,使得测试更加客观、准确和有说服力。首先对测试用例及其生成技术进行阐述,目前测试用例生成技术主要分为面向结构和面向功能两部分。测试用例是对与测试对象有关的一整套测试活动的描述,包含了方案、技术和策略等信息。其内容主要是测试对象、输入参数和预期输出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测试文档。测试用例在形式上是一组测试条件、输入数据和预期结果,其主要是为了实现测试中的某个特定的目标而设计的,以方便对程序路径或者特定的需求进行测试。为了对软件测试的过程进行统筹,需要测试用例对其行为活动进行科学化的引导。同时软件测试也需要测试用例对其具体量化,测试用例一般不能在多种软件中兼用。为了使软件能够得到最终用户的认可,必须明确地阐述用户的期望。这一有力的举措能够便于确认并核实这些期望的有效性。测试用例能够真实地体现用户的需求,但是要对这种需求进行核实必须按照其他的方式并经由专业的测试人员实施。
........
第三章 多粒子角色协同作用的混合粒子群优化算法.........19
3.1 粒子群算法分析.....19
3.2 多粒子角色协同作用的粒子群优化算法(MPRPSO)......24
3.3 本章小结.....33
第四章 多粒子角色混合粒子群在测试....34
4.1 基于改进MPRPSO算法的路径测试数据自....34
4.1.1 测试数据生成模型..... 34
4.1.2 MPRPSO算法寻优机制的改进.... 36
4.2 改进MPRPSO算法在单路径测试用例........37
4.3 改进MPRPSO算法在多路径测试用例........47
4.4 本章小结.....52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54
5.1 本文的研究工作总结........ 54
5.2 进一步研究内容展望........ 55
第四章 多粒子角色混合粒子群在测试用例自动生成中的应用
在一些重要的工程领域中,粒子群优化算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软件工程中,粒子群优化算法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相较于软件工程的其他方面,目前将其应用于软件测试领域中的研究成果并不多,且大部分研究得并不深入。粒子群优化算法主要通过协作的方式来寻找待优化问题的最优解,种群内的每个粒子之间共享信息。它的参数不需要太多的调整,与此同时,它具有较快的收敛速度,原理简单,易于实现。可以说非常适合应用于软件测试用例的自动化生成,有关于这个方面的研究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通过对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基本原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具体探究将其应用于软件测试用例自动生成问题的方法,本文的研究基于这一点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科研意义。在前面的章节中,本文已经对一些现有的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多粒子角色协同作用的混合粒子群优化算法(MPRPSO),通过仿真实验表明了本文所提算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本章将 MPRPSO 算法应用于软件测试领域中,并对将其应用于测试用例自动生成问题的可行性进行探究和分析,在对基于路径的测试用例生成的关键技术进行仔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改进的 MPRPSO 算法的测试用例自动生成方法。
.......
总结
本文通过对软件自动化测试用例生成的研究,结合对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深入分析和研究,详细阐述了几种目前比较重要的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的总结,提出了粒子角色的概念,并进一步提出了多粒子角色协同作用的混合粒子群优化算法。通过与测试用例自动化生成的原理和模型框架进行结合,最终提出了基于MPRPSO 算法的测试用例自动生成方法。对基于 MPRPSO 算法的单路径测试用例自动生成方法进行仿真,采用实例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在多路径测试用例自动生成方法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权值数组的适应度函数构建方法,实现了在单次算法执行中输出测试用例集的目标。本文提出的基于 MPRPSO 算法的测试用例自动生成方法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
1、算法原理简单、容易实现本文中所提的算法继承了基本粒子群优化算法的优点,具有简单的原理以及较易实现的特点,所以能够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2、多角色能够较好地平衡种群的局部搜索和全局搜索本文算法将种群分解为以多个种群角色为代表的子种群,不同的种群角色承担着不同的寻优任务,并共享寻优信息,达到一种内在的平衡。仿真结果也表明,改进算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平衡局部搜索和全局搜索,在寻优的精度和收敛的速度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并且用于测试用例自动化生成问题方面是较适合且有效的。
3、具有较好的测试用例自动生成效果本文中所提的改进的 MPRPSO 算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软件测试用例自动生成的准确性和效率,能够减少软件测试环节一定的时间成本,进而缩短一定的软件开发周期,对于软件工程具有一定的意义。
............
