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距离对我国商品贸易的影响研究——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3655 论文编号:sb2020111712350133622 日期:2020-11-19 来源:硕博论文网
对我国初级品和制成品贸易的影响效果,具体结论如下:1、制度距离对我国商品贸易有明显抑制作用通过 26 国 10 年的数据分析,本文得到了制度距离对我国商品贸易有抑制作用的结果,且回归 P 值也较为显著,因此本文可以得出制度距离对我国商品贸易有明显抑制作用的结论。换言之,贸易伙伴国与我国的制度距离越大,对我国与贸易国之间的商品贸易活动抑制作用越大。2、制度距离对我国初级品贸易的抑制作用强于对我国制成品贸易的抑制作用通过分别回归分析制度距离与我国初级品贸易和制成品贸易的影响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制度距离对我国商品贸易的抑制作用,同时也表明制度距离对我国初级品贸易的阻力效果明显强于对我国制成品贸易的阻力效果。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1978 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仅占世界贸易总额的 0.78%,在“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的持续推进和深入下,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在近年来不断扩大,商品贸易总额也迅速增长。2013 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突破 27.79 万亿元,首次超过美国,跻身成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2019 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 31.54万亿元,近年来贸易额稳步上升。对外贸易的发展已无可厚非的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助燃剂。
与此同时,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也与改革开放之前有了巨大变化。随着贸易在西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逐步放开,我国在贸易加工方式上也有了新的突破,改变了改革开放前的一般贸易方式,转变为更易操作的来料加工、来样加工以及来件装配等贸易加工方式;除加工方式的改变外,贸易结构方面也进行了巨大调整,1978 年,我国初级品和制成品出口额分别占我国商品出口总额的 53.5%和46.5%,可见分类商品出口结构较为均衡;而 2017 年,我国初级品对外贸易总额为 5 千亿美元,工业制成品对外贸易总额达 3 万亿美元,是初级品对外贸易总额的 6 倍之多。可见,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已调整为主要以制成品出口为主,代替了改革开放前以初级品或资源性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
学术界对我国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也日益增多。最早提出贸易引力模型的是 Tinbergen(1962)和 Poyhonem(1963)两位学者,他们认为两国的经济规模和地理距离对两国贸易有所影响,其中,两国的经济规模对两国贸易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两国的地理距离对贸易有反向抑制作用。但随着如今科技的发展,全球物流体系的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国家之间的运输成本不断下降,因而地理距离对双边贸易的抑制作用已变得越来越小,制度、文化等非空间距离因素逐渐成为影响两国贸易的主要因素。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
一、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思路为首先分析制度距离与国际贸易的理论影响机制,再寻找代表性的样本和数据,基于贸易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回归分析。因此,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二:
1、理论分析法:通过文献阅读和资料搜寻等方式,归纳总结了制度距离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机制,进而从中分析制度距离对国际贸易所带来的影响效果。
2、实证分析法:利用近年来与中国贸易往来密切的 26 个国家在 2008-2017年这十年间的相关数据,基于修正后的贸易引力模型,采用 stata13.1 面板随机模型实证分析制度距离对我国分类商品贸易的影响。
二、研究框架
本文以制度距离为核心自变量,以贸易引力模型为实证基础,以与我国有密切贸易往来且数据完整的 26 国在 2008-2017 年十年间的数据为样本,研究制度距离对我国分类商品贸易的影响效果。本文共分为六章,具体包括:
