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环境污染的实证分析范文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3666 论文编号:sb2021062521341936174 日期:2021-06-27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笔者经过分析,给出如下建议:(1)为了达到优化环境的目的,可以适当地加大引进外资的策略,并促使外资在空间上形成集聚,从而发挥其对环境的优化作用;(2)地区间环境污染息息相关,可采用划定污染治理权对污染的处理进行划分,从而明晰各地区的权责范围,最小程度地避免污染的区际传播;(3)外资带来的技术的进步要以一定的比例向环保倾斜,可通过扩大环保行业的引资力度达成这一目的;(4)地区间资本、市场规模、市场结构等都息息相关,为了进一步降低污染的产生和排放,地区政府间要加强合作,实现全区域的共同发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2018 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结果显示,我国空气质量良好的城市占比仅为 35.8%,环境污染严重。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明确要求要使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得到改善,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结合当下环境污染严重的事实,探究环境污染的成因并对症下药地解决环境问题成为国家政府和人民关注的焦点问题。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开放成为经济发展的事实与趋势。开放在于产品、资源、技术、人才等的走出去和引进来,其中资本是最为灵活的资源之一,其流动的载体依赖性较其他类型资源小。于是,资本的走出去和引进来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环节。其中资本的“引进来”伴随着要素、污染等的跨区转移,对中国的环境治理带来显著影响。
中国为了推进外资的“引进来”步伐,积极开展“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逐步优化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外资准入门槛进一步放低,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比重逐渐提高。一般而言,相对于内资,外资质量比较高,对国内经济的提升、技术的进步作用都大于内资,所以对于外资的研究势在必行。但是外来资本的进驻对区位的选择有一定的偏向性,一般而言,外资会倾向于选择拥有相同来源国的企业进行投资,形成了外资的“漂染缸效应”。故不同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分布具有一定差异性,但总体的分布情况在时间上差异不明显,具有一定的时空演进特征。
资本的引进和利用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这一现象是否会对中国的环境产生影响呢?资本进入带来企业间相互模仿和交流,从而带来技术水平的改变,造成市场规模的变化,甚至影响产业结构的布局,这些都将对地区环境产生影响。于是产生一个疑问,这些影响是通过怎样的路径进行传导的呢?于是文章从路径分析的角度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污染的中介效应,并结合污染变量在空间中的依赖性,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以此从空间和中介的角度为改善地区环境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与数据支撑。
......................

1.2 研究意义
从理论角度出发,以中介分析的角度探究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污染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是对现有文献的有效补充。现有研究中,分析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的文章很少探究其中介机制,本研究重点分析外资集聚对环境污染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也是对现有研究的充实。另外从空间关联性的角度分析外资集聚的环境效应,能够识别污染变量、外商直接投资变量和中介变量的空间影响。
从现实角度出发,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是国家宏观规划的一部分,提高地方环境质量、解决地方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外资作为最为灵活的要素资源,在空间上的流动会给环境带来影响,分析外资流动带来的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的影响,有利于地方政府对外商直接投资引发的环境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政策解决措施。
........................

2 相关理论阐述和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阐述
根据《2018 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的统计结果,我国环境污染情况严重。且中国环境污染在区域间存在特定的分布特征,基本遵循东部转出和中西部承接的特点,存在空间的转移现象。这一转移追随着产业转移的步伐进行,随着全球产业转移的推进,发达地区会逐渐把污染型企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从而使欠发达地区成为污染的避难所。在中国境内,东部地区是首先发展的区域,属于较为发达的地区,而中西部地区作为后发展的区域,是欠发达地区,中国的污染分布基本遵循这一理论。中西部地区是污染型转入的主要区域,东部地区是主要的转出地区,污染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何龙斌,2015)。除此之外,环境污染不仅存在空间转移的特点,还具有空间联动的性质。根据地理学的第一定律,距离较近的事物比距离较远的事物关联性强。这里的距离本意是指地理距离,运用到经济学上,也可以指经济距离、制度距离等。对于环境污染而言,地理距离较近的地区会产生污染的负外部性,对相邻地区的环境产生“邻近效应”。而经济距离相邻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程度的相似性,会吸引同一级别的资源入驻,会形成相同资源的集聚现象,从而使污染在经济距离相邻的地区产生联动作用。
同样地,外商直接投资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时空上存在动态演化的过程。外商直接投资的时空演化基本遵循以城市为主体的“中心—外围”扩散规律。外商直接投资早期,由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趋于完善,劳动力、技术在城市中心较为集中,外资会选择在城市中心投资。随着城市的发展和集聚规模的扩大,城市用地不能满足规模的需要,新加入的企业会将眼光投向外围,于是城市规模逐步向外围扩散。投资于城市中心的外商直接投资受中心地区土地价格的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生产的不经济性大于经济性,同样会迁址城市外围,寻求更大的生产利润空间,产生从中心向外围扩散的现象。
........................

