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 论
语文是基础学科,对于个人的成长和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重要的奠基性作用。作为文学作品的自述性散文,不仅语言美,而且情感美,表达的是作者的真情实感,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重要的意义。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自述性散文占有很大的比重,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自述性散文有 32 篇,占整体篇目的 13.6%,这足以看出在选文时对此类散文的重视。首先,正如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所说:“任何人都不如我本人有资格描述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自述性散文比其他类型的文体更能表现人物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更具有优势。其次,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自述性散文故事性较强,学生学习后对于提高阅读能力、培养探索精神都有重要的意义。由于自述性散文是作者自己叙述自己的经历,使学生容易受到作者正面的影响,并且能将作者经历与自己生活相结合,丰富自己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自述性散文的研究现状
国内对本课题的研究相对缺乏,只有零星几篇,例如:徐成淼在《自述性情爱散文的形成与制约》一文中对自述性散文的真实性进行了研究和总结,他提出:“自述性散文的真实性是相对的,既要如实的表现作者的自我经历和情感,又不可能毫无保留的和盘托出……因为有些经历具有很强的隐私性,内容不便与外人道,一些情节还因涉及他人不便公开。”[1]他认为自述性散文的真实性会受一些条件的制约,不可能达到完全意义上的真实。 一些学者在研究鲁迅和朱自清的回忆性散文时涉及到自述性散文,从文章的写作背景出发,探索回忆性散文的特点及意义。例如郑家建在《重现的时光——论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中提出鲁迅回忆性散文的意义在于:“一是使他的自我认同的努力找到了一种最真实的内涵……二是回忆使他重新拥有了自身。”[2]他认为回忆性散文对于认识过去的自我和现在的自我的有重要的意义。阙开源将鲁迅小说中以第一人称叙述的研究成果用于研究散文,提出:“在他的回忆性散文中,不存在不可信的第一人称的叙述性问题……蕴含着作者与叙述者,当下的我与事件发生在场的我在时间、情感、价值方面距离的内在张力。试图说明这种第一人称的叙事策略所具有的美学价值。”[3]他总结出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散文具有真实性,能清晰地还原当时所发生的事件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并研究其中所含有的美学价值。除此之外,陈永英在研究回忆性散文教学时,以《背影》为例,提出寻找文眼,反复诵读以及通过回忆中的“我”和现实的“我”的对比来探索作者内心的方法。
.........
二、研究的意义及创新之处
理论意义:本课题从中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出发,就自述性散文的特点及教学价值展开研究,必将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也将丰富散文教学的理论思想。同时,解决好自述性散文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实践意义:在对自述性散文分类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思考具体的教学方法,形成自述性散文的教学模式,这不仅有助于教师观念的转变,对自述性散文教学有新的认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有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创新之处:将语文中自述性散文进行概括,分析其特点和教学价值,在前人研究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分析自述性散文适用的教学模式。针对目前自述性散文的教学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
第二章 中学自述性散文概述
根据文学理论中散文的分类,散文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散文是指文学意义上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广义的散文指的是除去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的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8]我接下来要谈的散文是指广义的散文。以记载自己生活中某些片段或某一方面经历的叫自述。自述性散文,简而言之就是“作者用第一人称真实地讲述自己的经历、爱好,阐述自己的思想、理念,抒发自己的感受、情绪的记述性散文。”[9] 自述性散文的写作目的主要是展示自己的某些人生经历,或个性特征,或思想感情,或人生思考,让他人借此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也让自己借此认识生活,了解人生。当前我国常见的中学语文教材种类:人教版语文教材、苏教版语文教材、粤教版语文教材、长春语文教材、上海语文教材等。本人研究以人教版中自述性散文为主,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共有 234 篇文章,自述性散文 32 篇,其中初中七年级包括《童趣》、《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步》、《竹影》、《猫》、《我的信念》 共七篇;八年级包括《小石潭记》、《阿长与<山海经>》、《醉翁亭记》、《藤野先生》、《满井游记》、《春酒》、《陋室铭》、《我的第一本书》、《记承天寺夜游》、《背影》、《湖心亭看雪》、《岳阳楼记》、《老王》、《我的母亲》、《再塑生命》共十四篇;还有九年级的一篇《出师表》。高中必修一中有一篇《小狗包弟》;必修二有五篇:《荷塘月色》、《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囚绿记》;必修五包括《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陈情表》三篇,见附录 1。
一、自述性散文的基本特征
自述性散文既有散文的普遍性,也有自己的特殊性。根据散文的特点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中学语文教材中自述性散文的基本特征如下: 自述性散文是作者通过叙述自己的生活经历而表达作者内心情感,揭示社会意义的散文。林非在《关于散文、游记和杂文的思考》中提出:“散文创作是一种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他对于客观的社会生活或是自然图景的再现,也往往反射或融合于对主观情感的表现中间,它主要以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真情实感打动读者。”[10]所以与其他类型的文体相比更具有纪实的效果,描述的事件、人物也更真实可信。传记学家约翰逊认为:“每一个故事的价值依赖于它的真实性。一个故事要么是一副个人的画像,要么是一副普遍人性的画像。如果它是假的,那么它就分文不值。”[11]此观点也说明了保证故事真实的重要性。而自述性散文的真实性与小说的真实是不一样的,他不仅要求文章内部的连贯性,而且需要与现实世界保持一致。自述性散文的真实性主要表现在作者情感的真实和描述事件的真实。
..........
