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育的一种危机及其应对策略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8293 论文编号:sb2016052715044815666 日期:2016-06-03 来源:硕博论文网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对于中国文学来说,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分界线,是发生在 20 世纪初的文学革命运动。这场文学运动给国人带来新的文学观念、社会思想的同时,极大地影响人们对文学的阅读和欣赏活动。中学教师和初中生在语文教育和实践活动中,不可能不受到文学革命的影响。在初中语文教学分配上,古典诗词与现代散文、小说的教学时间、教师投入精力和学生的喜好程度方面存在较大差别,这种教学困境是有历史渊源的。 新文学的提倡者和实践者还来不及重新认识古典文学的价值和存在意义,便简单粗暴地否定了以文言文为表现方式的旧文学(古代文学)的存在合理性。“(文学革命先驱)先集中力量摧毁当时社会上较有影响力的旧文学阵地(古代文学),把批判‘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以及旧戏曲,作为一场‘硬仗’来打。”①在现代文学的发生期,古代文学有意无意地被当时的文学改革者贴上“鸳鸯蝴蝶”、“才子佳人大团圆”、“黑幕”等几个带有讽刺意味的文学标签,这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了国人与古典文学的心理距离。同时,文学运动倡导者在提出新文学观念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了古代文学的价值。比如,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文章“八事”,包括“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讲究文法”等文学观点。在这篇文章中,旧文学被指责“无病呻吟”、“滥调套语”。又如,陈独秀在提倡“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提倡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到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抒情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②。在新旧文学的对比中,新文学提倡者明显存在排斥古典文学的价值倾向。另外,胡适等人受到西方进化论思潮的影响,提出文学的进化论,而这种观念片面地将古代文学理解成“落后的”,认为“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坚信新文学必定要取代旧文学”③。在文学的演变过程中,用现代人的语言,表达现代人的情感、思想观念的现代文学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同和肯定。20 世纪初,活跃在文坛的文学、思想家对古代文学的指责和批评,淡化了读者和古典文学之间的情感距离,这对于当今的语文教育,不无影响。 五四文学革命对于中国文学发展走向的影响是巨大的。这场文学改良运动的功绩首先在于文学的语言使用的观念上。现代汉语的价值得到作家、读者极大的肯定,而古代汉语则被人们看作“旧时代的产物”。  从文艺理论的观点来看,语言和思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差别,对作家而言,透露出两种不一样的创作思路;对读者来说,意味着完全不同的阅读体会和审美感受。以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师不难发现的一个现象:对古代汉语表现出更加浓厚兴趣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课外阅读多半以古典诗词、散文、小说为主。相反,兴趣在现代汉语方面的学生,更热衷选择现当代语言名著作为阅读对象。另外,新文学(现代文学)在表达的内容方面,相比旧文学(古代文学)而言,与读者的心理距离较小,这一点也影响了当代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 
...........
 
二  论文的研究现状及评述
近几年来,研究古诗词相关的文献有很多,然而大多数学者主要围绕着古诗词教学现状、古诗词教学方法和反思、以及美学视野下的古诗词审美等方面进行研究。学者们只侧重对古诗词的教学与鉴赏,忽略了古诗词存在的重要性。国内对古典诗词的研究者不胜枚举。比如叶嘉莹,她的相关著作有《我的诗词道路》,记录了她人生中所经历的诗词之路。他如顾随《顾随诗词讲记》《中国古典诗词感发》、朱光潜《诗论》、吴建民《中国古代诗学原理》、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这些专著都是从理论上诠释了古诗词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也阐述了古诗词的发展趋势和历史地位。 此外国内也有很多学者撰写的硕士论文中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古诗词:一、是针对古诗词教学现状和研究的:如苏州大学刘素芳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与对策》,重庆师范大学雒婷婷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与改革研究》,苏州大学周琦的《中学古诗教学的实践研究》,山东师范大学李秀举的《召唤结构与古典诗词教学探索》,华中师范大学李少朋的《论中学语文中的古典诗词教学》,河北师范大学尉珊的《初中诗歌教学内容探究》,东北师范大学张继辉的《论古典诗词教学中意义的建构》等。二、是针对美学视野下的古诗词研究以及意境赏析的,重点于美学为主的,如四川师范大学刘然的《中国古典美学视野下的中学古诗词教学》,四川师范大学张习凤的《中学古典诗歌中的意境鉴赏教学研究》三、是针对古诗教学反思和实践研究的华东师范大学刘婧的《朱自清古诗文教学思想研究》,华东师范大学陈凤娟的《中学古诗词教学反思和实践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纪媛媛的《叶嘉莹的诗词教学思想与实践》 从古诗词的教学现状来看,鲜有教育工作者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角度出发,并结合诗词文本,对古诗词进行主题的解读和意蕴的欣赏。在古诗词的教学实践上,本文尝试做一些新的教学实践,即适当结合文学系的课程内容,提高学生自学诗词的能力。首先,本文对古典诗词式微的现状,试作一番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是从古诗词教学式微的原因,古诗词教学现状、古诗词教学不被重视的缘由。其次,本文以诗词名作为例,通过作品与理论结合的讲解方面,说明教师应该如何更好的在语文课堂上传承古诗词文化精髓。从而提高中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文化意识。 
.........
 
