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多音字教学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6879 论文编号:sb2016102521341516075 日期:2016-11-01 来源:硕博论文网
绪 论
 
(一)选题缘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要求:“7~9 年级的中学生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 3500 个,其中3000 个左右会写。”[1]《2013 中考语文大纲》中也指出:“中考侧重考查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如正确认读和书写常用汉字。”[2]学界的大量讨论和教学实践也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多音字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的重点工作之一,同时也是难点之一。那么,对于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探讨现阶段初中语文多音字教学有效方式方法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然而,目前初中语文教材的多音字还缺乏系统地整理,学生对于多音字的学习还处于零散学习的状态。并且,我们在多音字的识字教学工作中,教学方法多数情况下还仅仅局限于简单识记,导致学生实际掌握多音字的程度还远远不够,很多多音字的误读率依然很高。因此,关于初中语文多音字教学的研究,对于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价值。
.........
 
(二)研究方法
本文将运用统计法、调查法、比较法、文献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对初中语文多音字教学进行探讨。1.统计法。首先,统计人教版初中语文六册教材中的多音字分布总量(不包括重复的多音字),并按照汉语拼音音序表将教材中的多音字系地整理出来。其次,统计 “字表”中的多音字。最后,根据调查问卷中学生对于多音字的认读情况,统计出每个多音字的误读率。2.调查法。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初中生对多音字的认读现状,进而分析误读原因。3.比较法。将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多音字与“字表”中的多音字进行对比,明确教材和“字表”中的多音字分布状况,比较两者的差异性。4.文献法。广泛阅读国内有关多音字教学的文献资料,有针对性地摘录有关多音字教学方式方法的文字,以此来充实论文的论据,增强论述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周有光先生是国内对多音字研究最早的学者之一。他在《汉字和文化问题》中,详细地阐释了多音字的性质、现状和整理的办法。首先,周有光先生分别从文字体制、数量、来源和功能这几方面对多音字的性质进行了论述。其次,他又分别从多音字的分类,多调字的现状,多声母字的现状,多韵字母的现状四方面来阐释。最后他提出了改读、改写等四种整理方法。吕叔湘在其编著的《语文漫谈》中将多音字分为几类:一类属于“文白异读”现象;一类专门用在姓氏或者地名上;一类意义不同;还有一类属于古今异读现象,比如一些古代的译名和现代的读音有所不同。胡裕树在《现代汉语》一书中阐述了造成多音字读音不同的原因:“一部分是因词性不同而造成不同读音的,还有一部分多音字是由于普通用法和人名地名用法不同而造成的。”
.........
 
一、人教版初中语文多音字的分布状况
 
要想提高多音字的教学效率,关键的一点是对现今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多音字分布总量进行系统地整理。
 
(一)总量统计及特点分析
笔者选取人教版初中语文的六册教材,分别统计了每册书中的多音字数量,共统计了 265 个多音字。通过不计重复的整合,将六册教材中的多音字按照汉语拼音音序表的顺序整理如下:通过整理,我们发现人教版教材中的多音字具有如下的两个特点:首先,教材中的多音字具有基础性和常用性。所谓基础性和常用性,是指这些多音字在当代各类汉语阅读材料以及口语中的出现频率较高。例如“强”、“重”、“血”这些多音字,不仅在书面语中经常看到,而且在日常的口语交际中也经常使用。其次,数量多。根据乔周的统计,“《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 共收录了大约900 个多音字,读音 1900 多项。其中较多是读音义项生僻、使用音频率较低的特殊语词读音。除去这些特殊的语词,还有大约 500 个常用多音字。”[5]而初中六册教材中的多音字总量就高达 265 个,达到了常用多音字的一半以上。这也就是说,平均每册教材中大概分布 44.2 个多音字,以每册教材中有 30 篇文章计算,学生平均每学习一篇文章,就要识记 1.5 个多音字。由此也可以看出,多音字教学对于提升学生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以上的这两个特点中可以看出,多音字教学在初中语文识字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每一册教材中的多音字分布情况又如何呢?我们将每册教材中的多音字分布情况用折线图的方式来呈现。具体分布状况如表 1。
..........
 