第一章,导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方法与框架以及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制度距离与商品贸易的相关文献研究,包括制度与制度距离的概念界定、制度距离测定方式研究、制度距离对商品贸易影响机制研究,以及制度距离对商品贸易影响作用研究;第二部分进行了简要的文献评述,并总结和强调了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三章,制度距离与我国商品贸易的现状分析:本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我国与各样本国的制度距离现状分析,包括我国与各样本国 2017 年的制度距离现状以及我国与各样本国 2008-2017 年的制度距离变化趋势分析;第二部分为我国商品贸易现状分析,包括我国对外贸易总量现状分析,以及我国初级品和制成品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第四章,制度距离对我国商品贸易影响的理论机制分析:本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制度距离对商品贸易影响的理论模型推导;第二部分为制度距离对商品贸易的理论基础分析,包括交易费用理论、需求相似理论以及要素禀赋理论。
第五章,实证结果与分析:本章为本文的核心章节,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根据前文分析,提出研究的两个问题与假设;第二部分为模型的构建,相关变量解释以及数据来源介绍;第三部分为实证分析,该部分共两轮回归分析,分别是制度距离对我国商品贸易总额的影响研究,以及制度距离分别对初级品和制成品贸易的影响研究。
第六章,结论与建议:通过前文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得出制度距离对我国商品贸易总额和分类商品贸易的影响效果,并根据结果得出相应理论建议,从而为我国贸易结构转型和发展提供新的线索。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制度距离与商品贸易的相关研究
一、制度和制度距离的概念界定
对于制度的概念,目前学者们最广泛认可的是由国外学者 North(1990)提出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概念,其中,正式制度是有明文规定的,由法律规定作为执行的依据,而非正式制度是正式制度的补充,靠道德和社会规范等来约束人类行为。近年来学者们也对其含义做了许多补充,如赵家章和池建宇(2014)认为,正式制度的含义是人们通常所指的行为准则,包括各类法律、法规以及合同等,而通常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生活历史中所养成并遵守的行为规范等。除了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理解外,也有通过其他层面揭示制度概念的方法,如世界银行在 2006 年制定了全球治理指标,通过民主议政程度、监管质量等六个指标来测算一国的制度水平。
制度距离是对不同国家之间的制度差异进行具体量化处理所得到的数据。由于对制度的理解有所不同,因此制度距离的概念也有所不同。Kostova(1996)首次提出了制度距离(ID, Institutional Distance)的概念,认为制度距离反映在母国与投资东道国之间不同的制度环境,代表了不同国家在监管、规范以及认知环境上的相似与差异。而 Gaur AS 和 Lu J W(2007)则更加总结性的指出制度的差异就是由两国之间制度质量的不同所造成。因此,在具体的研究中,学者们会根据自己的研究重点,选择不同的制度或制度距离的含义及指标。
二、制度距离的测定方式研究
正是由于对制度和制度距离的理解和分类有所不同,制度距离的测定指标和方法也不统一。最常被学者使用的测定指标主要为经济自由度指数(IEF)和全球治理指数(WGI)。经济自由度指数(IEF,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是美国传统基金会(Heritage Foundation)和《华尔街日报》联合发布的一项年度报告,涵盖 155 个国家或地区,包括如政府财政开支、贸易政策、外国投资、产权、资本流动等 10 个指标。由于指标数量多,且不同指数的经济含义不一定全部符合论文研究所需,因此,学者在采用此指标时往往会选择其中几个相关度较高的指标。如潘安和魏龙(2013)在研究制度质量对中国稀土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时,选取了对我国稀土贸易影响更为重要的清廉程度、商业自由度、金融自由度等六个指标,再依据相关公式计算得出两国之间的制度距离值;而全球治理指数(WGI,Word Govermance Indicators)是由世界银行发布的一项涵盖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用以衡量各国综合治理能力的指标数据,包括六个维度:话语权和问责制、政治稳定和预防暴力、政府效能、管制质量以及法治及控制腐败。由六个维度的值按照一定的公式进行计算确定两国间的制度距离。如 Kogut 和 Singh(1988)、曹麦(2013)、万伦来和高翔(2014)等学者均是采用的全球治理指数作为制度质量的测定指标。
.............................

第二节 文献评述
通过阅读前人的研究成果发现,制度距离对国际商品贸易的影响效果还未统一,无论是从制度距离对进口、出口贸易的研究,还是制度距离对服务或文化产品领域的研究都尚未得到一致意见。
其次,大多数学者在研究制度距离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时,仅仅分析了其对贸易总额或者进口和出口贸易额的影响,从而只是宏观地得出制度距离对贸易的影响是促进还是抑制的结论,缺乏更细化的研究。在此方面,已有学者开始研究文化距离对分类商品贸易的影响。例如,方慧和赵甜(2017)在研究文化距离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的商品贸易的影响时,根据 SITC Rev.3 对所有商品进行分类,将九类商品分为两大类:0-4 初级产品和 5-9 种工业制成品,并得出结论认为文化距离对商品贸易有阻碍作用,且对不同类型商品的抑制程度不同,文化差异对初级品贸易的阻碍作用相较于工业制成品的阻碍作用更大。而目前还未有学者开始探索制度距离对分类商品贸易的影响研究。因此这也为本文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
表 1:我国与主要贸易国 2017 年的制度距离
...........................