2.2 文献综述
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的影响可区分为两个效应,一是规模效应,二是拥挤效应。前者是指特定产业不断流入某一地区,会使该产业规模逐渐扩大,从而对空间相邻的同类型企业或上下游企业产生正的外部性,实现技术、人才等资源在一定程度的共享,从而降低了环境治理的技术成本及其他成本,有利于改善环境。后者是指企业或是劳动力在区域内过于集中,会使资源过度消耗,不利于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两种效应一正一负,对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最终环境会“何去何从”,取决于两种效应博弈的结果。现有文献中,针对 FDI 影响环境污染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种观点。观点一认为外资流入会加剧环境的污染程度。Virkanen(1998)利用芬兰的数据得到相同的结论。Frank et al.(2001)的研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认为外资流入是环境污染排放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内的研究中,原毅军和谢荣辉(2015)的研究以技术创新为拐点,在技术创新小于拐点值时,外商直接投资是会加剧环境污染的。张可等(2013)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SEM)同样验证了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的污染效应。尚海洋等(2016)运用 IPAT 模型得到了类似的结论。观点二认为产业集聚会改善地区环境。Copeland & Taylor ( 2003)的研究认为产业集聚会减轻环境污染,其作用机制在于集聚除了带来规模报酬递增之外,会有效地减少了环境治理的成本。杨仁发(2015)、苏芳(2015)、冯薇(2006)等的研究都支持集聚对环境的改善效用。观点三则认为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或是不确定的。闫逢驻等(2011)运用 2003-2008 年中国制造业的行业数据,建立面板误差修正模型,结果发现短期内产业集聚的发展有利于降低环境污染,但是长期看来,两者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原毅军和谢荣辉(2015)认为两者以技术创新为拐点,呈现倒 “U”型趋势。
图 3 2008-2017 年中国东中西部外资流入占比分布
图 3 2008-2017 年中国东中西部外资流入占比分布
..........................

3 外商直接投资和环境污染的现状分析.........................8
3.1 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8
3.2 环境污染的现状分析...................................13
4 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环境污染的中介效应机理...............................15
4.1 技术效应..............................15
4.2 资本效应...........................16
5 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环境污染的实证分析...........................18
5.1 变量和数据.............................................18
5.1.1 被解释变量...........................18
5.1.2 解释变量...............................19

5 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环境污染的实证分析

5.1 变量和数据
5.1.1 被解释变量
本文选取了单一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作为衡量的标准,选择的缘由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污染排放量是最能直接反映环境污染程度的指标,污染排放量越大则污染程度越高,故这一指标不需求采用市场模式进行平减。第二,二氧化硫是主要的气体污染物,较液体和固体污染物而言,气体污染物更为常见,其在几种污染物排放中占比最高,且其危害较大,不仅会形成酸雨与建筑产生严重的腐蚀作用,还会直接进入人体会人的健康造成影响(曹翔,2014),故文章摒弃了废水和固体污染物排放量指标,将重点放在了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上。第三,二氧化硫排放量具有代表性。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在所有的污染物排放中占比最大,故可采用二氧化硫这一单一指标体现整个污染排放体系的变化。第四,就数据的可获性而言,二氧化硫排放量指标的可得性最强,国家统计局自 2004 年就开始对其进行系统性的统计,自 2004 年开始,就可以查询到系统性的分省份年度数据,较长的时间跨度意味着这一指标的数据获取具备优于其他数据的特性,更为准确和完整,故从计量角度,选择二氧化硫这一单一指标存在极强的合理性。
图 7 环境污染变量的莫兰检验图
图 7 环境污染变量的莫兰检验图

....................

6 总结


文章从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环境污染的中介效应出发,通过文献梳理与中介分析,最终得到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环境污染的五种中介效应,分别是:技术效应、资本效应、结构效应、规模效应和竞争效应,随后构建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通过上述分析,文章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2008-2017 年中国各省市区外商直接投资和环境污染的现状呈现以下特征:(1)江苏省外商直接投资程度居于各年榜首;(2)西南和西北的大部分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程度低;(3)中国东部的外商直接投资程度普遍较高,尤其是华南地区;(4)各年外商直接投资的空间分布差异不大;(4)外商直接投资的基本流向是从东部地区逐渐向中西部地区逐渐过渡;(5)中国总体和东中西部部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程度都随时间在不断提升。(6)环境污染自 2008 年呈持续走低,山东省环境污染居于各年首位。(7)外商直接投资和环境污染在时间上呈相反的变化趋势。
第二,外商直接投资通过技术、资本、产业结构、市场规模和税收竞争途径影响环境污染程度,而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为这一系列的中介效应提供了数据支撑。
第三,采用逐步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污染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外商直接投资具有环境优化作用;(2)环境污染的空间相关系数显著为正,环境污染具有显著的正向外部性,不同地区污染排放的循环促进作用,最终容易导致大片区的环境恶化现象;(3)通过技术进步这一中介变量,外商直接投资最终恶化了地区环境;(4)就资本存量这一中介变量而言,本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恶化了本地区的环境,但相邻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却提升了本地区的环境质量;(5)就市场规模这一中介变量而言,本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优化了本地区的环境,但相邻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却降低了本地区的环境质量;(6)就税收竞争这一中介变量而言,本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优化了本地区的环境,但相邻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却降低了本地区的环境质量;(7)就产业结构这一中介变量而言,本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优化了本地区的环境,但相邻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却降低了本地区的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