参考文献(略)
优秀计算机论文范文精选篇十
第 1 章 绪 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国家战略规划中,已连续多年将三网融合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提高信息水平的方法之一为实现三网融合。电视机顶盒是三网融合服务端的体现载体,对促进产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以及政策、技术、市场等多种因素的不断推动,电视产业及相关应用终端已经进入网络智能电视[2]时代,同时需要借助丰富的终端展示、交互体验以及多种电子设备应用等来提高用户体验[3],并能够随着用户的需要进行及时升级于更新。当前手机行业已经进入全新的时代,传统的手机已全面智能化[4],也更多的融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传统的电视产业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娱乐元素需要在信息时化代进行智能化升级与创新,给广大用户带来新鲜的娱乐和视频体验。从当前信息化发展来看,电视产业的智能化不应停留在网络电视上,还需在电视机顶盒、游戏手柄、电视视频通话设备等多种设备上,满足用户娱乐、学习多种需要。电视产业的智能化承载了整个电视产业的新型商业模式以及实现产业转型的重任,各企业已将实现电视产业智能化提升到了企业发展战略高度。然而,目前电视智能化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未形成完整的建设模式,产品展现效果与用户服务和体验度要求相差甚远。应用软件商店[5]作为承载娱乐和服务的载体,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服务团队可以通过搜集应用商店[6]中用户评价,进行应用行为分析,以为用户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伴随着智能手机在社会上的普及应用,Apple TV、Google TV[7]等多种新理念、新产品的推广,以及 Android 等平台的开放,智能终端已逐步成为电视产业发展的方向,电视机相关产品也将成为其中最易推广、效率最好的产品。而随着电视终端的智能化,即智能机顶盒的出现与普及[8],也进一步扩大了用户对于应用软件的需求,应用软件商店也必将成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并以此在对智能终端设备提出更高的要求。
.....
1.2 应用软件商店的兴起
目前,全球应用软件的用户使用量在不断扩大,苹果和谷歌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中苹果 App Store[11]的出现是应用软件商店发展的开始,它作为 iTunes Store 中的一部分,是 iPhone、iPod Touch、iPad 以及 Mac 的服务软件,允许用户从 iTunesStore 或 Mac App Store 浏览和下载一些为 iPhone SDK 或 Mac 开发的应用程序。用户可以根据消费能力享受收入或免费软件,将应用软件安装到相应终端设备上。截至2014年6月,苹果App Store的应用软件数已超120万个,累计下载量750亿次,谷歌 Google Play 应用数也已超过 143 万个苹果 CEO 库克在 WWDC2014 上宣布苹果 App Store 应用数量超过 120 万,App Store 中共有 125 万个应用,且每月平均再增加 6 万个。而 Google 的 Play Store 的中国用户也已超过百万。目前,我国应用软件商店可以按照运营企业性质分为两种,首先是占据我国首要地位的传统互联网企业,例如:百度、腾讯等为扩大器互联网业务范围而建设的应用软件商店;其次是豌豆荚、安卓市场等独立应用软件商店运行公司。同时随着大量传统互联网企业的加入,我国应用软件商店呈现的内容和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并呈多样化方向发展。
.......
第 2 章 需求分析
需求调研与分析是系统建设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对系统的设计、实现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同时通过需求调研能够切实了解用户的具体工作、日常工作流程以及对系统建设的要求等。
2.1 提供方管理
提供方管理模块提供对开发者信息得查询和编辑,对外提供了两个接口[17],开发者信息查询接口,开发者信息修改接口。是开发者管理平台和应用商店同步的入口,开发者管理平台调用应用商店所提供的接口,将开发者用户数据同步到应用商店。提供商管理模块提供对开发者信息得新增,修改,编辑功能。应用商店开发者信息变更后,调用开发者管理平台接口,同步给开发者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
2.2 渠道管理
渠道管理包含厂商管理、机型管理、发布管理。在厂商管理和机型管理中,进行简单新增和删除操作,在实际操作中,厂商和机型是调用用户系统接口获得,操作时会同步数据,将厂商和机型同步到应用商店平台。“发布管理”模块是将机型和店铺建立一对一的对应关系。
........