 
第三章 制度距离和我国商品贸易的现状..................................... 9
第一节 我国与各伙伴贸易国的制度距离现状.............................9
一、制度距离现状分析.....................................9
二、制度距离变化趋势分析.........................9
第四章 制度距离对商品贸易影响的理论机制............................17
第一节 理论模型推导........................ 17
第二节 理论基础分析.............................. 18
第五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21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假设.....................................21
第二节 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构建....................................21

第五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假设
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有二,一是研究制度距离对我国商品贸易总额的影响效果,二是研究制度距离分别对我国初级品贸易和制成品贸易的影响效果。根据前文的文献综述、现状数据以及理论模型等分析,本文针对研究的两个问题提出假设:
假设一:制度距离对我国商品贸易总额有抑制作用
从文献研究来看,虽然目前关于制度距离与国际贸易的影响结论并未达成统一意见,但相对而言更多学者支持抑制论;从理论基础来看,交易费用理论指出制度距离越大,越容易增加两国贸易的交易成本,因而制度距离对国际贸易呈抑制作用,同时需求相似理论也认为,两国需求偏好越相似,越利于两国贸易的发展。因此,本文基于以上分析,假设制度距离对我国商品贸易总额的影响效果为抑制,即我国与贸易国的制度距离越大,对我国商品贸易总额的抑制作用越强。
假设二:制度距离对我国初级品贸易和制成品贸易均有抑制作用,且制度距离对初级品贸易的抑制作用强于对制成品贸易的抑制作用
通过理论基础发现,制度距离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是多维的,包括文化风俗、收入分配、技术创新等角度,因此本文假设不同角度对初级品和制成品贸易的影响效果也不同。同时参考方慧(2017)有关文化距离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研究,由于初级品为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生产资料或生活必需品,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因此不同国家之间产品差异较大,相反,制成品大多为经过标准化和系统化的生产流程,不同国家间同质性产品差异不大,因而判断初级品更易受到制度差异的影响,再结合对研究问题一的判断,本文假设制度距离对二者的影响均为抑制,且对初级品贸易的抑制作用强于对制成品贸易的抑制作用。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文的现状分析、理论分析以及实证回归分析,本文梳理和验证了制度距离对我国商品贸易以及对我国初级品和制成品贸易的影响效果,具体结论如下:
1、制度距离对我国商品贸易有明显抑制作用
通过 26 国 10 年的数据分析,本文得到了制度距离对我国商品贸易有抑制作用的结果,且回归 P 值也较为显著,因此本文可以得出制度距离对我国商品贸易有明显抑制作用的结论。换言之,贸易伙伴国与我国的制度距离越大,对我国与贸易国之间的商品贸易活动抑制作用越大。
2、制度距离对我国初级品贸易的抑制作用强于对我国制成品贸易的抑制作用
通过分别回归分析制度距离与我国初级品贸易和制成品贸易的影响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制度距离对我国商品贸易的抑制作用,同时也表明制度距离对我国初级品贸易的阻力效果明显强于对我国制成品贸易的阻力效果。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可以得出制度距离对我国商品贸易活动确有抑制作用,且制度距离对不同类型商品的贸易活动影响有所差别。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商品贸易的稳步健康发展,为我国贸易发展与贸易结构转型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建议,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健全和优化我国相关贸易制度
从前文数据可知,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制度距离比与发展中国家的制度距离大很多,这反映出我国的制度质量不高,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但从某种意义来说,制度因素比经济因素更加重要,因为良好的制度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助力(潘镇,2006)。因此,近年来我国已对制度环境的提升和改善越发重视,采取了许多相应措施,但仍应继续努力缩小我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制度距离,首先则应从健全和优化我国自身的相关贸易制度入手。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