二、自述性散文的教学价值
中学语文教材中大量选取自述性散文是因其在教学方面的价值,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对自述性散文的教学价值进行阐述:自述性散文中的哲理是散文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感受而思考、揭示出来的对生活本质的认识和人生真谛的探索。一篇自述性散文,如果作家没有一点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就不会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正如玛拉沁夫在《哲理的探索》一文中提到,“近些年,我在探索这样一条路子,即以抒情的笔调,在恍如漫不经心的叙事中,浸透出一番使人发思的哲理来。”[33]哲理是融合在文章之中的,能给自述性散文增添思辨的色彩,加强作品的审美力和感受力。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自述性散文讲究意境美和言语美,所以阅读这样的文章,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格,陶冶情操有重要的意义。 自述性散文崇尚真实,如实地反映人生、自然、社会的本来面貌。根据自己记叙的事件和人物来沟通思想,表达感情。但崇尚真实并不代表对生活的机械描写,而是将客观事物与艺术相结合。无论是叙事抒情、说理写人还是游记,都是作者主体意识的表达,沾染着作者的个人情感,审美情趣。例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小石潭中游鱼的神态话语,将游鱼的欢乐完全的展现出来,并用小石潭水的清澈等来烘托的环境的幽静。作者用描绘游鱼来展现自己的愉悦,将自己的快乐和鱼的快乐融合在一起,达到人之性灵和物之性情的精神境界。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通过领会优秀的自述性散文作品,经由个人情感体验、逻辑体悟、激发想象,可以获得一种生命意识的觉醒,获得一种人情、人性、人格的深刻体验。 自述性散文的作者在创作文章的过程是对生活再次审视的过程,也是自我心灵的探索,通过文学手段,审视自己的爱恨、得失、悲喜,检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精神世界的过程。所以,我们需要的是作品和作者人格、人品的统一,“文如其人”。作者在创作时是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的,以现在“我”的思想意识对过去“我”的做法进行批判,用宏观的眼光去透视生活。通过自述性散文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用发展的态度去理解和把握世界,运用自我审视的方法。巴金说:“我是从解剖自己,批判自己做起的,我写作也就是挖掘,挖掘自己的灵魂。”[34]例如巴金的《小狗包弟》,该课文的价值在于作者的深刻反省,自我拷问对惊醒人心的作用。老年的巴金先生是一个对自己严格解剖的成熟作家的形象,具有说真话的勇气和魄力。学生通过对《小狗包弟》的学习引发对那个残酷时代的探索,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道德观,形成高尚的人格。
..........
第三章 自述性散文的教学策略 .......... 14
一、 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 15
(一)讲听式教学模式 ........ 15
(二)导学式教学模式 ........ 16
二、发散式的教学策略 ........... 18
(一)采用协同合作的方法 ......... 18
(二)开设拓展课程 ............ 19
(三)把握文章的整体性 .... 21
第四章 自述性散文的案例分析 .......... 23
第四章 自述性散文的案例分析
根据前面两章对自述性散文特点的分析和教学策略的探究,本章将以人教版七年级上沈复的《童趣》为例,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应起到理解内容、明确主旨的作用。”[45]整体感知不是盲目的整体认识,而是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对局部进行综合,形成对文章的综合性认识。整体感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生初读文章,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获得对文章的整体印象,但这一阶段的理解大多是不到位的,没有深入地挖掘文章的主旨,对文章知识一个大框的把握。第二阶段是学生在重新思考文章的篇章结构、作者的思想情感后获得的新的认识第二阶段与第一阶段相比,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主旨,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过程是对之前认识的修改更正。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分析人物和环境入手,着力揭示作者在人物和环境中真实的主观感情,为防止脱离文本,教师应在文章完全篇基础上对重点字词进行把握,例如:《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在学习时,教师要充分展现它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塑造一个如画的意境,引导学生在这个意境中感知文章,体会作者构思。在学生进入情境后,引导学生加以赏析,可以设计优美语句的赏析环节,比如“田田”、“亭亭”用得恰到好处,比喻荷叶的鲜绿茂盛和直立挺拔,“浮”字把青雾描摹地形象生动,给人一种轻盈迷蒙之感,“泻”字写出来月光的动态美像流水一样,将静态的月光的动态美展现出来。
..........
结 语
随语文的学习对于个体的成长和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学习自述性散文更是学生掌握和应用语言、形成良好价值观、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目前对自述性散文的研究较少,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将自述性散文等同于其他文体,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没能突出自述性散文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解读和理解新课标的基础上,对自述性散文教学策略进行探究,重视对文章的解读,强调文章的整体性,合理地选择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建造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的自述性散文的课堂。 在学习自述性散文时,首先要把握住它的特点:自述性散文是真实的,它是以作者自己为写作对象,记述的是作者的生活片段,是真实的环境中塑造的真实的感情的文章;自述性散文是丰富的,它展现的是不同的人生经历,作者用不同的写法来抒发思想感情;自述性散文是可拓展的,它以作者的局部特点来引领读者去探索作者的全貌。自述性散文特点的总结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特点为依据探索每篇自述性散文的教学价值,更加合理地运用教材,提高教学效率。在此类散文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文章的表现手法、思想感情,更要让学生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去感受作者。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去探索自述性散文的内涵,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突出自述性散文的特点。用协同合作的方法去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专业素养。用开设拓展课程的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自述性散文要研究的内容还有很多,由于我的水平有限,在研究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敬请各位专家和老师进行批评指正。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