2.3 升级管理
升级管理模块可以查看某个店铺下有哪些应用,可以对应用进行升级和删除操作。因为店铺下有很多不同的货架可能存在相同的应用,当我们需要把这些相同的应用做统一升级的时候,可以在此模块下做统一的升级操作。
......
第 3 章 系统设计.........10
3.1 系统总体设计 ..........10
3.2 网络架构设计 ..........15
3.3 数据库设计 .......16
3.4 安全设计....18
3.5 本章小结....21
第 4 章 系统实现.........22
4.1 系统开发部署环境 .........22
4.1.1 软件环境 .....22
4.1.2 硬件环境 .....23
4.2 系统功能实现 ..........24
4.3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42
4.4 接口实现....44
4.5 系统测试....45
4.6 本章小结....45
第 4 章 系统实现
4.1 系统开发部署环境
(1)服务器端 Linux 操作系统 服务器端采用 Linux 操作系统,其具有完全免费、兼容 POSIX1.0 标准、多用户、多任务、良好的界面、支持多种平台等特点,同时它支持 32 位和 64 位硬件,具有字符界面和图形界面。(2)MySQL 数据库 考虑用户的设备条件同时降低用户项目投入成本,系统开发采用开放源代码的 MySQL 数据库[37],其具有速度处理快、可靠性和适应性强等特点。MySQL 数据库是基于 Linux 操作系统开发出来的数据库,众所周知 Linux是开放源码的操作系统,所以 MySQL 数据库也是开放源码的免费数据库,这也是MySQL 数据库的最大优点。与其他数据库相比 MySQL 数据库功能虽然较弱,但其优点也很多:MySQL 数据库应用 C 和 C++语言编写,并应用了多种编译器进行测试,保证源代码的可移植性。支持 AIX、FreeBSD、HP-UX、Linux、Mac OS、NovellNetware、OpenBSD、OS/2 Wrap、Solaris、Windows 等多种操作系统。为多种编程语言提供了 API。这些编程语言包括 C、C++、Python、Java、Perl、PHP、Eiffel、Ruby 和 Tcl 等。
.....
结 论
基于广电网的应用软件商店设计与实现是通过对秦皇岛有线电视用户群体的分析以及市场上用户对智能应用的需求,依据用户使用爱好和习惯,并结合机顶盒应用的特殊性,经过业务及运营模式分析,为广大有线电视应用用户研发的一款专业的应用下载、安装系统。系统的业务范围涉及终端应用、后台管控等部分,在功能上,后台管控部分侧重于商店软件商品管理、用户管理、计费管理、广告管理等多个部分;终端应用则侧重体验效果,包含应用下载、应用管理、应用收藏、应用搜索等部分。该系统体现了当前最为先进的智能化管理思路和简约化操作流程,应用了当前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有线电视双向网络技术和数据传输技术,通过对当前智能手机操作应用习惯和机顶盒应用操作流程的分析和梳理,对应用软件商店的操作过程和功能进行了提炼、分类和规范,并以规范后的软件操作过程和功能为基础进行了系统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智能机顶盒应用的灵活性和与时俱进性,在扩展传统电视应用功能的同时,满足用户全方位的娱乐、学习需要,完成了课题研究的预计目标,充分实现了本次研究的意义。本次课题研究成果主要有:
(1)完成了基于广电网的应用软件商店的设计与实现工作,真正满足了用户对于有线电视的多种应用需要,改变了传统的有线电视应用模式,同时扩大了智能机顶盒的用户群体,提高有线电视在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力。
(2)在技术上,一方面实现与外置设备的互动连接,提高娱乐体验效果,另一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安全系统设计,保证系统能够稳定运行。
(3)充分应用了双向网络技术,以该技术为基础实现数据的双向传输,从而实现应用软件商店智能应用。
(4)在系统实现过程中,对部分新技术进行了创新应用,如 JSON 接口方式、Web Service 技术等。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