第一章   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的现状
 
近几年来,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比重有逐年降低之势,然而在海南中考语文试题来看中,古诗词试题部分分值却有大的提升。从题型上看,对古诗词考查主要针对背诵、默写,其次是诗词鉴赏,这样一来,古诗词在教学中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考查形式单一化。试题内容简单化,这就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教师在教授古诗词的侧重点。特别是默写部分分值较高。根据这一现象本文将从教材编写以及课堂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  
 
第一节   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比重以及分布情况分析 
初中语文六册教材(以苏教版为例)中共有 156 篇目,精读的古诗词仅占 4 篇 10首,是整个教材篇目比重的 6%。诵读欣赏的古诗词占 42 篇,是整个教材篇目比重的26%学生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这必定要求学生要大量阅读古诗词,只有自身的阅读和感悟,才能更好的提高古诗词的欣赏水平。 从初中语文六册教材中看,七年级语文教材的古诗词所占比重高于其他年级,从编排的比率看是比较合理的,由于七年级的学生年纪小,记忆力较好,学习负担较轻,从而有足够的时间来阅读和感悟古诗词,到了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更能深入的品析和鉴赏古诗词,而九年级学习任务偏重,古诗词篇目降低,有利于九年级进行中考总复习。 
........
 
第二节   “传统型”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现代作品所占比例较大,例如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各种题材的现代文较多,而这些作品大多数都选自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如鲁迅、朱自清、老舍等,他们的作品成为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赏析的对象,在教师看来现代作品对于学生来说容易理解,其次现代作品语言优美,更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对作品的赏析上教师认为重点讲解现代作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写作上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教师在分析作品时可以从作品的修饰、语言、写作手法等方面分析,教师在设计时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感悟春天的美,由图片到声音,再到语言,层层相扣,学生不知不觉会感受到课文的意境美。从而对现代作品更加感兴趣。 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要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古典诗词至今依然活在当下,是所谓“活的经典”。流传至今的许多成语警句都来自古诗词。人们一直公认唐诗、宋词、元曲都是中国划时代的文学高峰。从屈原到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大诗人是中国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中国文学最独特的成就无不深蕴着中国人审美意趣、价值观和语言魅力的诗词。 古典诗词是深深刻在中国人内心世界的文化“积淀”的核心,是中国人“文化修养”的基本成分。它比儒释道思想更为深入人心。然而在今天的中学语文课堂上,古典诗词文化慢慢被淡化,教师在观念上觉得古诗词缺乏实用性,学生也开始仅仅为了考试而背诵,教师在课堂上对古诗词的分析也变得蜻蜓点水,一笔带过。这样一来无形中轻视了古典诗词作品的教学。 
.........
 
第三章  在中学语文课堂中传承古诗词文化 ..... 20 
第一节   教师跳出“实用主义”的桎梏,注重古诗词文学性的传授 ........... 20 
第二节   教师介绍古代诗词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 23 
第三节   教师运用古典文学批评理论,分析诗词的审美方法 ....... 25 
一、知人论世 ....... 25 
二、诗无达诂 ....... 26 
第四节  古诗词课堂教学的实践 ......... 28 
一、培养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 ....... 28 
二、对传统学习古诗词方法的批判性继承 ....... 28 
三、通过想象再现学习古诗词的意境 ....... 29 
四、鉴赏古诗词的美和家国情怀 ....... 29 
 
第三章  在中学语文课堂中传承古诗词文化 
 
第一节   教师跳出“实用主义”的桎梏,注重古诗词文学性的传授 
在当下“分数等于一切”的教育体制的束缚下,中学教学很有可能带着“实用主义”的逻辑思维,从事古代诗词的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不仅限制了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发挥,而且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中学语文教师在展开古代诗词教学工作的时候,首先应该破除“实用主义”的教学思想,增加诗词文学性的讲解等一系列无应试功利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于古代诗词的好奇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诗词的能力。 文学性,是一些让文学成为文学的基本特性,它们使文学与非文学之间产生强烈鲜明的对比。中学教师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古代诗词这种文体的基本特点,不妨从诗词的语言的多义、含混,诗词情感思想和主题的复杂性,诗词创作思维的跳转性这三个方面入手,以初中语文教材选录的古典诗词作品,或者一些相对浅显易懂的古诗、词作为具体参照对象,在古诗词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讲授古诗词文本的阅读、赏析方法,而且讲解古诗词文体的特点怎样体现在诗、词作品中。本文在此首先以唐代诗人张旭的《山行留客》为例,从语言、情感、创作思维这三个方面,简要介绍古诗词文学性介绍的教学方法。诗歌几乎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文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作为文学文体的“源头”,更是将文学语言的艺术性,发挥到了极致。教师在授课中可以如此提示学生,“诗是最精粹的语言。它用经过反复挑选的最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其最美好、丰富和微妙的思想情感。①”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需要向学生指明诗句中最关键的字、词。本文在此以初中语文教材之外的一首浅显易懂,但不是十分有名的诗歌为例,说明怎样向学生介绍诗词的文学性。对于初中教材内的其他诗词,这种方法同样适用。 
........
 
结语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和精华。中学生在语文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下学习和理解古诗词的艺术审美特点,初步培养文学的鉴赏和评判能力,对于他们的日后的文化学习和个人修养的提高,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地位,是“教”这个环节的主体。教师重视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提高学科知识的兴趣和探究能力,是非常关键的。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古诗词的终极目的,不在于传授古代诗词文学的相关知识,而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诗词的意识,深入分析诗词文本意蕴的能力。为达到这个教学目的,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该适当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理念。文艺理论是解读文本的工具。教师讲解这部分知识,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他们对诗词以及其他文学文体的深入理解。不过,教师也不应该照搬大学文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具体的课堂环境,引入部分中国古代文论进行古诗词这个模块的教学。 近年来,虽然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呈现出衰微的势头,但是教师不应该丧失诗词教学的信心。与之相反,教师应该迎难而上,调整教学策略以应对这种教学危机,为祖国优秀文化的传播和人才的培养,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
参考文献(略)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