(二)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的对比分析
教育部印发的课程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教材编写一贯遵循的标准。在最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为了“便于在教材编写中安排汉字教学的设计,也便于开展对汉字教学的评估”[6],在附录部分根据常用汉字在各类汉语阅读材料中的出现频率和汉字教学的需要,将它们分为 2500个常用汉字和 1000 个次常用汉字,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以下简称“字表”)。为了进一步明确初中生必须要掌握的多音字,我们将六册教材中的多音字与“字表”中的多音字进行了对比分析。依据《审音表》和《通用规范汉字字典》,我们从“字表”中共提取了 294 个多音字,其总数约占“字表”总数的 8.4%。具体分布状况详见表 2。通过将表 1 与表 2 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从二者中的多音字分布总量来看,“字表”中的多音字总量要超出教材中的多音字总量,但总体上出入差额不大。并且,教材中的多音字绝大多数都出现在“字表”中。这说明,教材中的多音字是要求学生在基础义务教育阶段必须掌握的汉字,教师要充分重视这一部分多音字的识字教学,帮助学生厘清汉字的音、形、义。2. 六册教材中共收录了“字表”中约 90%的多音字,“字表”中约 10%的多音字在教材中未能体现,如字表中“馏”、“疟”、“芥”、“幢”等多音字未在教材中找见。这说明,那些读音生僻、使用频率较低的多音字是不需要初中生完全掌握的。
.........
 
二、初中语文多音字的认读现状.....9
(一)初中生多音字认读现状的调查问卷........9
(二)结果统计及分析.........9
三、初中语文多音字误读原因分析..... 14
(一)客观原因...... 14
(二)主观原因...... 15
四、对初中语文多音字教学的建议..... 18
(一)教法........ 18
(二)学法........ 21
 
四、对初中语文多音字教学的建议
 
(一)教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11——16 岁的儿童属于形式运算阶段,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本阶段的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并且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或违抗家长。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教师和家长不宜采用过多的命令和强制性的教育,而应鼓励和指导他们自己做决定,同时对他们考虑不周的地方提出建议和改进。”[13]初中生正处于 11——16 岁这个年龄阶段,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也就决定了其教育的特殊性。《课标》中也明确要求七~九年级的学生“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14]因此,对于初中语文的多音字教学,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指导他们自主识记多音字。 正如张大钧所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必须有志于学,乐于学,才能取得优良的学业成绩。”[15]方法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自主设计。例如,可以让学生自主成立小组,组员负责统计单元内的多音字,组长负责归纳整理。然后把归纳好的多音字制作成明信片或其他感兴趣的形式,在课间轻松地识记多音字。有浓厚兴趣的小组还可以把七至九年级每册中的多音字进行统筹整理。整理后还得进行“实战训练”,组织课内外多种形式的训练活动,以求牢固掌握多音字。可以开展各种竞赛活动,例如在小组内评选“识记多音字小能手”,然后再进行组与组之间的多音字识记竞赛,评出优胜者;或者给不同语言环境里的多音字选择读音;用同一字不同读音组一个词语;给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中的多音字注音等等。每次竞赛后,教师认真评分,对于成绩优异的,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
 
结 语
 
多音字教学是初中阶段识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对于初中生而言,科学有效的多音字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他们对于多音字的学习事半功倍,而且也能培养他们的识字兴趣和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探讨初中语文多音字的教学的有效方法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本文首先着重统计了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多音字的分布状况,并对这些多音字的特点进行分析,再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其次,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当今初中生对多音字的认读现状,并以此为依据,分析了造成初中生多音字误读率较高的原因。最后,针对误读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对当前初中语文多音字教学的建议,试图确立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使学生对多音字的学习更轻松、有效。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人教版初中语文的六册教材为纲,通过调查测试的方法,了解了现今初中生对教材中多音字的认读情况,并找到了他们误读的原因,进而提出对当前初中语文多音字教学的建议。但是由于本人研究水平和教学实践的不足,本论文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中学生的学情特点联系得还不够紧密,希望能够结合以后的教学实践,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